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经济日报
随着“禁塑令”正式落地,全国各地商超、外卖等塑料使用“大户”纷纷开始推出减塑举措和过渡办法。专家表示,塑料污染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可降解塑料袋的回收和处置都要有相应的配套系统,需要一定适应时间,应先抓好重点品类、重点场所,形成一定经验再进行逐步推广,才能有序推进塑料污染治理。
2020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分2020年、2022年、2025年三个时间段,明确了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分阶段的任务目标。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2020年9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固废法也加强了塑料污染治理相关要求,并明确了相关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今年1月1日起,“禁塑令”落地,各方准备好了吗?
商超改用可降解塑料袋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有31个省份发布了塑料污染治理相关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聚焦餐饮、外卖平台、批发零售、电商快递、住宿会展、农业生产六大重点行业,强化减塑力度。其中,对餐饮行业,要求到2020年底,全市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建成区外卖(含堂食打包)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建成区、景区景点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自2021年1月1日起,我超市所售购物袋均为可降解购物袋,大号袋1.2元一个,小号袋6角一个,如有需要请在收银处购买。”1月5日,记者来到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美廉美超市,该超市广播正滚动播放有关提示信息。超市收银台和自助扫码结账区均放有可降解塑料袋,并标明价格。在结账的30余名顾客中,大部分使用自带无纺布购物袋,还有顾客将商品推至超市出口,再装入购物小拖车。
“近年来,许多顾客都有了使用可循环购物袋的习惯。”物美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物美集团在北京、天津的所有门店和外送都已换成可降解塑料袋。从近几天的实施情况来看,收费塑料袋的销售量较过去有所下降,但尚不明显。
记者在位于北京市宣武门附近的沃尔玛超市看到,收银台和自助收银处同样备有可降解购物袋。收银台前还贴有醒目标语,号召顾客拿上环保袋,做“减塑”行动派。
值得注意的是,餐饮外卖领域也在推动限塑。美团外卖有关负责人表示,美团将发挥连接商户和用户优势,整合行业资源,协同产业上下游共同助推行业环保化发展。在包装减量方面,除了上线“无需餐具”选项外,美团外卖在商家端服务市场下架了普通塑料打包袋和吸管,并设立环保专区,引入多样化环保包装供应商,持续扩充环保包装产品供给。
可降解吸管订单大幅增长
2020年底,全国范围内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以后还能愉快地喝饮料吗?
北京麦当劳公关部负责人王建晖告诉记者,2020年6月30日以来,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近千家麦当劳餐厅,消费者就已经可以通过新型杯盖直接饮用不含固形物的冷饮。目前,北京麦当劳餐厅已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停用所有塑料吸管,饮料打包袋更换为可降解塑料袋,堂食一次性餐具使用木制刀叉勺。
除了直饮杯盖的解决方案外,目前市场上普遍推广的可降解吸管主要有两类:一种是纸吸管;还有一种为聚乳酸(PLA)吸管,这种吸管一般由淀粉基材料乳化而成,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此外,不锈钢吸管、竹吸管等也是可选的替代产品。
记者在走访瑞幸咖啡、星巴克、一点点奶茶等品牌饮品店时发现,一次性塑料吸管均已不再提供,而是更换为纸质吸管或可降解塑料吸管。
1月4日晚,记者在采访浙江义乌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二桥时,他正在忙着协调吸管类产品的产能。作为吸管行业龙头企业,双童公司目前可以为国内外客户提供聚乳酸吸管、纸吸管、不锈钢吸管等多种产品。
“最近工厂接到的订单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订单已经排到了四月份。”李二桥表示,此次“禁塑令”落地前,尽管双童对客户进行了提示,但许多客户处于观望状态,提前备货不足,导致现在订单“撞车”。“目前,公司大部分产能都已投入可降解吸管的生产,部分从事普通塑料吸管生产的员工已被调整到可降解产品生产线上,从而扩大设备开机量。”
“目前我们每天能供应可降解产品30吨左右,未来会继续扩大产能。”李二桥表示,春节将近,许多客户要提前备货,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订单还会持续增加。
有序推进塑料减量消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替代产品的成本和使用体验已成为企业选用的重要考量因素。以吸管为例,普通塑料吸管原材料价格约为每吨8000元,聚乳酸吸管原材料每吨近4万元,纸质吸管原材料每吨约2.2万元,折算下来价格相当于塑料吸管的两倍到三倍。
在使用体验上,纸质吸管不易扎进封口膜,不经泡;有的甚至还有纸浆味或胶水味,严重影响饮品本身的味道。聚乳酸吸管则因为易分解,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李二桥表示,从客户需求看,餐饮市场选择聚乳酸吸管的比较多,使用体验比较好。渠道市场选择纸吸管的多一些,因为保质期更长。
“现阶段,可降解塑料的成本会更高一些,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随着可降解塑料产品产能扩大和技术水平提升,未来在形成规模化生产后,生产成本将有所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禁塑令”突出了系统性、协同性和有序性等特点,分步骤、分领域地推进。例如,对集贸市场是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而非禁止使用。记者在走访时了解到,一些菜市场、街边早餐店、小超市等,使用的依然是普通塑料袋。
超市生鲜蔬菜区常见的连卷袋也不在此次禁止之列。“随着普通塑料袋被禁,我们正持续观察连卷袋的浪费情况是否会比以前明显增加,后续会进行相应调整。”物美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连卷袋仍开放使用,尚未发现明显浪费现象。
刘建国表示,塑料污染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可降解塑料袋的回收和处置都要有相应的配套系统,需要一定适应时间。因此,先抓好重点品类、重点场所,形成一定经验再进行逐步推广,才能有序推进塑料污染治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熊 丽)
源:新京报
复工战“疫”之下,正掀起一波共享员工潮——一些暂时难以复工的中小企业,将员工以共享模式进行短期人力输出,以期解决接收方的“用工荒”难题和缓解输出方“复工难”的经济压力。
杨涛此前是日料店的一名寿司师傅,今年元宵节后,他临时到京东7FRESH生鲜超市,成为一名“共享员工”。过去的两周,杨涛从做寿司变成分拣,“以前一天才走七八千步,现在至少得走四五万步,但有一定的收入,又能帮到京东,我觉得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不过,共享员工潮背后仍有诸多问题待解,包括接收方能支付多高的成本,共享员工审批流程快慢以及这一形式对于企业存在哪些法务上的风险?
●减负
寿司师傅变身分拣员,日料店向京东自荐
促成杨涛此次参与共享的,是叁鲸日式料理的市场部负责人王子迪。曾经是京东一员的他,听闻老东家推出“人才共享”计划后便与门店员工商量,最后由杨涛带领一部分员工成立七鲜分队,减轻叁鲸日式料理店的压力。
王子迪说,他和公司不希望在这个时候放弃任何一个员工——尽管明知道几乎不会有客人到店就餐,但他和另外两位合伙人仍选择在2月10日复工开店,为的只是将公司和员工的损失减少至最低水平,“我们两家店一共20个员工左右,最终共享了3名员工。”
王子迪向记者表示,由于日料讲究食物的口感和餐饮体验,两家位于北京亦庄和通州的门店平时几乎不做外卖,但疫情之下也不得不向外卖拓展,最近外卖的比例已经提高到80%。
而作为员工的接收方,京东7FRESH生鲜超市的“人才共享”计划提供了收银、理货、拣货打包、骑手等岗位,以满足疫情期间线上订单暴增的需求。据记者了解,该“人才共享”计划除了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之外,还提供新冠肺炎保险,而合作的餐饮企业则正常承担员工的保险。到京东7FRESH生鲜超市工作后,杨涛每天的工作从做寿司变成分拣工作。
王子迪表示,公司与京东之间有“君子协议”,协议中规定,“共享员工若想回店里,提前三天跟京东提出即可。”随着日料店逐步恢复正常经营,员工也将回到店里。不过,预计恢复到正常水平,可能要到3月中旬。
●复工
多地发起“抢人大战”,头部企业尝鲜共享
当前,“复工”正在成为中国这个庞大经济体的当务之急。在率先行动起来的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重镇,“用工荒”比往年更明显。在多地封路的背景下,不少地方都派出了专车、专列甚至专机接回滞留在老家的企业员工。
以浙江义乌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从2月16日至2月21日,已返程的“义乌号”就业大巴261辆,接回员工9184名;到达火车专列3列,分别是安徽阜阳、江西南昌、云南昆明,接回员工2541名。另外,义乌还开通贵阳北—义乌G4134、怀化南—义乌G4132专列,接送员工返回岗位。这些做法对于东部省份的经济强市、强县来说,已经成为“标准操作”。
各地频频出手背后,是企业紧绷的用人需求。浙江金华的一家玩具企业总经理日前告诉新京报记者,公司七十多名员工中,仅有本地的五六人返岗。西部省份尚未通畅的交通,仍将大多数员工隔绝在本地。与此同时,也有餐饮、零售等行业的许多企业,因为人流聚集的属性而无法正常复工,员工即使回到工作地,也面临无事可做的窘境,甚至失业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盒马鲜生、联想集团、京东等企业推出的共享员工尝试引起了市场的注意:通过为暂时不能复工的企业商户员工提供短期工作机会,既能在紧张的“用工荒”中迅速获得自身需要的劳动力,也为其他企业和员工提供了渡过难关的机会。不过,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它的落地或许也并没有那么容易。
●窘境
走流程慢+法务风险,联想工厂招人遇难处
2月8日,联想集团发布消息称,公司在武汉、合肥、深圳、惠阳和成都的工厂将为临时歇业的企业商户员工提供短期工作机会。具体工作包括电脑、服务器、手机的组装、包装等。两周过后,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接受新京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联想除了成都和武汉的工厂还在等待政府的进一步指令外,其他工厂均已顺利复工,只是员工回岗还没有到很高的水平,现在大概只到50%左右。
联想深圳、惠州地区工厂的内部管理人员杨华(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以惠州工厂为例,1000多人中已经到岗五六百人。谈到共享员工的问题时,杨华表示,公司发出倡议后,有不少企业来报名,也有很多人以个人的形式加入进来。惠州工厂方面,当地有一家酒店因为疫情无法开业,约百人规模的员工需要短期工作机会,目前正在走企业内部的流程。深圳工厂也有四五十人过来咨询。
不过,杨华告诉新京报记者,作为一种新的尝试,用工方原来所在企业走流程时可能会比较慢,共享员工这一形式在对方企业法务方面也可能存在问题,合作模式还需要一点点地探索。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深圳工厂已经有两名工人顺利入职了。
对于其中可能涉及的法务问题,浙江晓德律师事务所主任兼首席律师陈文明向新京报记者分析称,对于原企业来说,企业未复工期间如有员工个人应聘参加共享员工的,应当及时向员工和新企业了解情况。如存在员工违反竞业禁止、侵犯商业秘密、对完成本单位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等违反企业规章制度行为的,应当及时沟通处理。
●上岗
多为简单工种,薪水比停业待遇高数倍
在薪资待遇上,杨华表示,这些共享员工的收入也是与本地工厂平均薪资相仿。惠州工厂的待遇大约在4000元-6000元之间,深圳工厂的月工资应该会在5000元-6000元之间,根据工时的不同、是否加班等情况会有所浮动。
而据他了解,停工期间,惠州本地的一些企业只能给员工发一千多元的基本工资。即便这样,这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成本压力。为了保障员工的工作健康,联想的工厂根据当地政府防疫组要求准备了防疫措施,为工人提供口罩、测量体温,对厂区进行清洁等。
由于共享员工招聘的岗位基本上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工种,因此前期培训并不会花很长时间。“主要是一些入职培训、安全培训,这些我们都会做。”杨华介绍道,在目前的计划中,短期用工是要做到3月底。如果未来共享员工想留在联想工厂,则必须与原来的公司解决劳动合同,联想才能接收,目前还是按照劳务输入的方式。
不过,此前有联想内部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这种做法其实挺难操作,理论上一个月成为熟练工,第二个月开始干活,后续疫情消退了,这些临时员工就会走了,这对工厂的产能影响很大。
新京报记者 许诺 陆一夫
着“禁塑令”正式落地,全国各地商超、外卖等塑料使用“大户”纷纷开始推出减塑举措和过渡办法。专家表示,塑料污染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可降解塑料袋的回收和处置都要有相应的配套系统,需要一定适应时间,应先抓好重点品类、重点场所,形成一定经验再进行逐步推广,才能有序推进塑料污染治理。
2020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分2020年、2022年、2025年三个时间段,明确了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分阶段的任务目标。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2020年9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固废法也加强了塑料污染治理相关要求,并明确了相关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今年1月1日起,“禁塑令”落地,各方准备好了吗?
商超改用可降解塑料袋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有31个省份发布了塑料污染治理相关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聚焦餐饮、外卖平台、批发零售、电商快递、住宿会展、农业生产六大重点行业,强化减塑力度。其中,对餐饮行业,要求到2020年底,全市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建成区外卖(含堂食打包)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建成区、景区景点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自2021年1月1日起,我超市所售购物袋均为可降解购物袋,大号袋1.2元一个,小号袋6角一个,如有需要请在收银处购买。”1月5日,记者来到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美廉美超市,该超市广播正滚动播放有关提示信息。超市收银台和自助扫码结账区均放有可降解塑料袋,并标明价格。在结账的30余名顾客中,大部分使用自带无纺布购物袋,还有顾客将商品推至超市出口,再装入购物小拖车。
“近年来,许多顾客都有了使用可循环购物袋的习惯。”物美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物美集团在北京、天津的所有门店和外送都已换成可降解塑料袋。从近几天的实施情况来看,收费塑料袋的销售量较过去有所下降,但尚不明显。
记者在位于北京市宣武门附近的沃尔玛超市看到,收银台和自助收银处同样备有可降解购物袋。收银台前还贴有醒目标语,号召顾客拿上环保袋,做“减塑”行动派。
值得注意的是,餐饮外卖领域也在推动限塑。美团外卖有关负责人表示,美团将发挥连接商户和用户优势,整合行业资源,协同产业上下游共同助推行业环保化发展。在包装减量方面,除了上线“无需餐具”选项外,美团外卖在商家端服务市场下架了普通塑料打包袋和吸管,并设立环保专区,引入多样化环保包装供应商,持续扩充环保包装产品供给。
可降解吸管订单大幅增长
2020年底,全国范围内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以后还能愉快地喝饮料吗?
北京麦当劳公关部负责人王建晖告诉记者,2020年6月30日以来,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近千家麦当劳餐厅,消费者就已经可以通过新型杯盖直接饮用不含固形物的冷饮。目前,北京麦当劳餐厅已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停用所有塑料吸管,饮料打包袋更换为可降解塑料袋,堂食一次性餐具使用木制刀叉勺。
除了直饮杯盖的解决方案外,目前市场上普遍推广的可降解吸管主要有两类:一种是纸吸管;还有一种为聚乳酸(PLA)吸管,这种吸管一般由淀粉基材料乳化而成,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此外,不锈钢吸管、竹吸管等也是可选的替代产品。
记者在走访瑞幸咖啡、星巴克、一点点奶茶等品牌饮品店时发现,一次性塑料吸管均已不再提供,而是更换为纸质吸管或可降解塑料吸管。
1月4日晚,记者在采访浙江义乌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二桥时,他正在忙着协调吸管类产品的产能。作为吸管行业龙头企业,双童公司目前可以为国内外客户提供聚乳酸吸管、纸吸管、不锈钢吸管等多种产品。
“最近工厂接到的订单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订单已经排到了四月份。”李二桥表示,此次“禁塑令”落地前,尽管双童对客户进行了提示,但许多客户处于观望状态,提前备货不足,导致现在订单“撞车”。“目前,公司大部分产能都已投入可降解吸管的生产,部分从事普通塑料吸管生产的员工已被调整到可降解产品生产线上,从而扩大设备开机量。”
“目前我们每天能供应可降解产品30吨左右,未来会继续扩大产能。”李二桥表示,春节将近,许多客户要提前备货,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订单还会持续增加。
有序推进塑料减量消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替代产品的成本和使用体验已成为企业选用的重要考量因素。以吸管为例,普通塑料吸管原材料价格约为每吨8000元,聚乳酸吸管原材料每吨近4万元,纸质吸管原材料每吨约2.2万元,折算下来价格相当于塑料吸管的两倍到三倍。
在使用体验上,纸质吸管不易扎进封口膜,不经泡;有的甚至还有纸浆味或胶水味,严重影响饮品本身的味道。聚乳酸吸管则因为易分解,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李二桥表示,从客户需求看,餐饮市场选择聚乳酸吸管的比较多,使用体验比较好。渠道市场选择纸吸管的多一些,因为保质期更长。
“现阶段,可降解塑料的成本会更高一些,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随着可降解塑料产品产能扩大和技术水平提升,未来在形成规模化生产后,生产成本将有所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禁塑令”突出了系统性、协同性和有序性等特点,分步骤、分领域地推进。例如,对集贸市场是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而非禁止使用。记者在走访时了解到,一些菜市场、街边早餐店、小超市等,使用的依然是普通塑料袋。
超市生鲜蔬菜区常见的连卷袋也不在此次禁止之列。“随着普通塑料袋被禁,我们正持续观察连卷袋的浪费情况是否会比以前明显增加,后续会进行相应调整。”物美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连卷袋仍开放使用,尚未发现明显浪费现象。
刘建国表示,塑料污染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可降解塑料袋的回收和处置都要有相应的配套系统,需要一定适应时间。因此,先抓好重点品类、重点场所,形成一定经验再进行逐步推广,才能有序推进塑料污染治理。(记者 熊丽)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