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公众号跳海大院(ID:meerjump)
保命提示:
我是路人歌迷不是黑粉!
当周杰伦带着他的新作真人秀
《周游记》
走进大家的视野时
文字君发现还有许多网友
集中火力在这个讨论上:
“杰伦の时尚品味”
文字君先Po几张关于话题讨论
所用到的示意图+网友的留言:
“从清爽少年华丽转身成为花哨中年”
“年轻是真的帅现在是真的土哈哈哈”“古早美特斯邦威味 永远追随”
“他的搭配穿法和郭德纲差不多吧”
虽然杰伦本身没怎么吹嘘过
自己是时尚的人设
不用太苛刻地抓住这个事情不放
但是作为路人级别的歌迷
文字君想说这个话题的探讨
确实有说出我心中的一些疑惑以及认同
不过
文字君更多的关注力
被评论区多次出现的这个字眼
给吸引到:
“台 客”
形容一个人讲话很有台湾腔
可能是因为对方带着“酱~啦~”的虚词
以及夹杂着“机车、龟毛”等台湾人的惯用语
但如果说一个人很“台”
那是对多方面细节而冗杂在一起的气质表现
从而得出的判断
就像gay达一样,无以名状
而且在台客界还流传这么一句金句:
“台妹只能是青春貌美的女性
而台客没有年龄限制
老中青都可以是台客”
为了让这个族群更加的具象化
下面文字君将结合台湾时尚杂志《钱柜杂志》
和台湾网友发布的文章观点
向你呈现出:
“台客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帅气啦————嗯?/
在此之前
先说一下“台客”这个词的来源
有两个主流又不同的观念
一是指1949年后
从大陆等地方来台湾的人
称台湾本省人为台客
其二为台湾精英分子
对本土穿着很没气质
行为很俗的人的一种蔑称
Ok,下面开始从台客的基本特征走起
▽
作为一名“台客”
首先要从头开始
发型很重要
金色发色为主流
还有一点小钱的台客
还爱搞个金橘挑染的细节
关于当时(2000年后)在发廊挤破头
都要搞的大热门台客发型
可以从这两句顺口溜看到一些踪影:
“中年台客多电棒烫或山本头”
/电棒烫本烫/
/山本头≠寸头,额头要呈M字型
剪完会让自己有一丝高仓健的气息(自以为)/
“青年台客爱留中长发,搞木村头”
在2000年前后的时间点
正是木村拓哉超人气的时期
代言口红可以秒收割女性的钱包
连男生都认同他的帅
不仅他剪短发
整个日本的男人都短发
他留长
整个台客圈
也跟着兴起蓄发热潮
/当然Copy是一回事
放自己的脸上效仿又是另一回事啦/
▽
说完了头部
就要说脚部
台客的足下精髓在于那一双鞋
什么AJ、DADA鞋
都要靠边站一下下
拖鞋才是最为王道
而且还要认准下面这款
它还有一个特别的爱称
——蓝白英雄拖鞋
实在是居家旅行
打扁小强
再去夜市买盐酥鸡
庙里拜拜的民间必备时尚单品
/每个台湾家庭至少都有一双(夸张)/
/手机壳届甚至争着要开发出同款周边
“拖鞋变手机 台客变潮男”
那是手电筒吗?
不,那是蓝白拖自带的光芒/
文字君之前去台湾旅行
因为鞋子被大雨淋湿
只能买拖鞋更换
我在一个全店最显眼的地方
看到了红色版本的它
老板解释说
“男的穿蓝白,女的穿红白”
这个造型让我想起了
恶搞的Supreme网图
我复刻还原了一下这个概念:
啊?就这...?个造型越看越让我觉得
其实和咱们的民间时尚单品很像
不仅让我想起我爸的拖鞋
还想起了手握两层楼的房东的蓝色拖鞋......
/图为一口气买了6台宝马7系的佛山阿伯/
不过台客的出行载具
除了是那一双双大红或大蓝的英雄拖鞋
剩下的便是那台爱车
而且一定是机车
一台经过精心打扮的机车
台客最爱干嘛?
去流连网吧打游戏
又或者去戳上几盘桌球
打几盘柏青哥......
在这种色彩迷幻的群体性活动
那必须还得开上一台靓车
/像名流150、三阳迪爵、本田dio
这种加速快、造型前卫的机车
便是首选的型号/
受日本“暴走族”的飙车文化影响
再加上当时联考录取率极低
升学压力繁重
不像现在有这么多好玩的Switch
虚拟建岛收购大头菜啥的
台湾80后这一代
大多数选择在夜晚呼朋引伴
骑上机车与风竞速
从而得到宣泄
同时还开始衍生出了
“组织车队团体”、“骑机车环岛”的活动
/动图里的车为“名流150”
图源《台北直直撞》MV/
总之,坐捷运是不可能坐的
这辈子都不可能坐捷运或者搭公交的
机车是最炫目出行的交通工具
能打败机车的只有改装机车
把车改得好,妹才载得到!
/Where is my 辣妹?/
有关调查
台客的机车一定要贴上
一些炫彩夺目的贴纸
最爱在机车侧后方贴上一些
类似QQ说说的非主流名言
像什么「最爱是你」、「限乘辣妹」「抓不到」、「无限」......
既中二又有一丢丢羞耻感
/文字君不禁想起10年前自己的个性签名/
除了贴纸
机车的挡泥板这个位置
对于台客来说是绝不能放过的改装部位
这简直就是向世界宣告
“自己的女神是谁?”最好的个人广告位置
在当时
如果想知道哪个女明星最火
你去瞅瞅路上的机车挡泥板就知道了
十个里面有3个是周慧敏2个王祖贤,1个蔡依林,1个孙燕姿......
文字君有想过
鉴于我这种墙头这么多的半追星女孩
如果允许改装的话
或许我的挡泥板长到“拐弯都转不完”
我飞驰到了下一个街头
我的挡泥板还在上一个街尾
真·凡走过必留下痕迹
根据以上这几点台客的基本条件
(发型+拖鞋+机车)
你起码可以得到一个
比较具体的“台客”了
↓
/是你!夹脚蓝白英雄拖鞋!/
看到这里
有没有发现
其实你脑海中对于“台客”的塑形
还差了一点具体的中间部位?
那就对了
上述的是台客の基本特征
而“脖子以下,脚踝以上”的这一块
能划分出两大重点流派
▽
我曾问过我的一个台湾朋友:
“你心中最台的装扮搭配是什么样的?”
他说:
“我认为最台的装扮搭配是烫个电棒烫的台客头+花到乱七八糟的花衬衫+水洗丝七分裤+颈戴金项链+男子汉木屐鞋”
这其实已经描绘出一个
很具体的庙会派台客
/怎么又是你!虽迟但到罗志祥?
图片来自HAIBAO/
庙会派台客最大的两个时尚特点
在于“大金链子”以及“衬衫”
大金链子这一块的时尚
其实没啥好说的
“它不需要讲究牌子随便找个店随便打一条就好一定要粗”
/来看看台客的大金链子/
/以及台客的超大金链子
“虽然金链子已经长到拖地,但确实是个好人”/
到了衬衫这一块
也许是缎面全黑
也许是全白
(最好是绣有三宅一生的字样)
但更多的是花
他们台就台在
爱穿这种连跳广场舞的阿嫲
都嫌弃很花的夜市牌衬衫
文字君有在思考
为什么他们这么爱穿花衬衫?
因为宽松透气?
图案可以帮助提升凶狠气息的感觉?
还能让你一下子
和身边的小弟甲乙丙丁区分开来?
后来资深的台客小李
更加证实了我的猜想
小李说:
“现在走在万华或者台北西区的街头
都还能看到7、80岁的阿伯
会打领带穿花衬衫走在路上
我小时候很喜欢看《阿飞正传》或古惑仔系列的港片
里面的角色
会穿很花的花衬衫
和飘飘的西装宽裤
我学生时期会想去模仿”
/图片为台湾黑帮电影《艋舺》/
果然
成长时期的影音作品会让你耳濡目染
庙会派台客除了哈“日本风”
还会哈“香港古惑仔”风
再加上一些当地的特色
于是便有了台式混搭风
一时间还成为派对的主题
出现在公司的万圣节装扮或者年会啥的
/一般人的台客主题趴/
/↑明星的年会趴↑
总之,如果你以台客造型亮相当晚
肯定很多人主动找你合照
对了,那个穿蓝白拖鞋的是歌手韦礼安/
除去“庙会派台客”之外
第二大台客流派则是——
▽
庙会派台客多多少少
都还和咱们供奉神明的文化习俗有关
文字君觉得这嘻哈派台客
是新生时代的血液与当下碰撞
从而得到的一种“台客”进化
图为唱《I miss you》的年轻罗百吉
在2005年的前后
台湾的电视频道像Channel【V】
等这种音乐观赏频道
就经常引入一些饶舌相关的音乐
以及Hip Hop的热门舞蹈
本土少年一看这些新奇的视觉
大喊:“噢这太炸了,超酷!”
还很想要去模仿这种
嘻哈又松松垮垮的风格
/还记得这个电视频道吗/
嘻哈派台客的时尚风格
也是两大特点
其一:
衣服要很宽很大logo很复杂
这才够嘻哈
台客阿翰说:
“也没有很喜欢名牌(但)是一定要穿名牌可以是大logo也可以很低调”
/虽然阿翰口中说着低调也ok
但是《康熙来了》的镜头已经take到他的半身
还是能看到品牌的logo字样/
目前
已经是穿起西装当社畜的
建宏(化名)追思说:
“当年不管会不会玩滑板啦
总之一定要穿街头滑板品牌的衣服
当然也可以穿仿的
你想想路上10双Jordan的
到底有几个是在打篮球的?
穿什么自己爽就好了
难道我穿上Supreme就会变成吴亦凡吗?”
/图片仅供示意
但不妨碍你从这位台客的日记里读出
他们Po文爱把一长串有关台客的tag给带上
反正又不用钱!/
再者便是配饰
这个是一定要有
但又要和庙口派有点不一样
“嘻哈台”在手指和脖子这块
爱搞点“小”细节
已知,十个台客里面
有3个佩戴大金链子
2个戴阿嫲帮忙求到的护身符
那么剩下的5个
则有可能是骷髅头戒指和十字架项链
/散发出“我很危险以及我很台”的气息
图源知乎用户@蠢萌桃子酱/
所以
在开篇部分
有很多人觉得周杰伦有点“台”
其实是因为他的穿着风格
更倾向于“嘻哈派台客”这个小分队的风格:
/图源《听妈妈的话》MV/
/当然他早期专辑服化道啥的是真的绝了/
以上
便是台客两大派别的时尚品味
维基百科对于“台客“
这个词条的历史记录
原本指的是
对“粗俗、没有气质的本省人之蔑称”
许多本土的精英分子
对那些不会说英文
爱看乡土剧、爱吃槟榔吐口水
又对新奇文化仿得不真
还带点劣质感的台客
所投予的歧视
/图源Instagram@ah.planet/
其实光是“台客”定义的变迁
以及台客的流派
(还能细分出“军事迷彩台”
“视觉系台”
“皮衣台”等多种台客)
就可以写成20+篇文章
一匹布那么长
记住这个结果就行
到了2005年后
本土族群对这个词汇
做了去污名化的运动
“台客”翻转成为对一种时尚潮流风格的代称
/文字君觉得汪东城在《终极》系列中的这个造型
就很偏向于“视觉系台客”/
其实很多台客形象的代表性服装符号元素
它细分下来
在今日的潮流界还是能看到踪影
不信你自己去照照镜子
而且文字君觉得有一些元素
和咱们的鬼火少年、土酷青年啥的
有着异曲同工的味道
/图源微信公众号“南风窗”/
往大了说
有许多“台客”
带动了台湾音乐的发展
往小了说
许多平凡的“台客”
也撑起了台湾的一些基础建设
/被誉为“台客诗人”的伍佰:
“台客是一件浪漫的事
我们住台湾
叫台客是很自然的事
有些不愿意面对台客称呼的人
基本上是自己心态有问题”/
说不定你看完这篇文章
哪天走在路上看到一个很台的人在买奶茶
你前去拍拍肩膀想交个朋友
结果发现是周杰伦
总得来说,还是不能以貌取人啦
因为文字君在做资料收集时
看到《康熙来了》
#台客改造变身耀眼型男#这一单元
被一些台客的私底下行为给吓到
有人是接婚礼专场拉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每天都会跟妈妈拥抱说爱你:
然而文字君被全场默认为
最浓台客味的大兄弟直接吓呆
他是个博士生
毕业论文是————
《劳思光宋明儒学方法论辨析》
/我和蔡康永都大惊了——/
其实仔细研究起来
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是很有的聊的
你们还想看哪个地域的文化呢?
评论区留言,文字君看着办
看了国内的奇葩建筑,才知道甲方爸爸有多NB!
某些明星劈腿互撕,凭啥把账算到性别头上?
工作软件的骚签名,藏了多少人的小心思?
青林钰褀在展位前为嘉宾讲解产品(武汉市台办供图)
中国台湾网6月3日讯 “穿越了海峡,两岸从来是一家……”伴随着汉台青年的深情演唱,2024第四届武汉台青嘉年华暨夏日市集活动近日在武汉黎黄陂路正式拉开帷幕。
本届武汉台青嘉年华共吸引了罗莎蛋糕、南侨食品、黑旗食品、力翰教育集团、捷安特、小茶原、琴香茶舍、易晟珠宝、潘舍创艺烘焙、台客台式小吃、STONE、卯时暄、啡茶诱人、爱上眼镜、洄溥文化科技、往事美作中古美物、樱为文创工作室等近30家在鄂台企参与,展位涉及美食、文创、玉石、瓷器、教育、运动等多个产品类型及领域。
武汉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兼青委会主委吴志荣表示,此次活动首次以全开放式的市集形式,在武汉繁华的街区开展,以期更全面地向武汉市民和外来游客展示在鄂台企,增进了解,拉近距离的同时,也希望吸引更多台湾青年来汉把握发展机遇。
“啡茶诱人”奶茶店负责人、台青林耿辉,2015年在朋友的推荐下来汉就业。近10年的武汉生活,让他爱上了武汉的热情,更发掘了这座“碳水之城”“餐饮之城”的巨大市场潜力。今年年初,他于汉阳罗莎文创园创立了“啡茶诱人”,并希望后续不断引进台湾小吃,与咖啡、奶茶创新结合,制作出更多受欢迎的“台味”热销产品。
“商品和文化都有了很好地交流与融合。”罗莎食品副董事长,长沙市台商投资协会常务副会长、青委会主委郑扬在分享活动感受时表示,武汉的营商环境对台商发展非常友好,充满着年轻与活力,台湾青年来汉发展要充满信心,敢于大胆创新。
2012年,台青王婉竹随父来汉生活,12年间,她见证了武汉的成长与蜕变,更逐渐欣赏起这座既喧闹又文艺的城市。2018年,王婉竹在汉创立“往事美作中古美物”中古瓷器店,开启了属于她的青春逐梦之路,“接下来还准备在吴家花园开第二家店”对于在汉发展,王婉竹充满信心和期待。
武汉女婿林钰褀,来自台湾省台南市,和妻子在武汉经营一家“卯时暄面包菓子”烘焙店,店内既有台湾凤梨、荔枝制作的“台味”美食,还有结合武汉特色制作的卤牛肉面包,深受市民喜爱。
“武汉包容性强,支持力度大,文化氛围好,适合文创产业发展。”易晟珠宝负责人、台青李宗翰,特地从襄阳来汉参展,并有意在武汉开拓新市场。其产品有别于父辈玉石制作的老样式,李宗翰年轻化、个性化的设计,更受当代年轻人的青睐。
市集现场,手作DIY、科学体验、集点打卡等互动游戏,有序穿插其中,增添趣味的同时,更为两岸青年带来了一场夏日“融合”盛宴。
本次活动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指导,武汉台资企业协会主办。(中国台湾网、武汉市台办联合报道)
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曾思怡
珍珠奶茶席卷内陆的风,是平南人刮起来的。
“大口九”“地下铁”“绿岛村”......很多80后90后对于奶茶的初印象,其实都是出自这座南方小城。
作为广西贵港市下面的一座县城,平南常驻人口111万,奶茶从业人群有20多万人,换言之,每5个平南人就有1个卖奶茶。目前在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地区,平南人开出的奶茶店有5万间左右,分布在三四线城市和县城、乡镇。
早在2017年,当地奶茶协会做过统计,平南奶茶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当地也一度被业内称为“奶茶之乡”。
奶茶之乡不仅喜欢卖奶茶,还喜欢喝奶茶。
当地人的业余时间大抵是属于奶茶店的,约上三五好友,找一家奶茶店聊天、打牌、玩游戏,一呆就是三五个钟头。对平南的年轻人来说,日常支出的三成以上都流向了奶茶店。
从2000年初到现在,平南人的奶茶生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这些年,国内奶茶行业在扩张、受创、创新之间几次循环,如今资本相继入场,站上舞台中央的是以喜茶、奈雪的茶等为代表的新式茶饮。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为2795.9亿元。
而作为奶茶之乡的平南,虽有一定产业基础,且本地奶茶品牌众多,但整体呈小而杂的情况,基本没有在新式茶饮赛道上打造出知名品牌。截至2021年,平南人的奶茶市场份额从顶峰时期的八成跌至两成。
新式茶饮卷出新高度的当下,平南奶茶如何破圈?近日,时代周报记者走进平南,一探究竟。
县城中心,十步一间奶茶店
要论平南奶茶含量最高的地方,当属县城中心广场附近的奶茶一条街。
这条街道在地图上是“师范街”,但因奶茶店密布,被当地人称为“奶茶街”。每天早上9点多,是奶茶街苏醒的时候,奶茶店集中开门。
一条500多米长的街道,分布的奶茶品牌有40个左右,主打水果茶、奶茶、柠檬茶的各式奶茶店一应俱全,有的奶茶品牌甚至在这条街上开出两到三家分店。和多数县城一样,在大部分奶茶店里,任意款式茶饮价格在5-15元不等。
平南人将奶茶带到各地的同时,奶茶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渗透进平南县城。
10月中旬,天气渐凉,学生返校,奶茶消费到了淡季。整个白天,来喝奶茶的人零零散散。
夜间,奶茶街成为平南人重要的休闲场所 时代周报记者曾思怡摄
“现在是淡季,一家奶茶店一天销量有200多杯,规模大的店铺能有400多杯,等到了节假日,卖到上千杯都不是问题。”街上一家奶茶店员工刘泳铭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奶茶街最热闹的时候是晚上七八点。晚饭过后,平南人喜欢到这里寻一家小馆、点一杯奶茶,也不乏悠然散步的一家三口。
今年24岁的陈佳奇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当地休闲娱乐场所不多,奶茶店是他们工作之余的首选,约上三五好友,到一家奶茶店聊天、打牌、玩游戏,一呆就是三五个钟头。
“我每个月的零花钱,一半用来买衣服,一半用来喝奶茶。可能其他人喝奶茶的频率小一点,但是在奶茶上的开销都会占到月支出的三成以上。”陈佳奇说。
在当地,如果一个年轻人想创业,开奶茶店一定被纳入选择的范围。
2016年,毕业刚工作一年的秀秀(化名)辞去外地酒店文职的工作,回到平南开了第一家奶茶店。店铺占地70平方米,装修风格是当时最火的复古工业风,自制当时最火的奶茶品类,受到年轻人青睐。
直到现在,她经营的品牌已经在平南县城开出三家分店,虽然售价在15-20元之间,居于当地奶茶市场上游,但凭借不断更新的奶茶品类和时尚装潢,每年卖出的奶茶销量稳居当地奶茶店头部,每个月都有外地电话打进来咨询加盟。
秀秀经营的书吧风格分店 时代周报记者曾思怡摄
秀秀瞄准的是当地高端奶茶店的空白市场,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发展空间。据当地人介绍,这条街上的奶茶店每年都会有1/3的倒闭关门,然后又在关门的地方开出新的奶茶店。
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地方站得住脚,首先得融入这个地方。
时代周报记者走访发现,这条街上的奶茶店座位多、桌椅舒适、环境好,这些是它们在口味、价格之外的重要吸客手段。
在平南,一家奶茶店要是有70平方米,那只能算小店。不少奶茶店动辄100多平方米,有的加上露天面积还能达到200平方米。
在平南开奶茶店,十套桌椅起步 时代周报记者曾思怡摄
就算是萃茶师、书亦烧仙草、茶百道等外地连锁品牌,到了平南也不得不入乡随俗。以萃茶师为例,在县城中心的门店分为上下两层,面积达200平方米左右。
也有例外。以低价打进市场的蜜雪冰城,是奶茶街上唯一不以环境和面积为主打,但依然占据销量高位的玩家。“价格算得上这条街上最低的,很受学生群体的欢迎。”刘泳铭说。
刮起国内奶茶风
平南和奶茶的故事,要从一个叫陈有杰的平南人说起。
上世纪90年代,陈有杰离家前往广东从事客运工作,当时珍珠奶茶传入广东,售价5元一杯,不少人争相购买。
陈有杰嗅到了商机,打听到当时奶茶的原料和制作工艺后,他又进一步简化制作工艺、压低成本,于1999年在广州天河区盘下一个10平米的店面开始卖奶茶,取名“台客聚吧”,定价1元1杯,开业当天就卖出8000多杯。
很快,他又趁热打铁,新增四五家店,开店一个月就能收回成本。
2000年春节,陈有杰把生意经带回平南,方圆几里的村民有的把拖拉机卖了、有的把牛卖了,陆续筹集资金奔赴广东卖起了奶茶。
后来几年,以广东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平南人的奶茶店开到了广西、福建、云南,再后来覆盖国内许多大中小城市,门店也从单一的珍珠奶茶扩展到双皮奶、炸鸡等。
至2006年,平南的奶茶产业一度达到全国奶茶市场份额的65%,全国各地由平南人开的奶茶店有两万多家。当时,业内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凡饮奶茶处,皆有平南人。
平南奶茶初期的疯狂生长,很大程度上源于平南人创业的“老乡模式”。
陈立(化名)是最早随陈有杰赴广东开奶茶店的老乡之一,现在是当地奶茶协会相关负责人。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早期,奶茶产业在乡里一传十、十传百,只要是平南人,只要想入行,已经开店的前辈就会从制作工艺、原料采购和门店选址等多方面倾囊相授,入行者会象征性打个红包,但绝对提不上什么加盟费。
平南人还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如果某个区域已经有平南人开设奶茶店,新店在选址的时候则尽量建在别处,避免造成同乡竞争。
2000年至今,国内的奶茶产业经历了几次高峰低谷,又推陈出新,资本相继入场,造就了不少新式茶饮知名品牌。
但这里面没有平南奶茶的身影。据平南奶茶协会统计,平南本地的奶茶品牌多达200多个,但小而杂,其中连锁品牌发展的门店数量以几十、几百为主,鲜有上千,在新式茶饮知名品牌动辄门店数量成千上万、市值百亿的规模相比,平南奶茶只能说是高开低走。
尴尬的是,平南本地的奶茶市场也逐渐被新式茶饮瓜分。
时代周报记者发现,在县城,线下店铺生意最红火的是三家本土品牌。但在外卖平台上,全国连锁品牌茶百道、蜜雪冰城等以月销3000多杯的销量遥遥领先。
上下求索的平南奶茶
在陈立看来,同乡间的资源共享让平南奶茶在初期疯狂生长。但随着资本入场,现代化的连锁加盟模式才能让平南奶茶走得更远,“归根结底,做这件事的是两批人,最早卖奶茶的平南人,没有想得太远,出去卖几年奶茶,挣钱了回家建房子、买车子;做喜茶、蜜雪冰城这批人不同,他们一进来就是要做大品牌的。”
也有想朝大品牌冲刺的平南人。
“一年以前,有几个本土奶茶品牌商,每人拿出一两百万,凑到800万,成立公司,招人才、开设职能部门,一年过去确实有点成效,但是这个做法太烧钱了,回本盈利需要时间,第二年没人愿意再掏钱,就散了。”陈立说。
珍珠奶茶,最早的网红 图源:图虫创意
更早以前,也有资本找到一家本土品牌,不过当时老板经营理念未与资本契合,遂作罢。此外,不少平南奶茶从业者共用同一个品牌名称,但并非加盟性质,有的本土品牌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又会衍生处一个新的品牌,都不利于品牌价值的打造和延续。
还有一点不得不考虑的是,在中低端奶茶产品云集的平南当地,品牌打开当地的高端市场,但真要走出平南和新式茶饮第一梯度竞争,走加盟又变成了一件需要从长计议的事情。
2019年,分别有深圳和贵阳的加盟商联系秀秀,说是加盟。但秀秀并不打算收加盟费,而是免费提供制作技艺、原料采购以及门店选址和装修建议。
“品牌知名度在外地还没有建立起来,收益未知,初期不打算收加盟商的钱,但是我有一个要求,就是部分原料要由我这边采购和把关,保证这个品牌的产品质量。”秀秀说,加盟商开店不久因客观因素影响,没几个月就关门了。加盟之路目前暂停。
当前,从平南走出去的,更多是走中低端市场的奶茶品牌。据了解,本土品牌热力雪在贵港市和各县区开出200多家连锁店,位于平南奶茶街的热力雪总店前,一块“我在平南很想你”的路牌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拍照打卡,各种时下最火的装修风格也陆续安排上。
但如何走得更远,还需要更多探索。虽然在平南当地无人不知,但到了贵港其他县区,抢占用户心智的依然是市面上知名连锁品牌,几位在贵港其他县区生活的年轻人听到平南本土品牌时,多表示“有点印象,好像喝过”,还有的表示“没注意过”。
其实近年来,平南奶茶一直在探索破圈之路。2017年,陈有杰回到平南带头成立奶茶协会,旨在打造信息和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连接当地政府和奶茶从业者,对接上游供应商企业和下游品牌企业。
目前平南本土奶茶品牌有200多个,其中加入奶茶协会的有50多个。
在平南奶茶产业的基础上,近年来,当地香水柠檬、百香果等农产品也持续走俏,地头价都能达到十几至二十几元一斤,有效促进地方群众增收致富。
当地奶茶供应链布局还在进一步展开。
2021年,平南县政府出台相关措施,引导和支持当地奶茶协会和相关企业,培养奶茶全产业链集群,力争到2025年奶茶特色园区基本建成,“平南奶茶”区域品牌覆盖全部会员企业,供应链产值实现100亿元以上。
“像打造柳州螺蛳粉、沙县小吃一样,打造平南奶茶。”陈立告诉时代周报记者,10月下旬,平南奶车和珠海天智投资举行“平南奶茶”品牌项目千万投资签约仪式,接下来将通过资源整合,进一步打造“平南奶茶”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