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来消费APP”(ID:lslb168),作者:谢康玉,36氪经授权发布。
对于坐标在一线城市的创投圈,蜜雪冰城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大家喝着喜茶、奈雪,耳听着蜜雪冰城在下沉市场的辉煌。在不经意的时刻,听闻其门店已过一万家,而且一波融资后,这家公司已经要准备IPO了。
对于它所在市场的竞争对手,蜜雪冰城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蜜雪冰城所到之处,其它奶茶店基本没有活路,因为蜜雪冰城实在太便宜了。
3块一个的甜筒、5块一杯的柠檬水、8块一杯的奶茶,只有便利店的气泡水可以和蜜雪冰城拼一把。某种程度来说,蜜雪冰城的竞争对手或者并不是其他奶茶店,而是瓶装水、饮料。
现在加盟蜜雪冰城赚不赚钱?
虽说价格是奔着瓶装饮料去了,但成本却要更高,这源于现制饮品与工厂流水作业完全不同的成本结构。不过蜜雪冰城从来不是靠高毛利赚钱的,从1997年郑州燕庄的冷饮摊,家大业大的走出国门(越南),薄利多销都是蜜雪冰城一贯的法宝。
单位产品的利润不够,那就要靠单量去堆,而单量又对应着流量、位置,这也是为什么蜜雪冰城的小门店大多开在人流量很大的地方。不过在蜜雪冰城的目标城市,人流量大的商圈、学校等都是有限资源,这意味着开一家少一家,门店开的近了还会彼此稀释流量。
熟悉蜜雪冰城的人可能知道,冰淇淋是蜜雪冰城的关键品类,在它的崛起之路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毕竟这家企业的品牌名字蜜雪冰城,关键词是:“冰”。
问答社区平台知乎上面,有人用冰淇淋为蜜雪冰城算过一笔账。按冰淇淋40%的销售占比,售价3元的甜筒成本0.8元,也就是毛利率73.3%来计算(以上数据均是按业内平均水平估算,不是实际数据),再加上一台机器5万元(假设使用寿命为5年,每天成本为27.40元),一名电店员每日工资100元,那么一天冰淇淋的成本是:27.40+100=127.40元。
以单个单品售价和毛利率73.3%去倒推计算,大致需要每日卖出约58个甜筒才能盈亏打平,这里还不算店租成本。再按照业内最高水平,千分之7.5的进店率去计算,单个门店需要7733的人流量,才能够本。
这样大人流量的位置,在很多地方无疑都是有限资源,而且这个计算中还不含房租成本、机器折旧成本等很多项目。
当然也有人会说,冰淇淋可能只是蜜雪冰城的一个引流商品,利润来自于其他商品,但翻看蜜雪冰城的饮品菜单,普遍不超过十元。而且这些需要现制的产品从店员的操作时间上来看,并不足以得出利润会比冰淇淋高出多少的结论。
也就是说从当下来看,加盟蜜雪冰城可能是赚钱的,但是赚不到太多钱,但如果沿用现在的经营模式和产品调性,越来越赚不到钱会是大概率事件。一方面如上文所说,大流量的位置是有限资源,且仍然在高速扩张的门店互相间也会形成分流。
另外一个需要考虑进去的因素是,它的外部竞争——跨界竞争也在不断扩大。在瓶装水这个赛道上,品牌都挺争气,新品牌、新产品、新概念层出不穷。在奶茶赛道上,走中高端路线的玩家也在不断做市场教育,将市场往高端化带,而高线向低线市场的层层传导只是时间问题。
蜜雪冰城为何便宜?
关于蜜雪冰城的另一个关注点是,蜜雪冰城为什么这么便宜?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蜜雪冰城的产品是具有高性价比的,也就是说它的产品在同等价格的产品中是好的,不属于靠缺斤少两赚钱的,这意味着其在成本管控上的能力是很强的。
所以要想回答蜜雪冰城为什么这么便宜,先要回答蜜雪冰城,是如何成为蜜雪冰城的。
做人人消费的起的饮品和冰淇淋,这是站在今天这个位置的蜜雪冰城所对外传达的企业愿景。而在很多的报道的中也就顺着这个思路,把蜜雪冰城描绘成了一个靠着坚持崇高愿景实现梦想的企业。但事实上,商业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企业是靠善良成为行业第一的。
很多时候,故事的开始没有什么伟大构想,就是普通人为生活奔波,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路上,做出了一些正确的判断,坚持了一些正确的事情的故事,蜜雪冰城的故事就是这样。
1996年,蜜雪冰城的创始人张红超,就是个平平无奇的河南贫困小伙。考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人教育公关文秘专业的他,出于贴补生活费的想法,做起了刨冰生意,这在当时,从产品上还是很有台式街头生活时髦感的品类。开始是小摊,后来是小店,店名叫作“寒流刨冰”,卖的东西就是小时候少年宫门口,打碎的冰上面浇糖浆、果干碎那种。
这后来张红超还卖过苹果,跑去合肥卖过冰糖葫芦,总之是个能折腾的小伙。虽说蜜雪冰城的官网,把公司的起始点写在1996年,但事实上蜜雪冰城真正的起点应该是1998年,这一年各种尝试失败的张红超,回到郑州重操旧业卖刨冰,第一家蜜雪冰城诞生。
小本买卖的店,为了省房租,大多都开在老城区的犄角旮旯,于是张红超和他的刨冰店,接连在后来四年间遭遇四波拆迁。连着换了几次地方的张红超在2003年转换了思路,找了个废旧厂房,在冷饮之外做起了家常菜。这个店终于不再是之前的路边摊、小门脸,而是一个1500平方米、可以容纳200多人就餐的场地,不过这也让张红超背上了20万的负债。
一路亏一路被驱逐,张红超却依然坚持、越挫越勇。这份心力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会看到,蜜雪冰城这家从二十多年前走过来的公司。
草根创业时代的坚韧感,才是张红超创业第一阶段的核心竞争力。
接着是在几个关键节点的关键决策,帮助了张红超,从一个街边个体小老板,跨越成一个正规企业配置的创业家。2006年前后,一种彩虹帽冰淇淋在河南火了,不过这个冰淇淋卖到了二十元一支,这个价格显然有些溢价过高了,看到机会的张红超遂在这一年开始研制冰淇凌。
2006年春季,蜜雪冰城超级冰堡(蜜雪冰城家常菜菜馆的冷饮窗口)首次推出新鲜冰淇淋,用上家常菜送的一元优惠券,只需要一元一只,如此高的性价比下这款冰淇淋一下子火了。
趁热打铁,第二年春季,蜜雪冰城开出了第一家新鲜冰淇淋店,几个月后它就有了26家加盟店。据说第一批加盟店主都是张红超的亲朋好友,大家看到张红超卖冰淇淋赚了钱故追随而来,这里面也包括张红超的弟弟张红甫(后来主要负责营销和门店运营)。
光有产品和门店还不行,2008年蜜雪冰城办了几件大事。
在这一年,蜜雪冰城有了自己的logo,之前的logo据说还是张红超从网上下载的,此外公司还设计了官网,并搭建了组织架构、划分了合伙人分工,还制定了企业文化,终于,这家公司像个“正规公司”了。
在公司稳步走向正轨之后,蜜雪冰城做了一件对之后发展意义深远的事:自建供应链。很多加盟餐饮在过去二十年的接连倒闭,背后核心问题都是供应链。而在供应链方面提早打下雄厚基础的餐饮企业,都是最后制胜的主要原因。海底捞,就是餐饮业供应链建设的第一王者。
很多人都感叹于张氏兄弟的前瞻性,其实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因为他们在供应链上吃过亏。
2008年的三氯氰胺事件,在当时导致位于河北的很多冰淇淋粉供应商被关停,这也导致蜜雪冰城在之后三年里深受供货困扰,这才有了2012年成立的河南大咖食品有限公司,专门负责蜜雪冰城各种核心原料的生产。
除了货源,还有物流,加盟制的蜜雪冰城很多原料都是日配,为了更好的把控时效、成本。2014年,蜜雪冰城又在河南焦作温县,建了仓储物流中心,而且在全国推行了物流免运费政策。
至此,蜜雪冰城完成了包括品牌、产品、供应链、物流、加盟体系等全方位的搭建,万事俱备只差拼命开店。或者说,拼命加盟。
先做后端扎实的供应链和物流,再扩张前端的加盟,这种与很多小品牌截然相反,敢于在早期做冷板凳,心里不慌乱着急的商业意识,对于张红超这个并没有大公司从业经历,也无名校背景的普通人来说,现在回头来看,他的商业洞察力确实了不起。
众所周知,蜜雪冰城的加盟费在行业内是很低的,再加上在货源、物流两端控价、控品,之后几年蜜雪冰城开始了快速的发展。
至此也回答了,蜜雪冰城为什么便宜,控货、控物流,量越大成本越低。
蜜雪冰城的天花板
虽说量越大成本越低,但到一定程度也就稳定下来了,就像冰淇淋的成本再怎么样也无法从0.8元下降到0.5元以下,反倒是机器使用率的增高会增加折旧成本。
而且如上文所说,随着门店越来越密集,彼此间也会稀释流量,且一个模式也不可能永远适用,市场始终在变化中。就像二十年前风光无限的大卖场如今也走向败退,这种败退多年前就已经发生在一些更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现在只不过是传导过来。
放在高线城市与低线城市间也是一样,此前我们曾在关于大卖场的文章中主张过一个观点,大卖场接下来的机会点可能会在二线及以下城市。因为在这些城市与一线城市是有一个发展时间差的,过去发生在一线城市的行业变迁大概率会在下沉市场再上演一遍。
放在茶饮行业也是一样,小镇青年不会永远喜欢糖浆、粉末冲泡的饮品。就像今天很多身处一线城市的人,当年也是从那波产品过来的,但是现在很多人消费升级去鲜榨、代糖的产品了,而上文也说到,蜜雪冰城的模式天生流量敏感,承担不起太大规模的分流。
况且头部一些走中高端路线的品牌已经在往下沉市场走,与蜜雪冰城在同一价位的包装饮料也在往下沉走,这二者的合力无疑是很大的。
蜜雪冰城何尝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呢?2009年,蜜雪冰城就曾开出过高端版门店,将冰淇淋粉换成了康派克奶浆,不过这家门店只维持了两年。
2017年,蜜雪冰城又推出了现磨咖啡子品牌“幸运咖”;2018年,推出高端品牌“M+”,不过都没有溅起什么水花。此外,蜜雪冰城也在“农村包围城市”,进入一线城市,单从北京市场来看是效果不好的,很多门店都是门可罗雀。
某种程度来说,土生土长在低线城市的蜜雪冰城团队,并不擅长去打动一线城市的消费者,也不擅长打造高端化的子品牌。所以可能需要引入新的血液、力量,以及足够的资金去撬动一个大的变革。
这大概是蜜雪冰城在今年拿首轮融资的原因。毕竟喜茶、奈雪们都有着资金杠杆的加持在倍速扩张,蜜雪冰城也需要一些变化了,一些大的变化。
< class="pgc-img">>具体传播手段上面,因为蜜雪冰城对于自己的核心定位是一种高质平价的品牌,那群众型的品牌自然就是走群众路线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其那种矫揉造作地做很多刻意的包装,那不如就更直截了当、简单明了地跟用户进行沟通 ,甚至有些时候带有一丝丝的粗暴。
比如说它色彩特别明朗的海报,特别朗朗上口的宣传语,还有它红色的大门店,而且它的门店往往灯光都照得特别足,是在那些下沉市场的那种步行街里面,可能是一条街最亮的一个店,整条街最靓的一个仔等等。
< class="pgc-img">>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用户参与,跟用户一起玩,一起喊麦,一起唱歌可以饮奶茶等等。所以这些手段,看起来也不是高大上的,但是却非常接地气,特别能跟目标用户群体产生非常有效的互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品牌认知,所以自然而然,蜜雪冰城在它所处的那一块目标市场里面,就不断地加深了它的品牌的这个认知和影响力。
当然,这两年让蜜雪冰城真正一战封神的,自然是那一首特别烧脑的抖音神曲——改编版的美国民谣《哦!苏珊娜》,它在抖音上面有接近30亿次的播放量。所以无论你是在陆家嘴,还是在一个很偏远的小县城,当你听到了这个“你爱我 我爱你”的这首歌,当你看到了那个白白胖胖的大雪人的时候,你可能一下子就想起了蜜雪冰城。这个时候,哪怕你买一个只要三块钱的冰淇淋,吃起来也不会觉得它有什么不好,因为你也是在追逐一个全国性的抖音的潮流。
< class="pgc-img">>不一样的企业,不一样的品牌,它会采取不一样的策略。那种比较走心的、比较精细打造的广告,可能它往往都是一些比较成熟的品牌,或者相对比较高端的品牌,它会去使用它,因为它的用户群体不存在不知道它的问题,只是需要进一步地去认识它、进一步地去喜爱它。相对来讲,它的用户群体的教育背景、消费的水平可能也相对较高,所以他们需要一种更细致的、更有逻辑性的、更精彩的、更有情感的、更有故事情节等等的这样的一种传播的输出。
< class="pgc-img">>而对一些新的品牌而言,或者说对于一些正在渗透市场的品牌而言,他们的广告的需求可能就是需要用户一下子记住他们。所以与其去讲一个非常复杂的情节逻辑、讲一个非常复杂的故事,他们可能往往会采取一些比较简单明了的概念,然后不断地去重复它,让用户能够在短时间之内能够记住他们。 所以其实无论我们是做这种高大上的广告,还是做简单粗暴的广告,能够达到有效的重复次数,我想这个都是需要的。
关于蜜雪冰城,当然它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关注的学习,但是一个品牌还是要持续发展的,那一个很值得关注的方向就是未来蜜雪冰城的品牌策略该往哪边走,该是持续地、更加深入地扎入下沉市场,还是做品牌升级,不断的进入大城市、大市场。
内容来自长江商学院联合打造的财经类视频栏目「李洋商业观察」。该栏目会带大家了解商业背后的小故事。
本文作者李洋教授是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副教授、长江商学院MBA项目学术主任、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博士。
可能是今年河南最大的IPO了。
投资界-天天IPO,证监会官网显示,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蜜雪冰城”)正式披露招股书,欲申报深市主板,主承销商为广发证券。这一次,蜜雪冰城IPO计划募资64.96亿元,按此计算估值超600亿元。
蜜雪冰城背后,是河南张红超、张红甫两兄弟草根逆袭的故事。1997年,张红超在河南郑州做起了刨冰生意,开了一个名为寒流刨冰的路边摊,正是此后开遍全国大街小巷的蜜雪冰城的前身。25年间,蜜雪冰城从几平米的小摊点、到20平米的小商店,再到如今开出了超20000家门店。
透过招股书,我们看到了中国新茶饮市场一个不可思议的存在——均价仅6元,蜜雪冰城却依然能源源不断赚钱。2021年公司营收103亿,净利润达到19.12亿,高达19%的利润率令一众消费投资人惊叹不已,一杯4元的冰鲜柠檬水,除掉所有成本后竟然还有8毛钱利润。新消费赛道上,依然可以看到很赚钱的公司。
从路边摊到20000家店
河南兄弟缔造一只奶茶巨无霸
蜜雪冰城的故事,始于河南商丘两兄弟——张红超、张红甫。
哥哥张红超初中毕业后时常倒腾一些小生意,他学过摩托车修理、做过食品业务员,甚至还养殖过兔子。1996年,张红超考上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人教育公关文秘专业,一边读书一边打工;1997年,他拿着奶奶压箱底的3000块钱,在郑州街头摆摊卖起了刨冰冷饮(寒流刨冰),这常常被称作蜜雪冰城的前身。
张红超的创业之路几经波折。寒流刨冰最初在郑州城中村一家出租房的门口,两三平,一个冰柜、两张折叠桌、几个小板凳,极其简陋,弟弟张红甫经常帮着哥哥运冰。可惜的是,这个冷饮摊搬迁多次生意还是不见好转,1998年的冬天来临,张红超已经是心灰意冷。之后,闲不住的张红超跑去合肥卖冰糖葫芦,依旧没赚到什么钱。
1999年,张红超回到郑州重操旧业。随着城市迅速发展,他的冷饮店经常遇到拆迁,从东风路白庙店到文化路博颂交叉口东南侧的一排门面房,张红超大着胆子盘了一间60多平的门店,产品也渐渐升级:从杯子装到刨冰到盘子装的雪花冰,还增加了香蕉船、奶昔、波大等系列产品。蜜雪冰城正式成立,故事从这里开始。
为什么叫蜜雪冰城?因为把刨的像雪花一样的碎冰上面浇上甜蜜蜜的果酱,吃起来就像甜蜜的雪;因为产品系列很丰富,大概有上百种冰品,是当时全河南最专业的冰店之一,所以叫冰城——张红甫曾这样解释。
1999年的暑假,张红甫问父母要来14块钱,坐车到郑州来找生意刚刚起步的哥哥,目睹了张红超在拆迁后苦寻门店、加班加点的翻新整理、手写大字海报;也见证了哥哥为蜜雪冰城增加饮品线之外的西式汉堡、中式简餐……蜜雪冰城就这样成为了附近大学生的必须之地,逐渐走上正轨。
< class="pgc-img">>从那时起,蜜雪冰城产品的定价就一个比一个低:三块钱的汉堡、一块五的薯条、两块五的扬州炒饭。把低价产品做到极致的蜜雪冰城也是赚钱的,张红超会计算出一个非常精确的成本,再加上微量的毛利率来推导出价格。
2006年,又一个转折点来了——那时一款售价18元的网红冰激凌被张红超关注到,于是他研制出了蜜雪冰城第一支新鲜冰淇淋,定价1元。就是这支冰淇淋,为蜜雪冰城带来排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人流,一天能卖出四五千支,这是蜜雪冰城最早的爆款单品。
很快,张红甫也正式加入蜜雪冰城。2004年,在黄河科技大学读法律的张红甫,选择退学参加工作,他先后去到徐福记、一家音响代理商任职,2007年初,他盘下一家店,成为蜜雪冰城第一代加盟商。
蜜雪冰城也在2008年之后开始公司化经营,引入专业经理人。张红超把股权结构重新设计,一人独资变成了两兄弟在内的四人合伙,并请人设计了新的公司logo。2010年,蜜雪冰城通过首批商务部特许经营备案,门店的数量实现突飞猛进式增长。
2011年底,蜜雪冰城4位股东和平分家,张家两兄弟留在蜜雪冰城,哥哥开设冰淇淋粉工厂,张红甫则负责加盟的品牌和业务。目前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张红甫,共有9位股东,前两大股东为张红甫、张红超,两人分别持股47.5%。
这几年,蜜雪冰城的风潮席卷全国。2020年6月22日,蜜雪冰城宣布全球门店数量突破一万家,成为第一家门店数量过万的茶饮企业。目前,蜜雪冰城覆盖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区及海外多个国家,全球门店数量超过20000家。如今,它也终于走上了上市之路。
一年进账100亿,被加盟商抬去IPO
估值600亿
雪王凭什么撑起一个超级IPO?
招股书显示,蜜雪冰城是国内门店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品牌影响力最强的现制饮品连锁企业之一,通过“直营连锁为引导,加盟连锁为主体”的方式打造三大品牌——现制茶饮连锁品牌“蜜雪冰城”、现磨咖啡连锁品牌“幸运咖”和现制冰淇淋连锁品牌“极拉图”。
均价6元的饮品能卖到什么地步?招股书披露,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前3月,蜜雪冰城的营收分别为25.66亿元、46.8亿元、103.51亿元及24.34亿元。从数据来看,2021年是蜜雪冰城飞速发展的一年,其营收相比2019年增长高达300%,净利增长高达330%。
< class="pgc-img">>蜜雪冰城的开店能力十分恐怖——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3月,蜜雪冰城在国内外共有22276家门店,2019年到2022年一季度,蜜雪冰城门店总数从7225家增至22276家,年平均净增加6643家,年复合增长率达68.49%。仅今年一季度,公司新开门店数就达1943家,平均一天新开约22家店。
招股书显示,蜜雪冰城境内门店在2021年末约占现制茶饮门店总数的5.13%。依靠2万多家门店,2021年蜜雪冰城卖出了4.5亿杯柠檬水、2亿杯百香果、1.9亿杯珍珠奶茶,其年度终端销售额约为200亿元,约占现制茶饮行业市场规模的7.15%。
< class="pgc-img">>与喜茶、奈雪等两大茶饮巨头不同,蜜雪冰城几乎是被庞大的加盟商抬着去IPO。根据招股书披露,蜜雪冰城的2.2万家门店中,有22229家都是加盟店,直营门店仅有47家。
而在加盟销售模式下,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于向加盟商销售各类制作现制饮品和冰淇淋所需的食材和包装材料,两类业务各期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超过85%。原来,蜜雪冰城的百亿营收,绝大部分源自给加盟商卖食材。
相比其他采取加盟模式的茶饮品牌,蜜雪冰城的加盟费虽然不高,但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根据披露数据来看,蜜雪冰城旗下三个品牌的加盟费从7000元-16000元不等,此外,还有管理费、培训费、保证金等,约16800元-29800元不等(以最小数额和最大数额相加计算),粗略计算,每加盟一家店,蜜雪冰城最少就可以赚2.38万元。
不过,加盟商过多也容易带来食品安全隐患。近一年半,蜜雪冰城就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被罚7次,累计被罚13.89万元,其中还有连续三月被罚的记录。掌门人张红甫去年也因同样的问题再次被监管部门约谈
在全国各地疯狂开店,蜜雪冰城能抢占大部分市场,主要得益于C端产品极致的性价比,其实就是便宜。招股书显示,蜜雪冰城产品均价6至8元,凭借3元一支的冰淇淋、4元一杯的柠檬水、6元一杯的珍珠奶茶,蜜雪冰城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扩张路径。对比同行业的价格,头部品牌奈雪的茶与喜茶均价为27元、25元,除竞对甜啦啦外,其余茶饮均在10元以上。
加盟门店和价格优势给蜜雪冰城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和现金流,公司并不差钱。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蜜雪冰城账上货币资金逾30亿元。而对比“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最新财报,今年上半年营收20.45亿元,净亏损达2.54亿元,净利润为亏损2.49亿元。
成立25年,蜜雪冰城鲜少接受外部的投资。直到2021年1月,蜜雪冰城完成首轮融资,由美团龙珠和高瓴领投,CPE源峰等机构跟投。据悉,本轮融资金额超20亿元,其中,美团龙珠和高瓴单笔都投入10亿,蜜雪冰城投后估值达到200亿元。
彼时一位接近投资交易的创投圈人士告诉投资界,“这次竞争十分激烈,各家为抢占蜜雪冰城份额都派出了最强的团队,最终高瓴、美团龙珠、CPE源峰等机构如愿。”
招股书显示,目前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张红超与张红甫两兄弟合计直接持有蜜雪冰城85.56%的股份,美团龙珠旗下龙珠美城和高瓴旗下高瓴蕴祺分别持有蜜雪冰城4%股份。
< class="pgc-img">>招股书称,此次发行不超过10%的股份,计划募集资金约64.96亿元,以此估算,蜜雪冰城估值高达600多亿元。换言之,张氏兄弟的身家约达500亿元。雪王靠下沉的“贫民窟女孩”们创造了一个市值神话。
4元柠檬水赚8毛,原来雪王这么赚钱
消费投资人很振奋
“赚钱能力很可怕。”看完蜜雪冰城的招股书后,一位专注消费的VC投资人感叹,印象中蜜雪冰城产品已经算是新茶饮中最便宜的了,但还是有着可观的盈利。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前3月,蜜雪冰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4.45亿元、6.32亿元、19.12亿元与3.9亿元,分别对应的净利率为17.3%、13.5%、18.4%、16%。
也就是说,2021年,蜜雪冰城一杯4元的冰鲜柠檬水,除掉所有成本后竟然还有8毛钱利润。须知道,新茶饮行业净利率超过10%已经并非易事,但蜜雪冰城在如此低价的情况下还能轻松动辄超过15%,令不少投资人惊讶。
究其原因,蜜雪冰城已经成为一家供应链公司,在供应链上几乎做到极致。简单地说,蜜雪冰城核心的原材料目前几乎全部为自主生产,上游的乳制品、糖、植脂末等初级原材料进行杀菌、调配、包装等处理后,标准化处理后投入到每一家门店。凭借着巨大的规模效应,蜜雪冰城已经把供应链每一环都紧攥在自己手里,实现利润最大化。
蜜雪冰城再次证明:得供应链者得天下。事实上,今年新消费VC/PE已经开始纷纷转投供应链项目了。
正如北京一家消费投资机构合伙人表示,“消费投资到了今天这个阶段已经不是单纯的差异化的问题了,本质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前端的差异化到后面的品牌成长,都是供应链的问题。”
不管新消费品牌赚没赚钱,但供应商大概率会赚钱的,所以我们看到今年新消费供应商集体排队IPO。
当然,蜜雪冰城这样的超级IPO给一级市场沉寂的消费投资带来一丝振奋。“消费是一条永远不会被放弃的赛道。”虽然人群代际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变化等因素另消费行业充满变数,但消费是永远存在的事情,“大家吃穿住行,永远都有新的需求,所以这个行业永远都会有新的项目出来。”
即便在疫情之下,拥有自我造血功能的消费公司也可以活得还不错。被唱衰消费的声音压抑久了,蜜雪冰城的表现似乎成为一针强心剂,打进每一个消费投资人心中。“过去两年这波新消费的热潮确实该降降温,但是不至于被说的那么不堪。”一位投资人评价道。
“行业火了之后,不少门外汉都进来了,填鸭子式做数据,最后的结果是产品做的不扎实,流量越来越贵,获客水涨船高,老顾客又没有回购,自然一地鸡毛。但对哪些有扎实功底的从业者来说,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把搅局者熬出局,慢慢接管战场就好了。”
这一看法得到了不少消费VC的认同。“只要能熬过这一关,接下来就是‘月朗星稀’的竞争格局,活下来的企业大多能有更好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