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pgc-img">>龙虾是一门门槛较低,但存活率不太高的生意。2008年以来,柴标扎根小龙虾赛道,一做便是十几年,将肥肥虾庄做成武汉小龙虾的一面招牌。
3月下旬,在武汉的肥肥虾庄黄鹤楼联名店内,柴标一身灰色西服,在镜头前谈笑自如,显然,这位从中餐馆厨师起家的创始人,已经有了成熟企业家的风范。若不是那标志性的光头造型,旁人或许很难猜到他仍每天扎进后厨安排工作。
据肥肥虾庄的老员工说,剃光头是柴标当初做厨师时留下的习惯,这样就不必担心头发掉进饭菜里,影响餐厅的食品安全,后来虽然他自己创品牌当老板,但因为经常需要进出后厨,所以干脆一直保留了下来。
柴标是肥肥虾庄品牌的创始人,近几年,他在餐饮业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这得益于肥肥虾庄近年来的门店数量和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作为专注直营的品牌,肥肥虾庄总门店数已经接近50家,过去三年年均新增5-10家门店。
而红咖说目录制当天所在的黄鹤楼联名店,曾创下过单日排队2000多桌纪录;如今每到饭点,店门口依然会排起长队。
红餐网在交流中发现,柴标身上有一种两面性,一方面是作为厨师,对食材的高标准近乎执着,不能容忍不好吃、不新鲜的产品。另一方面,他又具有企业家的前瞻性,较早地完成了配料和食材的标准化,如今又将部分权力放给年轻的管理层。
柴标和很多出身草根的普通人一样,没有很高的学历,也没有系统学过管理学的课程,他是如何实现肥肥虾庄的品牌化的?在品牌发展的每个关键节点,他又是如何做决策?柴标在《红咖说》栏目中一一作出了回应。
< class="pgc-img">>开店第一年起早贪黑只睡4小时
却只“挣”了2万块钱
2005年左右,柴标从浙江回到武汉后,在一家中餐馆做厨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烧田螺和油焖大虾这两道菜的主要受众群体都是年轻人,但烧田螺相对卖得更好,一天能卖100多斤,而以小龙虾为原材料的油焖大虾销量相对较差,一天只能卖20斤左右。
柴标认为,两道菜之所以销量存在的差异,并不是小龙虾不如田螺受欢迎,而是因为小龙虾的口味没有经过改良,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于是,他结合烧田螺的味型对这道油焖大虾进行了反复地改良。慢慢地,油焖大虾的销量从一天卖20斤涨到了一天卖200多斤,反超了烧田螺。
这也让柴标开始意识到小龙虾的潜力,“一家店一天卖出200多斤小龙虾应该还没达到上限。”
两年后,在餐馆即将被拆迁的空档期,柴标决定自己出去单干,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龙虾馆。根据之前在餐馆成功改良小龙虾味型的经验,柴标相信自己能卖出更多小龙虾。
2008年4月,柴标、张艳丽夫妇在武汉洪山区石牌岭的街边找了一家门店,面积不大,一共能设40多个餐位,肥肥虾庄第一家店就在这里正式开出。“之所以叫‘肥肥虾庄’,是因为我希望我卖的虾个个肥美。”柴标说。
< class="pgc-img">>△肥肥虾庄第一家门店
创业后不久,店里的事情几乎都由柴标一力承担,从骑三轮车去菜场买虾,到剪虾、洗虾、烧虾……为了开店,柴标当时经常每天只睡4小时。
尽管付出了如此多的努力,肥肥虾庄起步阶段的生意却十分惨淡。据柴标回忆,算上他自己的人工费,第一年可能才挣了2万多块钱,实际上开店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利润,比出去打工挣的钱还少。
“当时新店还没有客源,而我们要求食材新鲜,所有食材必须当日采买、当日消耗完,所以食材的损耗率就比较高,卖不掉的食材我们就做成员工餐吃掉。食材采购成本也比较高,我们只要大虾、好虾,每斤高品质虾的采购成本比同行平均贵3-5元,这个高标准采购从那时起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且现在这个标准已经提升到了平均比同行贵7-8元。”柴标表示。
而这一坚持,也让肥肥虾庄的生意逐渐迎来了起色。创业进入第二年,凭借一些熟客口口相传扩大知名度,门店的生意越来越好,店门口逐渐排起了长队,“2010年左右起,每到饭点门店都排队一两百桌。”
眼看着一家店已经坐不下这么多顾客,柴标萌生了开分店的想法。2010年到2013年,肥肥虾庄陆续在武汉南湖大道和光谷开出2家分店,总门店数达到3家。而就在这一时期,武汉小龙虾市场也开始逐渐升温。
< class="pgc-img">>盲目去郑州开店,
是创业以来栽的最大一个跟头
2014年前后,小龙虾热渐渐席卷全国。
武汉万松园、北京东直门、南京汉中门、合肥宁国路、长沙南门口……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多个以小龙虾宵夜闻名的美食街,几乎每家小龙虾店生意都爆满。
当时,肥肥虾庄的门店生意也很火爆,每到饭点门口大排长龙。“有黄牛在门口卖我们的取餐票,收费200元一张,最晚排队排到晚上12点左右。”柴标说。
< class="pgc-img">>但在柴标看来,当时生意火爆的肥肥虾庄却陷入了一定的经营瓶颈。开3家门店似乎已经接近了管理上的极限,再多开门店就会面临产品味道不统一的问题。
当时导致产品口味不统一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小龙虾酱料不统一,二是后厨人员的流动也会导致口味变化。“2010年到2013年这段时间,因为肥肥门店生意好,后厨人员不少选择跳槽、自主创业等,流动性比较大,如果门店继续依赖厨师,可能会面临不少阻碍。”柴标说。
有过台资企业工作经验的张艳丽向柴标建议,要着手做产品的标准化,这样才能走得长远。但一开始柴标对此比较抗拒,“身为厨师,我觉得做菜应该是门手艺活,那么多配料、烹饪环节,怎么可能标准化呢?标准化之后怎么解决好吃的问题呢?”
直到柴标偶然参加了百胜餐饮集团组织的一堂课,课上有老师详细讲解麦当劳、肯德基标准化连锁化系统并举例说:“一台汽车有一万多个零部件,汽车都能实现流水化生产,中餐的几十种调味料为什么不行?”
< class="pgc-img">>这句话让柴标茅塞顿开。
随后不久,柴标从开发标准化的酱料开始探索产品的标准化,先拿油焖大虾这一肥肥虾庄的核心产品来做实验,一点点建立标准。比如买来一台小型粉碎机,放入这道菜需要用到的各种调料进行粉碎,然后拆解配方克数和烹饪步骤等,后续逐步过渡到找代工厂生产。“用了几年时间,到2018年,肥肥虾庄完成了所有主力产品的标准化建设。”
柴标还把标准化的发展思路从产品推及到团队管理上,2014年,肥肥虾庄正式组建运营部、人事部、财务部、市场部,开始搭建公司化的管理架构。
这次改革的效果堪称立竿见影,门店数加速增长。一年以后,肥肥虾庄陆续在武汉多个区域拓店,总门店数增长到8家,并开始尝试向省外拓展,去到郑州开店。
但首次走向省外的尝试让柴标栽了个大跟头,门店只开了一年,却赔了300多万。对于这次失败的原因,柴标认为主要是不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行业状况,以及他个人的盲目自信,“当时自己太年轻,总觉得在武汉成功了,去到别的城市也能行。”
同时,省外拓店也暴露了小龙虾连锁化面临的核心短板——供应链。“小龙虾必须使用当天到店的活虾,在武汉当地开店最大的优势是所有活虾,从田间到餐桌只用4-5小时,去省外开店势必要面临活虾配送的问题。”
供应链的不稳定不仅体现在省外拓店乏力上,也体现在平时的食材供货上,小龙虾收购价不稳定、价格高是肥肥虾庄在当时面临的主要挑战。
“当时小龙虾经常是上午一个价格,下午一个价格,一天之内每斤小龙虾的价格能从30元涨到80元。门店面向顾客的菜品价格是不变的,但如果进货价在高点,就会拉低产品的利润。”柴标说。
< class="pgc-img">>如果让顾客形成“吃好虾,来肥肥”的观念
肥肥虾庄就成功了一半
在柴标的印象中,2015年-2018年是小龙虾行业最为火爆的时期,但这段时间也是肥肥虾庄比较难熬的时期。
小龙虾市场逐渐形成非理性过热的趋势,无数人涌进赛道淘金,在推高品类热度的同时,也制造了各种乱象,比如层出不穷的食安问题。
市场竞争也在由良性滑向恶性,各种品类的店都推出了“打骨折”的小龙虾引流单品,99元十斤、19块9元一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少小龙虾店的生意。
< class="pgc-img">>△线下小龙虾餐馆促销价格战,红餐网 摄
柴标表示,当时有不少小龙虾商家承受不住,为了保证门店利润而降低了小龙虾品质,比如换成个头小的虾,但这反而陷入了恶性循环——消费者对产品不满意,更不愿意来了。
肥肥虾庄在当时却没有选择降标或提价。“如果让消费者形成‘吃好虾,来肥肥’的观念,我们就成功了一半。”柴标说。
然而这样做的代价是,2015年-2018年,肥肥虾庄的利润率一直低于当时的同行水平。在这期间,柴标和团队一度讨论过是否需要更换业态,分散经营风险,但最后还是决定沉下心来,不碰自己不熟悉的赛道,先专注把小龙虾做好,因为他相信“泡沫”总会破裂,市场终归是要回归理性发展的。
但也不能一味被动等待市场转变,柴标又做了一个决定,从短板供应链端突破,寻求稳定供应商。
当时,肥肥虾庄的策略是向上游供应商让利,用较高的收购价收虾,确保门店尽早拿到市面上最大个头、品质最好的虾,同时逐步筛选优质的合作供应商。
2018年,肥肥虾庄与湖北小龙虾产业控股集团签订了战略协议,后者成为了肥肥虾庄的主要原料供应商。
< class="pgc-img">>而后,柴标对于产品品质更有底气,他便定下了一个规矩:肥肥虾庄所使用的小龙虾,必须比同一时期、市场上一般小龙虾店使用的规格更高,而且要高出2个规格以上。
同时,对于不合格的产品要坚决淘汰。一次,柴标在巡店过程中发现供应商送的食材不合格,于是要求供应商将所有门店的同批食材全部撤掉,导致当天所有门店无法正常经营。
“这是一次很大的事故,带给我的启发是要对供应商采取奖励机制,肥肥虾庄每年要评选出前三名优质供货商,给予3-5万元现金奖励。”柴标表示,此后供应商给肥肥虾庄供货都很积极。
梳理好供应链后,肥肥虾庄的门店数增长再一次加速,2019年共开出了6家门店,总门店数达到22家,2020年起陆续走出武汉,在深圳、西安开出门店。
就在肥肥虾庄加速发展的期间,小龙虾市场的泡沫如柴标预测的那样破掉了。
2019年前后,小龙虾市场线下门店大量洗牌。企查查数据显示,2019-2021年,小龙虾相关企业注册量呈下滑趋势,2021年的注册量为2202家,仅为2018年新注册量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小龙虾相关企业的吊注销量居高不下,2021年,吊注销量达到了1193家,占到了新注册量的一半。
< class="pgc-img">>在柴标看来,随着想要挣快钱的门店逐渐退出,小龙虾市场冷却对于深耕行业的门店其实是件好事,市场的降温并不影响他继续看好小龙虾行业。“近几年小龙虾市场规模保持持续增长,说明这些年的发展总体是比较良性的。”
前几年的乱象也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影响,消费者逐渐从选择便宜的小龙虾到更倾向于选择小龙虾专门店,柴标据此判断,这对于走品质路线的小龙虾品牌来说将是新的机遇。
“2019年左右我和团队判断,属于我们的机会来了,当时定下了每年开至少5家店的计划,但受疫情影响,拓店提速暂时不明显,到疫情后才真正放开手脚发展。”柴标说。
< class="pgc-img">>把小龙虾做到极致,永远跟着年轻人走
如今进入创业第16年,柴标的工作有越来越忙的趋势。
2023年,肥肥虾庄一口气开出了8家门店,总门店数近50家,“2020-2022年我们低价拿了一些好的店铺,都会在近两年陆续开出。”去年,在合肥开出了首家门店,大众点评显示,截至发稿前,这家店在合肥市大众点评“美食榜”和“小龙虾热门榜”均位列第一。
同时,去年以来,肥肥虾庄还通过持续打造精品旗舰店推动品牌升级。
乘着近两年旅游消费的热潮,肥肥虾庄于2023年年初打造了黄鹤楼联名店这一品牌旗舰店,旅游旺季时该店日均翻台率能达到12-13台,每天接待超2000名全国各地游客,成为武汉知名的地标性餐厅。
< class="pgc-img">>△肥肥虾庄首家黄鹤楼联名店
今年,肥肥虾庄还将继续打造新的标杆店型。柴标透露,4月,肥肥虾庄将在江汉路打造一家新的旗舰店,门店面积超3000平,走复古时尚的装修风格。5月,第二家黄鹤楼联名旗舰店也将正式开出。后续,肥肥虾庄还将在长江边打造两艘游船店,让顾客边赏江景边吃龙虾。
预计到今年年底,肥肥虾庄总门店数将突破50家。
随着门店越开越多,柴标感觉自己的时间也越来越不够用。他每天早晨7点起床,上午和下午和公司管理层、运营层开会,晚上到各个门店巡店,经常巡到半夜才回家。
“比起以前,我们肩头的责任更重了,对内有这么多员工要养活,对外,肥肥虾庄获得了黄鹤楼的联名授权,有机会开发江汉路的百年老建筑,我们更有义务做好武汉的旅游‘名片’。”
不过,柴标也开始了一些新的规划,例如除了产品的把控外,公司其他板块的业务陆续放手交给年轻人去做,培养年轻的管理型人才,同时加快从外部引进人才的速度。
从创业之初到现在,柴标清楚地意识到,小龙虾是一门面向年轻人的生意,核心必须围绕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和喜好来搭建,而能否做好这一点也关系到肥肥虾庄的未来,“肥肥虾庄要坚持做好两件事:一是把小龙虾做到极致,二是要永远跟着年轻人走,做年轻人喜欢的品牌。”
小龙虾赛道目前仍然缺乏一个全国性的品牌,柴标对肥肥虾庄未来的规划正由此展开。
“受限于供应链、冷链运输等客观条件,小龙虾做成全国连锁很困难,但如果是在全国挑几个重点城市打造门店,还是有机会做到的,比如长沙、西安、深圳、合肥、盱眙、南京、杭州、上海……今后,肥肥虾庄在这些城市都有可能开出门店。”柴标表示。
同时,作为武汉的餐饮品牌,柴标还希望能让小龙虾代表楚菜更多地走出去。今年1月,肥肥虾庄受餐饮协会的邀请,参加了一场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交流晚宴,把油焖大虾这道楚菜端上了当地“年夜饭”的餐桌,受到当地人的欢迎。
< class="pgc-img">>“小龙虾走向全国已经很难,走向海外难度更大,需要企业、协会共同努力,把小龙虾这一武汉的文化名片发扬光大。”柴标表示。
源:红餐网
作者:红餐访谈小组
说到杭州餐饮,最先想到的是外婆家、绿茶、新白鹿这些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品牌,但在杭州,还有一个32年的品牌不得不提,那就是——老头儿油爆虾。
老头儿油爆虾将一道油爆虾做到极致,不仅杭州人赞不绝口,外地人到杭州旅游,也一定会将这个品牌和这道菜列到必吃清单里。这个品牌的魅力从何而来?
《洪波高端访谈》周刊
栏目策划/主持 :陈洪波(红餐网创始人)
01 一道油爆虾四个厨师,风靡杭城32载
在杭州,“老头儿”多数时候是对老者的亲切称呼,而“老头儿油爆虾”里的这个老头儿,指的是赵剑的舅舅朱荣富老先生。
朱先生原是杭州天外天酒楼的厨师。1987年,个体餐饮比较稀缺的年代,他在家放了5张桌,招牌也没挂,就做起了餐饮生意。
一开始客人也没几个,但朱先生还是坚持每天采买新鲜食材,加上大酒楼的手艺,慢慢地,口碑出来了,顾客也越来越多。
而客人们也渐渐发现,朱先生是个脾气古怪的人。比如点单的时候一定要按人头算,多了不能点,要是吃不完就打包带走,坚决不给浪费,这简直像极了家里的老父亲嘛!久而久之大家都开始叫他“老头儿”。
< class="pgc-img">>△ 朱荣富先生和油爆虾
老头儿最擅长的一道杭帮菜是油爆虾,为了吃他做的油爆虾,有人甚至专门开着宝马车从很远的地方来吃,来晚了要插队,还被老头儿喝止回去排队。那时候,即便门上还是没有招牌,但客人们一看窗户上贴的两个大虾头就知道是他的店。
2004年,年岁大了的朱先生召回了在知味观当厨师的外甥赵剑,让他接手了餐馆。年轻人干餐饮总有一股子冲劲和欲望,要做就要开分店、做连锁,那光有口碑没有品牌怎么行?
赵剑想着,舅舅就是餐厅的主心骨,店里最受欢迎的菜又是油爆虾,干脆就叫“老头儿油爆虾”吧!经营了近20年的老店,这才开始走向品牌化和连锁化。
赵剑谈老头油爆虾的经营理念(点击链接可观看视频)
然而随着店越开越多,餐馆变成一个企业,赵剑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渐渐觉得力有不逮。2010年,第四家老头儿油爆虾开出来之后,赵剑邀请了自己的两位朋友,曾经杭州凯悦大酒店的第一位中餐主厨傅月良和第二任行政总厨朱仰峰加入共同管理。
“我们三人互相吸引的地方在于有一个共同点——认真,因此契合得很恰当。 ”赵剑讲原则,做事就要认真做好,管战略拓展;傅月良是一位执着的匠人,负责产品把控和创新;朱仰峰干事踏实认真,负责内部运营和团队建设。
三个厨师搭伙,分工明确,取长补短,完全不冲突,一起把老头儿油爆虾做成了一个产品、环境都颇具品质感的地道杭帮菜品牌。
02 在平价餐饮之都,不以“平价”立足
杭州餐饮市场品牌辈出,全国市场上有外婆家、绿茶名声在外,杭州还有新白鹿、新发现等一批本土品牌,基本都是产品高标准化的平价快时尚餐厅,市场竞争激烈。
老头儿油爆虾虽然是一个积淀了32年的老品牌,在杭州有口皆碑,但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也想要跳出“平价”桎梏,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为此,他们做了不少尝试和调整。
< class="pgc-img">>改平价餐厅为特色餐厅,针对年轻人做调整
改变是从定位开始的。原来的老头儿油爆虾给杭州人的印象也是平价家常菜餐厅,多年来虽然积淀了不少老客户,但对年轻人的吸引却远远不够。
“对于老客户而言,我们餐厅的属性他们是很清晰的,我们只要把菜做好,把服务做好,他们就会来,但年轻人不知道。”赵剑说,前几年他们意识到忽视了年轻客户的体验感,便开始着手转型。
他们去研究年轻人到底喜欢什么,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年轻人追求的是个性化的东西,家常餐厅虽然有价格优势,但对年轻人而言太平淡了,反而是一些有特色的餐厅更具吸引力。
此后老头儿油爆虾开始慢慢调整品牌属性,不再打平价家常牌,而是重新定位为以河鲜风味为主打的特色餐厅 ,从外而内对品牌进行了改造。
< class="pgc-img">>首先是形象的调整。门店装修上摒弃了快时尚风格,以杭州特色为设计主题。如将西湖知名景点、历史名人文化等贯穿其中,既不失文化的典雅,也迎合了年轻人的时尚审美。宣传上也展开攻势,在地铁、公交等年轻人出没的场所做大型广告,让他们注意到这个品牌的新形象,吸引其进店尝试。
其次,调整菜单和运营策略, 细分了社区店和游客店,根据服务人群的不同,进行差异化运营。
社区店主要服务本地人,菜品会更丰富,加上饮品多达100个产品,主推的仍然是朱先生传下来的4道主打名菜,简称“四大金刚”。而景区店和人流量大的商场店服务的多为游客,菜品则缩减到50道左右,并推出“一将九帅”10个特色产品,方便游客快速认识老头儿油爆虾的同时,提高这些门店的运营效率。
此外还有菜品的优化和创新,这则主要集中在其主打爆品——油爆虾上。
爆品“老头儿油爆虾”的品质升级
杭州的油爆虾的主要食材为河虾,新鲜河虾经过油爆、调味之后,口感酸甜又酥脆。
但河虾产量有淡旺季之分,夏天为旺季,冬天产量少且虾肉绵软,口感大打折扣。在2012年前后,老头儿油爆虾就遭遇了缺货难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建过中央配送中心,但发现损耗更大,而且运送途中有诸多不稳定因素,成本只会越来越高,只好放弃。他们也试过用进口冰鲜虾替代鲜河虾,但口感根本达不到新鲜河虾的标准,这个方式也行不通。
< class="pgc-img">>后来,他们尝试着将明虾和沼虾也引入了菜单中,做成油爆明虾、油爆沼虾、油爆河虾三种产品让客人选择。三种虾淡旺季互补,这才解决了缺货的问题。而为了保证口感,他们采用单点对接的供应方式,与供应商合作,让门店就近采购活虾、鲜虾,但每个月必须定期对虾的品质和健康做检测。
刚开始,赵剑一度担心引入不同虾种之后受到消费者的抵触,但后来发现,想多了。因为年轻人对食材并不敏感,他们更重视的是口味和视觉效果 。
为此,除了杭州传统油爆虾的酸甜口味,他们也创新研发了受市场追捧的香辣口味、新奇的九曲红梅口味等。而在装盘上,精选青花纹高脚盘盛虾,突出虾的色泽,整体更大气上档次,也更契合年轻人的审美。
< class="pgc-img">>△ 老头儿油爆虾
调整之后,老头儿油爆虾客单价有了一定的提升,消费人群也逐渐走向年轻化。毕竟对于年轻人而言,产品好看、有视觉感,吃起来味道不错,再加上一点时尚优美的环境,对于价格就不那么敏感了。
03 学会控制欲望,专注于区域发展
老头儿油爆虾目前总共28家直营门店,主要分布在杭州、上海和江苏。赵剑和团队也曾尝试把品牌做大,开更多的店,跨区域去过北方,也下沉过二、三线城市,但都失败了。
2017年,老头儿油爆虾的店开到了石家庄,北方河虾少,食材供应与南方市场存在巨大差异,因而经常断货,最终经营没多久就关店了。后来他们也尝试过进入义乌、嘉兴等二三线城市,但发现小城市对传统中餐兴趣缺缺,无论如何比不过日料、西餐之类,经营不佳之后也撤掉了门店。
赵剑认为一切尝试都情有可原,因为人会受到欲望的驱使,为名或者为利,想去把品牌做得更大、更强。当年他们顺从了这个欲望,背后却忽略了很多关键性因素,比如品牌的特性是不是适合,比如领导者、团队的性格是不是适合。
“每一团队、每一个品牌都应该摸清楚自己的属性,你们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要摸清楚。 对于我们而言,三位联合创始人,我们的属性就是稳重,那我们就认认真真把品牌做好就行,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 class="pgc-img">>如今他变佛系了,学会了控制这种欲望。老头儿油爆虾不再追求往更大的市场去发展,而是回归到他们熟悉的华东领域,专注于加强区域运营和修炼团队内功。
几年前,老头儿油爆虾曾有过一次高管带团队离开的经历,对品牌伤害巨大,他伤心过一段时间,但也很快对此释怀,毕竟人往高处走。此后,他对团队的关心更甚,相比不计成本的拓店,他们更愿意将资金用于团队建设,增加员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关于品牌的规划,赵剑表示老头儿油爆虾短期内会集中在杭州、上海、江苏等地拓店,门店差不多50家足以。“稀缺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是重要的。 ” 他希望老头儿油爆虾能成为一个稀缺性品牌,通过口碑传播提升整个品牌的价值,而不是为了敛财让品牌往低处走。
记者手记
采访下来,赵剑给人的感觉始终温和谦逊,他清楚知道自己和团队的边界在哪,也知道老头儿油爆虾这个品牌的边界在哪。于团队而言,他们特点是稳,那么就控制欲望,做一个口碑稳定的品牌。这也许会错过很多机会,扼杀了品牌横向发展的可能,却也可以让这个品牌专注于纵深领域的探索,把产品、服务和团队组织做得更好。
通过这个品牌,也让我们知道,追求品牌价值最大化的道路不是只有一条,搞清楚自己的属性,找准市场,服务好目标客群,苦心经营,品牌价值同样也能做大。
年来,湖北省宜城市立足本地实际,把“宜城大虾”美食品牌做大做强,创建了“宜城虾王”劳务品牌,拓宽了就业渠道,创造了新的旅游消费节点,促进了高质量充分就业。
图为乾溪酒店厨师正在烹制宜城大虾(钟军 摄)
10月19日晚餐时间,在宜城乾溪酒店后厨操作间,灶火熊熊,随着厨师的翻炒,一锅锅“宜城大虾”飘香出锅,厨师长曾祥正在指挥20多位厨师烹制“宜城大虾”。虽然已是中秋,食客们品吃大虾的热情仍没减退,酒店围绕“宜城虾王”劳务品牌全链条从业服务人员多达100多人。
乾溪酒店厨师长曾祥说:“宜城大虾是20世纪90年代新奇的宜城特色美食,宜城大虾个大肉厚鲜嫩爽口,每到夏季每天要消耗大虾1000多斤,从选料炒虾等一系列的工序,我们有30多人的厨师团队研制生产,现在我们乾溪酒店有蒜蓉大虾、油焖大虾、冰虾醉虾等10多个宜城大虾的品种,在首届中国湖北襄阳美食文化暨烹饪大赛中荣获襄阳名菜中的首道名菜,宜城大虾已成为宜城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乾溪酒店有员工150多名,他们中有农民工,有低保人员,有残疾人,还有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均在“宜城虾王”劳务品牌的帮助下实现了就业。与此同时,通过人社部门的技能培训,宜城大小餐馆的“宜城大虾”从业人员劳动技能提升,餐饮品种有了质的提升,从而引领了劳务品牌高质量发展。
图为襄阳游客正在品吃宜城大虾(钟军 摄)
宜城餐饮协会会长郭红梅说:“宜城市内有酒店餐馆2000余家,从业人员大大约有1.5万人左右,在夏季的小龙虾旺季几乎每家都有宜城大虾,以平均每家消耗小龙虾20斤计算,每天消耗4万斤,一个夏季的经营周期按100天,一年需要400万斤商品小龙虾才能满足我们本地市场的需求。”
给酒店送虾的是宜城郑集镇潘河村千亩稻虾共养基地的负责人潘晓军,今年他为宜城的大小酒店送了20多万斤虾。
“我们刚捕获的这批虾子,每只大约5两。去年价格是15元一斤,今年能卖到17元。比去年的价格要好。”潘晓军介绍说,他养殖的小龙虾亩产250斤左右,加上水稻,综合收入比往年增加了3000多元,比单种水稻高出5倍,还带动了周围村民的就业。“每年从3月到6月,我们会请附近的村民来捕虾,大约7到8个人。平均每个月能挣4000元到5000元。”
目前,宜城市的稻虾共养面积达到3万多亩,养殖户发展到200多户,合作社30多家,带动农民5000多人就业。
“宜城虾王”是宜城着力打造的特色劳务品牌,在农村带动1万农民从事大虾养殖产业;在城区,从事宜城大虾以及配套产业链的就业人员已经2万多人,人社部门每年培训从业人员2万多人次,举办“宜城大虾”美食节吸引旅游10多万人,每年创造劳务收入5亿多元。“宜城虾王”劳务品牌的出现,不仅提升了从业人员的就业收入,还实现了他们的高质量就业,扩大了就业规模。(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钟军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