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遗憾!网红茶饮巨头“霸王茶姬”舍弃成都,全球总部已迁至上海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4
核心提示:近日,新茶饮品牌霸王茶姬官方宣布,已在上海虹桥联合大厦正式揭牌全球总部,新总部面积达到1.5万平米,坐拥9层商业大楼。至此,

近日,新茶饮品牌霸王茶姬官方宣布,已在上海虹桥联合大厦正式揭牌全球总部,新总部面积达到1.5万平米,坐拥9层商业大楼。至此,成都仅会保留运营中心。

< class="pgc-img">

霸王茶姬:新中式茶饮头部品牌。2021年从云南搬至成都进入飞速发展。


提起霸王茶姬,这两年在奶茶界可谓风光无限,从2017年云南起家的小透明,到2021年公司整体搬迁至成都,现2024年公司预计收入将达200亿元。

< class="pgc-img">

霸王茶姬以“原叶好茶+鲜牛奶”为切入点,因其相对健康的用料、新颖有质感的品牌形象,在消费降级的奶茶市场成功杀出一条血路,如今门店遍布商场“C位”,硬刚喜茶、星巴克等已经趋近成熟的高端奶茶店。

将采用成都与上海“双总部”策略,搬到上海是为了“国际化”?

今年6月,上海市政务常务会议召开,会议指出:上海是国内企业出海的“桥头堡”。之后不久,霸王茶姬便宣布搬迁。据悉,成都将保留品牌运营中心,而上海将会作为全球总部。

< class="pgc-img">

在此之前,霸王茶姬已经参加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活动,邀请各国人士“喝茶”。

< class="pgc-img">

总部落户上海,是成都的遗憾

其实,成都并不缺乏培养茶饮企业的土壤。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开遍大街小巷的“书亦烧仙草”和茶饮上市第二股“茶百道”,就来自成都。

而霸王茶姬的飞速发展至如今头部企业的规模,也是在成都进行。

只能说,可能想要出国发展的话,可能上海真的更好吧!


原创文章不易,欢迎点赞、评论支持~

欢迎关注我,我将为你带来更多优质文章[赞][赞][赞]

霸王茶姬在上海弄了个总部。”最近一位消费投资人聊起这一幕。

原来早在今年初,霸王茶姬全球业务中心便正式签约在上海。不久前,公司入驻上海虹桥联合大厦,整座大楼被霸王茶姬全部租下并冠名,颇为气派。投资界获悉,目前霸王茶姬是“双总部”策略——成都是运营总部,上海则是全球总部。

< class="pgc-img">

投资界摄

霸王茶姬,是消费江湖一个现象级新茶饮品牌,创始人是来自云南的90后——张俊杰。草根出身,张俊杰的创业生涯令人惊讶:没上过学,18岁之前不识字,早年间在奶茶店当学徒,摸爬滚打直到2017年创办霸王茶姬,如今已在全球开出超4500家门店,GMV超100亿元。

这一次落地上海,霸王茶姬剑指出海。这也是中国消费品牌走向国际化的史诗级命题。

霸王茶姬新总部

落户上海

从年初那场签约说起。

1月19日,张俊杰现身上海,签下了上海长宁区2024年开年首个重大项目——霸王茶姬全球业务中心,入驻虹桥联合大厦。彼时张俊杰透露,霸王茶姬在上海的全球业务中心主要职能是集团综合管理、全球产品推广和全球业务汇聚

虹桥联合大厦位于上海市长宁区凯虹路99号,是上海国际化新地标之一。现场来看,霸王茶姬位于虹桥联合大厦的B座,总租赁面积近1.5万平方米,是一座高49米、坐拥9层商业楼的小独栋。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霸王茶姬在今年6月18日正式在大楼顶部挂出品牌logo,也有网友贴出带有“欢迎伙伴们入驻霸王茶姬上海总部”字样的图片。

< class="pgc-img">

如此种种,上海已然成为霸王茶姬的重要根据地。

在茶饮江湖,霸王茶姬是一个难以忽略的名字。2017年,霸王茶姬从云南起家,是一家以国风潮为主体的茶饮品牌,将东方文化、饮茶文化和茶匙的传承创新结为一体,主打原叶鲜奶茶。

2017年11月,霸王茶姬在云南昆明五一路开出第一家门店。第二年,公司品牌便开始筹备海外布局。后来随着业务发展需要,霸王茶姬在2021年宣布总部落地成都。这几年,霸王茶姬发展迅猛,一杯“伯牙绝弦”排队一个多小时的盛况令人叹服。

你可能不知道,缔造这个奶茶顶流的却是一位90后草根创业者——今年刚满31岁的张俊杰。据说,张俊杰10岁到17岁之间一直在流浪,18岁之前并不认字,后因在奶茶店当学徒,为了工作才开始自学拼音和认字。

霸王茶姬早期投资人XVC创始人胡博予曾透露,第一次见面,张俊杰告诉他没上过学,他以为是没上过大学,后来发现张俊杰在为投资人讲解板书时很多字用拼音代替,才知道他“完全没有接受过基础教育”。

早年的打拼岁月,张俊杰经历了奶茶行业里的各个岗位,从最早期的店员、店助、店长,再到督导、加盟商、代理商,所有的岗位都轮了一圈。这也使得他对茶饮行业有了更深的沉淀和思考。

今年5月,蛰伏已久的张俊杰在上海开了一场发布会,对外披露了霸王茶姬最新成绩单——

2023年,霸王茶姬总销售GMV达108亿元,同比增长734%;2024年第一季度销售GMV达58亿元。内部预计,2024年的营收将超200亿,实现翻倍增长。现在,霸王茶姬全球总门店超4500家。而在2022年底,这一数字还只是1000出头。

如火如荼,霸王茶姬即将IPO的消息也流出。据上海证券报引述知情人士报道,霸王茶姬正筹备赴美国上市,可能下半年会有重大进展。但这一消息并未得到证实。

出海,为什么是上海?

出海——也许是霸王茶姬落户上海新总部的答案。

正如上海官方表示的那样,将帮助企业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助力企业加速发展壮大。

扎根上海,正成为中国企业寻求出海的一种选择。

首先,地理因素在城市发展历程中,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上海位于中国东部的黄金海岸线中心,长江入海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中国内陆和海外的重要枢纽,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上海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和国际机构入驻,增强了上海的国际化基因,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上海也是国际会议和展览的重要举办地之一,为在上海的企业带来“中外联动”的机会,利用上海国际化舞台实现出海。

事实上,为了支持中国企业更好更快地“走出去”,上海已经推行了一系列举措:

2023年,上海印发了《上海市关于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助力企业高水平“走出去”的若干措施》,出台了22条措施,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服务支撑。

2024年4月,上海进一步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上海专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更好支撑企业“走出去”需求,更好服务本市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很快6月,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召开。会议指出,上海是国内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桥头堡,金融服务企业“走出去”,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

会议强调,要打造企业高质量出海的坚实后盾,针对出海企业需求和特点,在跨境结算、汇率避险、保险保障、融资支持等领域,持续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要带动法律、咨询、审计、会计等专业服务机构“抱团出海”,放大集成效应,厚植综合化、系统性的服务支持能力。

与此同时,上海积极搭建桥梁,助力企业出海。

去年11月,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召开了上海市企业“走出去”专题工作会。今年年初,浦东新区政府领导带队,浦东2024首团“出海”赴香港、新加坡推介。4月,“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东虹桥)——中国企业出海总部服务中心”正式启动,打造企业出海总部集聚区。同月,上海徐汇区委书记带队出海,抛出国际投资合作“橄榄枝”。6月,全国首个“走出去”公共服务办事大厅在临港滴水湖畔正式启动。

如此种种,也使得上海成为企业落地的热门城市——2023年,上海企业总量达到了289.2万家,稳居全国第一

当出海成为中国企业新时代课题,“抢企大战”在城市中蔓延开来。

2024,出海大时代

放眼望去,中国商业江湖正在形成一个共识——“不出海,就出局”。

如我们所见,出海大战已经席卷新茶饮江湖。而下南洋几乎是它们的必经之路,其中地理位置相近、华人消费者众多、文化相似的新加坡,被很多品牌作为出海的始发站。如在2018年,喜茶在新加坡乌节路开出首家海外门店,奈雪的茶也于同年12月在新加坡开出首店。这一年,蜜雪冰城在越南开设了第一家海外门店。

但在那时,中国新茶饮风潮才刚刚兴起,因此大多数品牌的重心仍在国内市场。直到最近两年,新茶饮厮杀激烈,国内市场渐趋饱和,品牌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战火悄然蔓延至海外。

从去年开始,众多新茶饮品牌加速海外布局,茶饮的大航海时代到来——

已经上市的奈雪的茶重启出海计划,开出了泰国首店;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甚至日韩国家和地区,喜茶的身影愈发活跃;今年刚刚IPO上市的茶百道已在海外落地4座城市8个门店;河南起家的蜜雪冰城则风靡印度尼西亚,是海外门店数最多的中国新茶饮品牌,还有沪上阿姨、甜啦啦、书亦烧仙草等纷纷加入出海大军。

凶猛开店之外,IPO上市成为新茶饮争夺海外市场的手段之一。过去一年来,我们见证一波浩浩荡荡的上市潮——沪上阿姨、蜜雪冰城、古茗等已经排在了港交所大门外。

某种程度上,新茶饮赴港上市潮也是出海大潮的一缕写照。“大家需要一个连接世界的平台,以便于今后海外业务扩张。”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如是分析。

全球产业链重组,“走出去”已成大势所趋,出海2.0时代拉开序幕,一批中国企业在海外大杀四方:

以SHEIN、Temu、TikTok等为代表的跨境电商及互联网平台在海外迅猛崛起;小米、OPPO、vivo等手机品牌出海销量走高;名创优品、泡泡玛特走出国门,海外门店人潮拥挤;还有比亚迪、五菱、蔚来等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中东、东南亚等地区走俏,海外市场的表现弯道超车欧美日韩等老牌车企。

“2023年我出海许多次,发现海外供应链基本都有和中国的衔接需求,这会带来许多结构性机会。中国制造业的生态优势难以替代,尽管部分转移到越南、泰国和印尼,但国内上下游链条完整,加上工程师红利和企业家的韧性,能量依然十分强大。出海变成一个趋势,这里面有很多机会。”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在清科年会上分享。

此前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也认为,中国优秀企业的出海、国际化值得期待,有不少企业生而国际化,进而面向某一特定市场去创新,这样的企业会越来越多。

在投资人眼中,出海被视为是未来长期的系统性新机会。正如达晨达晨财智执行合伙人、总裁肖冰所言,奔赴全球化市场的星辰大海,是一个优秀的世界级企业该做的事情。“而中国年轻的新一代创业者,具备更好的国际化的眼光和能力、人才,这让我们看到新的希望。”

出海之浪潮汹涌,即便如此,出海之路的暗礁与风浪同样不可忽视,这注定是一场在文化、政策、制度等多维度布满考验的征途。

大家都在期待一批来自中国的世界级公司。

< class="pgc-img">

入图片由陈征摄

本文作者/顾筝 韩小妮


这些天,你的朋友圈里一定有上海朋友晒出了两个月来喝到的第一杯奶茶。

上海是众所周知的“咖啡市”,但奶茶在上海一样有故事。



01


“珍珠奶茶真好喝。” 2002年开播的海派喜剧《老娘舅的儿孙们》中,阿庆喊出了这样一句“名言”。

对于看电视长大的上海小囡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视频网站上甚至有UP主专门找出了全剧首句“珍珠奶茶真好喝”的片段。

有网友留言说:“为什么我现在爱喝珍珠奶茶,就是因为阿庆这句话!”

也有人畅想:“如果奶茶店开到现在,阿庆也发财了。”

“手作奶茶流行起来后,说不定现在是上海滩老牌子了。”

其实,上海人最初接触奶茶这一饮品的时间,还可以往前推十多年。

我们翻了翻上海的旧报纸,发现至少在1989年,报纸上就刊登过速溶奶茶问世的简讯。

这款“国内首创”的速溶奶茶名叫“乐氏”,由上海久乐食品厂生产。

简讯中称,“这种固体饮料,采用新鲜牛奶、上等红茶汁、优质白糖等原料精制而成”。

此后,报纸上又陆续刊登了各种品牌速溶奶茶的广告↓↓

< class="pgc-img">

汤姆奶茶广告,1991年12月14日刊登于《解放日报》。

< class="pgc-img">

必是高级速溶奶茶广告,1992年6月13日刊登于《文汇报》。


只是显而易见,它们在市场上并没有激起太大的火花,跟日后“绕地球40圈”的香飘飘无法同日而语。



02


要说上海人真正开始了解珍珠奶茶,和上世纪末走红的红茶坊不无关系。

这种有别于老上海茶馆店的新式茶馆,最初在台港地区流行,随后在上海遍地开花。

到1998年,媒体作了不完全统计,“在近3年的时间中,沪上大大小小的红茶坊已开出了140余家”。

< class="pgc-img">

1998年7月18日《文汇报》上关于红茶坊走红的报道


其中有两家连锁,上海人到现在还有印象:

一家是店堂里贴着对联“缘来惜缘,缘尽随缘”的圆缘园;

还有一家上次我们写魔都“初代网红”餐厅 的时候,被不少人cue到,那就是仙踪林。

来自台湾的仙踪林,主打“森系”风格,青藤垂拱,原木悬顶,绿树环抱岩洞,还有用鹅卵石砌成的吧台和石墙。

它最大的特色是秋千座,颇受女孩子和小朋友欢迎。

我们有读者留言说:“仙踪林,那时候和闺蜜碰头都会约,时代的眼泪。”

这些红茶坊里有两大招牌饮料:

一个是“泡沫红茶”,顾名思义,是在红茶中加入糖和冰块,经机器搅拌摇晃后产生丰富的泡沫制成;还有一个就是珍珠奶茶了。


< class="pgc-img">

1998年2月27日刊登在《解放日报》上的手摇泡沫红茶照片 /周红钢 摄


点一杯泡沫红茶或是珍珠奶茶,价格约在12-20元之间。如果想要吃点简餐,大约要花40-50元。

对比1998年全市职工约993元的月平均工资,喝珍珠奶茶可以说算是一种高消费。

当时的媒体报道称,泡红茶坊,是“沪上很多年轻人过夜生活的方式”。

< class="pgc-img">

1998年12月13日《文汇报》上关于红茶坊的报道


报道中采访了一位在合资公司工作的王小姐。

“每个星期,她总要花两、三个晚上去红茶坊,要上一杯香浓醇和的珍珠奶茶,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把当天的工作理一个头绪。”

她说:“平时工作压力挺大的,所以下班后就喜欢一个人到红茶坊坐坐,在茶坊安静的环境中让心情平和下来。”

也有一些年轻人是去红茶坊聚会的,对他们来说,茶不是重点,主要是为了找个地方打牌、“茄山河”、谈恋爱。

对上海的80后来说,没在红茶坊通宵打牌过,人生是不完整的。

红茶坊的这一功能,一直持续到后来的避风塘“18元畅喝”时代。


< class="pgc-img">

避风塘的“18元模式”从新世纪初一直持续到2008年


有的人习惯坐下来先点好珍珠奶茶、现烧咖啡和冰激凌三样,“随便吃,吃得穷凶极恶都不要紧”。



03


也许是因为红茶坊在上海太过风靡,2000年初,上视推出了一档情景喜剧与当时东视的《老娘舅》打擂台,名字就叫《红茶坊》。

不过就在那一年,上海人喝珍珠奶茶的方式迭代了,专卖奶茶的奶茶铺在大街小巷流行起来。

在我们翻旧报纸的过程中,发现早在1995年的时候豫园就出现过一家珍珠奶茶专卖店,销售“由红茶调制,满口浓香,清洌解渴”的“台中黑珍珠奶茶”。


< class="pgc-img">

1995年这则台中黑珍珠奶茶的广告称其为“高品位食品”


但走在太过前列,反而被时代湮没,奶茶铺在上海的红火得进入新世纪之后。

2000年8月23日的《申江服务导报》上这样写道:

“如今,想喝珍珠奶茶,如果还花20多元去大小茶坊正襟危坐,有点‘老土’;在街边大大小小的奶茶铺里,你一样可以领略到珍珠奶茶的独特风味。”

“手拿一杯方便装的珍珠奶茶边喝边走,早已是大街上频频出现的流动风景。”

上海滩初代珍珠奶茶连锁品牌有“快可立”、“乐乐杯”、“8+8”、“可爱杯”、“有意思”等等。


< class="pgc-img">

若干年后在上海走红的奶茶品牌还有街客 /2008年8月23日《新闻晨报》


开设在上海展览中心的一家“有意思”分店,生意最旺的那一天卖出了2万杯珍珠奶茶。

群雄争霸的局面使得街头珍珠奶茶的价格降到了5元上下。一些新开设的品牌为了抢占市场,干脆在午饭时段打出了2元特价。

当然就算卖特价,商家也不会亏本。

最早进入上海的珍珠奶茶品牌“快可立”的总部代理商当年曾透露过,加盟店的利润在70%左右。

那一年,以玩溜溜球出名的台湾“郭大王”郭恒均也加入了卖奶茶的行列。要是你还依稀记得这个名字,恭喜你暴露年龄了。


< class="pgc-img">

凭借溜溜球走红的“郭大王”郭恒均,相信上海的80后都有印象。


1990年,“郭大王”把溜溜球带到上海,在校园里巡回演出,一度掀起风潮。

城中举办了数次溜溜球大奖赛,电视台都做了转播。

“郭大王”还顺势开发了“溜溜球”小蛋卷,买"溜溜卷"送"溜溜球"。

不过,流行的热潮总是后浪推前浪,随着“溜溜球热”渐渐沉寂下来,2000年,“郭大王”又回到了上海,开了一间珍珠奶茶铺。

听说,他兜里总揣着一个溜溜球,有时会在孩子们面前表演。

在千禧年的那一波珍珠奶茶热潮中,面包店、杂货店、超市都纷纷卖起了奶茶。

就连南京西路上的老牌西点房凯司令里,也出现了自制珍珠奶茶。

但几年后,奶茶塌房了。

奶茶不含奶,是对它一针见血的指控。

当时有记者去不同的奶茶店采访,老板们都开诚布公地介绍了奶茶的调制过程:

红茶粉、奶精、数十颗珍珠,加水“调一调”。

< class="pgc-img">

2010年8月23日《新闻晨报》上关于奶茶不含鲜奶的报道


他们不藏着掖着,是因为这是当时奶茶制作的统一标准。

作为一样新兴事物,国家并没有针对珍珠奶茶这类现制现售饮料制定质量标准,添加剂的含量也没有限定。

对于要赚钱的老板来说,市面上一杯奶茶卖四五元,只能靠低廉的原材料来控制成本。

奶精,25公斤,价格250元至350元不等;茶叶,500克一包约为10元……

核算下来,原材料加外包装(塑料杯、吸管、封口膜),一杯珍珠奶茶的成本是1.5元左右。

如果在小学附近开店,小学生消费能力低,一杯最多卖到3元,就要选择价格更低廉的奶精。

掀开了奶茶制作背后的面纱,妈妈们有了理直气壮的理由劝说孩子:你看,奶茶不健康啊。

在2005年到2008年,对奶茶行业的负面报道时不时就见诸报端。

紧接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一大片“品牌”死去,奶茶行业的第一波高潮基本退去。



04


不过即使被妈妈耳提面命,但上海小囡还是会忍不住奶茶的诱惑。

而且在记忆里最好喝的那一杯,往往是在学校附近的某个小铺子里。

1992年,三十多岁的卞根琴下岗后,在虹口的霍山路上摆了个小摊。看孩子们放学,是她摆摊的乐趣。

“阿拉附近格辰光有中学、有小学。老城区小孩放学老闹猛的,人不要太多噢,路上走都不好走。”

那时的她根本不会想到,自己的“阿姨奶茶”日后会在提篮桥饮食圈里成为一块响当当的牌子。


< class="pgc-img">

从路边摊到小铺子,卞根琴阿姨一直在提篮桥卖奶茶。 /杨眉摄于2006年


刚开始,她只卖血糯米赤豆羹,装在泡沫塑料的“草帽碗”里,1块钱一小碗。等到天热,又增加了水果羹和绿豆汤。

说起来,用血糯米做的点心也算是一种上海特色。

上海80后小时候都吃过一种血糯米雪糕,一粒粒细长的血糯米肉眼可见。

咬上一口,有着浓浓的奶香,当雪糕在嘴里融化的时候,里面的血糯米咬起来特别有嚼劲。

看到台湾的珍珠奶茶在上海流行起来,“刚开始要十几块一杯,好像有钞票人才好去吃”,2000年左右,卞阿姨也卖起了奶茶,不过走的路线是错位竞争。

“我卖老小的杯子,比一次性杯子还要小一点,只卖1块5角。”

不仅价格实惠,卞阿姨还创造性地把熬到爆开的血糯米和香滑的奶茶配在一起,味道竟然很搭,结果生意越做越红火。


< class="pgc-img">

血糯米奶茶是卞阿姨自创的特色 /来源:CFP


“有些小孩好白相(好玩)唻,没钞票,跟我讲:阿姨,一块钱我明天给侬,侬今朝(今天)给我先吃一杯好伐?”卞阿姨回忆说。

佳影1999年出生,她的“奶茶快乐老家”也是学校附近的铺子。

她记得初中时,学校旁边的曲阳家乐福对面开出了一家名叫“1点点”的奶茶店。


< class="pgc-img">

随着1点点的出现,奶茶进入“定制”时代 /来源:界面新闻/CFP


第一次喝,佳影和好友还有点“洋盘”。服务员问:你们要几分糖?

她们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选。“后来选了全糖,齁死了。”

2012年在上海开出首家店的1点点,是在COCO茶饮和快乐柠檬的夹击中发展起来的。

佳影记得,学校附近早就有了一家COCO。

但1点点给了这群平时下课去买正大鸡排或者肯德基的初中生一点点新的体验——奶茶可以选茶底,可以加鲜奶,还可以免费加小料。

而且贵起来,可以达到20多元一杯。

对佳影和她的同龄人来说,除了喝的功能外,奶茶还有特殊的意义。

高三那年,学业紧张,高考倒计时悬在每个人心中。班主任有的时候会请大家喝奶茶。

还有年长的数学老师,其实并不能get奶茶的吸引力,但她知道孩子们喜欢,就会请年轻老师帮忙点单,或者直接把手机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点。

“回忆高中,那是特别开心的事情之一。”



05


进入2010年代的奶茶,应和着上海人的口味进化,从有得吃慢慢转化为吃好的、吃健康。

真正的茶底,真正的牛奶,成了奶茶最基本的标准。

而要出挑,还得有绝活。

到2017年,奶茶界搞了一件大事。

年初在人民广场开张的喜茶,给大家带来水果、茶底、奶盖的新体验。

与此同时,关键词还有排队N小时、每人限购3杯、黄牛250%加价、实名制购买。

平均30元一杯的奶茶,排队者众,让从三四元一杯喝起的80后有点看不懂。

但后来看不懂的事越来越多。

因为这一年是上海人将排队精神发挥至极致的一年,之后有越来越多需要排队的食物,被称为网红食品。


< class="pgc-img">

2017年2月喜茶在人广来福士刚开张时生意火爆 /来源:CFP


随着喜茶一起兴起的,有乐乐茶、奈雪的茶,KOI等等……

佳影大学毕业后进入美食公众号“企鹅吃喝指南”做编辑。她专门研究了奶茶,发现上海的奶茶店非常卷,但几乎没有卷的余地了。

她去探访的新店,已经不拿奶茶做卖点了,反而是通过杯子或店面装修做卖点。

因为现在在消费者的心里,可以接受一杯20多元的奶茶,但要喝到鲜奶,吃到鲜果,有好一点的茶底。

大家用自己的嘴巴投票,提升了奶茶行业的整体水平。

佳影在市中心上班,常常会点各种新店的奶茶喝。但有的网红奶茶店,她到现在也还没排上队。

对她来说,奶茶依然有特殊意义。

过年时,她会点奶茶来当年夜饭的饮料。“我80多岁的奶奶很喜欢喝奶茶,我们就会满足她的愿望,点给她喝。”


< class="pgc-img">

前年过年点的奶茶,左边那杯是佳影奶奶爱喝的。 /受访者提供


和佳影一样,从小喝着奶茶长大的上海小囡,奶茶对他们也具有特殊意义。

卞阿姨当年的那些学生客人某一天还会回来,带着自己的孩子来买奶茶。

“他们小辰光背着书包,真的老好白相的。现在自己做姆妈、做阿爸了,跟小孩讲:喊‘阿娘’!喏,倷姆妈在这里吃大的喏。眼睛一眨,真的快!”卞阿姨感叹说。

去年7月15日,随着北外滩旧改,“卞阿姨奶茶店”在营业20年后画上了句号。

那一天,大家从四面八方过来,甘愿排队3小时,也要最后再喝一次卞阿姨的奶茶。


< class="pgc-img">

去年夏天最后一天营业,卞阿姨的奶茶店不断有人来排队。 /陈征 摄


一直到那天晚上23点23分,卞阿姨才结束营业。



< class="pgc-img">




参考资料:

1. 舒明,《“茶坊”为什么这样“红”》,文汇报,1998年07月18日。

2. 潘煊,《红茶坊走“红”申城》,解放日报,1998年07月20日。

3. 陈琳琳、陈颖,《无拘无束红茶坊》,文汇报,1998年12月13日。

4. 李艳秋,《卖珍珠奶茶真赚钱》,新闻晨报,2000年06月22日。

5. 夏晓岚,《珍珠奶茶街头飘起茶香》,申江服务导报,2000年08月23日。

6. 羊小道、一依,《港台派 激活上海》,申江服务导报,2003年11月12日。

7. 也风,《打牌?约会?》,上海星期三,2001年06月27日。

8. 陈里予、王一,《果味奶茶不含天然水果,无鲜奶奶茶成本最低只有五六角钱》,新闻晨报,2010年08月23日。

9. 张志伟,《仙踪林传奇》,三联书店,2001年3月版。


- END -

写稿子:顾 筝 韩小妮/

编稿子:韩小妮/ 写毛笔:杨 卓/

做图片:二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