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节假日或大小聚会,到外面餐厅大吃一顿,是不少人的选择。很多人在开吃前,会有一项必不可少的仪式:开水烫碗筷(粤语称:啷碗筷)。
在餐桌前坐下来,撕开餐具封装,默默地用热水洗起杯子、筷子、碗。这样的画面,如今在全国各地十分常见,甚至大小饭店里客人一坐下来,随着茶水、餐牌、纸巾、餐前小吃一起送来的,还有一个“水盅”,服务员会耐心地等着大家“烫碗”,然后收走“水盅”,才询问“想吃点什么”。
不烫洗碗筷就吃饭总感觉哪里不太干净,只有当手感受到餐具的温度的时候:嗯~OK!食得!
那么,餐前烫碗筷到底有没有必要?
近日,南京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江苏某实验室,对一些餐饮单位的餐具进行了抽检。
首先来到的是南京一家非常受欢迎的网红餐厅。按照国家标准规定,餐具有两个指标:洗涤剂残留和微生物指标。
抽检人员随机选择一张尚未入座的餐桌,在对台面上4套餐具实施法定抽检程序的同时,同步启动现场快检,检测餐具的洁净度。
快检结果很快出炉。通过比色卡来看,两个产品都比较洁净;而从洁净程度上来看,发现筷子略微比碗要脏一些。
“筷子一般是木制的,有些糖分或脂类容易渗透到筷子中间,在清洗过程中不太能洗得干净。”南京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部门主管栾军说。
检测结果显示,35批次餐具洗涤剂残留和微生物两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合格率100%,安全状况良好。有一批次的一次性筷子检出二氧化硫,数值为61mg/kg,不过数值远低于国家标准限量600mg/kg。
南京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部门主管栾军表示,清洗过程当中可能没有长时间浸泡,或者长时间的烫洗,会导致筷子的油脂残留会比碗具要高一些。油脂多会导致最明显的问题——滋生微生物和霉菌,长期使用有霉菌的筷子对身体是有害的。
1、餐前烫碗筷到底有没有必要?
从抽检结果来看,用餐前烫洗餐具,其实不是必需的。更关键的是,餐饮单位提供的饮用茶水,大部分都是50-60°C左右的温水,理论上说,即使存在微生物超标的情形,这个温度的水也只能给它们洗洗澡而已,达不到消毒的效果。
因此,消费者还是需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对餐具进行烫洗,因为虽然达不到消毒效果,洗洗残留油脂和浮灰,还是可以的。
如果一定要烫洗餐具的话,记得重点多烫烫筷子~
3、自家的餐具如何消毒?
外出吃饭的碗筷需要消毒,自家的碗筷其实也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干净!
首先,研究表明
洗碗布上的细菌数量惊人!
其次,很多人家都忽视了碗底的清洁。
当碗叠碗时,一只碗的底会接触到另一只碗的内壁,碗底的脏物和细菌可能会随之进入另一只碗内。
在这里,金羊君建议
定期给经常使用的碗筷集中消毒
频率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源:法制日报
“脏布擦杯”涉事酒店处罚结果出炉2000元罚款被指挠痒痒
治理酒店卫生乱象该怎样发力
去年11月,多家五星酒店曝出存在“脏布擦杯”现象,在酒店行业引起轩然大波,其中涉及7家上海的酒店。截至目前,上海7家涉事酒店的处罚结果均已出炉,每家酒店均被处以警告,并被罚款2000元。
不少网友对这一处罚结果表示不满。有网友开玩笑说,“是不是2000后边少了个万”?
去年12月,媒体对201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5%的受访者建议严惩存在卫生问题的酒店,包括对其进行摘星或降星;60%的受访者建议监管部门对酒店进行突击检查,摸清真实情况进行有效监管。
那么,五星酒店的卫生丑闻为何仅以“罚酒三杯”收场?相关处罚决定是否符合法律规范?
卫生隐患侵害多项权益
顾客入住酒店自备用品
27岁的魏琳(化名)是一名金融行业从业者。一次入住五星级酒店时,她发现酒店提供的毛巾里竟然有一团头发掉出来,“头发不是我的,因为我染了发。我立刻找了保洁员,保洁员找了领导,领导又找了领导……最后酒店给我送了些食物道歉”。
北京某事业单位员工杨柳说,她住酒店时会自备床单、枕巾、睡衣、毛巾等与身体直接接触的物品,“以前我觉得酒店配备热水壶非常贴心,后来我听说保洁人员不认真清洗热水壶,还有顾客用热水壶煮毛巾,所以现在住酒店我还自备了便携热水壶”。
魏琳直言对酒店卫生不放心,“关于酒店卫生问题的新闻很多,我住酒店会自带牙刷、毛巾、水杯、拖鞋、睡衣以及马桶垫。如果出差时间较长,我还会自带小褥子。酒店的烧水壶我也会至少烧3次水后再用”。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说,暗藏卫生问题的酒店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和安全保障权。
他认为,一些酒店之所以存在卫生问题,一是个别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不愿多投入,纵容员工采取违规的保洁方式;二是酒店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三是监管有漏洞,存在盲区、真空地带。
在杨柳看来,有的酒店为了节约成本不认真保洁,抱着侥幸心理,认为消费者觉察不出来。“酒店应该加强责任心,而不是‘利’字当头”。
2000元罚款被指力度小
情节严重可以吊销执照
去年12月,南昌喜来登酒店因为卫生问题收到2000元的罚单,当时就有业内人士认为,违法收益远高于违法成本是导致此类事件禁而不绝、越积越多的一个原因。
近日,贵阳喜来登酒店因卫生乱象逾期不改将被罚2万元。北京颐和安缦酒店因逾期不改、自备水源井周围30米内有垃圾堆被重罚3.5万元,其余12家酒店均被警告处罚2000元,处罚原因为“未按照规定对顾客用品用具进行清洗、消毒、保洁、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
“这点罚款还不如涉事酒店一间客房一晚的房费。以上海宝格丽酒店为例,一间客房一晚房费高达4000多元。这样的罚金显然太低。”魏琳无奈地说。
面对如此大的落差,北京律师李斌告诉记者,如果酒店没有拒不改正的情节,这已经是现行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最高罚款数额了。
“罚款2000元虽然数额很少,但也是依法依规作出的。这也反映出一个现实问题,酒店违法成本过低,酒店的秩序和卫生就很难得到保证。对于酒店来说,卫生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要常抓不懈,不能等到媒体曝光后才进行规范整改。”北京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会常务副会长邱宝昌说。
“2000元罚款对涉事酒店而言当然不重,有点儿挠痒痒的感觉。抓到一次罚2000元,而在很多情况下是抓不到的。有些酒店经营了很多年,抓到一次罚2000元,这个处罚起不到让它红红脸、出出汗、照照镜、洗洗澡、治治病的作用。”在刘俊海看来,市场有眼睛,法律有牙齿,除了行政处罚之外还有民事责任,消费者有权要求酒店赔偿自己所遭受的损失包括退费等。
刘俊海向记者介绍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很显然,2000元罚单不是‘顶格’处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授马爱萍认为,消费者当然希望2000元罚款能够充分发挥提醒作用,提醒相关酒店充分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罚款不应该是结束,而应该是一个开始。
被动执法难以发挥作用
建议采取摘星降级处罚
上海市涉及卫生问题的7家酒店分别位于静安、黄浦、浦东三个区,因此处罚结果也分别由三个区的相关监管部门作出。对此次处罚结果,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认为,处罚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加强监管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次的罚款虽然只有2000元,但这是给酒店完善、改进、落实相关服务环节,确保卫生达标、操作到位合理的一个很好的改进机会。”马爱萍说,希望这2000元罚款带来的警告能真正让相关酒店产生危机意识,加强管理,希望酒店能够出台确保卫生达标的后续保证措施。“我们也希望这次口杯事件能够引起酒店企业、酒店行业协会、相关部门以及消费者协会等各方面的充分重视、充分沟通以及相互配合,以此来消除服务盲区,确保服务质量”。
不过,也有公众提出,这并非酒店首次触犯红线,“挠痒痒”的处罚作用几何?
对此,刘俊海认为,单一的罚款,失之于软、失之于轻,这与监管部门认识上的偏差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致力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所以执法部门就不敢担当,怕罚款罚重了企业不高兴,会影响营商环境,这个观点是普遍存在的。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对于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事情,一些执法部门在处理时要么慢一拍,要么就像挤牙膏一样,媒体批评一次、网络曝光一次、领导批示一次,就执法行动一次。这种被动执法、一锤子执法值得注意。”刘俊海说。
此外,刘俊海还提出,一些执法活动存在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问题,“也许监管部门让企业少交罚款的用意是好的。可问题在于,让企业少交罚款,有些企业就会觉得法律软弱可欺,也就不会真正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之心”。
那么,是否还有其他更为有效的处罚办法?
曾有业内人士提出,对于卫生不达标的酒店,应摘星降级。
“摘星和降级的处罚或许比罚款更有震慑力。”在邱宝昌看来,罚款是一次性的,但摘星降级是长久的,不可能马上恢复。摘星降级或许更有震慑力,虽然这不是经济上的处罚,但最终还是会体现在经济上。企业和消费者权益有平衡和博弈,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要依法依规,对企业的处罚应该依法加重和顶格,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要有所倾斜。
商家应当采用最高标准
行业协会也需加强自律
在酒店卫生问题上,还有一个关注焦点,即卫生标准。
对于商家应当遵循的行为标准,刘俊海认为,原则是有国家标准的按照国家标准执行,有行业协会标准的按行业协会标准执行,如果企业自身标准比国家、行业标准还高,则按最高标准落实。如果上述标准都没有,即按生活中的常识和伦理。
“用一条毛巾既擦杯子又擦马桶的行为,不可能符合任何一家酒店的服务标准,也不符合基本的生活常识和伦理。”刘俊海认为,酒店行业应该借鉴餐饮行业的“明厨亮灶”做法,让保洁操作过程实现标准化、透明化,让消费者放心。
对此,马爱萍也提出,行业协会应出台自律标准,发挥表扬先进、谴责服务不到位企业的作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细化相关条例,对于多次提醒不改者予以重罚。
“对消费者也要进行教育,让消费者理解服务企业的不容易,适当给予包容。与此同时,继续发挥监督反馈作用,让好的企业有更多的消费者,让不好的企业无处可藏。”马爱萍说,如此,一个让消费者出行放心、让优秀企业发挥品牌效应的良好环境才会出现。(记者 赵丽 实习生 崔磊磊 制图/李晓军)
华网舆情分析师 李向帅
□事件回放
8月25日,媒体曝出海底捞北京劲松店、太阳宫店出现老鼠爬进食品柜、店员在清洗打扫卫生用的簸箕时与餐具同池混洗、用顾客使用的火锅漏勺掏下水道等现象。
当天,北京市食药监局立即对上述两家门店进行立案调查,并对海底捞位于北京地区的1家中央厨房和26家门店开展全面检查,第一时间责任约谈该公司北京地区负责人。海底捞也迅速进行回应,承认媒体的相关报道属实并向顾客致歉,同时公布了整改措施。
8月26日,北京市食药监局再次约谈海底捞,通报全面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同时要求海底捞北京地区所有门店一个月内实现后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8月27日,海底捞发布的最新公告表示,将接受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8月26日约谈的全部内容。
□总体舆情分析
图1.“海底捞”近30天百度指数
(注:数据来源于百度指数,采集时间为8月29日)
25日,海底捞事件被曝光后,随即引发舆论热切关注。当天,“海底捞”的百度指数迅速攀升至高点78492。媒体指数也随之明显增加。近一周,“海底捞”的整体搜索指数环比上涨345%。其中,移动搜索指数上涨305%。
图2.海底捞事件舆情趋势
(注:数据来源于新华网舆情系统,采集时间为8月29日15时)
从舆论场信息更新量来看,传统网站信息量相对稳定,自8月25日起,每日信息更新量连续4天在3500条上下。微博信息更新量则持总体下降态势,社交媒体特点比较突出。
□舆论观点倾向
海底捞事件背后的食品安全问题仍待破局
社科院中国社科评价院主任荆林波认为,消费者理解海底捞说明海底捞品牌地位较高,但背后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包容度较高。另外,海底捞高品质的服务,掩盖了食品安全的瑕疵。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也认为,由于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也就不太纠结,所以消费者的态度表现得并没有想象中的激烈。
南方都市报评论指出,食品安全的底线,不能降低到海底去捞,也就是说不能降低到一个认错、整改就可以获得点赞受到好评的地步。全社会对待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应该是零容忍的,不能觉得,矮个子里拔高个,就认为海底捞还是不错的。
海底捞被疑水军公关,舆论呼吁解决真问题
凤凰网评论部撰文称,让公关归公关、危机归危机。该文认为,一直以来,海底捞无论在公关意识,还是公关实操,均有上佳表现,属于一家典型的“有理念”、“有想法”,也不乏“传播性”的企业。但是,即便回应得再漂亮,公关得再精彩,依然是一种“口彩”,不仅无法改变事情的本质,其实际效用究竟如何,也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与追问。
新华网思客文章也肯定了海底捞接受批评的态度,“面对危机,诚恳接受舆论批评是基本的态度”。但该文章指出,“这种态度不应该仅仅体现在一纸声明中。从评论区情况看,对于‘海底捞动用水军’的质疑不是凭空臆想……说一千道一万,面对危机的企业,诚实比聪明更重要……反思仍不彻底,结果有待观察,这时候就群起喝彩,着急了点。”
以海底捞事件为契机推动“明亮厨房”改革
新京报评论表示,这次海底捞事件,是相关企业的教训,其实也不妨是推动从“闲人免进到明厨亮灶”的厨房改革的契机。公众没必要过分悲观,应该相信,如果能在手机上点看“后厨直播”,后厨就不再是卫生状况的“黑洞”。
新华社评论指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让后厨、酒店清理间及其他更多死角见得了阳光,关键在于源头治理。打造“透明化”厨房,技术已经可以实现。此外,让“后厨”曝晒在阳光下,需要监管部门和消费者权益保障组织更有作为,也需要每个人的努力。相关部门可以提供更便捷的社会监督反映渠道、开设有奖监督栏目,让社会监督深入人心,更有实效。
舆论关注海底捞模式,现代企业制度才是出路
新京报署名“陈兴杰”的文章认为,糟糕的后厨暴露海底捞模式短板。除以服务和营销制胜外,与大多数实业企业一样,海底捞的模式主要靠乡村熟人社会建立起来的。海底捞以员工归属、信任和感恩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让从农村出来的服务人员体会到了城市生活的职业尊严。这种模式在商业拓展中可以大行其道,但在风险防范上,却存在先天不足。海底捞在熟人社会基础上形成的经营模式,显然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以及商业伦理的需求。明智做法是从实处做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办事。
也有观点认为媒体小题大做,反思媒体伦理
知名微博用户@烧伤超人阿宝发博称,说实在话,如果海底捞真有大问题,那还用卧底四个半月?四天不就够了?需要把四个半月发现的问题攒到一块浓缩起来才能做一篇报道,说明这家店简直是餐饮界良心了。@李子暘Lee跟评表示,同意。媒体就是“骗不懂现实的人”。要盯着那媒体四个月,错别字就不用说了,指不定发现多少烂事呢。
@刘春说,到任何一家餐馆卧底四个月,能不拍到几个脏画面?一个民营餐饮企业,一个食品乳业公司,一敲一个准,广告准上门。
□新华网“舆情在线”点评
标杆企业曝出丑闻,公关、水军,再配以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一背景,让海底捞事件持续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议题。舆论多视角的审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海底捞事件,更好地理解食品安全问题。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面对危机,采取公关手段以维护企业形象,符合企业自身逻辑。谦逊的姿态,积极的态度,尤其值得肯定。但也要看到,危机不能止于公关,以此为契机,切实强化管理推进改革,对社会责任有所担当,才能为品牌建设注入持久的能量与动力。
于监管部门来说,则需要举一反三,借机优化社会治理,通过扎实的举措回应网民关切,进一步重塑网民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同时,网络舆情管理部门也应该加强对该事件的研判,注意网民情态的变化,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