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台风来势汹汹,先是“飞燕”袭击日本,造成百人伤亡,紧接着“山竹”力压“飞燕”成为风王,登陆广东,掀起巨浪。与此同时,台风倒槽也使江浙沪遭遇猛烈的暴雨袭击,上海、海宁、宁波等局部雨量达特大暴雨标准,超过台风本体降水量。
我国古人在见识到风的巨大威力后,也曾经下苦功夫研究风,并留下了一门学问“占风术”。占风术对我国有很深的影响,上至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晚到明清的小说家、方志学家,形成了靠“风”吃饭的各类行业。
诸子百家的占风术
占风术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传统术数之一,和谶纬神学密不可分。
占风术的渊源可追溯至殷商之际,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出现了“辛未卜,王贞:今辛未大风,不惟祸”之句。有虞氏始祖虞幕(即穷蝉,帝舜的五世祖)可能是我国最早靠风吃饭的国君。《国语·郑语》云:“虞幕能听协风,以成物乐生者也。”协风即温和的风,意思是虞幕能够通过观察(听)协风,让天地万物滋润的生长。这些文献说明,我国古人占风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人类能够趋利避害。
虞幕
为了能够趋利避害,了解风的动态和规律,周代还设有专门的占风官保章氏。这是一个负责观察星象和气象的职务。《周礼·春官》记载:“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以十有二岁之相,观天下之妖祥。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以十有二风,察天地之和命,乖别之妖祥。凡此五物者,以诏救政,访序事。”
既然有了负责占风的官,当然也出现了以占风为业,以此发财的术士。梓慎是春秋时期最有名的阴阳家之一。《左传·昭公十八年(前524年)》记载了这么一则有名的故事:“夏五月,火始昏见。丙子,风。梓慎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风甚。壬午,大甚。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曰:‘宋、卫、陈、郑也。’数日,皆来告火。裨灶曰:‘不用吾言,郑又将火。’郑人请用之,子产不可。”融风即南方祝融之风,主火。丙子日忽然刮起南风,梓慎预言说:“这是融风,能生火,这是火灾即将来临的开端,过了七天,果然在宋、郑、魏、陈四国同时发生大火灾。”他在郑国的同伙裨灶还请求用宝祭神,还说:“不采纳我的意见,郑国还要发生火灾。”然而,当时执政郑国的却是春秋名相子产(公孙侨),颇有唯物主义精神,他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子产坚决不给予裨灶珍宝,郑国也没有再发生火灾。《左传》这个故事,表现了人能胜天的思想,以及对谶纬的蔑视精神。
同时发生火灾的四国
史家名著《史记》在《天官书》中介绍了一个更神的占风术士魏鲜,他能够在腊祭的第二日与正月初一黎明时由八方所起的风,判定一整年的吉凶,“风从南方来,大旱;西南,小旱;西方,有兵;西北,戎菽为,小雨,趣兵;北方,为中岁;东北,为上岁;东方,大水;东南,民有疾疫,岁恶。”
银雀山汉简“天地八风图”
冷兵器时代,兵器落后,常用火攻。这与风有极大的关系,兵家也将占风术视作重要的研究对象。《孙子兵法》认为风与月、星宿有关,“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本书《军争篇》还提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这就是著名的“风林火山”精神。其首位便是“风”,可见风在兵家眼中占有极高的地位。
武田信玄“风林火山”军旗
明清小说家的占风术
兵家对占风术的研究,影响了后世明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明清的历史小说、神话小说大部分有战争情节,因此占风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小说家们经常以“风”为卖点,书中通过占风或占风术铺垫,营造了一系列精彩的故事情节,制造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矛盾冲突。
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战争小说,对占风术极其重视,并以此推动了不少关键的剧情,塑造人物本领或性格。曹操煮酒论英雄、孔明借东风就是其中的典型故事,这两则故事甚至入选了语文教科书。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提到了龙卷风(龙挂),以此引出曹操以龙喻英雄的精彩对话,“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曹操煮酒论英雄
另一则家喻户晓的故事就是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周瑜战赤壁时,准备以火攻曹操。但冬季哪里来的东南风呢?周瑜为此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从七星坛的设置也可以看出《孙子兵法》星宿占风术对本书的影响,“下一层插二十八宿旗:东方七面青旗,按角、亢、氏、房、心、尾、箕,布苍龙之形;北方七面皂旗,按斗、牛、女、虚、危、室、壁,作玄武之势;西方七面白旗,按奎、娄、胃、昴、毕、觜、参,踞白虎之威;南方七面红旗,按井、鬼、柳、星、张、翼、轸,成朱雀之状。”
诸葛亮借东风
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实际上预测风向和风力,用来进行火攻是可能的,今人结合曹军败走后遇上倾盆大雨的现象分析,当年应该是可能遇到了一次锋面气旋天气。锋面气旋是一个低气压系统,其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空气从外围向中心流动,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处于气旋前部(即东部)的地方,吹东南风。曹操从小生长在北方,不识南方气候;而诸葛亮、周瑜长期生活在长江边的南方,故利用了这次东风。赤壁之战说明时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气象知识,科学素养已经较先秦、两汉有了较大的提高。此战也因此成为我国军事家利用占风术进行火攻的经典战例。
曹操对南方气候认知有限
北半球锋面气旋
明代其他小说也有占风术的影子。《封神演义》提到周文王姬昌造“灵台”以占风候、验民灾。灵台建好后的夜里,姬昌梦见了飞熊。智囊散宜生告诉姬昌,这是周将大兴的预兆。后来果然得到了姜子牙辅助。他还收到了能控制风雷二翅的雷震子作为第一百个儿子。《西游记》里孙悟空则多次败在能控制风力的妖怪手中,比如能吹黄风的黄风怪,以芭蕉扇为法宝的铁扇公主。
方志学家的“占”台风
在众多的危害性大风里面,台风无疑是危害性极大的一个。为此,我国的先人花了不少精力研究台风。我国古代的史书和地方志中就有很多有关台风的研究记录,以地方志为主。 方志学家靠“风”吃饭,其目的不是为了名利,他们对地方有着深厚的感情,占风目的是为了减少台风对乡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相当多地方志已经摆脱了谶纬学说的影响,并且随着年代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对台风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刘宋以来,对台风的研究可谓出自于占风术,其认识却又远高于之前的占风术。
台风最早被称作飓风,这个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出现最早。南朝刘宋沈怀远在《南越志》中记载:“熙安多飓风。飓者,其四方之风也,一日惧风,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熙安县是刘宋所置的县,故治在番禺东北,即今广州市一带,那边自古是多台风之地。四方之风是个非常了不起的科学认识。台风是个气旋,所谓四方之风就是指台风经过时,风向依逆时针的连续转变。
唐朝的岭南有了最早关于台风天气的预测。刘恂《岭表录异》中记载:“夏秋之间,有晕如虹,谓之飓母,必有飓风”。多台风的浙江对台风的研究也毫不逊色。元末明初,湖州学者娄元礼富有天气预报经验,编写《田家五行》一书,为现存最早的农业气象专著。《田家五行·论风》中提到俗称“风潮”的飓风,在它发作之前,“其先必有如断虹之状者见”。
《岭表录异》
清代我国对台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吴震方的《岭南杂记》可谓是有史以来对台风描述最详细的书,“……之气如虹如雾,有风无雨,名为飓母,夏至后必有北风,必有台(颱)信,风起而雨随之,越三四日,台即倏来,少则昼夜,多则三日,或自南转北,或自北转南,阖夏时阳气司权,南方之气为北风摧郁,郁极而发,遂肆横激,其转而北也,因北风未透,南风即起,北风之郁,仍复衡决,必倏有西风,其台始定,然后行舟。土人谓正、二、三、四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台甚于飓,而飓急于台。飓无常期,台经旬日。自九月至冬,多北风,偶或有台,亦骤如春飓。船在洋中遇飓可支,遇台难甚,盖飓散而台聚也。”
吴震方已经能够区别台风和其他大风的差异。台风多发在夏秋季农历五、六、七、八月份,登陆袭击风力有个渐进过程,风向有个变换过程;而飓风是春冬季正、二、三、四月,来自北方的大风,速度快而猛烈。
《岭南杂记》
同时期“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为《广东通志》一书作了增补,取名《广东新语》。本书卷一《天语》篇不但详细记载了台风风向的变换,还归纳出了风向规律,对“四方之风”作了具体分析。可谓比《岭南杂记》更胜一筹。书载:“南海岁有旧风,亦曰风旧,盖飓风也。其起也,自东北者必自北而西……而俱至南乃息,谓之落西,亦曰荡西,又曰回南,凡二昼夜乃息。”台风的不同部位风向不同,而要根据人所处的地点与台风相对位置来判断风向。随着台风中心的移动,某个地点与台风中心的相对位置会发生变化,风向也随之变化。据屈大均所言,如台风在H位的东北方,风向以西北风为主。台风中心逐渐迁移至内陆后,人所在的位置会变成台风南部的A位、B位,风向变成“荡西”“回南”。这时候便是台风影响将要消失之际。
《广东新语》
台风风向示意图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作为专业的靠天气吃饭者,对这些地方志有着极高的评价。他说:“谓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飓常骤发,台则有渐。大约正、二、三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是则我国古人不但已知台飓之季候征兆,且能识别台与飓之异同也明矣。”(1921年8月28日《本月江浙滨海之两台风》)
机游戏中曾经出现过不少来自中国的场景,每次看到都让人倍感亲切。但同时也有很多不解的地方,因为背景中经常都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文字,甚至连身为中国人的我们,都看不懂是什么意思。
如下图,《合金弹头》“走吧”、“屋顶”、“小心呀”、“买东西”......这些还需要专门标识出来吗?原来啊!
< class="pgc-img">>怎么说呢?其实游戏中打造出来的“中国元素”,仅仅人国外之人眼中所谓的“中国文化”。换句话说,这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而不是中国人的“中国文化”。
《街头霸王3》阴阳的场景中有一块牌子:你真了不起
< class="pgc-img">>小时候我们在街机游戏里瞅见有“中文”出现,都感觉特亲切,像是:“XX饭店”、“XX菜馆”和“XX百货公司”,稍微有点名气的就是“少林寺”。
毕竟早年中国的文化输出无非就是武打片、美食、功夫。
春秧街
当年武打片的盛行,让不少老外认为中国人藏龙卧虎,那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厨子、醉鬼、贪吃鬼都是武功高手。看看《街头霸王》《拳皇》《饿狼传说》中出现的中国人,几乎都是这个类型的。
提到中国的场景,小编最先想到的自然就是春丽大姐姐的主场,当年被我们称之为“菜市场”的“太平街”。
< class="pgc-img">>说实话在那个年代,我们记忆中的菜市场都是比较凌乱的:脏乱差,满地的苍蝇、烂菜叶,到处都是血腥味,新鲜的鸡鸭鱼待宰......然后是一群骑自行车的大爷大妈,将菜放在前面的框里,骑着车赶回去做饭。(原创文章,并没有在网易、新浪和腾讯平台发表,如发现请举报吧!)
< class="pgc-img">>春丽的场景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就是因为很大程度还原了不少城市中的菜市场实景。
“太平街”,原型是香港春秧街(CHUN YEUNG STREET)。
上海发廊、厦门肉食公司、不准随地吐痰、汽水......这些辨识度极高的中文,多年来一直烙印在我们记忆之中。就是一直没搞懂,为何“上海发廊”和“厦门肉食公司”会在一起呢?
< class="pgc-img">>在这之前小编的一位好友“包包”就已经解释过了:
春秧街的居民祖籍多在上海和福建,春秧街这片繁华港岛最朴实的天地便有了“小上海”和“小福建”的称号。
而春秧街的的名字正来源自其创始人——郭春秧先生。老郭就是福建漳州人士,绰号“南洋糖王”,其开设的大量店铺就是日后春秧街的基础。
< class="pgc-img">>(现实里的春秧街还真有个“厦门肉食公司”)
< class="pgc-img">>在《街头霸王V》中春丽的主战场,完全看不到当年“太平街”的样子了。繁华了不少。曾经的菜市场已经变成了美食街。
< class="pgc-img">>风林火山
另一边,在《街头霸王2》隆的场景中出现了“风林火山”的招牌,要是人物挨打的话,是有可能将这个招牌打碎的。
游戏厅那会儿,估计没有一个玩家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吧!
< class="pgc-img">>多年后我们接触了历史和电视电影才知道,这四个字出自《孙子兵法》。
偏偏在传入日本之后被发扬光大了,并且在日本几乎是家喻户晓。
风林火山的意思就是:“其疾如风、其徐如林、其掠如火,不动如山!”
如今的人们只要提起“风林火山”想到的并不是《孙子兵法》,而是“战国第一兵法家”、“甲斐之虎”:武田信玄。当年他要是晚死一点,织田信长的下场还真不好说,就算灭不了也不会好过吧!
< class="pgc-img">>“风林火山”不仅仅是一种战术、一种精神、一种气场、一种信念,更是一种武学修为。
< class="pgc-img">>《合金弹头2》第四关“眠港”,原型就是香港。
密密麻麻的广告牌,铺天盖地莫名其妙的汉字。什么大街中心、贸易公司、超级市场。招牌上面的字,时而是反过来读的,时而是正着读的。
< class="pgc-img">>不过好在这些字还看得懂!
但是在游戏中途遇到了一辆横卧在路中央的双层大巴。上面写着“毛伝”两个字。
从学生时代开始就一直没搞懂这两个字的含义,那时候我们直接叫成了“毛坛”。如今我们自然知道“伝”在日语中就是“传”的意思,那就是“毛传”。
< class="pgc-img">>过了很多年之后,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彩蛋。
在日语里“毛传”的读音和英语的“MORDEN”非常相似。“MORDEN”就是《合金弹头》系列中最大的反派和幕后黑手莫登。也就是说,这个双层大巴其实是叛军的。
怪不得每次来到这里的时候都会被火力压制。
< class="pgc-img">>(“毛传”、“毛坛”摆明就是耍我们啊!)
敕令,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8090后的小观众,童年时期应该都被林正英的僵尸片吓到过吧!
当年看多他的僵尸片,甚至晚上连夜路都不敢走了。那时候电视台经常播放《少林僵尸》和《一眉道长》。年幼的我们总喜欢模仿英叔自己画八卦图,认为这样可以保护自己不被鬼侵。
看了僵尸片之后,经常模仿动作,然后拿一张黄纸鬼画符一通,然后往小伙伴脑门上一贴。口中还念念有词,结果一分钟后两人已经在泥地里面摔得气喘吁吁。
< class="pgc-img">>僵尸之所以可怕,是因为这玩意和现实很接近。毕竟早年经常都有清朝的文物出土。而且90年代僵尸片盛行的年代,曾经传出过不止一起的“僵尸伤人案”,直到如今仍然无法考证。
当年英叔在符咒上面到底写的是什么呢?
就是“敕令”
< class="pgc-img">>而在游戏中将僵尸特性完全发挥出来的游戏,反而是在《恶魔战士:吸血鬼猎人》。游戏中出现的泪泪,虽然可以幻化为僵尸,但同时也是驱魔师。
< class="pgc-img">>她和姐姐就是僵尸和道长的最佳组合。
有意思的是,日版她叫“泪泪”,美版则叫“何仙姑”,并且在她的场景中出现了很多的仙姑。
< class="pgc-img">>泪泪头上的灵符是她姐姐幻化的,而她使用的招式,全都是带有“敕令”二字。
“敕令地灵刀”、“敕令升龙剑”
< class="pgc-img">>“敕令”又写作“勅令”,原意是指帝王天命,道士则是“三清天尊”发命。
但由于当年对此了解甚少,导致不少玩家至今还以为泪泪脑门上写着的是“勒令随身保命”,其实是“勅令随身报名”。
< class="pgc-img">>《电神魔傀2》中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云酉壮族自治”。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地名呢?
< class="pgc-img">>根据网友的推测,“酉”在十二时辰中表示“十七点到十九点”。
我们将整个中国的地图看成时钟的话,以河南是中心,那广西正好是酉时。
谁会想到脑洞这么大,当年设计者们这么干是认真的吗?
《 战国之刃》巫女“九字真言”——“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
< class="pgc-img">>这是来自葛洪的《抱朴子》,其实原本是“临兵斗者,皆数组前行”。
葛洪你不认识?那总该玩过《刀剑封魔录》吧!重要的NPC人物啊!
《少年街霸》苏杜姆的“魔奴义亚”,读音跟“MAD GEAR”很相似。也就是说,这是帮派的名字,也是他的信念。
< class="pgc-img">>注:本文原作者“包包”
据《夺冠》的贴片预告,麦浚龙执导的电影《风林火山》极有可能在2020年与内地观众见面。这部让观众等了又等的电影终于有了新消息。
< class="pgc-img">>《风林火山》是一部警匪动作片,由麦浚龙编剧执导,梁家辉、金城武、刘青云、杜德伟、古天乐和高圆圆等主演。
电影于2015年3月25日首次传出制作消息,于2017年6月开始拍摄,2018年3月宣布制作完成。至今已经过去了5年,并且连续三年提名"最值得期待的华语电影"。
< class="pgc-img">>影片主要讲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杀死了一位富有的香港商人,导致了毒贩和禁毒人员之间的一场角逐。同时,贩毒集团的继承人也在毫不犹豫地制造社会混乱,而他的目的竟然是为了制造一个没有毒品的"乌托邦"。
< class="pgc-img">>2017年9月28日,影片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导演麦浚龙及演员梁家辉、刘青云、高圆圆等出席。发布了两分钟的幕后特辑、预告电影海报和多张人物剧照。
< class="pgc-img">>在片中也有枪战爆炸的大场面,以及航拍的铜锣湾群戏。为了方便爆破拍戏,剧组历时三个月,在广东惠州搭建了1:1的铜锣湾实景。导演称"跟投资方商量后,决定搭景拍摄,因为实在不能在真实的铜锣湾拍这么大量的戏。" 预算也从最开始的1.6亿涨到了4亿,可见制作相当庞大。
< class="pgc-img">>"风林火山"一词源于孙子兵法,后被日本战国时期将领武田信玄使用在军旗上。旗帜上写道"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后被简称为"风林火山"。"风林火山"是一种不屈的战斗精神。
< class="pgc-img">>《风林火山》也是麦浚龙继《僵尸》之后第二次执导电影。
完美主义的导演在片场要求严格苛刻,甚至气到任贤齐和金城武,合约一到期艺人就走了,哪怕是想要补拍都叫不回来。
这部电影集齐了众多知名艺人,还有80、90年代的老影星,怀旧与现代并存。相信这么长时间的等待,应该不会让观众们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