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糖珍珠鲜奶和杨枝甘露之后,豆乳奶茶算得上是又一个爆品。
这个品种能够火起来,各种的机缘巧合。首先是整个饮品界在去年营造的怀旧情绪,不只是表现在营销上,产品研发也多是如此。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再一个就是有大的品牌的带动,例如SEVENBUS的加持;当然,整个行业群体跟进的哄抬也很重要。其次,大众媒体的造势,是催化剂。
▲豆乳在去年的高潮时刻
经历了去年下半年的高潮,豆乳奶茶的行业受关注度,已经稍许下滑,但仍处高位,而且整体走向平稳。如果从最近几周的情况来看,表现出翘头和上扬的迹象。
▲今年表现出上扬迹象
我们注意到,这种苗头的产生,是疫情之后,品牌和门店承压经营KPI的考核,这一个月内推新的速度明显加快,由此转化为研发环节的整体干渴和焦虑,而寻求对传统产品的微创新是出口和路径之一。豆乳奶茶的余温还在,为比较好的标的。
所以,我们看到,最近,有很多大的品牌在推豆乳奶茶,只不过是有了一些新的玩法。
向传统溯源
去年,茶饮行业,大家都在“怀旧”。从喜茶7年后奶茶的回归,再到小白兔+茶饮的跨界联名,再到国潮风的兴起……
为什么“怀旧”有市场?其根基在于社会大环境下的各种不确定性,例如中美贸易战、实体经济的困境、经济下行、就业更难等等。今年疫情的爆发,更加固化了这种“不确定性”。
营销大师马丁·林斯特林在《品牌洗脑》中这样认为:“作为人类以及消费者,我们觉得过去的就是完美的——大脑也这么认为。罪魁祸首便是一个简单而强大的心理说客:怀旧之情。”
< class="pgc-img">>▲椿风茶饮
所以,向过去的东西、向传统溯源是有心理基础的。椿风茶饮就把这种机制运用得恰到好处。他们最新推出了“心太软红枣豆乳茶”。
从上到下,5层料。特制的红枣黑糖冻和嫩滑豆花为底,再加入鲜奶茶,顶部是秘制的豆乳奶盖,撒上一层厚厚的黄豆粉。最后放上一串心太软的红枣糯米丸子。内容很实在。
< class="pgc-img">>红枣糯米是特色。据说每日现蒸,相比其他的糯米团子,既有糯米的软糯,又有红枣的香甜。
杯子也做了创新,原创8字能量环,一只手就可以持握,边吃红枣糯米边喝红枣豆乳茶,使用起来很方便,体验感不错。
< class="pgc-img">>加一点讨喜的时尚元素
朴茶,据说是做豆乳奶茶最早的一批。
< class="pgc-img">>▲朴茶
作为他家招牌豆豆茶系列的延续,顶层用到了现磨的玫瑰花粉,里料用到了桃胶。玫瑰是女性喜欢的颜色;桃胶富含胶原蛋白,能美容。
从颜值和功能上来看,明显是针对女性消费者。听说这款产品在市场上,打卡的女性顾客很多。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奶茶+火锅做出仪式感
这是杭州首家日式豆乳小火锅,网友们称它为豆乳奶茶打边炉,认为“喝奶茶有了仪式感”。
一份套餐内含6份配料,面包干、芋圆、水果、珍珠、水晶丸等。
吃法基本上跟豆乳奶茶差不多,只是商家做好了配方,准备了原物料,顾客自己动手做出来、再加上糅合了火锅的功能而已。
< class="pgc-img">>▲豆乳火锅奶茶
例如,往奶盖上撒黄豆粉,滚串串等等,多出的一项就是涮配料,这就是火锅的特色了,3元/4元/5元/8元区可以无限加料,往锅里丢,这就是豪华版的豆乳奶茶吧。
毕竟跟传统的豆乳奶茶有所不同,据说,这家店这个产品在杭州很受欢迎。
< class="pgc-img">>除了大品牌,一些中小门店也在尝试。
南宁的一家品牌,在出品上求新,每杯豆乳奶茶都用现场磨制的豆浆。制作上,借鉴了港式丝袜奶茶的撞制做法,让豆浆与茉莉茶底充分地融合,香气更浓郁,口味也更饱和。
爆品要跨越市场周期成为经典,都需要持续创新和优化,结合市场迭代和痛点,尝试从原料应用、概念营造、杯材包装、形式创新等多种维度上去弥补市场的空白和裂缝,给用户更好的产品。
月16日,央视新闻专访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雷神山医院院长王行环,访谈里院长介绍了目前医院的基本情况,并说道:“真正的疫情拐点已经来到”
春天早晚会到来,疫情终将要过去。我们需要随时准备耐心和信心,面对疫情过去的那一天。这也让我们意识到,健康力,才是一个人最大的能力。
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茶饮店在陆续复工中,正处于换季上新品,你的茶饮店有什么动作了呢?
针对疫情下的茶饮行业,轻餐国际希望帮助茶饮同行快速上新、解决春季新品问题、帮助客户梳理了解更加清晰的产品方向。
毫无疑问,疫情过后饮品行业健康将成为最大需求点。但相比之前的概念化,今年的健康表达,更加关注原料源头的食品安全,无论是茶叶、糖浆、乳制品、果汁原料都要凸显健康特性,聚焦功能性。
今年饮品上新趋势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提高免疫力的食品和功能性食品饮料。
No.1 流行关键词:健康植物基
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饮食营养专家建议,每天应当摄入高蛋白食物,其中奶、豆类和坚果作为植物基食物备受青睐。作为冬季延续的第一主打豆乳奶茶,预测也会乘着植物基的消费趋势,在2020年饮品中大展宏图。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order ">>>除此之外,口味爱好者也会寻找新年口感添加物,轻餐国际榴莲奶盖粉刚好符合这一口感趋势。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order ">>>No.2 流行关键词:鲜果水果茶
2020年水果茶的发展,不只是在果酱与鲜果的搭配,将会有更多鲜果口感和创意水果的竞争,如采用NFC、HBP等技术创新的果汁进入水果茶市场。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order ">>>从果汁、果酱、鲜果、冷冻水果,水果茶的变化经过这几年的竞争下,呈现多种的搭配,节约水果的运输、储存保鲜和制作成本。
轻餐国际果汁果浆,广州生产基地引种栽种,以破碎工艺微加工,保留水果本体所含的香气、滋味和口感,更具真实的香甜浓郁。
No.3 流行关键词:酒精元素
经过“宅在家里也是为国家做贡献”的封闭后,消费者必然会进行一波味蕾解放。寻找饮酒时减少糖和卡路里,成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
瓶装鸡尾酒和瓶装无酒精鸡尾酒的趋势在不断扩大,有望在2020年延续下去,为非饮酒者或好奇的消费者提供更精致的替代品。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order ">>>No.4 流行关键词:乳酸菌系列
原本2020年饮品行业中乳酸菌水果茶、酸奶酪酪茶不断被推陈出新。央视的一段“乳酸菌可‘激活’人体免疫系统”视频在朋友圈刷屏。
在疫情过后,将会有更多乳酸菌类的饮品备受市场青睐,养生、免疫力必定成为下一波饮品热潮。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order ">>>夏季水果茶的女性消费者占据总体的七成,在纤体及抗糖的潜意识反映下,乳酸菌成为首选且具有饱腹感益处的夏季饮品。
轻餐国际发酵乳酸菌,具有浓郁的天然发酵香气,细腻爽滑,质地稠厚,酸甜适宜,无需冷链压力,更真实的乳香感,更纯正的发酵滋味。
No.5 流行关键词:咖啡
从2019年月度消费来看,冷泡咖啡在5月 -9月的夏季尤其受到欢迎,消费偏好明显高于整体。
除了冷水泡咖啡,“奶萃”咖啡和“果萃”咖啡也成为趋势,线上“奶萃”咖啡年增长89%,增幅显著;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order ">>>轻餐国际咖啡豆,采用新鲜烘焙咖啡。磨制咖啡粉配奶茶或水果茶,口感更佳浓郁纯粹。
水果口感与冰咖啡结合的跨界新品,必将引领2020速溶咖啡新品跨界潮流。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order ">>>上新品怎么把它卖给消费者?这4个促销小技巧分享大家。
很多人处于“产品思维”中,以为产品好生意自然好,忽视了从“用户思维”去考虑。
产品是付费购买后的味觉触动,在这之前,门店需要做铺垫工作,通过视觉、听觉各方面的唤醒,来强化消费者的欲望和信任。
所以除了产品制作,还需准备相关的海报及宣传视频支持,帮助门店快速迭代上新,让你的门店和产品有更大的溢价空间。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order ">>>1、宣传视频
从原料到工艺制作,全方位展示产品。顾客一眼就能看到,助力门店截流。
2、海报宣传
诱人的产品,充分调动顾客味蕾,通过视觉和文案强化消费者购买欲望。
3、导购引导
在用户购买的时候告诉用户:
重复自己产品的差异性和口感独特性,引导顾客潜意识认知,建立对产品的好感信任度。
4、优惠活动
各种利民的优惠打折活动,激发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疫情过后与消费者饮食变化,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形成餐饮业的潜在需求:
2020年,是食品安全卫生重建的一年,更是餐饮加速洗牌的一年。
谁能够在这个高感知点上投入资源,注重食品安全,并让消费者产生信任,谁就能在下一个时代脱颖而出。
炎夏日,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奶茶店里,用中国各式名茶作引制成的降暑饮品供不应求,回甘中的那抹清香让人魂牵梦萦。说起喝茶这件事,那可是中国造福全人类的发明创造。从华夏先民的嚼茶到殷商的茶粥,从唐代的煎茶到宋代的点茶斗茶,再到明朝流传至今的泡茶……没有哪种饮品能像茶一样沁润中华五千年,在世界范围也受到推崇与喜爱。
巴蜀先民开发的“仙液”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是唐代陆羽在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学专著《茶经》中所写的第一句话。
野生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巴蜀地区,距今已有上万年。当巴蜀地区的先民行走在茂密的原始林间时,遇见了这种神奇的叶片。他们发现口嚼茶叶可以生津抵乏,强健身体——当然,先民们还不知道这是因为茶叶中含有咖啡因;他们同样不知道,茶叶中的酚类也是一种天然的抗菌剂,能预防痢疾。虽然对这些小树叶还不太了解,但并不妨碍茶叶的最早食用者将其攥成小球与其他食物一起咀嚼——这是人类最早“品尝”茶叶的方式,就是嚼着吃,并且药用和食用的界限并不分明。
茶树不仅原产地在中国,最早的人工栽培也始于中国。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遗存——山东省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茶叶遗存,可以将茶叶实物的历史追溯至距今近2500年的战国早期。其他关于茶叶的考古资料,还包括了陕西汉阳陵出土的2100年前的芽茶、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发现的1800年前的茶叶残体等。
西汉时,巴蜀一带的人们已经开始烹煮饮用茶叶,并且将其贩卖。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一位名叫王褒的西汉文人,写下了一篇洋洋洒洒的用工契约《僮约》,事无巨细地列举了一名僮奴需要做的繁琐工作内容,却无意中成为有关中国饮茶史的最古老文献。《僮约》中有两句曾无数次被后人引用:一句是“烹茶尽具”,另一句是“武阳买茶”,说明那时不仅有专用的茶具,还有茶市,两千多年前的巴蜀人已经开始流行喝茶了。
最早的饮茶者除了巴蜀地的古人,还有宗教人士。有观点认为,从口嚼到与水同煮的茶叶品尝法,很可能来自寺庙和道观的打坐冥想者,茶叶水让他们保持清醒,也被他们称作“仙液”。而宗教力量也确实有足够的财力和影响力,将这种生长在森林深处的植物移植培育,推广饮茶之风。秦汉统一,打破了巴蜀“不与秦塞通人烟”的格局以后,巴蜀的茶叶种植与饮茶风俗开始从西南部向中国东部和南部转移,饮茶习惯传遍中国长江、黄河流域,随后传入西藏、蒙古,以及中亚等其他地区和国家。
“氤氲馨香,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来自晋人杜育的《荈(音chuǎn,意思是茶的老叶)赋》,是中国的第一首茶诗。听起来美好,但如果真的穿越回那时品尝茶水,现代人可能极不习惯。彼时民间的茶叶饮用法,要么与其他食物同煮,如晚唐诗人皮日休所说的:“必浑以烹之,与夫瀹(yuè)蔬而啜者无异也。”意思是把茶叶放进水里煮到叶子浑浊甚至软烂,喝茶就像喝蔬菜汤一样,叶子与水一起喝下去。还有人在煮茶时加入各种各样的配料,茶味早已被喧宾夺主,如陆羽在《茶经》里提到:“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属,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据了解,这种煮茶方式的长期存在主要是受制于茶的加工技术。正如炒菜出现前,中国古人的食材处理方式主要靠蒸、煮和生食。所以早期的茶叶饮用方式,除了和其他食物一起嚼着吃,只能与其他食物或者配料一同煮饮。另外,商周时期就已出现的汤羹粥食的饮茶方式,虽然让茶水不再难以下咽,却也掩盖住了茶汤的清香。这样的“吃茶”方式陪伴人们度过了漫长的饮茶发展期,一直持续到了隋唐。或许也是因为本身的滋味并不那么诱人,当时饮茶还未形成文化,更别提茶风的兴盛。
茶文化的“开元盛世”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是北宋诗人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里,盛赞唐代茶学家陆羽的一句诗。生于唐代开元年间的陆羽,从唐宋起就被誉为茶圣、茶仙。人们推崇陆羽,并非因为茶事始于他,而是他所著的《茶经》首开先河,用审美的视角,把喝茶这件事变成了品茶的艺术,促进了后来的茶文化和茶道的流行。
成书于唐中期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本关于茶的专著。全书7000多字,分为“源、具、造、器、煮、炊、事、出”等章节,从茶叶产地、古代茶事、茶具种类、茶叶种植与采制、炙茶、选水、看汤、煮茶等方方面面,认真对待喝茶这件事。书里没有出现“茶道”一词,但句句说的都是茶道。比如提出了“茶性俭”的中心思想、追求茶味“珍鲜馥烈”“隽永”;饮茶所用的茶盏,推荐能突出茶色的越瓷;煮茶的燃料,最好用木炭;煮茶的水,最好用山泉水;水又有“三沸”,第一沸“如鱼目,微有声”,第二沸“缘边如涌泉连珠”,“腾波鼓浪”则为第三沸……说陆羽的《茶经》带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兴起毫不为过,贞元年间唐代官员封演在其所著《封氏闻见记》中的《饮茶》里就说:“楚人陆鸿渐(陆羽字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茶道大行”的唐代,可以看作我国茶文化的开元。另外因为饮茶能神清目明,有助于修禅,因此在唐代时,修禅也成为饮茶之风兴起的一个助力。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完整的唐代茶具,包括焙炙器、碾罗器、贮茶器、点茶器、贮盐器、饮茶器等,是世界上发现最古老、等级最高的古代茶具。从同时出土的茶具铭文以及《物帐碑》的记载上可以看出,这套美轮美奂的茶具既是唐僖宗的御用真品,也是供奉佛祖真身舍利的供养物。
唐僖宗如何使用这套茶具?细看用途,可以发现晚唐的这套茶具,兼并了煮茶和点茶两种形式用途,其中的鎏金摩羯纹银盐台,更表明晚唐时饮茶风俗开始向宋代的点茶法过渡,而要说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则是煎茶。
唐代煎茶法遵循陆羽的茶道,不添加调料,更关注茶与水的本味。先用蒸青法祛除嫩叶的涩感,炭火烤炙后经茶碾、过筛,成精细的齑(音jī)末;取水,经过“鱼目微声”“涌泉连珠”“腾波鼓浪”三次沸腾,在不同阶段投入茶末;从茶鼎中取汤入碗,从沫、饽、花等方面来“品茶”“酌茶”,会产生“枣花漂漂然”“回潭曲渚青萍”“晴天爽朗浮云鳞然”等多重审美意境。
如果说唐代以“煎茶法”为代表,那么宋代就是把“点茶法”发挥到了极致。点茶保留了煎茶里“碾茶”“罗茶”等流程,但又多了“调膏”和“击拂”两道核心工序。“调膏”指用少量注沸水的方式,将磨制极细的茶粉调成糊膏状。通过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筅快速搅动和击打茶的方式,达到茶水交融、表面形成细小泡沫的技艺,则称之为“击拂”。
生活气息十足的宋人还热衷于饶有趣味的“斗茶”。斗茶也称“茗战”,是一种切磋茶艺的竞技,主要比试点茶的汤色、水痕和茶味——汤色纯白为上品,水痕以“咬盏”持久为胜,茶味则以滋味醇厚为宜。从民间到朝堂,斗茶活动都被宋人推崇,南宋刘松年画作《茗园赌市图》里,就活灵活现地展示了集市上茶贩比试点茶技艺,男女老少驻足围观的场景。而朝堂点茶爱好者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莫过于宋徽宗。他不仅自己亲手撰写了《大观茶论》,还喜欢在宴请文武百官时,亲自演示注汤击拂的点茶技艺。
朱元璋引领“泡茶”大流行
漫长的饮茶历史流变中,具有变革力的人物,除了唐代的陆羽,还有明代的朱元璋。陆羽的“煎茶法”至今已非主流,朱元璋带来的“泡茶法”却和今天相差无几,仍被沿用——一撮茶叶,一壶沸水,几十秒内就能享用一盏香茗。为什么是在明朝时兴起了“泡茶”?故事得从朱元璋的“废团改散”说起。
“团”,指的是唐宋时期主流的团饼茶制茶法。茶叶先经过蒸青的工序,再压制成团饼的形状,这种制法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防潮、延长保存,之后渐渐走向奢侈。北宋以后的贡茶制度,更使得精心制作的团饼茶日渐昂贵,如宣和庚子年间的“龙团胜雪”,用银丝冰芽制造,有“盖茶之妙,至胜雪极矣”,但“一銙之值,至四十万钱,仅供数盂之啜,何其贵也”。到了元代,按照元人王祯《农书》(公元1313年)的记载,民间以茗茶(散茶)、末茶(茶粉)为多,而蜡茶(以蜡封的团茶)的主要消费人群还是上层阶级。
在这种背景下,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下诏令“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由此结束了数百年的团饼茶进贡制,改以细嫩芽叶的散茶纳贡,这就是历史上的“废团改散”。朱元璋自己或许也没有想到,一则诏令下的进贡制度改革,改写了中国茶叶的制作发展、茶饮方式,以及饮茶文化。
“废团改散”剥去了团茶的奢侈,同时也给散茶的制作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毕竟是要用作进贡,品质和口味必须提升,于是各主要产茶地纷纷兴起散茶工艺的创新之风。恰逢明代烹饪技术里,因为炒锅普及、油料丰富,“炒菜”成为主流,这给了明代制茶人一个绝好的灵感。在熟练掌握了锅温与火候以后,茶鲜叶被直接投进灶上的锅中翻炒杀青——“炒青”制茶法由此诞生。相比“蒸青”以水的高温来加热,“炒青”直接利用铁锅高温炒制来杀灭引发茶叶变质的活性酶,既延长了茶叶的保存时间,又保留了绿茶清汤绿叶的品质,更激发出茶叶的醇香。
炒青工艺的成功,直接自上而下改变了饮茶的方式。在口味提升的基础上,喝茶这件事变得更方便快捷,泡茶法从此成为主流。正如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至公元1505年),文人邱浚在《大学衍义补》中所说的:“今世惟闽广间用末茶,而叶茶之用遍于全国,而外夷亦然,世不复知有末茶矣。”意思是除了福建、广东地区还在用茶末的点茶法,全国大部分地区都用叶茶冲泡,末茶已几乎被遗忘了。又如明末,文震亨在《长物志》里所说:“吾朝所尚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简便”“天趣”“茶之真味”几个词说出了明代恬淡、闲适、清雅的饮茶文化,也是从明代起,茶饮真正普及大众。
只需一壶与一盅,无论晴耕雨读、禅榻净瓶、亲友闲坐、焚香抚琴、小桥画舫、荷亭避暑……日日都是饮茶日,时时都能偷得浮生的一点饮茶时光。就像每一年的新茶都值得期待,每一次的泡茶都能带来清香,明代以后的中国茶在历史的茶盅里徐徐展开。
最早的“拉花”来自中国茶
现代中国茶吸收了千百年来的茶道传统,也从科学、文旅乃至国际舞台交流方面不断发掘饮茶的魅力。
2006年以来,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等62个“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先后被列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此同时,还有上百个“茶项目”被列入市级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2年11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这一句高度凝练的话语,内涵极其丰富:流程上,它贯穿了不同地区传统采茶、制茶、饮茶等环节;技艺上,关于核心制茶技艺的杀青、闷黄、做青、发酵等内容也都被包含在内;而泡茶饮茶,饮的是2000多种茶品。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中国人通过制茶、泡茶、品茶,培养了平和包容的心态,形成了含蓄内敛的品格,提升了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茶的饮用与分享是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长者为先等与茶相关的礼俗彰显着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
在这些与茶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非常有特色的一个项目是“茶拉花”,也叫“茶百戏”。
咖啡拉花,对于城市里生活的人来说并不陌生,而如今见过“茶拉花”的人并不多。唐朝诗人刘禹锡曾经写过一首《西山兰若试茶歌》,诗中有一句“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骤雨松声”形容的是沸水冲茶鼎之声,而茶碗中浮现的“白云”“繁花”,则是以传统茶技艺“茶百戏”创造出来的美妙图案——世界上最早的“拉花”,来自中国茶而不是咖啡。
“茶百戏”无需借助任何其他原料,能在茶汤上绘制出变幻无穷的字画图案。不过能“茶百戏”的茶汤不是简单冲泡的茶水,而是要将茶饼碾磨成粉后,一点点加开水把茶末先调成膏状,再利用不断搅拌起泡的“茶皂素”,使得茶水表面形成绵密的泡沫挂住杯壁——这叫“咬盏”。到了这一步,就可以进行“汤纹水脉”的创作。蘸取清水,用水的张力划开浮在表面的茶汤花,能在茶汤上书写,也能作画。
所以,茶百戏又被称为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它源起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唐宋文人雅士热衷的一种茶文化活动,据说杨万里、陆游、欧阳修、苏轼等文豪大家都是玩茶百戏的高手。
因为有着无穷的魅力,在过去的五千多年里,中国茶向东传播至朝鲜半岛和日本;从丝绸之路,去往波斯(今伊朗)、阿拉伯、印度;又通过海上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传至欧洲、北美乃至全球。茶这种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饮品,以及它背后悠久醇厚的茶文化,当之无愧地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瑰宝,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非遗名片: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类别:传统技艺
级别: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公布时间:2022年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