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一个地方旅游的时候,不仅要领略一下当地的美好风光,更是要尝一尝当地的美食特产才不算白来一趟。说到美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每个国家都有专属自己的美食代表,当我们提到这个国家时,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这个国家最有名的一种美食。
说到韩国的美食,相信大家第一反应都是泡菜吧。无论是在韩剧还是韩国的美食综艺节目中,他们的餐桌中总是少不了泡菜的身影。韩国的泡菜是一种以蔬菜为原料,配上各种水果、海鲜以及肉料等一起腌制的发酵食品。
由于韩国所处的纬度较高,所以冬季寒冷而漫长,水果和蔬菜都难以贮藏,所以韩国人就用盐来腌制蔬菜以备过冬,到了十六世纪,辣椒传入韩国,韩国人就此改用辣椒来腌制泡菜。不过说到真正的泡菜,其实还是西南地区,也就是四川那边的酸菜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泡菜,它与韩国的腌制手法不同,是真正地将菜“泡”在泡菜坛子中的,而韩国的“泡菜”这个名字应该是当时翻译不准确的问题。
如果说韩国是因为泡菜而被称作“泡菜国“的话,那么日本应该就能称得上是”寿司国“了吧。说到日本的美食,寿司当然是首当其冲。
< class="pgc-img">>据说在江户时代的延宝年间,京都的一个医生为了保鲜食物,把各种海鲜用醋泡上了一夜,然后和米饭一起包着吃,后来有人简化了做法,直接把米饭与用醋泡过的海鲜攥在一起,并它命名为“与兵卫寿司”,这就是日本寿司的由来。如今,寿司已经作为日本饮食文化中最享誉世界的美食之一,它不仅拥有千年古老的历史,而且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
说完了我们对韩国和日本的印象,那么在外国人眼里,如果以美食为参照,我们国家又是属于什么国呢?
如果要以一种美食来代表我们国家,那小编还真是说不上来,因为我们国家的美食可太多了,每个地方都可以拎出来一件非常出名的特产,例如四川的重庆火锅,北京的烤鸭,东北的饺子,潮汕的牛肉丸等你等。那如果说到菜系的话,那就更多了,八大菜系各有特色,谁都不相上下。
< class="pgc-img">>不过,有的外国人确实是认为我们是“火锅国”,因为中国人爱吃火锅,火锅餐厅更是随处可见。而且,四川的重庆火锅也非常有名,常常让老外垂涎三尺,如果到了重庆不吃重庆火锅,那相当于没来一样了!
也有人认为中国应该算得上是“饺子国”,因为饺子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在北方过春节,饺子也成了餐桌上不可少的一种食物。饺子店在大街上也随处可见,甚至在国外都能看到中国人开的饺子店,所以他们认为中国应该被叫做“饺子国”。
< class="pgc-img">>其实小编认为,“火锅国”与“饺子国”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不足以代表我们国家的美食,说到吃的我们可以讲的太多了,倒不如说我们是“吃货国”呢!正所谓“民以食为生”,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呀。那么,如果以一种美食代表我们国家,你认为是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哦!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868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头部餐企蜂拥而至
小火锅生存市场被疯狂挤压...
小火锅赛道更热闹了,似乎谁都能来插上一脚!
西少爷部分门店上新35.8元小火锅,包含一盘羊肉,八九种涮菜可任选添加,锅底有两种,下午16点之后供应小火锅;
新辣道旗下“Mini火锅”品牌西安首店正式营业,店内主推套餐,相比单点更划算,36元招牌梭边鱼川香锅、48元MB9和牛锅、18元鸭血豆腐川香锅等,小料和米饭是3元/位的自助畅吃;
北京火锅品牌“阳坊涮肉”,面对打工人上新三款外卖新品——“阳坊捞捞杯”,分别是招牌大板羊肉单人套餐、鲜烫牛肉单人套餐和鲜切羊腿肉单人套餐,定价40元左右,菜品的杯装打包形式类似七口辣火锅杯,被大家称为“减脂小火锅”;
人均200元的温野菜涮涮锅,开出人均59元的“温小野日式小火锅”,主打回转寿司+日式小火锅模式。
眼看小火锅的“价格战”就要起来了,而价格也只能越来越低。这让曾经的“连锁火锅第一股”、“平价小火锅王者”呷哺呷哺,似乎也变得急躁和不安。
5月15日,呷哺呷哺终于向“大众”低头了,宣布套餐价全线下调,重回旧时光,而这引来了多年老粉们的情感回忆,有网友表示“马上去体验一下穿越的价格。”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头部连锁餐饮品牌们,早已发力小火锅:
海底捞旗下子品牌嗨捞火锅,定位平价小火锅,人们都把它当做了小火锅模式;小肥羊推出的“小肥羊·回转火锅”品牌,陆续在各地开新店;南城香上新37.8自助小火锅后,收获了人们满满好感度;主打性价比的芳竹园火锅,顺势推出“芳小竹嗨转火锅自助”。
同时,各种旋转小火锅、回转小火锅、自助小火锅、围炉串串、地摊麻辣烫等等个体小店,早已遍布城市大街小巷,更有老板开出2元自助小火锅,锅底甚至低到只卖1元、2元。
本就内卷的火锅赛道,小火锅品类的崛起,使得大火锅品牌的价格优势逐渐暗淡,因为现在的消费者对于价格是非常敏感的。此前,#巴奴涨价#又登上热搜,有网友称巴奴火锅北京门店部分菜品涨价2元至4元,涉及到拽面、茴香小油条等菜品,这也让巴奴再次遭受了顾客的吐槽。
而桃娘下饭小火锅,开始走下坡路,且似乎已被“巴奴放弃”。有人表示可惜:“桃娘下饭小火锅虽然入局早,却一直没能造势,面对四面八方围攻过来的小火锅品牌,优势更没有了。”
潜力无限的小火锅
现在只剩下全体内耗?
小火锅出圈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众多连锁品牌跑出规模效应,放大品类势能,吸引许多创业者看到了餐饮新机会,也让餐饮老炮们瞄到了新的生意增长点;另一方面,则是小火锅优势在于价格普遍较低、菜品丰富、以及不同于正餐火锅的用餐模式,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客群的推崇。
而当入局者越来越多,小火锅赛道变拥挤的同时,同质化现象,也开启了极度内卷模式。
小红书平台上,关于“小火锅”的笔记就高达56万篇,其中有许多是人们去小火锅店用餐后的打卡分享。比如“重生之我在清华吃火锅”,据说是开在清华大学芝兰园二楼的一人食小火锅,咱就是说小火锅已经开始卷进校园食堂了?最近,比较火爆的“喜家自助小火锅”在520期间融入了livehouse快闪活动新玩法,人们边享用小火锅边能欣赏乐队演出。
而说到卷,现在最明显的就是小火锅商家“卷价格”和“卷食材”,强力输出“高质价比”用餐体验,稳准狠的拿捏了消费者用餐需求,但是也未免太疯狂了些。就比如有些接地气和烟火气的苍蝇馆子,锅底、调料、所有涮物分别卖1元,从价格上看很难不让顾客心动。
话说回来,就连南城香、西少爷、温野菜都放下身段做自助小火锅了,在强大的品牌背书下,优势巨大,这也着实上升了小火锅个体户的危机感,竞争激烈且残酷。有网友调侃“1元锅底怕不是调料包?再这么降下去,这锅底不仅要免费还得倒贴顾客啊。”更有网友发文称自己被旋转小火锅店老板拉黑了,原因是自己只吃自助区菜品,老板直接说“你以后别来了。”
玩笑归玩笑,却也道出了小火锅的竞争白热化现状。
当然,颇具规模的小火锅品牌还是冷静的,他们虽然也强调食材新鲜、价格便宜、几十上百余种菜品随便吃,但一定程度上也在控制成本提高客单,比如说饮品、肉品、锅底单独收费,实际上只有蔬菜、丸子、和零食等是畅吃的,而这些的成本都不算高,只要顾客遵守信用,不乱拿不浪费,也会降低店内的食材控制成本。
还有小火锅店火拼场景,营造差异化用餐氛围,门店风格装修的越来越突出特色,品牌的门店主色调多选用如蓝色、红色、黄色、绿色、橙色等鲜明且有视觉冲击的装修色调,让人眼前一亮。
其实最重要的,是小火锅满足“一人食”的用餐刚需的特点,因此有品牌开始在这方面做创新。比如,有老板在店内设置的一人一桌,对面有竹帘遮挡,是绝对的i人友好型火锅,专注享受一个人的火锅快乐局;长沙大斌家的一人食火锅,起初有一个颇具情绪化的名字——“孤独小火锅”,这不乏有营销成分在,而据顾客反映,不只名字是孤独的,就连店里的音乐都弥漫伤感氛围,营造极强的孤独感,不过内参君发现,现在店名均已更新成了“欢乐小火锅”。
说到小火锅品牌名,也有人在争做新鲜感,比如“顺道小火锅”“就叫小火锅”等等。
至于服务方面,小火锅门店大概很难做出服务体验上的差异化。以农小锅自助火锅店为例,其偌大前厅里只安排了1-2名服务员,既要负责接待顾客,又要负责回收餐盘,整理桌面卫生,一方面自助小火锅店本就是自助模式,主打一个顾客自力更生,不需要太多额外的人情服务,所以相对正餐火锅大店来说是节省人工成本的,反倒是后厨需要人手及时准备和更新菜品摆盘。
有业内人士表示,旋转小火锅最好的经营就是搭配自助模式,否则难以留客,而一旦开启自助模式,就要靠走量来维持生意,而老板赚的则是辛苦钱。
内参君还观察到,有一些品牌悄悄放加盟,有人坦言这是准备割韭菜了?毕竟有品牌只有一家就大放厥词做加盟,而有些连锁品牌的加盟费用甚至高达100万元。
总之,在小火锅品类,还有什么没被卷到的?
市场还很大,
做好小火锅的难度也不小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只是面对餐饮创业者浪潮,和门槛更低的餐饮业,持续不断的闪现新入局者,当然也有人很快离场。所以,要切记谨慎入局。
小火锅品类,不仅是大火锅的竞争对手,现在开始自己内卷,也陆续出现了棘手问题。
其一,火锅、快餐等头部餐企入局,抢占小火锅连锁品牌的市场空间,在口碑、供应链实力等方面都相对有优势;
第二,经营模式雷同,大部分以转转、回转、自助模式,菜品有的是单独摆盘,按照不同颜色的盘菜收费,有的是用夹子统一在旋转台的大盘夹菜形式;
第三,人们对于小火锅的新鲜感渐渐消失,甚至吐槽点接踵而至,其中食材不够新鲜、份量少、卫生环境堪忧、价格低也确实没啥可吃的...
以温小野回转小火锅为例,虽然在装修和营销上做足了功课,却也漏洞百出,有顾客吐槽食材品质拉低好感度,食材不够新鲜、缺少高品质涮菜,都是没人吃的丸子;用餐体验不佳,传送带上时长有空盘,桌面上有厨余垃圾没收拾。主要在于后厨出餐品控和前厅无法及时收纳的问题。
当然,把小火锅最先带火的农小锅也有类似问题,记得门店刚开业时的顾客爆满,整天基本都有顾客去吃,农小锅也很勇猛,不仅把店开进北京商场五层,更直接和海底捞做了邻居。
农小锅以门店面积大、食材上百种、近百个座位而闻名,不过在高成本压力下,我们看到许多小火锅品牌都以小面积门店落地,菜品不需要求非常多,丰富即可。
在北京某商场负一层,新开的一家喜家自助小火锅,更像是缩小版的农小锅,店面不大,两个出餐口分别对应四排用餐位置,虽然不及农小锅场面壮观,但是菜品足够吃,且有羊肉持续供应,不用巴望着菜品,因为传送带很快就回转一圈。
吉野家每周三的火锅买一送一,做足了性价比,但现在优势明显被比了下去,转战做起了早餐。
有顾客称“以前牛肉是鲜肉、蔬菜新鲜,现在涨价不说,牛肉变成了冻肉、蔬菜也是预先分好一份一份的,份量整体变少。”“吉野家小火锅周三买一送一就经常去吃,眼看他肉量和菜量越来越少,寿喜锅涨价了10元,从撑得不行到根本吃不饱,最后直接不吃了。”
总之,小火锅市场并不小,但终归是要面临着迭代升级、洗牌淘汰期,没有创新难,没有差异化,没有体验增值,很难形成所谓的品牌力,而欠缺品牌势能,后来者就更难居上。
<>解1:
日料都是生冷的
○ 日本人是不是喜欢吃生的?;这个问题的源头应该是生鱼片。刺身(sashimi,生鱼片)确实是很有代表性的日本料理,但在日本也绝对不是餐餐必备。据年近七十老者回忆,在他小时候,生鱼片是高级料理,平民家的孩子几个月才能吃到一两片。
○ 随着运输的发达和冷藏技术的提高,如今在日本,生鱼片比过去亲民许多。在大中型超市花1000日元(约合60元人民币)就可以买到差不多2人份的生鱼片拼盘。与此同时,日本人的食谱也发生了变化,选择越来越丰富,虽然生鱼片不贵,但也不会天天吃。另外补充一下,有不少日本人不喜欢或不太能吃生鱼片。我的日本朋友小时候就吃不来,大概过了20岁,才慢慢认识了它的滋味。
○ 那么生鸡蛋浇饭呢?
○ 那么生鸡蛋浇饭呢?蛋浇饭的日语叫“たまごかけごはん”(Tamago Kake Gohan,浇蛋的米饭,简称TKG),将搅拌好的生鸡蛋浇在热乎乎的白米饭上,加一点点生抽拌着吃。这种生鸡蛋吃法在日本倒是蛮普及的,我小时候的早餐经常是TKG,如今每次回国也一定要吃一两次。TKG的重点是白米饭的温度,一定要是热乎乎的,能把蛋液热到五成熟。很难想象凉凉的TKG。
○ 在日本,有一项生冷指标倒是很固定,那就是餐厅给客人提供的水默认是冰的。具体原因很难考据,只能说这就是习惯。大学的时候,我在餐厅打工,当服务员,每回都是在水里加好冰块端给客人。不过在中国生活多年后,我已经习惯喝常温的水。有时候在日本的便利店买水,找不到常温的反而觉得不方便。
误解2:
日本料理都很清淡、健康
○ 日本料理给人的印象可能是:量少+清淡+低热量=健康。外加日本人一直以长寿闻名,强化了大家的这一印象。虽然寿命还牵涉到生活习惯、环境、医疗保障等多个方面。
○ 其实,日本料理中,不少菜谱重油重糖,热量值相当高。比如四喜烧定食[2]、生姜烧定食、天妇罗定食、炸猪排定食等套餐,因为里面的油脂多,一餐就有900千卡左右的热量,相当于成人每日所需热量的一半。著名的“丼物”(盖浇饭)因为米饭分量和油脂多,炸猪排盖饭、天妇罗盖饭、鳗鱼盖饭都有800~1000千卡。传统的寿司使用的油不多,但有些店提供的卷寿司使用大量的蛋黄酱和油沙拉酱,这也会使热量飙升。
○ 顺便说说饮食习惯。传统的日本饮食习惯以米饭为主,荤素搭配相对均衡。经过战后的经济成长期,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变化很大,据调查统计,2000年日本大米的消费量仅为1960年的一半,肉类和奶制品的消费翻了4倍,油脂翻了3倍。加上便利店和外卖食品的普及,日本同样出现了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生活习惯病”。
误解3:
日本料理店都提供寿司
○ 日本料理=寿司!这个公式在海外有可能成立。但寿司只是日本料理的一小部分,并非每家日料店都会提供,日本家庭也不是天天吃寿司。在日本,自助形式的日料店非常少见。通常都是某一领域(鳗鱼、荞麦面、天妇罗、寿司、火锅等)的厨师专供自己最拿手的菜。所以,荞麦面店很少会提供寿司,寿司店里也很难吃到乌冬面。
○ 说到寿司,它的花色很多:用海苔卷成的卷寿司,小块醋饭与生鱼片搭档的握寿司,醋饭上铺满海鲜、海苔和蛋皮丝的散寿司,把醋饭用豆皮包起来的稻荷寿司,用白醋处理过的鱼类制成的押寿司等等。寿司的材料不一定都是生的,不习惯生冷的话,可以试试烤鳗鱼寿司、玉子烧寿司、蟹肉寿司和蒸虾寿司。
○ 再答复一个常见问题:“饭团是不是用醋饭做的?”饭团和握寿司,因为都是用米饭,常有朋友会混淆。其实,饭团是以白米饭捏成圆形或三角形的食物,传统饭团的馅料是紫苏梅干、调味柴鱼片等,吃的时候一般不加热。握寿司是将寿司饭(醋饭)捏成小小一块,放上生鱼片等海鲜后捏成的食物。
○ 以上介绍的是外国人对日本料理的误解。同理,日本人对海外饮食习惯也有颇多误会。虽然我们生活在信息飞速流通的时代,但仍有不少日本人认定法国人天天吃法棍,印度人没有咖喱就活不下去,源于中国的饺子一定要配米饭吃。其实,日本很有名的中华料理“天津饭”[4]在天津根本就没有;夏日人气食物“冷中华,中国人听了更是一头雾水。
○ 误解会带来麻烦,但同时也创造惊喜,这是文化传递中很有意思的地方。笔者个人认为,若大家都对别国了解得一清二楚,世界反而会变得无聊。
○ 去年12月,“和食”(日本料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也许对“和食”的海外推广有所助益。我相信,当“正宗”的日本料理在海外普及的同时,也会成功诞生“入乡随俗”的进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