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物价高企,生活成本让人喘不过气
开头
大家都说成都是个"小资"的城市,物阔阔气昂昂的,可就连在成都生活的普通百姓,也被这高昂的物价压得喘不过气来。前不久,小明回了一趟老家安岳县,才发现成都的物价水平竟然高出好几个档次,让他大吃一惊。
成都VS安岳,物价差距触目惊心
小明说,在安岳街边随便进的一家小面馆,一碗红薯粉条加个鸡蛋,才5块钱。可到了成都,光是一碗简单的面条,起码也要10块上下。再加上其他小菜,一顿饭下来轻轻松松就要30多块了。
< class="pgc-img">>除了餐饮,成都的其他生活开支也是让人掐着脖子喊疼。小明租的那间不足50平的小房子,每月房租就要1500块。而在安岳,同等面积的房子,租金可能只有300多块。
成都高物价有啥原因?
吃喝玩乐样样贵,普通百姓承受巨大生活压力
除了基本的吃住行,成都的其他生活消费也是一笔肥大的开支。比如说娱乐消费,成都这座"天府之国"可谓是应有尽有。不过你想看场电影,起码也要50多块钱一张票。再加上小吃小饮,一个人轻轻松松就要花上百块钱了。
< class="pgc-img">>再说说成都的奢侈品消费,可是全国的存在了。走在成都的商业街上,到处都是卖奢侈品的专柜,挤满了购物的人潮。不过普通老百姓,恐怕是很难在这些专柜里买得起东西的。
高昂的物价无疑给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小明就说,自己每个月工资5000多块钱,除去房租和伙食费,剩下的钱就所剩无几了。想换个手机或者给家里人多寄点钱,都得精打细算,省吃俭用。
< class="pgc-img">>"躺平"现象与高物价不无关系
缓解民生物价压力,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对比其他一线城市,成都物价也是名列前茅。据统计,2021年各大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名中,成都位列,仅次于北上广深。可见,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物价水平并不比其他发达城市低。
面对如此高企的物价,政府和相关部门理应采取一些措施,为百姓缓解民生物价压力。比如说,适当调控房地产市场,遏制房租过快上涨;加大对重点民生商品的监管力度,避免价格虚高;也可以适当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
< class="pgc-img">>缓解物价压力,消费者自身也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我们应该摒弃那种"吃喝玩乐,挥金如土"的奢侈浪费习惯,过上勤俭节约的生活。也要学会理性消费,将有限的收入用在刀口上,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续创造高性价比,长期坚持好吃不贵的经营策略,才是成为品牌的唯一途径。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麦泳宜;编辑:方圆。
“消费的人多了,但花的钱少了”。
全面放开疫情后,餐饮行业并未迎来期待中的“报复性消费”,整体仍处于弱复苏阶段。
近日多家上市餐饮企业交出的半年报显示,尽管不少企业实现了营收净利双增长,但客单价却在悄然下滑。
与此同时,不少打工人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被60元一份的粉面套餐、50元一份麻辣烫背刺”“月薪x万,吃不起中式快餐”,转而选择长者食堂、成人小饭桌、街边小店等更具性价比的社区餐饮消费。
< class="pgc-img">>餐饮消费“质价比”的风潮之下,不少餐企也在调整方向,缩小门店面积或降价,进驻社区或写字楼周边,小型且精细化的门店正逐渐成为餐饮品牌的新选择。
9月14日,百胜中国宣布“必胜客”将通过“卫星店”等小店模型加速开拓门店,缩短回报周期;贾国龙中国堡也于近日对外表示,将以“小店+标准化出餐”模式加速扩张;江渔儿联合创始人江立剑近日在接受红餐网采访时透露,今年新开门店80%以上都是开设在社区的小店。
而那些原本就定位于“小店”的餐饮品牌,凭借着“轻运营、精细化”等优势,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01.
开小店、精简SKU
巴味仙面庄踩中“质价比”风潮
早在2022年,红餐网专栏作者翟彬曾指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极致性价比”将是大部分品类追逐的目标,而主打极致性价比的品类也将迎来发展机遇。
巴味仙面庄显然属于后者。
2015年,巴味仙面庄第一家门店落子于成都一环路双桥子路口。经过八年的稳步发展,目前已有百余家门店,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即便疫情期间,仍然新增门店65家,展现了其“小店”发展的韧性。据巴味仙面庄透露,今年其总门店数量有望增加至120家。
能在多如过江之鲫的成都餐饮品牌中“杀出”重围,巴味仙面庄是怎么做到的?
“持续创造高性价比,长期坚持好吃不贵的经营策略,才是成为品牌的唯一途径。”巴味仙面庄创始人李元波向红餐网坦言道。
< class="pgc-img">>据李元波介绍,巴味仙面庄品牌从创立之初就定位于社区餐饮,以上班族和附近居民为主要客群,门店多分布于社区和商圈的融合的“金角银边”。从门店模型来看,巴味仙面庄门店面积大多数在40—60平方米,约20—40个用餐位的“小店”。
虽然巴味仙面庄门店普遍面积不大,但因善于灵活经营,也能做出“小店面大营收”。如天府长城店,只有4张桌子,却借助大外摆和24小时营业,月销售近40万;成都双庆路店则打破常规面馆的营业时间,24小时营业创造日均2万以上的营收。
据巴味仙面庄透露,其门店平均日翻台率能达到15—20,单店月营收超30万元,旺季时突破40万元。除此以外,巴味仙面庄近年来不断通过升级门店模型、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品牌形象的情况下,仍能持续稳定地将门店的综合毛利率维持在60%以上。
02.
一碗为成都消费者
“量身定做”的重庆豌杂面
在李元波看来,巴味仙面庄“独具特色的产品、亲民的价格和成熟的供应链”是其能够不受疫情影响,在成都万家粉面品牌脱颖而出的原因所在。
巴味仙面庄撬动成都餐饮市场的“豌杂面”,实际上源自于重庆。1994年,李元波只身来到成都闯荡,因始终惦记着重庆家乡的豌杂面,便在2014年回到重庆拜师学艺,并于2015年开出第一家“巴味仙面庄”。
“产品是餐饮行业的立业之本。”李元波深谙此理。在品牌创立之初,李元波就开始大量市场走访。
< class="pgc-img">>他发现,尽管川渝口味接近,但还是有所区别。成都更偏爱粗面的劲道口感,且对臊子要求较高,重庆小面味道会更加“麻辣”且面条较细。作为一个为成都消费者“量身定做”的重庆小面品牌,巴味仙面庄结合了成都的香和重庆的麻辣,用一碗面就诠释了川渝口味的麻、辣、鲜、香。
“坚持做好每一碗面”是巴味仙面庄一直秉承的原则。面食上,巴味仙坚持传统手工制成鲜面,并选用粗面形式,使得面条口感更加劲道。
据悉,巴味仙面庄面条是采用新疆伊犁河谷特级小麦面粉制成,促使面条更加爽滑柔和且附有面香;浇头上,采用新鲜肉类辅以嫡传成都担担面炒料工艺炒制唇齿留香,再搭配秘制大骨高汤慢煨,使得食材入口即化。
目前店内有20种SKU,浇头8—10个。除招牌“特色豌杂面”外,还有“熊猫笋烧肉”“红烧牛肉面”“酸菜蹄花面”“泡椒鸡杂面”“新派素椒面”等特色产品。
从定价上来看,巴味仙面庄相对实惠,店内最便宜的“干拌豌豆素面”小份8元,大份10元;最贵的“酸菜蹄花面”小份13元,大份19元。不同地区价格会有所浮动,人均价格在13—15元。
03.
自建供应链保价稳供
未来将继续深耕蓉城
红餐大数据显示,全国粉面消费人均价格在21.6元。相较之下,巴味仙面庄可谓是“平价之光”。高质平价的背后,得益于巴味仙面庄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与一些连锁餐饮品牌选择“整合供应链”有所不同,李元波在开出首家“巴味仙面庄”门店时,就决定“自建供应链”。在他看来,“自建供应链”不仅能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和成本,还能更快速应对市场的需求和变化。疫情期间,巴味仙面庄的供应链保持稳定运作。
这样的决策,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在创建巴味仙面庄品牌之前,李元波曾在廖记食品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任职二十年。从产品研发,生产管理一路晋升至总经理,并不断积累了统筹生产管理、市场营销、渠道拓展等经验。
丰富的行业经验,让李元波对创建供应链更加得心应手。据介绍,巴味仙面庄供应链划分为研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制造、物流配送等环节。在提升效率方面,巴味仙面庄的做法就是中央工厂规模化处理+门店简便化式处理。
< class="pgc-img">>巴味仙面庄建有完善的中央厨房和配送中心。每天总部会根据不同门店销售情况,对原材料和预制加工的半成品按时分发,门店员工只需在后厨进行简单烹饪即可出餐。通过标准化、简单化的产品操作和半自助式的服务,巴味仙面庄不仅保持稳定的品控,也能有效降低用人成本,实现了仅配置3-4名工作人员,即可保证门店正常运行。
成熟强大的供应链后台,支撑起了巴味仙面庄的前端发展。促使门店经营环节变得更简便、效率更高。随着门店数量的不断增加,巴味仙面庄的供应链也在同步扩建中。
红餐大数据显示,全国粉面门店数超78万家。激烈的粉面市场竞争已经来到了关键的下半场,行业出清的现象也将会越来越多。身处竞争激烈的粉面赛道中,不少品牌都纷纷选择连锁化经营,以实现快速扩张,一些主打地区特色的面馆,也在进行全国化布局。
巴味仙面庄却并不着急迈出对外开店的步伐,仍然坚持深耕蓉城。李元波表示,目前正在有意放缓扩张速度。“如果组织能力和内部资源没有跟上扩张速度的话,容易对于品牌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品牌走向消亡。”
随着粉面市场更大规模的角逐战争打响,所有的品牌竞争关键也绕回到了“原点”——以消费者为中心。正如李元波所言:“短期的流量不如长期的质量。唯有长期坚持‘好吃不贵’和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才能在餐饮行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配图均由巴味仙面庄提供,红餐网经授权使用。
报记者 钟楚涵 蒋政 上海报道
近日,餐饮行业的九毛九集团发布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披露的数据引发市场对于餐饮业降价的关注。据悉,九毛九集团旗下拥有太二酸菜鱼、怂火锅、九毛九等品牌,其中,财报显示太二酸菜鱼的人均消费已经低于该品牌2019年的水平。
对此,九毛九集团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出现的新消费趋势,九毛九集团正在积极应对和调整,包括聚焦优势品牌、狠抓产品品质、丰富菜单结构、注重质价比、优化员工激励、稳定开店节奏六大方面。
除此之外,记者注意到,今年不少餐饮企业如呷哺呷哺、乡村基等品牌有降价的动作。对此,艾媒咨询CEO张毅向记者指出:“餐饮企业的降价与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产品缺乏创新等因素有关。对于这些已经站在头部的餐饮品牌,需要做的事情是如何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品类创新等赢得下一个春天。”
面临挑战
九毛九集团公告显示,预期今年上半年收入约30.64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加约6.4%,同期公司权益股东应占溢利不少于6700万元,较2023年同期下跌不超过69.8%。
根据九毛九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营运表现,太二酸菜鱼(仅限自营)品牌顾客人均消费为69元,低于该品牌2019年的水平(根据九毛九集团财报,太二酸菜鱼2019年顾客人均消费为75元)。2024年第二季度太二酸菜鱼(仅限自营)、怂火锅、九毛九品牌同店日均销售额分别同比下滑18.1%、36.6%、12.6%。
对于下滑的原因,九毛九集团在公告中表示,下滑原因是2024年第二季度,太二(中国内地餐厅)及怂火锅的顾客人均消费下降乃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品牌调整发展策略从而持续调整菜单结构及菜品价格及增加推广活动所致。此外,位于低线城市的太二餐厅比例提升亦导致太二在中国内地的顾客人均消费出现下降。
餐饮行业分析师林岳向记者表示:“其实,九毛九集团的定位一直都是时尚餐饮,需要不断通过创新和在菜品、营销等方面做文章吸引顾客和消费者,但是持续的创新是比较难的。”
对于九毛九集团旗下太二酸菜鱼品牌的下滑,林岳指出:“作为九毛九集团一个比较硬核的品牌,太二酸菜鱼其实也面临着挑战。因为酸菜鱼这个品类就是一个家常便饭、一种比较寻常的菜品,本来就不应该定位那么高。太二酸菜鱼把它做出了个性比较鲜明的特点,所以在过去抢占到了细分领域的重要市场。但是随着消费者越来越‘精明’以及预制菜的出现,酸菜鱼这个品类变得比较容易实现。”
企业如何应对?
实际上,从整体的餐饮行业来说,今年以来企业降价成为普遍现象。其中,有选择直接降价的品牌,也有通过各种优惠折扣侧面降价的品牌。例如,呷哺呷哺、乡村基等品牌在今年以来产品均有所降价。根据“乡村基”公众号在今年6月发布的产品降价通知,4款产品特大降价,价格回到2008(年)。
星巴克则是通过优惠活动、折扣等方式降价,以星巴克在上海地区为例,记者注意到,今年星巴克会有限时套餐销售,饮品搭配麦芬或者蛋堡等产品,并且在抖音、大众点评等平台推出优惠套餐以及多杯优惠的活动。
根据CCFA联合普华永道发布的《中国连锁餐饮企业资本之路系列报告2024》中整理出的部分餐饮企业的客单价变化,海底捞、湊湊火锅、怂火锅、太二酸菜鱼、奈雪的茶在2022年的平均客单价分别是105元、151元、128元、77元、34元,而2023年的平均客单价分别是99元、142元、113元、75元、30元,均有所下降。
面对餐饮行业品牌降价的现象,张毅告诉记者,在今年整体的市场上,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有一部分品牌和一部分的产品抵挡不住市场激烈的竞争,通过价格调整来获取用户。这个现象在最近一两年是非常明显的。另外,很多品牌在后续的产品上缺乏创新。它们的成功是得益于数年之前在产品创新上抓住机会,找到了突破口,从而形成了竞争的优势。应该说这就是产品的生命周期,此前形成的周期到现在差不多到了衰老的期限。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认为,近年来,餐饮业竞争愈演愈烈。以前很多餐饮企业通过提高环境、氛围等方面的品质就可以脱颖而出,并且获得很好的业绩增长。在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价格战也是必然出现的情况。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供应链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企业在努力降低成本以及在适应价格下降的同时尽可能保持收益。当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这样的竞争中选择退出。未来,餐饮的价格竞争会进一步激烈,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降价的同时,企业仍要保持盈利是有挑战的。对此,连锁经营专家李维华向记者指出:“在经营压力上,餐饮业此前是面临‘三座大山’,即房租、人工、原材料,而现在的情况是除了以上三项,还有来自各种电商平台的抽成,比如外卖、团购上平台的抽成都非常厉害。从盈利模型可以看出,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支出,在降价的情况下,就要思考如何让客人的数量变多。另外,在支出上,需要把支出下降,比如在人员上,临时工、实习生的成本会更低。”
林岳认为,餐饮企业当前应对市场变化最好的策略就是要随机应变、与时俱进、不断洞察消费者的消费趋势和动机。无论是火锅业态、西北菜还是普通的快餐连锁,都需要看自身当下的定位以及其他竞争对手的动态,并不是打价格战就有前途。目前在整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的状态下,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品牌需要自身有比较硬核、明显、有个性的品牌特点和菜品,以及能够在消费者心中占据行业前三的位置,比如在面这个细分领域里,用户会想到和府捞面;在比萨行业,用户会想到必胜客。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首先要通过大数据挖掘市场在产品、定价、服务等的需求点。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合理调节餐厅的时间,比如有些餐厅周末、晚上比较火,但是中午、下午甚至早上是没人的,企业可以合理调节。最后,我觉得还是要对市场需求有一个比较综合的研判,从我们监测的情况来看,整体的市场需求比如在外就餐、外出旅行的需求是在增加的,那么谁能够吃到、吃好这波用户是企业需要思考的。”张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