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排档、小龙虾等餐饮店“油烟扰民”问题一直是城市居民生活中的一大难题,亦是城市管理中的难点问题。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四平中队对辖区沿街餐饮企业油烟净化设施的安装情况和日常维护情况开展了专项执法检查。
近日,四平中队至鞍山路某号底楼餐饮店检查,发现该餐饮店正在经营中式餐饮服务,后厨安装有10个灶头,产生油烟。经现场查看,该店未装有油烟净化和异味处理设施,其产生的油烟通过排烟罩汇入总管至“低噪声柜式离心通风机”后直接排出,对周围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
执法队员当即制作《现场检查笔录》《现场勘验图》并进行拍照取证。同时,开具《责令改正通知书》责令当事人改正,开具《谈话通知书》约谈当事人。第二日,执法队对该店负责人进行询问调查,其承认未安装油烟净化设施的违法事实。
在充分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后,依据《上海市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附件中第(六)项的表6-5“未安装或者不正常运行油烟净化设施的裁量标准”,一个月后,执法队对其依法作出罚款人民币贰万捌仟伍佰元整的行政处罚决定。后经复查,该店已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安装了油烟净化和异味处理设施。
该案是中队目前办理的油烟净化设施相关案件中,处罚金额最大的案件。通过执法实践,既对沿街餐饮店铺起到了宣传引导作用,也起到了震慑违法的作用,为完善基层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执法保障。
文字/图片:程莞
编辑:张天一
5月9日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进驻上海以来,上海各区迅速行动,认真做好督察组交办群众信访问题和其他相关生态环保问题整改,切实做到边督边改、立行立改。
5月10日,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浦东新区转交的一件群众信访举报件反映,北蔡镇博华路莲园路一带10家沿街餐饮店存在油烟扰民、油烟净化设备清洗不到位等问题。5月18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走进浦东新区北蔡镇博华路看到,部分餐饮店已整改完成。
5月18日,博华路沿街餐饮商店。 澎湃新闻记者 鞠文韬 摄
作为小吃一条街,沿路二十多家餐饮商铺的油烟排放问题,直接影响到周边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据北蔡镇城管中队副队长顾建华介绍,北蔡镇5月10日当天组织监管执法人员进行现场检查,确认信访举报件反映的部分问题属实,9家安装了油烟净化设施的餐饮店有4家无清洗记录、1家现场无法提供清洗记录。对5家无法提供油烟净化设施清洗记录的餐饮户,相关监管执法部门进行了立案查处。5月15日,北蔡镇对现场进行了二次复核,进一步发现6家餐饮店无法正常运行油烟净化设施,对这些涉嫌违法违规的经营者作进一步立案处置。
渝锦香川菜馆抽油烟机已完成清洁。 澎湃新闻记者 鞠文韬 摄
5月18日,澎湃新闻记者来到博华路,走进渝锦香川菜馆二楼的后厨空间,可见其油烟设备已完成清洁,抽油烟机的不锈钢表面无明显附着污浊。
渝锦香老板黎先生表示:“其实4月底刚刚做过一次清理,花了一千多元。但当时没有保留清洁记录的意识。在执法人员指导后,我们重新找到此前做油烟清洁的公司提供记录,才符合轻微免罚的条件。”
油烟清洗记录单。 澎湃新闻记者 鞠文韬 摄
根据《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饮食服务业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安装和使用油烟净化和异味处理设施以及在线监控设施,并保持正常运行,排放的油烟、烟尘等污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还应当定期对油烟净化和异味处理装置进行清洗维护并保存记录。
顾建华向记者表示,虽然博华路的部分餐饮店已整改完毕,城管中队也会保持进一步对于沿街店铺的追踪检查。“针对餐饮行业,每次检查都是包括油烟、排水、餐厨垃圾,燃气在内的综合类检查。一般分高中低三个风险档次进行分级监管,低风险门店12个月检查一次。这次有些餐饮店被立案查处之后,就会转升一级,从低风险转为中风险,检查频次提升到6个月一次,如果之后再升级,则会成为高风险,3个月检查一次。”
油烟扰民问题频发的背后,人工监管始终有着难以突破的“瓶颈”。顾建华表示,因路边餐饮店更新换代较快,人工监管频次常常更不上门店换新速度。“有一些设施是上任店主装的,而现任店主不一定知晓,或没有做好维护保养、定时更新,导致油烟净化设施不运作或者损坏。”
目前,北蔡镇也在思考提高监管效率的破题之道。比如在餐饮商户出现变更的环节,或许可增加跨部门的信息联动,由许可审批部门将关键信息推送到属地相关部门,进行前置性的餐饮油烟管理指导,掌握其安装油烟净化设施等环保设备的的情况。其次,推进餐饮油烟在线监测系统的安装使用,提升在线监控的覆盖率,及时发现因设施或使用维护问题导致的餐饮油烟异味扰民问题。
目前,上海也正在探索信息化油烟监管体系的建设。在今年4月的“2024上海民生访谈”中,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晏波表示,油烟监管不能依靠人海战术,而要使用非现场监管的技术手段。
根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上海共有持证餐饮服务单位140664户。目前上海全市有超过六千家商铺已在试行在线油烟监测设备,全市层面的餐饮油烟管控一体化信息化平台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完成平台建设方案,2025年正式启动建设。
海都全媒体记者 柳小玲 文/图
7月24日,泉州市鲤城区油烟办联合多部门开展餐饮油烟扰民整治行动,查看了古城南俊路、东街一带餐饮店油烟处置情况,人大代表、新闻媒体一同探访督导,发现个别餐饮店仍存在处理不到位现象,亟需整改。
设备未正常运行
管道“滴油跑烟”
下午4时,联合执法队伍先来到南俊路198号旁一家刚开业不到10天、名叫“泉州牛肉小馆”的餐饮店。执法人员在现场见到,店内配备的四台油烟净化设备中,两台无法正常运行,并且发现燃气报警器安装位置不正确。执法人员督促其要及时维修,并要规范安装在离地30厘米的位置。
随后,队伍一同来到“鱼田会”餐饮店,这是一家名副其实的老店,在这里营业了10多年。执法人员在厨房内看到,布设的油烟管道老化严重、存在破损,存在滴油跑烟现象。并且,当执法人员启动油烟净化器时,设备未能正常运行。此外,该店油烟设备清洗记录也不规范。对此,执法人员当场发出经营告知书,要求尽快对排烟管道及净化设备进行修复,按规范提供清洗记录。
厨房内布设的油烟管道老化严重
“告知书发出5~7天后,我们将再次到店查看整改情况,若不整改将开具整改通知单,再未整改,我们将依法处罚。”鲤城油烟治理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规定,排放油烟的餐饮服务业经营者不正常使用油烟净化设施,超过排放标准排放油烟的,将责令改正,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治。
发布巡查制度
加强防治工作
在走访中,联合执法队伍也发现,部分餐饮店在部门的指导督促下,此前发现的问题均整改到位。位于东街229号的“破店烧烤”店,早前曾被周边住户投诉过,主要存在油烟管道不合理处理、油污乱排放、噪音扰民现象。
“我们接到投诉后前往现场核查,该店一楼排烟口在店前,二楼排烟口在店后,要求商家对排烟方向进行整改,现已调整为朝下排放。”该相关负责人介绍。并且,经核查,该店按照要求安装了符合国家标准的油烟净化设施,针对排放问题,聘请第三方检测公司进行油烟检测,报告显示该店油烟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经营过程中引起的噪音以及过道堆放杂物问题,已责令店主整改。”该相关负责人进一步介绍。同时,已再次要求商家定期对油烟净化设施进行清洗,最大限度避免因油烟问题而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环境。
为加强餐饮油烟污染防治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置餐饮油烟污染问题,近期,鲤城区还发布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防治巡查制度。“要求各街道对辖区餐饮服务项目经营场所选址、证照办理、油烟净化设备安装、使用和清洗等情况开展巡查,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应当组织制止,指导督促整改;对拒不整改的,移送有关主管部门依法查处。”该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发动社区、物业服务企业参与餐饮油烟污染防治工作,发现管辖区域拟开办或新开办餐饮服务场所、餐饮服务场所未安装油烟净化设施等问题,及时进行报告等。
编辑:小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