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晚,王炎辉和吴巧利夫妻俩经营的餐厅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两位身着军装、胸前戴满军功章的志愿军老兵来餐厅吃饭,夫妻俩得知后,不仅为其用餐免单,还多加了4个菜。临走时,他们又给两位老人每个人赠送了一只荷叶烧鸡和油炸麻辣大鲤鱼,12月15日上午,夫妻俩向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 class="pgc-img">>致敬:功勋老兵来餐馆吃饭,成了全场最亮的“星”
“都来看呀,两位身上戴满军功章的老英雄来咱店里吃饭了!”13日晚6时许,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中溪村的一家餐厅门前传来服务员的欢呼声,正在前台忙碌的老板娘吴巧利见状急忙去门口迎接,正在后厨的王炎辉闻讯后,放下手头的工作跑了出去。原来是两位志愿军老兵参加完活动后,没顾上摘掉胸前的军功章和纪念章,来到餐厅吃饭。
“老人一进到店里,所有人都肃然起敬,我的心里也是热血沸腾。”王炎辉介绍,当两位志愿军老兵走进餐厅后,餐厅内瞬间热闹起来了。有的顾客鼓掌欢迎,有的站起来问好,有的拿出手机拍照,服务员细心地搀扶老人来到包间入座,为老人们倒水、整理餐具。
< class="pgc-img">>左郑忠福 右王兴彦
随后,夫妻俩一同来到房间内向老人们问好。“是你们的浴血奋战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啥时候都不会忘记你们!”妻子吴巧利端起茶杯,向两位志愿军老兵表达敬意,站在一旁的王炎辉也激动得眼泛泪光,向老人们敬了个礼。“能和你们碰个杯,就是我们的荣幸,今天你们的用餐全部免单!”王炎辉说道。
< class="pgc-img">>左王炎辉 右吴巧利
吴巧利告诉记者,当晚老战士加上陪同人员一共9个人,在餐馆点了8个菜,夫妻俩担心老人们吃不好,还为他们加了梅菜扣肉、牛肉等4个招牌菜。“咱们这是小店,没有啥高档菜,算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吧。”
老板:加菜、免单还不够,烧鸡鲤鱼安排上
为老人们加菜、免单还不够。就在老人用餐的过程中,后厨卤制的荷叶鸡正准备出锅。“老人们第一次来店里吃饭,还有些菜没吃上,让他们带回家再尝尝。”为了表达心意,夫妻俩还为两位志愿军老兵每人打包了一只荷叶烧鸡和一条油炸麻辣大鲤鱼。王炎辉说:“我们的力量单薄,只想尽他们最大的努力,让老人感受到我们的敬意。”
< class="pgc-img">>王炎辉为老人打包烧鸡
据了解,两位志愿军老战士分别叫郑忠福和王兴彦。席间,两位老人回忆起战时的经历,如数家珍,历历在目。今年89岁的郑忠福介绍,他14岁从军,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有天夜晚敌人的飞机搞空袭,他和战友们趴在地上,一颗细小的炮弹碎片落在了后脑勺,险些丧命。郑忠福说:“我们在战场上不是怕死,而是自己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
王兴彦老人今年88岁,1952年入朝作战,“我当时在机枪班,参加了金城战役,在‘三八线’附近坚守阵地。”王兴彦老人说,当时他离敌人最近的时候只有四五十米,最终南朝鲜军愿意停战,金城战役胜利结束。
回应:他们为我们赢得了幸福生活,应当得到应有的尊重
晚上7点多,用餐结束。夫妻俩搀扶着两位老战士走出餐厅。“老英雄们,只要俺们店开着,你们随时来随时免单。”吴巧利拉着老人的手深情地说。两位老人向夫妻俩表达了感谢,餐厅的全体员工争相与老英雄合影留念,送他们上车离开。
< class="pgc-img">>夫妻俩和老人合影
这两天,夫妻俩为志愿军老战士免单的事迹被传到网上,赢得了无数网友的赞扬。“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向老英雄致敬!”“这样的老板活该发大财!”“夫妻俩的格局大,这样的店必须曝光!”
15日上午,王炎辉在接受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的大爷爷就是参加抗美援朝牺牲的,所以看到二位志愿军老战士倍感亲切。“是他们为我们打下了江山,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他们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王炎辉说道。
翻开2位老人的资料,他们值得!
< class="pgc-img">>郑忠福老战士
郑忠福,89岁,中共党员,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处级干部,中国人民志愿军5o军150师卫生连,1951年入朝作战,参加五次战役,荣立三等功,回国后,担任通信连長,1965年转业到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 class="pgc-img">>王兴彦老战士
王兴彦,88岁,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1军1师1团2营机枪手。1952年入朝作战,参加马良山战斗,荣立三等功,1958年回国,转业到洛阳市公交集团公司保卫科長,多年来下社区进军营,宣传抗美援朝精神,收到良好社会效应。(资料由洛阳市抗美援朝精神研究会提供)
来源:大河报洛阳新闻
原标题:河南2位志愿军老兵到餐馆吃饭,老板主动加菜又免单,临走还送烧鸡和鲤鱼
编辑:李英旋 苗亚祥
疆日报讯(记者何进报道)5月8日14时,乌鲁木齐边疆宾馆对面的亚森西餐厅内,名曲《天鹅湖》在唱机上舒缓流泻。10多位俄罗斯客商正在就餐,硕大的玻璃橱窗过滤掉正午强烈的阳光,将门外车水马龙的繁华隔绝,为客人们营造出一方静谧惬意的天地。
就在顾客们悠闲喝茶之际,一位干瘦的老人推开了西餐厅大门。
来者双手残疾,背着旧帆布袋,鼓鼓囊囊,一身装扮与餐厅精致的装饰显得格格不入。奇怪的是,大堂服务员非但没有做出驱赶的举动,反而熟人般招呼起来,一把接过他的背袋。
“‘老苏’大哥,七八天没见你,到哪去了?好着呢吧?我哥哥正托人到处找你呢!”一见面,餐厅经理居买尔古丽·阿西木就是连珠炮式的追问,兴奋语气中夹杂着一丝埋怨。
她这一句“老苏大哥”,让店内顾客一下感觉到,这位残疾老人与餐厅的关系,非同寻常!
“你的一日三餐,我都包了”
说起西餐厅与残疾老者的故事,就不得不提老板亚森·阿西木,时间也得回到20年前。
亚森·阿西木是库尔勒人,曾在新疆军区司令部服役,他个头不高,体材微胖,什么时候见他,脸上都挂着笑。1994年从部队复员后,他在延安路开起了小饭馆,就是现在亚森西餐厅的前身。
而“老苏”呢,本名叫孙宗惠,今年64岁,祖籍安徽宿州砀山县,先天性双手残疾,无业,当时流浪到新疆后,以捡拾废品和沿街乞讨艰难度日。
一位是20年军龄的退伍老兵、餐厅老板;一位是家在安徽、双手残疾的流浪老人。两人之前没有任何交集,1996年冬天,孙宗惠瑟缩着身体从餐馆门前经过,亚森热情的一句“兄弟,进来喝碗热茶驱驱寒”,把孙宗惠从天寒地冻的室外邀入炉火正旺的店内。从此,两位不同民族的50后,结下了长达20年的兄弟情。
“虽然双手残疾,但‘老苏’不等不靠、自食其力。他在乌鲁木齐没有亲人,平时靠捡点废品过生活,系鞋带、穿衣、洗衣都完全靠自己,我平时看在眼里,一直很佩服他。”作为一名军人,亚森说起年长几岁的孙宗惠,语气中透着钦佩。
考虑到老人买菜、作饭、洗碗都不便,他提出照顾其饮食,“‘老苏’,你到我店里来,一日三餐,我都包了。”
当年的亚森饭馆是个街边的门脸房,营业面积只有18平方米,20年过去,因为经营有方,亚森饭馆从起初的18平方米扩展到180平方米。由一家小饭馆发展到可容纳近百人同时用餐的高级西餐厅。
“老苏就是我的亲戚”
让记者一直颇觉疑惑的是:孙宗惠明明姓“孙”,可怎么就成了大家口中的“老苏”呢?
亚森的妹妹居买尔古丽笑着解释,这是新疆与安徽口音差异造成的。“我刚来餐厅,知道我哥定的规矩,老苏吃饭不能收他的钱。哥哥们关系好,我也没想过要去看老苏大哥的身份证,直到去年社区干部告诉我们,才发现喊错了。”
喊了多年“老苏”,突然要换一个称呼,大家一时间还没有改过来。对此,孙宗惠老人也乐于接受。
多年来,老人饮食上受到照顾,他也以自己的行动回报着亚森餐厅所有人。他主动帮餐厅到银行排队兑换零钱、买购物袋;店里新来的服务员汉语不太好,他就充当翻译。
“有一次中午,听说店里缺茶叶,他顾不上吃饭,步行到很远的月明楼市场买来茶叶。有时候还不听劝阻,一大早跑到店里,帮我们装货卸菜干重活。” 除了拣废品换钱,孙宗惠有时还到市场贩一些外贸物品摆地摊,“餐厅服务员谁要是缺鞋、袜、衣服,他都会送给他们。老苏就是个热心肠的人。”亚森说。
4年前,妹妹居买尔古丽患上严重的坐骨神经痛,住进自治区中医院。孙宗惠到店里吃饭,没见到她,“找服务员问,才知道我生病了。尽管双手不方便拿东西,但他用胳膊挽着很重的水果蓝来医院,我特别感动。”居买尔古丽说。
“护士到病房,说有个叫‘老苏’的汉族亲戚探望我,病友很好奇,我就把哥哥们的故事说了出来,她们听完以后也被感动了,我从此认定了,‘老苏’就是我家的亲戚。”居买尔古丽感觉特别自豪。
“亚森兄弟和我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
由小餐馆变成西餐厅,亚森餐厅的档次提升了,但“老苏”每天的三顿饭,亚森兄妹总是热情招待,轮换着给孙宗惠免费提供美食。
孙宗惠口味偏淡,最喜欢吃餐厅里的铁板牛肉、酥油鸡和土豆条炸肉,“但多数时候,他都和我们一起吃便宜的员工餐,做的时候我们就专门给他把菜多放一点。”亚森说。
老人还特别喜欢下象棋,包里总装着一副象棋,经常在边疆宾馆附近找人鏖战一番,按他自己的话说“棋瘾一旦上来了,八匹马都拉不动”。
很快居买尔古丽就领教到了他的这股犟劲,明明到了饭点,“老苏”不来,她又派服务员到下棋的地方三请四接,可孙宗惠还在下棋,为此,这个妹妹没少生哥哥的气。
“我的棋友都羡慕我,说我好福气,在亚森餐厅就跟在我自己的家一样。”说起这些,64岁的老人满腹感慨。
餐厅为孙宗惠解决了温饱问题,在情感上,亚森也经常关心这位汉族兄弟,对他嘘寒问暖,从家人的角度同他一起分享开心与痛苦。
2009年夏天,“老苏”有一个多星期没来餐厅吃饭。亚森着急了,让餐厅服务员四处打听。“他双手不便,没买手机,租房的地方也经常换,长时间不联系,大家都担心出事。”多方打听,才知道“老苏”果然出事了:人受了伤,住了好些日子医院了。
一听说亚森在四处找他,顾不及治疗,孙宗惠拔掉吊针偷跑出病房,瞒过护士医生,急急忙忙到亚森餐厅报平安,见到他,亚森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第二天他特意歇业一天,带上全店员工去医院看望“老苏”。
“餐厅里姑娘、小伙都对我特别照顾,亚森兄弟对我的感情,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病房里,孙宗惠拉着亚森的手,又望望一屋子的维吾尔族兄弟姐妹,激动得泪流满面。
一个月前,孙宗惠老人向亚森餐厅所在的团结路片区管委会夏玛勒巴克巷社区提出申请,准备把户口从安徽落到乌鲁木齐。党支部书记闫玉文说,社区了解到他的故事后,也非常支持。“老人告诉我,亚森餐厅给了他家的感觉,他希望留在乌鲁木齐,和亚森做一辈子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