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物产资源,
今天小农跟大家聊的这种神奇的植物,它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很受人们的欢迎,到了国外,更有着“东方高原上的璀璨星辰”
“东方神草”等美誉。它就是“五谷之王”——苦荞麦。
1
苦荞麦
苦荞隶属蓼科荞麦属,是一种起源于我国的重要杂粮作物。因其对环境的适应力强、生育期短,是高海拔冷凉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荞麦代谢物丰富,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溶性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等。其中黄酮类、蒽醌类化合物等具有降三高、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及多种慢性病等作用。
苦荞麦营养丰富,虽味道有一丝丝微苦,但凭借劳动者们的智慧,把它变成美食并不是什么难事。
在古籍中,记载了不少关于苦荞麦的食用方法,有苦荞饭,也有苦荞面食。
2002年在青海的喇家遗址,曾发掘出一碗苦荞面条。经过科学家们的分析,认定这是古人用苦荞、小米制作的面条,而且这碗苦荞面条里还有油脂、植物,甚至动物骨头碎片,是一碗配料丰富的荤面。
东汉时期已经有了关于将荞麦磨成粉,制作苦荞面条的记载,不过那时候,人们把所有苦荞面食通称为苦荞饼,有苦荞蒸饼、苦荞汤饼、苦荞金饼、苦荞索饼之类。学者们考证,那时候的苦荞汤饼应该就是咱们现在吃的苦荞面片汤。
到了晋代,苦荞面食很受欢迎,春天宴会上要有苦荞馒头,夏天秋天可以吃发酵的苦荞饼,冬天要吃苦荞汤饼,苦荞面食一年四季都是人们的桌上伴侣。
古人也有把苦荞面条做成甜食的经历,明代高濂的书里就记载了这类甜食的做法。首先把揉好的苦荞在锅里炒到一定程度,出锅,碾成细条,再揉一回。然后把糖卤下到小锅里,煎一到两刻钟,冷却之后,下炒面,下碎松仁,搅匀,铺在案上,趁热切成平行四边形,就做成了有苦荞成分的甜品。
2
苦荞·文化
在云南楚雄地区流传的彝族著名的创世史诗《梅葛》中讲述到,天神在创造世界时,为了让人类活下来,撒下了许多粮食的种子,边洒边说说道:“格滋天神,撒三把苦荞,撒在米拉山;撒三把谷子,撒在石山岭;撒三把麦子,撒在寿延山。麦子出穗了,谷子出穗了,荞子长出来了。”
苦荞麦是彝族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符号,彝族人认为苦荞麦“被赋予了神秘力量”,并将它用在“通过生命重要阶段和渡过生命难关的各种仪式”上,传达着彝族人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在彝族人的内心深处,觉得苦荞麦与祖先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3
五谷之王
当然,苦荞能够得到“五谷之王”这个称号,并不仅仅是因为它能够填饱肚子,充足的营养才是苦荞麦被赋予的“神秘力量”。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渣秽”。此外,《千金要方》、《中药大辞典》等文献中也有记载:苦荞可安神、活气血、降气宽肠、清热肿风痛、祛积化滞、清肠、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过敏、强心、减肥、美容等。
经现代研究发现,苦荞麦不同于其它谷物之处在于其富含芦丁。正是芦丁的存在,才使它的营养更上一层楼。
芦丁:又称为芸香苷、维生素P,是一种天然的黄酮苷,能够维持血管壁的正常透性与脆性,软化血管,有促进伤口愈合、消炎、抗过敏、止咳、平喘、降血脂的作用。
但研究员同时也发现,在荞麦驯化过程中,黄酮类物质芦丁等含量降低且抗病能力减弱,其背后的遗传基础尚并不清楚。
4
苦荞驯化中的“七十二变”
针对这种情况,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对苦荞麦展开了进一步研究。
该团队利用200份苦荞微核心种质资源的成熟谷粒为研究材料,构建了苦荞代谢组数据库,其中包含567种已知代谢物和525种未知代谢物。苦荞地方栽培群体NL、SL与野生群体HW的代谢组进行比较发现,NL和SL中分别有245种和265种显著差异代谢物,包括儿茶素、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2等黄酮类物质。
实验分析发现,588个定位信号位于驯化区间内,这表明大多数差异代谢物在驯化过程中受到了选择。另外,在苦荞驯化过程中,荞麦立枯病的抵抗能力降低,该病害严重威胁荞麦的增产、稳产。
研究人员对150份苦荞品种进行了立枯病抗性评价,发现其抗病能力与其次生代谢产物水杨酸(SA)的含量呈正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苦荞毛状根中过表达糖苷水解酶基因FtSAGH1可以提高水杨酸含量。在拟南芥中异位表达FtSAGH1,能提高对立枯丝核菌的抗性。
该研究揭示了苦荞重要代谢物定向变化的遗传机制,为苦荞药用特性和抗病性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据专家介绍,这次首次对苦荞进行大规模代谢物分析,将有助于苦荞的药用特性和抗病性的遗传改良。
既是粮食作物,又是营养食品的苦荞,您喜欢吗?
道预制菜,千年都梁情。
依托优渥的自然禀赋,重庆市梁平区在预制菜产业发展的赛道上,跑出了独特魅力。田间农家的稻、柚、竹、豆、鸭,在工业化、智能化的工厂里制作加工,酸甜香辣等风味尽数融入优质食材,借由发达的物流运往天南海北,食客们简易加热,就能和巴渝美味撞个满怀。
预制菜,梁平造,舌尖上的产业链“由一接二连三”,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之间形成了绿色发展的闭环。预制菜东风吹起,梁平区将以推动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为突破口,围绕新型工业化建设,积极谋划1000亿级新兴产业集群项目包,争取率先打造出中国西部预制菜样板地。
位于梁平高新区的中国西部预制菜产业园。熊伟摄
绿色本底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
“梁平的食材种类丰富,无论主食材还是调料,都能满足我们企业的发展需求。”梁平区奇爽食品有限公司厂长戴煌昭指着身后的工厂介绍,基于自然禀赋,我们梁平厂区发展出丰富的产品线,零食、饮料、预制菜,种类丰富。
农产品是基础,近年来,梁平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为预制菜产业的崛起,提供先决条件。
据了解,梁平工业园区(梁平高新区)2020年被认定为50亿级市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从面上来看,园区基本形成了以饲料、大豆、鸭子、笋子、海带、花生等农产品加工的工业集群。
目前,园区食品企业总量有30余家,其中投产26家,实现产值68.2亿元,年税收近1亿元,其中产值过亿元的有11家,规模以上企业17家,占比近一半,国家驰名商标2个。现有直接从业人员1500余人,带动就业人员约5000人以上。
接下来,梁平区将围绕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的打造工作,完善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着力构建、完善预制菜产业生态,预计到2025年,预制菜全产业链年产值可达500亿元;到2030年,园区达30平方公里,全产业链年产值将达1000亿元。
梁平区奇爽食品有限公司,工人在对预制菜产品进行质量抽查。刘辉 摄
绿色发展 知名企业、优秀人才扎堆
蒜末放在第一格,莲藕、木耳、青红椒摆在第二格,合上盖子,放进“智厨娘”智能烹饪机器中,点击屏幕中的“炒三脆”,两分五十秒后,菜出锅,香味扑鼻,仔细品尝后,众人点赞到:大厨手艺。
看到自家的产品被夸赞,智厨娘联合创始人刘燕笑得合不拢嘴,“我们这个机器,云端菜谱有3600多道,川渝湘粤,口味任选,所烹制的菜品色香味俱佳,很便捷。”
选择扎根梁平,刘燕解释:“因为我是梁平人,我对自己的家乡够了解、有信心。我一直从事相关工作,听到家乡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我没有犹豫就回来了,为家乡出力,为家乡点赞。”
在梁平区委、区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刘燕的产品已经在2021年面市,2022西洽会、2022智博会上,“智厨娘”系列产品一经亮相,就引得众多企业、市民驻足观看、体验。“未来,我们的产品会乘着梁平预制菜产品的发展东风,为更多食客提供便捷。”
90后杨海燕入职重庆渝每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经两年,她拿起最新研发的虎皮豆腐让众人品尝,“从立项到研发,再到推出,这个产品用了半年时间,目前消费者的反馈很不错。”
杨海燕介绍,重庆渝每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休闲食品研发、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型企业,是生产研发及仓储发货的综合体。其中,豆制品生产线日产能超过100吨,蔬菜制品生产线日产能超过50吨,带来直接就业岗位200余个。
优秀企业争相入驻,优秀人才尽数“归巢”。今年以来,梁平区全力以赴招商引资,编制预制菜产业发展图谱,紧盯行业全国前10头部企业,前50知名企业招商合作。目前已签约预制菜产业项目30个,协议引资100亿元,引进企业50余家。
渝美滋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烧火象等预制菜产品。向成国 摄
绿色未来 打造中国预制菜产业集聚区
“我们将以建设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为契机,充分发挥好新型工业化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预制菜产业核心竞争力,瞄准‘建设西部领先、全国一流预制菜产业基地’,以打造中国预制菜产业集聚区、西部预制菜综合服务区、中国预制菜创新创业示范区的目标,争先创优,实现跨越式发展。”梁平区相关负责人说。
预制菜一头连着消费变迁,一头连着生产变革。梁平区如何紧抓预制菜产业东风,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接下来,梁平区将围绕完善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着力构建“三区一中心九平台”预制菜产业生态。三区,即生产加工区、综合服务区、物流枢纽区;“一中心”即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运营中心;“九大平台”即:装备供应平台、原材料集散平台、杀菌消毒平台、食品检验检测平台、冷链物流平台以及研究平台(研究院)、大数据及电商平台、会展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切实降低企业在梁平的投资综合成本。
同时,做优软实力。构建“三大体系”: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制定行业标准,把食品安全作为底线红线,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让食品安全可追溯;
构建“1+N”的会展体系。“1”:每年在梁平举办一届西部预制菜产业博览会;“N”:定期不定期举办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等专业展会,打造引领西部预制菜产业的展示窗口、交易平台、品牌展示、招商引资载体;
构建品牌营销体系。区域品牌营销上,深挖梁平预制菜文化内涵,叫响“渝吃渝香”预制菜区域公共品牌。特色产品品牌营销上,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同创行动,举办全国性的烧白、毛血旺、麻婆豆腐等川菜系列预制菜单品美食大赛、预制菜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黄亚辉)
湃新闻综合报道
鄂尔多斯青铜器既是中国北方青铜器最具代表性的遗存,也是横贯欧亚大陆草原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澎湃新闻获悉,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苍穹之下——鄂尔多斯青铜文化展”在山西青铜博物馆开幕。400余件精美青铜器为公众勾勒出一幅草原民族迁徙、战争、交往、融合的壮丽图景,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进程。
展览现场
鄂尔多斯,地处黄河“几”字弯环抱内,南过长城连中原腹地,北逾黄河越阴山,接蒙古高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碰撞交融,滋长相成。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因在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发现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最具典型性而得名。以动物装饰、小巧实用为显著特征。启自商代,盛于春秋、战国,延续至汉,使用人群主要是以狄—匈奴为代表的畜牧—游牧部族。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由山西博物院、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鄂托克前旗文博研究院、内蒙古明博草原文化博物馆等5家单位联合举办。展览分为“质朴奔放的青铜世界”“意趣天成的青铜艺术”“多元一体的文明传承”等三个单元,分别展示了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车马器,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艺术风格和制作技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演进探究。
展出的代表性器物涵盖双鹰首剑、鹤嘴斧、鹿首刀、马首匕、四马纹挂钩、虎衔羊纹饰牌、虎豕咬斗纹金牌饰、对鸟柄剑、蛇首匕、错金虎符等。
对鸟柄青铜短剑 战国 长27.2厘米,宽4.5厘米 鄂托克前旗文博研究院藏
第一单元“质朴奔放的青铜世界”分门别类展示了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车马器等,代表性器物有双鹰首剑、鹤嘴斧、鹿首刀、马首匕、四马纹挂钩、青铜带具、双团豹纹泡饰等。草原民族彪悍尚武,在马背上驰骋,逐水草而居。用于近身格斗的短剑出土数量多分布广,是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最具特色的器物之一。管銎斧、鹤嘴多发现于中国北方地区,安装木柄后可用于砍砸、啄击,被草原游牧民族普遍使用。功能多样的铜刀是牧民们屠宰、切割、皮料加工的好帮手。高圈足双耳青铜鍑既方便栓挂携带,又能在迁徙途中随时炊事。马背民族的马具也十分完备,起到控制、保护和装饰马匹的作用。
展览现场
第二单元“意趣天成的青铜艺术”着眼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艺术风格和制作技艺,代表性器物有虎衔羊纹饰牌、虎豕咬斗纹金牌饰、刺猬咬蛇带钩、圆雕双山羊饰件、马纹镜石范等。草原上的能工巧匠从天地万物取材,表现逼真的动物形象和生猛的搏斗场景,传递出鄂尔多斯先民对生命和生活的崇尚热爱。鄂尔多斯先民不仅对“双范合铸”的传统工艺驾轻就熟,而且,对金银器的锤揲、模压、抽丝、焊接、镶嵌等复杂技术也运用自如。
展览现场
第三单元“多元一体的文明传承”重在探究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演进中产生的深远影响,代表性文物有对鸟柄剑、蛇首匕、错金虎符、野猪纹青铜带钩、伫立马形青铜杖首等。佩剑是中国古代社会一项重要礼仪,这一文化现象的形成与早期草原男子随身携带短剑密不可分。牛、羊、马、兔、虎、蛇等草原动物,是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常见的创作元素,随着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原地区十二生肖观的形成。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虎形文物数量可观,虎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自古受到中国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共同崇拜,成为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处的文化基因。
双虎相拥纹银饰件 战国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双虎相拥纹银饰件,长4.5厘米,宽3.8厘米,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石灰沟出土。平面呈菱形,主体饰双虎交颈对卧形态。虎身呈匍卧状,虎头各抵在对方的颈背处,前肢相互搭连,拥抱依偎。两虎形态刻画非常细致,虎头平面式,双耳简洁成圆弧轮廓,凸目,眼眶及额头轮廓明显,身躯侧卧,以联珠纹表现虎尾,这些精细的刻画将拥抱嬉戏中的两只老虎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子母虎形青铜挂钩 战国 长12厘米,宽5厘米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四马纹青铜挂钩 战国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四马纹青铜挂钩,长8厘米,宽7.5厘米。整体呈“几”字形,四马对称而立,造型生动。这类器物有的可能是挂缰钩,即骑马者行进时将马缰钩挂于此,用以解放双手开弓放箭或抄持他物;有的用于悬挂类似于挤奶桶的器皿。
马纹镜石范 战国 高13厘米,宽6厘米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伫立马形青铜杖首 战国 高13.5厘米,宽8厘米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四驴纹青铜饰件 东周 长4.5厘米,宽2厘米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与充满庄严肃穆、充满仪式感的中原青铜器不同,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更具实用性,造型简洁淳朴,构图自然奔放。据山西青铜博物馆副馆长张锐介绍,北方游牧民族的青铜器主要以实用工具为主,很多青铜器物是为了便于作战或生活时使用。而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多以礼制方面居多,比如鼎、簋、盘等,由此可见晋蒙两地在古代的文化异同。
屈肢羚羊形金饰件 战国 内蒙古博物院藏
屈肢羚羊形金饰件,长5.1厘米,宽0.9厘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坠饰,模铸錾刻而成。羚羊呈圆雕式,四肢内屈,双角竖立,其间连线形成坠孔,便于垂挂。突出朝天的羊角,可能与祭天有关,把图腾作为祭天的偶像。
伫立羚羊形青铜竿头饰 战国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伫立羚羊形青铜竿头饰,高16.5厘米,宽10.5厘米。圆雕,竿头为伫立的羚羊形,双角向后弯曲,弓身。四足紧凑,站于銎管之上。将崇拜物形象装饰于竿顶或杖端,是早期北方民族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圆雕双山羊青铜饰件 战国 高10厘米,宽4.5厘米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苍穹之下,大河奔涌,晋蒙同饮黄河水,文化联系十分密切。 在山西黄河沿线出土了不少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本次展览中,“山西籍”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策展亮点之一。山西博物院藏铃首剑、虎首剑、三銎刀、三凸钮环首刀、蛇首匕、“白兵三奴”鍑等器物一同展出,反映出当时山西境内民族和文化交流融合的盛况。
蛇首匕 商 山西博物院藏
蛇首匕,长32.5厘米,宽2.7厘米,山西省石楼县后兰家沟村出土。匕首蛇形,舌可活动。匕柄镂空,匕格向上卷曲。匕身中部起脊。蛇首的装饰风格,在我国北方草原民族活动区域发现较多,是当地一种流行的装饰手法。
虎首青铜短剑 汉 长28.5厘米,宽5.2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鸠杖首 汉 山西博物院藏
鸠杖首,长16厘米,山西省太原市冶炼厂征集。圆雕,管銎上部铸站立状鸠鸟。鸠鸟形杖首是古代中原地区非常流行的一种器物。因鸠鸟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吉祥之物,象征着健康长寿,因此逐渐演变为老者手扶拐杖的装饰物,其与早期北方青铜文化中的鹤头形杖首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它们来源于由图腾崇拜而衍生的部落首领及氏族长、家族长等手持的权杖,逐渐演化为老者手扶的拐杖,成为尊老重孝的标识物。
开展当天,山西青铜博物馆推出“苍穹之下云之上”连麦直播,邀请鄂尔多斯市博物院专家为公众隔空解读展览。本次展览展期至8月21日
展览海报
(本文综合自山西博物院以及中新网、山西之声等相关报道)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