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任沁沁、白阳)片面追求“上档次”,用餐“只点贵的,不选对的”;剩饭剩菜不打包;自助餐消费时超量取餐,“把花出去的钱吃回来”……这些浪费行为被全国人大常委会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专题调研组“点名”了。
在23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武维华作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情况的调研报告,分析了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粮食损失浪费情况,并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报告指出,我国餐饮浪费尚未得到根本遏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升级,我国餐饮业发展迅速,餐饮企业已达670万家,2019年营业收入高达4.6万亿元,餐饮浪费日益严重。食品浪费在每个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是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四节”食品浪费尤为突出。
调查问卷显示,75.1%的受访者认为消费环节浪费最严重,认为商务宴请(42.1%)、公款消费(26.7%)、学校食堂用餐(14.3%)和亲朋聚餐(11.9%)是餐饮浪费主要场景。来自中国社科院的一份调研指出,城乡婚宴酒席浪费40%以上,出生宴等各类“事件性宴聚”浪费30%左右,商务宴请浪费30%至40%,朋友聚餐浪费40%左右。
对此,报告提出了对策建议:解决餐饮浪费问题,需要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关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树立并践行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严格落实监管责任。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公务活动管控,继续对公务消费保持高压态势,严格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用餐管理,以公务用餐引领社会消费文明;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不同类型企业餐厨垃圾日产生量实行监测计量,按量实行阶梯收费;支持餐饮服务单位充分利用中央厨房,加快主食配送中心和冷链配套系统建设,鼓励餐饮加工工业化和产品生产标准化。
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餐饮服务单位要科学合理设计宴席和菜单,调整菜品数量、分量,主动提供“小份”“半份”等人性化、合理化服务;要完善精细化管理措施,利用信息化手段预测就餐人数,实施动态管理;要引导消费者适量点餐、理性消费,对消费者履行提醒义务,对于明显超量的需求及时提醒,对节约的消费者给予适当奖励;建立健全餐饮质量反馈制度,减少因饭菜质量、口味因素导致的食物浪费。
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餐饮消费理念。在家中形成不挑食、不剩饭、自觉抵制铺张浪费的良好习惯;在外就餐做到科学饮食、适度点餐、节俭就餐,积极参与“光盘行动”,抵制食物浪费。
来源: 新华网
常生活中,
这些情景是否在你生活中反复出现?
情景一:
一家中餐馆内小明和爸爸正在点餐。
小明:“爸爸,差不多了,再点就吃不完了。”
爸爸:“你不懂,宁可客人吃撑,也不能让客人没吃饱。点的多才显得咱有诚意,没有怠慢人家。”
小明:“但是到时候剩下了,不仅浪费粮食也浪费钱。”
爸爸:“走的时候餐桌不剩点菜,盘子空空的,白花花一片多没面子啊。”
小明:“那我们走的时候打包吧。”
爸爸:“打什么包啊,显得咱们不大方。”
情景二:
食堂内餐具回收处,很多人拿去回收的盘子里还剩很多食物。
小王
“我付过钱了,不算浪费粮食。”
小李
“反正食堂比较便宜,吃不完就倒了”
小范
“食堂太咸太油了,吃了两口实在吃不下去,只能拿去倒了”
相信上面的场景大家都不陌生吧?
生活中很多人经常会
因为上述错误观念而浪费食物。
一张文明的餐桌,没有浪费的餐桌,需要“供”“求”两端合力打造。防止餐饮浪费,商家责任重大,比如可以针对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推出“适量适价”,提醒客人“适可而止”等;每个人都是勤俭节约的第一责任人,在意识上要时刻提醒自己勤俭节约,在行动上要对自己的“饭量”合理评估,量“胃”而行。
警惕家庭餐桌上的浪费
“外出聚餐,叫一桌子饭菜吃不完是浪费,在家吃饭时剩菜、剩饭也是浪费。”国家一级营养师李晓丽介绍,粮食是人类获取营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按一个人70年的寿命计算,一生大概要吃掉60吨的粮食,“粮食并非无限供应,要学会珍惜。”
拒绝浪费从食材准备开始。李晓丽建议,在购买食材的时候要做好计划,按需购买,比如家里几个人吃、每个人的饭量和偏好等都可以量化。此外,对于容易变质的食材,要少量购买并且随吃随买,同时,还要根据食材的特性来选择适宜的储存方式。
“可以小份量,多种类做饭。”李晓丽建议,做饭时除了少做之外,还可以准备公勺公筷、小碟子实行家庭分餐制,这样在把握适量饮食的同时,做到膳食营养均衡、避免浪费。
如果确实有剩余的饭菜,要及时冷藏,“剩米饭可以熬粥或者做成蛋炒饭,剩下的根茎类菜肴可以跟肉重新搭配炒制。”
“建议大家自己多在家做饭吃,既健康又能享受亲情。”李晓丽说,她身边的很多年轻人基本上都不做饭,甚至一日三餐都依赖外卖,而有的外卖高油、高盐、高糖,长期吃不利于身体健康。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压、心脏病等都与饮食有很大关系,“这些年慢性病患病人群越来越低龄化。”
供给端:遏制浪费纳入生产、加工、服务全过程
8月13日,中国饭店协会发出《关于制止餐饮浪费、倡导绿色消费的倡议书》,提出饭店餐饮企业要推进餐饮节约、绿色发展常态化,通过小份菜和套餐的开发、提供公筷公勺、分餐制服务等方式,推动消费者养成健康、节约的用餐习惯。
“目前,餐饮行业成为浪费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宴会和食堂。”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韩明向记者介绍,浪费的原因包括饮食文化中关于宴席搭配数量、种类的“要求”,以及饭菜不一定合乎所有人口味导致的浪费。
< class="pgc-img">>此外,短时间内大量人员用餐,对餐饮企业备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备得多吃不了,备得少不够吃。”那么有什么具体措施能更好地避免餐饮浪费呢?韩明表示,餐饮企业要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放置提示牌等方式,积极营造杜绝餐饮浪费的用餐氛围。
在产品研发及对顾客服务上,倡议餐饮企业提供小份菜和套餐的开发、提供公筷公勺、分餐制服务;在顾客订餐、点餐、加餐等环节上,及时提醒顾客理性消费,并在就餐后主动提供打包服务。建议有条件的餐饮企业在菜单及外卖平台上公示菜品重量、热量,让消费者适量点餐。
在浪费较严重的宴会用餐方面,倡议餐饮企业引导消费者在宴席消费中摒弃“爱面子、讲排场”的陋习,餐饮企业在提供宴席服务时,既要尊重顾客消费需求,又要体现绿色生活方式,科学设计菜单或套餐,合理安排宴席流程和餐台数量,切实提升招牌菜特色菜质量,引导顾客理性消费、合理定餐。
鼓励自助餐企业采取奖惩措施,提醒顾客按需、少量、多次取餐,增强顾客节约消费的主动性。同时,建议各类食堂组织开展美味健康、绿色发展的行动,明确节约消费措施,引导用餐人员合理取餐,避免浪费。
在供应链环节,鼓励饭店餐饮企业进一步加强精细化、数字化、科技化管理,通过数字化管理合理采购、降低损耗和存货;鼓励中央厨房等集中初加工配送等形式,减少原材料浪费;加强种养殖基地建设,提升食材质量,提高厨艺水平,减少前端食物浪费。
消费端:摒弃攀比陋习,更不要高估个人饭量
8月15日,记者来到了北京市朝阳区长楹天街四楼的一家自助餐厅,赶上午饭时间,自助餐厅门口正在排号。
在餐厅内,记者观察发现,大多数客人都能做到吃多少拿多少,尤其是带小朋友一同就餐的家长,当自家孩子“多拿、多占”的时候,他们也会及时制止并教育孩子不要浪费,“要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不要浪费食物这个道理。”一位消费者说道。
“小孩子不具备吃多少点多少的能力,需要家长从旁正确引导。”该消费者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带孩子去吃饭,孩子要了一个鸡腿、一根火腿肠、一杯饮料,点餐前家长告诉孩子点什么就要全部吃掉,但最后孩子只吃了一个鸡腿,火腿肠咬了一口,饮料喝了一半,“大人须对孩子的饭量有正确估算,点餐不应任由孩子做主。”
该餐厅一位服务员告诉记者,近期餐厅浪费食物的情况大有改善,“以前我收拾卫生,每桌都会有几个盘子的食物几乎没动就扔掉了,现在好多了,每桌客人都能保证拿多少吃多少。”
去餐馆或饭店就餐,要吃多少点多少,以免浪费食物,也浪费金钱。那么,对食堂经营的这类“实惠”的饭菜,是否也能做到吃多少点多少呢?
湖南某高校后勤处负责人李明(化名)告诉记者,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会在学校食堂就餐,但有近50%的学生存在食物浪费的行为。
王宇(化名)是该校一名大三学生,他告诉记者,每天在食堂吃完饭后,餐厅的剩饭桶内总会看到白花花的米饭、肉片、蔬菜……“真的挺浪费的。”
李明介绍,食堂每天的剩饭要倒掉2大垃圾桶,当他看到有学生倒饭时会进行询问,吃不下是最多的回答,“食堂也会在口味上进行改良,但更多的是要树立学生的消费观,吃多少打多少,不盲目打饭。”
图源网络
文:景啸尘
编辑:黄攀连
校对:于潇枫
审核:叶冬
源:吉网
编辑: 张杰蔷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