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前,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单位在京共同发布了《餐饮产业蓝皮书: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19)》(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从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看,中国餐饮业长期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产业收入从1978年的54.8亿元开始,1983年突破百亿元,1994年突破千亿元,2006年突破万亿元,2011年超过2万亿元,2015年超过3万亿元,在2018年超过4万亿元,达到4.27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780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餐饮市场。
2018年,中国餐饮产业收入突破4万亿元,达到42716亿元,不断被刷新的产业规模和增速,成为世界餐饮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如果以近三年中国、美国的餐饮产业收入平均增速预估,中国餐饮业有望在2023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餐饮市场。
《报告》还显示,中国餐饮业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进程中,敢于进行融合创新,已经成为服务创新的“聚集地”。科技进步推动餐饮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自动化生产和控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央厨房的发展,变革了传统的餐饮供应链管理模式和门店生产模式,促进了中国餐饮品牌连锁模式的快速发展。
二是中国餐饮业的信息化水平、数字化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应用成本、学习成本下降而不断提高。特别是基于云计算的SaaS软件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餐饮平台的快速发展,餐饮业的管理和渠道正在快速数字化,加快了从传统服务业向数字化服务业转型的速度。
三是互联网推动餐饮产业平台经济蓬勃发展。互联网外卖平台的出现是餐饮外卖市场的重要商业模式创新,极大地推动了外卖市场的发展,同时也对餐饮门店、传统外卖企业乃至餐饮企业的经营模式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2018年,中国在线外卖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2500亿元,是2011年的近10倍,发展势头强劲;在线外卖用户超过4亿人,比2015年增长2.9亿人,渗透率达到49%。
四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技术逐渐成熟,在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压力日益提高的背景下,餐饮业智能化发展加速,以烹饪和服务机器人等科技应用为特色的智能餐厅、无人餐厅兴起。
与此同时,《报告》还指出,餐饮业的发展还与中国的对外开放进程深度融合。一方面,中国40多年来积极吸引外资餐饮企业进入中国,外国烹饪大师来华推动了中西方餐饮技艺和文化的交流与学习,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和在华外国友人的饮食和文化交流需求。另一方面,中国餐饮业鼓励中餐立足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服务全球消费者。其中,中餐伴随着华侨华人的全球流动而广泛传播,拥有大量全球消费群体。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餐也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王俊岭
| 有余姐
全文共1315字,阅读时长约2分钟
虽然世界各国在产业的划分上并不完全一致,但联合国使用的三大产业的划分方法还是被广泛使用。包括我国,也是按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来对各产业进行类别划分。
第一产业主要是指跟养殖、种植、培育生物材料相关的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
< class="pgc-img">>第二产业主要指加工制造业,这个产业主要依赖自然界和第一产业提供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包括了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行业。主要包括了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 class="pgc-img">>那么,第一二三产业具体是如何划分的,如果涉及到某一家公司的具体业务,又如何来区分这家公司到底属于哪一个产业呢?
原来,在我国,从1984年起,就发布了第一版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这项标准在第一版发布之后,又分别于1994年、2002年、2017年进行了4次修订。
其中,2017年修订的版本是由国家统计局起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并于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
< class="pgc-img">>在这个行业分类里,共划分出了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等共20个门类;在这些门类里进一步细分出诸如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等97个大类;在97个大类里,进一步细分出诸如烘焙食品制造、棉纺织及印染精加工等473个中类;在473个种类里,最后细分出诸如糕点、面包制造,棉纺纱加工等1380个小类。
当有一家公司有比较明确的生产经营范围时,就看其主要经济活动是属于哪一个门类、哪一个大类、哪一个种类及哪一个小类,也就能够根据门类来确定其属于第一、第二还是第三产业了。
< class="pgc-img">>当企业的经营活动比较复杂,尤其是一些大型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则按照其最主要的业务活动来确定其所属行业的分类。
可能比较热爱学习和思考的人,还会进一步问:设置这样的分类,到底有什么用呢?
先从大的方面来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重要标志和参考,一般来说,越是经济发展较先进的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就越高,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就越少;
< class="pgc-img">>另一方面,三个产业在一定比例上的均衡,也关系到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的健康和稳定,有了这样的分类,各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就有了可能。
再从事件操作上来看,做行业的不同颗粒度的细分,主要有2方面的重大作用:
第一个是方便公司注册时确定营业执照的业务范围,对于一些细分行业来说,相关的主管部门会要求有前置审批环节,比如烟草、金融、教育等相关行业,有了这样的细分,就方便做统一的规定;
< class="pgc-img">>第二个是与财务方面的税务计算等相关,不同行业的会计政策、税务政策等会有不同的规定,明确了企业的行业分类,也就更容易明确其适用的财会政策和税务政策。
我是有余姐,10多年上市公司HR,专注分享求职面试、职业发展实用干货。关注@游刃职场有余姐,一起成长为更具选择权的职场人。
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餐饮业最新报告显示——
中国餐饮产业规模世界第二
不久前,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单位在京共同发布了《餐饮产业蓝皮书: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19)》(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从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看,中国餐饮业长期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产业收入从1978年的54.8亿元开始,1983年突破百亿元,1994年突破千亿元,2006年突破万亿元,2011年超过2万亿元,2015年超过3万亿元,在2018年超过4万亿元,达到4.27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780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餐饮市场。
2018年,中国餐饮产业收入突破4万亿元,达到42716亿元,不断被刷新的产业规模和增速,成为世界餐饮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如果以近三年中国、美国的餐饮产业收入平均增速预估,中国餐饮业有望在2023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餐饮市场。
《报告》还显示,中国餐饮业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进程中,敢于进行融合创新,已经成为服务创新的“聚集地”。科技进步推动餐饮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自动化生产和控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央厨房的发展,变革了传统的餐饮供应链管理模式和门店生产模式,促进了中国餐饮品牌连锁模式的快速发展。
二是中国餐饮业的信息化水平、数字化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应用成本、学习成本下降而不断提高。特别是基于云计算的SaaS软件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餐饮平台的快速发展,餐饮业的管理和渠道正在快速数字化,加快了从传统服务业向数字化服务业转型的速度。
三是互联网推动餐饮产业平台经济蓬勃发展。互联网外卖平台的出现是餐饮外卖市场的重要商业模式创新,极大地推动了外卖市场的发展,同时也对餐饮门店、传统外卖企业乃至餐饮企业的经营模式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2018年,中国在线外卖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2500亿元,是2011年的近10倍,发展势头强劲;在线外卖用户超过4亿人,比2015年增长2.9亿人,渗透率达到49%。
四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技术逐渐成熟,在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压力日益提高的背景下,餐饮业智能化发展加速,以烹饪和服务机器人等科技应用为特色的智能餐厅、无人餐厅兴起。
与此同时,《报告》还指出,餐饮业的发展还与中国的对外开放进程深度融合。一方面,中国40多年来积极吸引外资餐饮企业进入中国,外国烹饪大师来华推动了中西方餐饮技艺和文化的交流与学习,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和在华外国友人的饮食和文化交流需求。另一方面,中国餐饮业鼓励中餐立足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服务全球消费者。其中,中餐伴随着华侨华人的全球流动而广泛传播,拥有大量全球消费群体。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餐也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王俊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