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老江回了趟东北,他在同学群上发了一段消息,他去看了两个人。一向信息稀稀拉拉的群,一下子沸腾了。
大家都在问齐妈还好,齐爸爸怎样?
老江很是得意。他说,齐爸齐妈身体都好!两位老人家问大家好了。他们老两口退休了,还住在原来的馆子楼上。原来的餐馆位置开了家饺子馆。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忆着当年。眼里都潮潮的。
那么大家口中的的齐爸,齐妈是何方神圣,能让大家如此惦记呢?
< class="pgc-img">>这得从10多年前说起。
我在东北读书的时候,学校旁侧的小巷子里开了一家东北餐馆,店内装饰很简易,大小十张桌子。来这里吃饭的大部分是学生。
他们家的饭菜同品类基本比别处便宜一块钱左右,份量也不少。有时候遇到人高马大的男生饭量大的,老板还要多填点儿。
店主是一对中年夫妻,东北本地人。我入学的时候,这家店已经开了5年。为啥能准确地说是5年呢?
因为,每一次学生毕业,都留了毕业照在店上。这一点令我感到很疑惑。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这种疑惑变得,答案理所当然了!
对了!来这里吃饭的学生,都不叫店主叫老板。有叫叔、婶的,有的叫爸妈。不管叫啥,店主都乐呵呵地答应着。
叫叔婶的定是像我一样刚来的新生。叫爸妈的是那些地皮子踩热了的老油条们。
师姐带我去这家家时,就如数家珍地介绍,佛仿那就是她爸妈一样。从师姐口中,我知道这对夫妻姓齐。
来这里吃饭的人,混熟了之后都很顺溜地喊齐爸齐妈,有的直接喊爸妈。
齐妈这个人更逗,她喊师姐儿媳妇儿。我以为她对师姐真有想法,后来我才发现,被她喊成儿媳妇儿的不只师姐一个,还有好几个。
大家也不拘昵于齐婶的不专一,都高兴地答应。听说齐婶的儿子是位军人。当时的女孩子都有种军旅情节。
仿佛大家都乐得那么喊。齐婶儿子的照片,就跟往届同学的毕业照挂在一排。很阳光帅气,样子有些像齐叔。齐叔当年也是当过兵的。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吃不吃饭都想到这里逗留一会儿。顺脚了。因为,齐婶的店对于大伙来说,功能不止是吃饭。
比如,衣服坏了,供个针线。衣服皱了借用个熨斗等等杂七杂八的小事。女生那几天肚子疼也跑到齐婶这里喝开水,齐婶会悄悄丢块红糖在杯子里。
所以,大家喊妈是发自内心的。
齐婶家有个老式的缝纫机。我记得踏板上有个燕子。衣服开线了,齐婶就教大家踩缝纫机自己缝。
女生喜欢粘着齐婶她也不烦,男生们更喜欢粘着齐叔。围成一圈比划着掰腕子。
东北人爱孩子,真的是名不虚传的。不仅爱自己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的也爱。
我有个老乡,不知怎么的没把持住。迷上了上网,人变得颓废。期末考试还挂了2科。被齐叔知道后,几次把这家伙给薅回来教育。
齐叔说,你家来自农村,跟人家有后路的孩子比不了。你身上背的是全家的希望你不知道吗?你不好好学能对得起谁!
话说得很伤人,我这老乡从此都没去过他家。但是,他还是变了。开始努力了。最后顺利毕业。
毕业的时候,我这老乡破天荒来跟齐叔道别。眼泪直流,感谢齐叔把他从歧途给拉了回来。才让他没留下遣憾。
有一次,我和师姐正在齐婶这里,学打毛衣。快放寒假了,师姐想给她妈妈织件毛衣尽一下孝心。我也跟着凑热闹。
一辆黑色的轿车停在了餐馆门前。下来一对打扮时髦的年轻人,看似两夫妻。
那男子,似乎对这里相当熟悉,一进门儿就给齐婶跪下了。吓得我和师姐马上闪开了。心想,这是闹的哪一出啊?
后来,才知送,这男的也是我们上两届的师兄。在读的时候母亲生病。他是靠齐叔齐婶的资助才完成的学业。
当然,他曾要求前齐叔店上帮忙,被齐叔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来这里的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同学,你在这干活怕在同学面前有压力。更重要的是耽误了学业,就得不偿失。
并说,多你一个人就是加双筷子的事儿。不要有压力。人都有遇到难处的时候,扛一扛就过去了。
人生就是这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个叫潘文的师兄毕业后,去了深圳,也发达了。他每年都不忘带着礼物来看望齐爸齐妈。
像潘文这样,不忘齐爸齐妈恩情的人很多。
齐爸齐妈的小馆子开了20年,每年都有来的都有离开的。他们的风格一直没变。
大家都说,齐爸齐妈这馆子开的是反人性的。
与其说是一个餐馆,还不如说曾经是大家青葱岁月的心灵驿站。
< class="pgc-img">>这次,我同学老江去看了齐爸齐妈的消息。把大家又带回了那段回忆。
曾经的驿站不在了,但是,大家心里的驿站却坚不可摧。那就是一想到齐爸齐好就很温暖。
山一程水一程,有些人注定不可能陪伴我们一生。但是,每当想起他们就有一种正能量就够了。
感谢社会上,像齐爸齐妈这样的人们。他们虽然平凡但是身上却有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影响力。来温暖着遇见的每一个人。
讲到这里,我心中不免产生了一种感慨。
这么多年来,我遇到过有很多餐饮老板。他们总是在说,现在的客人太挑剔了,也太不容易维护了。而且,喜新厌旧,粘性非常小。
我承认,有一部分人确实要求高。但是,我们也试想一下,我们是不是也在用心来维护客户。还自始至终都在讲套路!
如果,拿出齐爸齐妈五分之一的热情来维护客人会怎样。
他们自身就是块大磁铁。哪有吸不来的人。
亲爱的小伙伴儿,这件事你怎么看?
#夏日生活打卡季#?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691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余从
无人“看见”的小餐饮
正在生死线上挣扎
6天前,郑州58度品质川菜馆的冯老板,依照惯例将自己近期的商业心得录下来,分享到短视频平台。不料,这条视频一下成了他近期最火的内容,4700多个转发,将近6000个点赞。
冯老板停车时即兴录的,他说:“给大家吃个定心丸啊,就是我们最近生意特别差,差得让我怀疑人生。昨天实在忍不住了,我就给我身边五六个平时生意特别好的朋友打电话,问问他们生意咋样。一问哈,都差!都差!”
冯老板说这些话时是一幅开心的模样,一直露出8颗大牙的饱满笑容,“哈哈哈哈说明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大家一块差一块幸福啊,所以大家也没必要发愁”。
评论区一位同在郑州的火锅老板表示“看了你的视频,我好像也平衡了”,一位安徽的老板表示“自从降温后,店里简直没有生意,听你这样讲心里好多了”。
国庆假期后,餐饮行业进入淡季,日子难捱成为不同区域、不同品类餐饮人近两个月共同的心声。
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餐饮企业共吊销105.6万家。
存续的餐饮企业中,很多也是在咬牙坚持。一位在温州经营川菜馆子的老板表示:10月生意就很惨淡了。11月开头,生意差到不想理店。还在坚持,就是因为马上过年了,总不能回村过年让别人议论。
和众多小餐饮人亲历的苦涩形成反差的是:餐饮行业稳步复苏的大盘数据。
据11月15日,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10月份餐饮收入4800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205亿元,同比增加18.0%。1-10月份,餐饮收入41905亿元,同比增长18.5%,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0941亿元,同比增长18.8%。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头部餐企的财报数据也非常好看。
上半年,海底捞多项经营数据同比大幅提升,取得营业收入188.9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增长24.6%;净利润22.6亿元,创上半年业绩新高,已接近2019年全年净利润。
今年前8个月,西贝营收已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创始人贾国龙预估本年度整体营收也会超过2019年的62亿元。
星巴克发布截至2023年10月1日的2023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在中国市场,星巴克2023财年全年收入30亿美元,同比增长11%。
今年餐饮行业整体处于“弱复苏”的态势中,具体表现出不均衡、有温差的现象。为什么弱复苏不均衡的部分,会体现出大企业特别好、而小餐饮更难了的局面?
头部餐饮向下
“小餐饮”面临着更大压力
在分析原因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小餐饮”。这里的“小”指的并非是门店面积小、用人规模少,而是指品牌开店数量少,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品牌势能。
如,只开了一家店,但占地面积四五百平的火锅店、烧烤店是小餐饮;再比如开在学校和社区门口、在饭点会大排长队的是小餐饮;当然,还有那些本身就以较低的成本入局,抱着用“开店”代替“上班”,开出典型“小店模型”的也叫小餐饮;甚至搞一个小推车,扯块布写上品牌,也算得上小餐饮。
眼下,这些小餐饮正在面临着“生死之困”。
他们的头顶,是赛道大连锁品牌价格的不断下压,他们的脚底,挤入了更多新入局的从业者。小餐饮的生存空间正在被一点点蚕食。
先是头部向下,“小餐饮”面临着更大餐企给到的压力:
这里以几个头部品牌的典型案例说明。
海底捞在人均120元的时候,周边许多人均70元、主打性价比的火锅店,因为其客群定位的不同,还有生意能做,部分生意还不错。
现在,海底捞便宜了,财报显示,2018年,海底捞突破100元客单价后,2020年最高涨到过110.1元,后又一步步降价,2023年上半年回落到102.9元。同时,海底捞在今年9月份还开出了人均70-80元的火锅子品牌“嗨捞火锅”。
嗨捞不卖服务,卖性价比。有着海底捞“嫡长子”身份,从一开始便备受关注,有海底捞做背书,再加之高性价比,生意不可谓不好。
一方面是海底捞本身的降价、另一方面还有更具价格优势的子品牌竞争。当卷服务的海底捞开始卷价格,原本价格带的火锅店生存空间便会更加稀薄。
快餐也是同样的道理。
西少爷在今年打出了“全线产品降价”的口号,原本价值40元的套餐“面+馍+饮”/“粉+馍+饮”在降价后只用19.9元;还有麦当劳推出的“10元吃饱套餐”、“自带杯咖啡免费喝”等活动;肯德基推出19.9元“汉堡+薯条+可乐”的OK套餐……
当大连锁餐饮品牌价格下沉到20元以内时,消费者大概率不会去门口的小店吃15块钱的盖烧饭了。
头部品牌可以利用自身多年建立起来的供应链优势,凭借品牌的大规模去牺牲一定的利润走量。餐饮品牌财报对于“品牌牺牲利润走量”这一点有着更直观的体现,即利润没有随着销售额的上涨而有很大的波动。
内参君在之前的文章中就阐述过这个观点:“当肯德基都开始做下沉的时候,原来那些下沉市场的品牌又该怎么办?”
底部餐饮拥堵
小餐饮被两头挤的“喘不过气”
再是底部向上,“小餐饮”也面临着更小“新手”的压力:
相信开店的老板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今年的小餐饮多如过江之鲫。
小餐饮开店数量猛增有多重原因,和餐饮行业现金流好、政府对于餐饮行业的政策支持以及就业压力大都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这两年夜经济的繁荣,在政策的支持下一二线城市开出了许多“市集”、“夜市”,街头巷尾出现了许多推着小车的摆摊人。
他们摆摊的品类也非常全面,从最近大热的罐罐烤奶,到受众广且操作难度低的淀粉肠;甚至出现日式地摊烧鸟和关东煮、法式地摊牛排;更多的还是中式地摊串串、地摊麻辣烫……
大量摊位的出现,也给许多周边餐饮店老板造成了困扰。有不少老板表示“我们原来可以卖中午、晚上两餐饭,但现在只能卖一顿午餐。”
“因为一到晚上,整条街两旁的人行道上都挤满了摊位,就在我的门店旁边。因为他没有房租,只挣个辛苦钱,一份炒面,他卖6块,我卖8块5,大家就会吃更加便宜的。晚上时段,门店的客流基本上就降为零。”
除去小摊位会抢占部分门店的生意外,小餐饮还面临着入局者众的竞争压力。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餐饮累计新增注册量为350.1万家。去年同期(2022年1-10月)新增注册量为287.5万家,去年全年新增了329.9家。
也就是说,今年前10个月的餐饮新增量已经远超去年全年。
之前内参君有为大家分析过,很多“外行人”在今年放开之后都看准了餐饮这门“来钱快”、“账面上现金流强”的生意,在今年放开后,3-5月这132.7万入局者大多以“小白”为主。
部分餐饮“小白们”为了抢占生意客流,猛打价格战,如前段时间上了央视新闻的“火锅店推出39.9元5荤5素”,还有“0.99元代50”、“9.9元代100”等赔本生意。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竞争,也让其他小餐饮者倍感压力。
所以,今年的餐饮格局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了“两头挤”的态势,头部往下压,底部又拥挤,许多小餐饮就这样被没了。
什么时候恢复常态?
现有格局又会持续多久?
对于今年餐饮行业竞争倍加激烈的新格局、新生态,许多老餐饮人认为:今年餐饮难的原因在于更加谨慎的消费习惯遇上大批量的新入局者,新餐饮人“乱拳”加上头部的价格战,搅动餐饮生态,于是餐饮行业呈现出浩浩汤汤的开店潮,之后再出现一波一波的闭店潮。
这样特殊的餐饮变动时期什么时候结束,什么时候恢复常态?不同的餐饮人有不同的看法。
郑州58度品质川菜馆的冯老板表示,“按照惯例的话,(恢复)估计要到腊八左右了。因为每年的11月份生意都是特别淡,整个复苏一般都是腊八之后,临近春节了,生意慢慢慢慢复苏”。
但依旧有人抱着“侥幸心态”入局来做小餐饮,“10月、11月,我们这边倒下了一批餐饮店,位置好、转让价格还优惠。这是一个好的机会,等这批入局者出局之后,就能‘趁虚而入’。”
内参君认为:餐饮开闭店的浪潮也许在今年之后会出现一个更加平稳的趋势,开店和闭店都不会这么激烈。
但今年餐饮变化之下,深层次的消费趋势,在未来会越来越显著。可以看见的是,消费者消费支出更加谨慎,但是对餐饮消费的体验要求更高。能尽早积蓄内力、突破自我、茁壮生长的品牌,是更早恢复到生意红火、持续盈利的品牌。
什么很多人说餐饮不好干?
做餐饮确实难。
地段、资金、证件、菜品、管理、宣发……
一件没做好,就可以说直接凉凉。当然,哪怕你全做好了,也不一定能赚钱。
因为还有一座大山,那就是美团。
大家都知道,这次因为疫情影响,餐饮行业受冲击最大,而外卖则是这些餐饮商户们唯一的救命稻草了。
但是,就这唯一的救命稻草,也快因为美团的贪婪,成了商户们的索命绳了。
美团到底有多狠?
我最近知道一个做烤鱼的店主,就被美团的超高抽佣给害惨了。
他家的店本来生意很好,选址也是在市中心的商场,位置绝佳。但因为疫情,一直没法开业,所以只能做外卖业务。
他家店2017年年底入驻美团的,那时候的佣金是每单收入的18%,后来因为他同时入驻了其他平台,美团给他提到了23%。
23%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因为扣除房租、能源费、人工、原材料等等,利润本来就所剩不多,扣除掉美团的抽佣,旺季他家只能剩2万盈利,而淡季则只能保本了。
而现在疫情关系,三天下来才只接到了一单,一单100多块钱,美团抽佣后,只剩下了10块钱。你说惨不惨?
但做餐饮的都知道,只靠美团一个平台,销售量肯定是上不去的。平时可能还好,但这疫情期间,本来点外卖的人就少,大家都只能多个平台一起经营了。但美团可不希望你这样,而且趁着疫情期间变本加厉,如果不独家合作,就疯狂增加扣点。
当然,哪怕独家,美团也好不到哪里去。
四川绵阳也有一个卖炸鸡的商户,佣金从最开始的16%升到18%再升到21%,这还是美团独家,如果开多平台,美团会给升到25%。
而且更气人的是,这种做小吃的,一般夜宵时间是生意最好的,但美团为了赚钱无所不用其极,开始针对夜宵时段单独抽成。晚上10点到11点,每单再多抽6角钱,12点到凌晨2点,每单多抽1元。这家商户每天忙活到凌晨两三点,但最后盘算下来根本没赚钱,钱全让美团赚去了。
而且美团还经常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优惠活动,搞得他们经常不得不做赔本买卖。
绵阳还有个做干锅店的商户,美团一开始抽佣18%,后来他开了其他平台,被涨到了21%,一气之下就关了美团。后来因为疫情,他为了多接一些单,又开了美团,结果美团业务经理打电话给他说要重新签合同,抽成25%,保底一单要抽5元。他们大多数都是大订单,但一单100块美团要抽走30。甚至配送范围也从4公里缩减到2.5,这根本就是欺负人。
虽然说做公司不是做慈善,但也要讲个规矩,要有底线。美团这趁着疫情疯狂抽佣,逼得你活不下去,这妥妥的没了底线。
真的,做餐饮真的是太难了。地段、资金、成本之类的事情就不说了,还有个美团在头顶上压着,谁能吃得消?
不过,这些天各大餐饮协会联合起来告美团的事情,相信大家也都有所耳闻了。
对,美团是很强,但大家联合起来一起抗争,这股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
希望这件事情能引起美团的重视和反省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然到时候大家哪怕损失再大,也会放弃美团业务,这个结果恐怕美团是承受不了的。
以下是四位网友对此的看法
网友一:美团抽成我觉得过分了,收平台费、维护费之类的都可。抽成,还抽那么高,他怎么不去死,现在应该所有商家联合不用美团。商家辛苦的赚钱,利润都被美团吃了。我以前不知道,后来知道美团是这么运作的,必有死的一天。
网友二:现在干餐饮的谁不骂美团啊,自己总共才赚多少啊,路边摊能到二三十个点,普通饭店十五个点就不错了,大酒店十个点都很难,美团现在抽二十几个点,让人咋过啊
网友三:上了美团就别指望再上其他的平台,而且还要交保证金,至于这保证金是多少,我只能说不低于500
网友四:针对夜宵时段单独抽成,这也太狠了吧,自己吃肉都不带让别人喝汤的,连点活路都不给人留
#餐饮运营那些事# #美团靠不靠谱# #餐饮店的那些事# #外卖能不能做# #外卖还赚钱吗# #加盟外卖怎么样# #开饭店难不难# #餐饮身边的事# #餐饮生意经验# #餐饮同行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