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习尚
炎炎夏日,清凉的啤酒、汽水是现在人们喜爱的消暑饮品之一。在20世纪初,这些产品主要由国外厂商生产,一些有见地的民族企业家为了减少利权外流、发展民族产业,投资创立了一批啤酒饮料行业的国货品牌,其中山东商人张廷阁于1915年创办的“双合盛啤酒汽水厂”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闯崴子”发财的掖县人张廷阁
双合盛啤酒汽水厂是我国第一家由民族资本建立的啤酒厂,它的创办,离不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推动。
内部因素,源于山东商人张廷阁的传奇经历和开拓精神。
张廷阁,1875年出生于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一户普通农村家庭。十六七岁时,他的父亲去世,本就不宽裕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如何生存下去?闯关东是当时山东等地穷苦百姓的一条无奈之路。由于掖县濒临渤海湾,人稠地少,与东北仅隔三四百里的海路,从清末开始,就有不少掖县人背井离乡,到东北、海参崴等地谋生。
张廷阁
1896年,张廷阁背起行囊,默念着“闯崴子,拾金子”的民谚,来到海参崴。当时的海参崴华商林立,掖县商人也有不少。落下脚之后,张廷阁结识了“双合盛”商店的掌柜、同为掖县人的郝升堂。张廷阁聪明机敏、办事灵活,又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很快得到掌柜的器重。他随后加入双合盛,并成了双合盛的早期股东和核心管理人员。在操作了几宗大型贸易后,如食盐的出口,张廷阁和他管理的双合盛积累了巨大的资本。
后来,俄罗斯远东地区局势变化,他“侨居海外,每思报效国家”,开始将目光转向百废待兴的祖国。1912年12月,他与焦文选作为侨崴华商代表,鉴于当时“国体革新,往来益以繁多;文明愈进,交通必求便利”,有必要率先发展现代交通,于是他发动侨崴华商,筹集资金一百三十万元,申请在北京修建双线四十华里的电车。此事后来虽然搁浅,但张廷阁投资国内市场的愿望没有改变。
所谓外部因素,是市场的需要。
中国传统的夏日饮品种类不是很多,只有凉茶、酸梅汤等,特点是清凉、温润。清末,中外交流增多,西方的饮品如咖啡、啤酒、汽水等随之传入,与中国传统饮料相比,味觉更强烈、刺激,带给人们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清末民初的达官贵人、时尚青年,无不以吃冰淇淋、饮冰镇啤酒、汽水为摩登行为,不过,由于当时中国制造业落后,啤酒、汽水或者从国外原装进口,或者由外商,如俄资谷罗里亚啤酒厂(位于哈尔滨)、英德两国的日耳曼啤酒公司(位于青岛)等在国内制造。饮料行业的技术不算复杂,市场又很广阔,民族企业不应该缺席。事实上,在清光绪三十二年,商人吴次伯就在苏州开办了瑞记汽水厂,并取得了一定成功。人们默默期待着啤酒、汽水等民族品牌的出现。
1914年,张廷阁由哈尔滨来到北京,他参观了山东老乡朱东海前一年刚刚开办的玉泉山啤酒汽水厂。张廷阁发现,这家厂虽然名为啤酒汽水厂,实际上只能生产技术相对简单的汽水,不能生产真正的啤酒。当时欧战正酣,德国等地的啤酒一时无法运入中国,他设想,如果能在中国生产啤酒,必能弥补这个市场空白。
商业眼光敏锐的张廷阁立即决定,在北京投资设厂,生产紧缺的啤酒、汽水等饮料。为了快速投放市场,他收购了一家由瑞士人开办的饮料厂,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双合盛啤酒汽水制造厂。
起点超高的五星品牌
双合盛的厂址,在北京广安门外南观音寺十一号,京张铁路广安门车站旁,“总面积1.4万余平方米,共有生产用房612间,除总厂外,还有西、南两个分厂”,规模在当时来说是不小的。张廷阁为此投入了巨资,开始时的资本达20万元,1937年又增资37万元,总资本达到了57万元。
设施、资金齐备,只欠“技术”。当时,啤酒酿造技艺主要掌握在西方技术人员手中,为此张廷阁以高薪加每箱啤酒提成的优厚待遇,聘请奥匈帝国专家尧西夫·嘎拉(后入捷克国籍)担任双合盛啤酒汽水制造厂的首席酿造师。此人也不负众望,参与厂房修造、机器安装,以及酿酒全过程的把控等,双合盛很快生产出第一批啤酒、汽水。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等国家是战胜国,而奥匈帝国是战败国,不久后,中国应英国等国家的要求,开始遣返敌国侨民。原属奥匈帝国籍的尧西夫·嘎拉也在被遣返回国之列。当时,嘎拉患病,正在东交民巷的德国医院治疗,收到京师警察厅的驱逐令后,即委托其妻子到双合盛厂报告。当时,双合盛的生产刚起步,主要技术人员离任,必将阻碍生产。于是厂方具文向京师总商会申请免于遣返:“该侨自本厂开办即充技师,向无副手,一切制造皆伊负责。一经回国,本厂势将辍业。”
这从侧面说明了这位工程师对双合盛生产的重要,由于配方保密,双合盛啤酒的配方一直掌握在尧西夫·嘎拉手中,他对外秘而不宣。据说张亭阁曾派自己的侄子“偷艺”,不料被尧西夫·嘎拉察觉,没有达到目的。直到1936年前后尧西夫·嘎拉回国时,才将啤酒配料表交给了双合盛。双合盛也没有亏待这位曾经的技术总监,依然向其支付提成。
社会关注的明星民族企业
双合盛生产的啤酒和汽水,瓶身上贴的是“五星”商标:墨蓝的圆圈内,中央和四周均匀排列着五颗金色的五星。其实,五星牌并非双合盛所创,而是所收购瑞士厂的旧品牌,张廷阁等人觉得这个名字简单好记、朗朗上口,所以沿用下来。
双合盛由民族资本创建,设施却丝毫不输外资啤酒厂。院落长墙环绕,内有三层楼两座;工厂临近铁路车站,货物运输方便,院中还铺设着轻便铁轨,可推行铁斗车,运输煤炭、冰块、啤酒等。除了常规的造酒设备,还自备发电机,并设有附属制瓶厂,每日可自制玻璃酒瓶万余。
作为民族制造业的重要代表,双合盛备受社会关注。当时北京的媒体经常前往采访。1920年3月,《劝业丛报》来到该厂,账房邹日曜、王训濬两位管理人员带领记者参观了生产车间,详细介绍了五星啤酒的销售情况,并表示,该厂夏季兼制五星牌汽水,供应北京市场。
两年多后的1922年5月,《晨报》又探访了双合盛,在“实业调查”栏目刊登了《双合盛啤酒制造厂》。《晨报》的报道称,制造工人有六七十名,生产旺季时更多。主要有三种原料,水取自于用细沙过滤的井水(五星啤酒当时的广告宣称使用玉泉山泉水,应指玉泉山水系之水),啤酒花自美国进口,大麦来自河北的徐水和宣化等地。生产过程分为三步,一是制备麦芽,采用地板式发芽法,先将清洗过的大麦浸泡在长方形木槽内,之后将浸透的大麦置于四周开通风管的砖室内,定期翻搅,待其发芽;二是糖化,将在三层干燥室烘干的麦芽粉碎,加水混合均匀,加热至沸腾并过滤;三是发酵,麦芽冷却后,加入酵母,在地窖的发酵槽内发酵,待麦酒成熟后再行加热,杀灭微生物。
由于设施完备、资本充足、技术得当,双合盛生产的五星牌啤酒产销量快速增加。1932年时,厂内已有制酒机器两部,旺季时工人达到200人,每日出酒450箱(每箱大瓶4打48瓶,小瓶6打72瓶)。销售至天津、济南、青岛、烟台,长江流域的汉口、上海,以及东北的沈阳、哈尔滨等城市,还远销至泰国、印尼、菲律宾等国家,年销量最高时曾达十余万箱。
双合盛的收益也不错,开始时,国民政府对使用机器制造洋货的民族企业采取税收优惠,每百元只抽税五元,后来增至二十元。双合盛作为利税大户,财政部门在厂内专门设立了办事处,派出专员办理税收事宜。产销步入正轨的双合盛也积极回馈社会,1931年曾捐资2000元,助修北京南郊白石桥、铁匠营等处的土路。
鲁迅先生曾喝过五星啤酒
说五星啤酒是当时的明星产品,恐怕不为过。1932年出版的《北平市工商业概况》称赞五星啤酒质优价廉:“北平双合盛之五星啤酒,为中国唯一之优良酒品。性质滋味,与外来德国啤酒殊少差异,且定价较廉。”1946年的《北方经济旬刊》对五星啤酒同样评价很高:“在全国各省略会吃酒的人们,大约没有不知道双合盛酿造的五星啤酒。这啤酒曾有过光辉的历史,因其质味之精良,终于造成超越的地位,真可谓闻名遐迩。”
当时很多著名作家在其作品中也曾提到过这个品牌,如老舍先生的小说《老张的哲学》中写到,老张和孙八等人在九和居宴请军官龙树古,喝的正是五星啤酒。小说中说:“龙树古‘喝了三瓶五星啤酒,酒灌下去,他开始和大众很亲热地谈话’。”
鲁迅先生也曾喝过五星啤酒。周作人曾在《鲁迅的故家》中提到:“鲁迅酒量不大,可是喜欢喝几杯,特别有朋友对谈的时候。”
1912年—1919年,鲁迅居住在北京西城区南半截胡同7号的绍兴会馆,这里离双合盛啤酒厂不远,自然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据周作人回忆,鲁迅心情好时,也会“从有名的广和居饭馆叫两样蹩脚菜:炸丸子与酸辣汤,打开一瓶双合盛的五星啤酒来喝。”鲁迅的确是偏爱啤酒的,《鲁迅日记》可以证明:“夜柔石、广湘来,雪峰及侍桁来,同出街饮啤酒。”“(买)啤酒一打,二元九角。”“在寓煮一鸡,招三弟饮啤酒。”不知道其中哪一次喝的是五星啤酒?
山东商人张亭阁创办的双合盛啤酒汽水厂,以及五星品牌经历了风风雨雨,百年后依然屹立不倒。如今,它已搬迁到北京市怀柔区,以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有限公司的新名称继续生产经营。双合盛牌、五星牌的啤酒,仍在延续着人们的味觉记忆。
(本文作者为山东即墨人,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社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月25日,记者从成都市应急局获悉,24日,成都应急局发布《彭州市正福生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4·13”较大中毒和窒息事故调查报告》,公布了上述事故详情。调查报告显示,正福合作社实际负责人王某及其妻子、父母共四人均在本次事故中死亡,另外三名死者分别为王某的合伙人吴某、吴某的母亲,以及正福合作社饲养员高某华。
正福合作社养猪场俯瞰图
经调查认定,这起事故是一起因生产经营单位现场管理不到位,隐患排查整治不力,盲目施救,有关部门和属地党委政府落实职责不到位,导致的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调查报告显示:
4月13日14时许,正福合作社饲养员高某华、合伙人吴某的母亲李某琼对粪水处理区粪水收集池进行粪水抽排作业。
14时46分58秒,高某华未佩戴任何防护用品再次翻越粪水处理区护栏,通过竹扶梯进入粪水收集池内。随即,高某华开始咳嗽。
14时48分,合伙人吴某发现高某华在粪水收集池内出现异常情况,便用手机拨打电话进行呼救。正福合作社实际负责人王某及李某琼从养猪场外跑到粪水收集池边,开始营救高某华。
14时49分,王某从粪水处理区护栏门进入粪水收集池上部边缘,在未使用任何防护用品的情况下,通过竹扶梯下池营救高某华,并大喊“关电”,吴某随后跑向配电箱。
14时49分42秒,王某的父亲王某友赶到现场。
14时49分44秒,吴某断开配电箱电源,现场视频监控中断。
粪水处理区示意图
经结合报警记录、综合调查分析,李某琼、王某友2人在吴蕾断开配电箱电源后,相继进入粪水收集池内实施救援。14时53分,王某的妻子伍某拨打120电话求救,并报告粪水收集池内已有4人中毒需救援。之后,王川的母亲杨某敏赶到现场。杨某敏、伍某、吴某相继进入粪水收集池内实施救援。
粪水处理区现场照片
4月13日16时39分,4名被困人员经现场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无效宣布死亡,另外3名被困人员被转移至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抢救,但不幸抢救无效宣布死亡。
经成都市公安局物证鉴定所、四川基因格司法鉴定中心对7人进行法医学尸体检验鉴定分析,7人死亡原因符合吸入(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环境缺氧、溺水等因素引起机体缺氧窒息死亡、溺死。
调查报告显示,本次事故直接原因系作业人员在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入氧含量严重不足、硫化氢气体浓度严重超标的粪水收集池底作业,导致发生中毒和窒息事故,加之盲目施救,造成事故扩大升级;间接原因包括涉事合作社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农业农村部门及属地政府安全生产工作不严不实等。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报告提到,事故调查组发现该合作社未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相关管理制度,未建立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未按规定对畜禽粪污化粪池有限空间场所进行辨识和评估,未落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仅在畜禽粪污化粪池区域彩钢棚立柱处张贴2张“池深危险、请勿靠近”安全警示标牌,未见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记录,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未严格落实“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要求,未按规定配备防护用品和应急装备。
事故粪水收集池现场照片
事故调查组建议,正福合作社实际负责人王某及饲养员高某华对事故发生分别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直接责任,鉴于二人在本次事故中死亡,建议免于责任追究;作为责任单位正福合作社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建议由成都市应急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对于在事故调查过程中发现的有关公职人员履职方面存在的问题,事故调查组建议移送追责问责审查调查组依规依纪依法开展追责问责审查调查工作。
原标题:《四川彭州一生猪合作社中毒窒息事故致7死 调查报告:存在盲目施救》
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来源: 中国新闻社
华社达卡7月9日电 通讯:一桥圆梦千年——探访中企承建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
新华社记者孙楠
在位于孟加拉国首都达卡西南约40公里处,一座全长7.8千米、含40个水中墩的大桥巍然耸立,这就是被当地人称为“梦想之桥”的帕德玛大桥。
这是2023年6月25日拍摄的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帕德玛河是孟加拉国最汹涌的河流之一。帕德玛大桥建成之前,帕德玛河下游由于河道过宽、水流湍急、洪水频发等原因,一直没有横跨该河的桥梁,达卡与南岸20多个区只能靠摆渡船连接。在这里修一座桥,让两岸居民不再隔河相望,成为当地人一直以来的梦想。
“我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过去这里没有桥,我们过河非常困难,不得不坐船。雨季时,渡船尤其危险。”住在河南岸的超市老板穆斯塔法说。
2010年,当地政府正式启动帕德玛大桥相关建设项目。中国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建集团港航建设有限公司分别中标承建帕德玛大桥项目主桥建设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2014年和2015年,两个项目相继开工。
这是2023年6月25日拍摄的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历经近8年的建设,2022年6月25日,帕德玛大桥正式通车,结束了达卡与河对岸居民长期以来靠渡船往来的历史,让原本动辄数小时的过河时间缩短至约10分钟。通车之日,近万名孟加拉国民众走上大桥,欢呼庆祝梦圆时刻。
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在通车仪式上表示,帕德玛大桥将成为达卡连接孟加拉国南部21个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每年可为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1.23个百分点,同时将该国贫困率降低0.84个百分点。
据统计,通车两年来,大桥总车流量1233万辆,平均每天约有1.5万辆汽车通过。
伊斯兰是公交车司机,几乎每天都会往返于大桥两端。“大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节省了金钱和时间。原来几天的路程现在6小时内就能来回,路况非常平稳。”
这是2023年6月2日拍摄的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河道整治项目施工船。新华社发
生活在大桥南岸的马廷说,自己的老家在南岸,有了这座桥令他非常开心。“过去坐船至少两天才能回家,现在3个小时就可以到家了,这简直太棒了!”
同样令人欣喜的是,由中国企业承建、途经帕德玛大桥的孟加拉国最大铁路项目——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先通段2023年10月也已经通车。项目采用无砟轨道等中国先进技术,建设高峰期雇用当地员工1万多人,培训孟加拉国技术工人2万多人。
这是2024年7月6日拍摄的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先通段。新华社发
“坐火车通行帕德玛河,这种感觉真是太棒了!”乘客萨德曼说,“没有中国,没有中国企业和建设者,单凭我们自己无法达成这一成就”。
回首过去,一桥圆梦千年。展望未来,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的帕德玛大桥将开启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