务费用表
>一、本表用于反映一定会计期间公司财务费用发生的全部支出,包括计入损益的财务费用和资本化利息部分。
二、编报主体及编报口径
本表由分(子)公司填报;
本表应按合并报表口径以及母公司口径分别编报。
三、主要项目编报说明
1、“本月数”根据财务费用本月发生额据实填列。
2、“本年累计数”根据财务费用累计发生额据实填列。
3、“上年同期数”根据上年同期累计数据实填列。如本年度财务费用明细表规定的各个项目名称和内容与上年度不一致,应对上年度的数据按照本年度规定进行调整填列。
4、本表中的资本化利息和财务费用应按照融资业务分类填列。
5、总部分割借款利息支出反映总部切分到全资公司的长短期分割借款、债券等利息支出。
6、“租赁负债利息支出”项目,反映公司按照固定的周期性利率计算租赁负债在租赁期内各期间的利息费用。
7、上存款利息收入反映全资公司存入总部的资金利息收入。
8、其他利息收入反映企业除存款业务外,其他业务产生的利息收入。
四、主要表间关系:
“财务费用合计”本年实际数应当与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的“财务费用”项目一致。
他业务收支、营业外收支明细表
>一、本表用于反映公司一定会计期间其他业务收支、营业外收支的明细情况。
二、编报主体及编报口径
本表由分(子)公司填报,同时按油田、炼油、化工、销售、其他,分事业部填报;本表应分别按合并报表口径以及母公司口径分别编报。
三、主要项目编报说明
1、“本月数”栏应根据“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和“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科目及所属明细科目的当月发生额填列。
2、“本年累计数”栏根据“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 和“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科目及所属明细科目累计发生额填列。
3、“上年同期数”栏有关各项数字应根据其他业务收支、营业外收支明细表上年同期累计数填列。如本年度其他业务收支、营业外收支明细表规定的各个项目名称和内容与上年度不一致,应对上年度的名称和数字按照本年度规定进行调整填列。
四、主要表间关系
“其他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收入”之和应等于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的“营业收入”金额。
“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分别应等于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的相应项目金额。
源:新浪财经
3月23日,海底捞发布2020年财报,其全年营收286.14亿,同比增长7.75%。归母净利润3.10亿元,同比下滑86.8%。下半年营收188.53亿元,同比增长26.86%;归母净利润12.75亿元,同比下滑11.15%。餐厅经营收入274.54亿元,同比增加7.2%,占总收入96%。截至3月24日,海底捞股价报收53.4港元,较2月中旬今年以来最高点跌幅超过30%。
2020年,海底捞成本大增。其中,2020年员工成本达96.77亿元,同比增长21.1%, 折旧及摊销成本30.34亿元,增幅达60.4%;财务成本4.46亿元,增幅达88.2%。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业绩大跌的海底捞仍逆势扩张,营收增仅为7.75%,全年新开544家门店,2020年在一、二、三线及以下城市新开门店数分别为65、167、257家,渠道下沉趋势明显。全球门店网络增至1298家,其中1205家位于中国大陆地区。整个火锅行业在疫情期间都受到重创,海底捞是否能通过逆势扩张巩固其龙头地位?
受疫情影响业绩大跌,新开门店致成本大增
海底捞2020年年报显示,全年净利润大跌86.8%,在此前3月1日的盈利预警,海底捞把净利润预期下降归因于新冠疫情及其后全球各地所实施的对消费场所的防疫措施,此外,因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公司出现净汇兑损失约2.35亿元。
海底捞在去年营收增速骤然放缓,2015-2019年,海底捞营收复合增长率为46.55%,2020年营收增速骤然放缓,仅为7.75%。
2020上半年,海底捞营收97.61亿元,同比下跌16.54%。公司餐厅业务收入占比96%,是营收主要贡献来源,其中大陆餐厅占比90%左右。
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防控影响,海底捞从1月26日起暂停中国大陆地区所有门店的营业,于3月12日逐步重新开放门店,停业50天左右,中国大陆地区餐厅业务受到重大影响。2020年二季度起,中国大陆疫情逐渐好转,下半年餐饮业复苏趋势明朗。但与此同时海外新冠疫情逐渐趋于严重,海底捞海外餐厅业务受到重大影响。与此相反的是,海底捞外卖业务在疫情的催化下收入上升,从2019年的4.5亿元上升至2020年的7.2亿元,增幅达60%。
海底捞翻台率承压,下半年已逐渐恢复。海底捞翻台率一直较同行业更高,2016-2019年翻台率每天分别为4.5、5.0、5.0、4.8次,远高于行业平均2.3次/天;2020年海底捞翻台率下跌至3.5次/天。
2020年中期疫情好转,海底捞管理层表示,总体餐桌翻台率在去年三季度已恢复至新冠疫情前的80-90%,但由于四季度疫情反弹而放缓至70-80%。而海底捞客单价却从2019年105.2元增至2020年110.1元。
疫情下海底捞持续推进开店计划,成本大增。原材料及易耗品从2019年112.39亿元增至2020年122.62亿元,增长9.1%;员工成本从79.92亿元增至96.77亿元,增长21.1%;折旧及摊销从18.913亿元上升至30.34亿元,增幅达60.4%;财务成本从2.37亿元上升至4.46亿元,增幅达88.2%。
成本上升主要是海底捞新开门店,业务扩张所致。此外,海底捞为提高员工努力度以及员工与公司利益统一度,2020年三季度海底捞着手提高员工基础工资标准,基础工资标准调整为每月增加人民币200-1600元不等,员工成本上升。截至2020年,海底捞共雇佣员工达13.1万名,内地员工达12.14万名。
加快渠道下沉 账上资金逾29亿元
疫情影响下,火锅行业受到重创。除海底捞外,同为行业龙头的呷哺呷哺此前也发布了盈利预警,董事会称预计2020年营收将同比下降9.5%,净利润同比下降93%左右。数据显示, 2020年上半年,呷哺呷哺实现营收为19.22亿元,同比下降29.1%,归母净利润约为-2.52亿元,同比下降255%;海底捞营收97.6亿元,同比下滑16.5%,归母净利润约为-9.6亿元,同比降幅约205.7%。3月24日,呷哺呷哺股价报收16.04港元,较2月中旬跌幅约40%。
海底捞保持高速扩张,账上现金充足。海底捞已连续五年保持行业第一,从2017年起,海底捞进入高速扩张期,向二三线及以下城市下沉,以此为战略进一步提高品牌力,驱动营收。海底捞表示餐厅网络拓展是整体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2018-2020年,海底捞新开门店200、308、544家,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具体来看,2020年在一、二、三线及以下城市新开门店数分别为65、167、257家,渠道下沉趋势明显。2020年财报显示现金及等价物29.21亿元,账上现金充足,得以支撑门店高速扩张。
机构普遍看好海底捞未来成长性。招商香港日前发布报告称虽然海底捞20年业绩低于预期,但新店开业仍将推动业绩增长,维持买入评级。除此之外,国信、光大等多家券商也给与海底捞增持或买入评级。
出品:新经济观察 作者:陈小妍 实习生曹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