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时,除了手捧奶茶的潮男靓女,还有托着水果盒,吃得津津有味的“小吃货”。想要这样的“水果自由”似乎并不困难,细心的人会发现,如今街头出现了一些生意火爆的鲜切水果店,店中摆放着数十种水果,所有水果洗净、切块,然后按照固定价格由消费者任意选择。不过,据近日新华通讯社微信官方账号报道,相比于普通方式购买的水果,鲜切水果不仅价格偏贵,计量称重也可能存在套路,同时,有些店面卫生不规范,出现微生物菌落严重超标的情况。
与其吃“亏”,不如将新鲜水果买回家,现买、现切、现吃,如果再准备一个精致的果盘,那就能让你在家吃水果的时候更加“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旋转果盘】
图片来源/喜得润旗舰店截图
这样的果盘暗藏玄机,似乎已经成了“网红”果盘,受到很多人的青睐。花朵的外形,看上去精致又美观,轻轻拧动果盘顶部的花朵型开关,就可以打开或收起花瓣型果盘,在旋转开合之间,果盘就像花朵绽放一般,吸引你的注意力。当然,旋转果盘除了可以盛放各种新鲜水果以外,还能盛放各类干果、糖果等,同时,在顶部的盒中还能盛放牙签,既实用又有趣。
【多层水果盘】
图片来源/宜家家居官网截图
在宴会上,除了单调的白色果盘以外,多层的托盘也有不少,两者相比,多层的果盘似乎更显高级。在家中也能打造这种高级感,不论是双层还是多层,将洗好的水果摆放在盘中,就像一个小小的“水果塔”。如果再精致一点,还能分门别类,将不同的水果盛放在不同层的不同区域。好友相聚时,精致果盘盛放着喜欢的水果,想吃哪种就吃哪种。
这样的盘子除了可以盛放水果外,还可以盛放糕点小吃,一物多用。同时,盘子还可以取下来随意进行组合和变换高度。
【多边形水果盘】
图片来源/INK+IVY官网截图
六边形的水果盘简单又不失个性,在中规中矩中多了点变化,同时,盘内小狗图案与英文字母是由金花纸制成,在精湛的工艺中显示出俏皮和逗趣。
图片来源/INK+IVY官网截图
心型的盘子总是会惹人喜爱,深浅叠加使整体的手绘效果更显逼真,紫色亮眼又浪漫,当盘中盛放各色水果后会不会像掉进了画里一样呢?
【透明水果盘】
图片来源/瑞家禾家居旗舰店截图
草莓、火龙果、猕猴桃、黄桃等颜色不同的水果放在一起,便有了彩虹般的颜色组合,在简单透明的水果盘上,各种颜色一目了然,视觉上就能给人带来食欲。
【藤编水果篮】
图片来源/H&M官网截图
当然,有些人害怕麻烦,在吃水果时并不会细致地切块,而是将整个水果放在水果篮中。选择这样一个藤编的水果篮,不仅环保,还有一种自然感,似乎是刚采摘的水果就被端上了餐桌。
相比于“街头风”的“网红”果盘,这样的水果盘不仅干净卫生,还能让生活充满仪式感。
新京报记者 张洁 图片来源 品牌官网截图、品牌旗舰店截图 校对 卢茜
守望家园】
作者:王仁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饮食文化中有一种现象:以“吃不完”来显示主人的盛情。将剩下的饭菜打包,在今天已是常态;其实在古代,也并非统统倒掉,有时是要打包的。古代打包的法则,也有大小的区别,有“礼包”,也有“罚包”。帝王甚至还有“怀归令”,吃不了要“兜着走”,御宴上曾有过这样的规矩。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盏和金漏匕(食器)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一些人常常以肴馔的量来定义筵宴的丰盛程度。宴席的准备都是以“吃不完”作为标准的,这也是判断主人盛情的一个标志。吃不了怎么办?——打包。古代打包的法则,也有大小的区别,有“礼包”,也有“罚包”。帝王甚至还有“怀归令”,吃不了要“兜着走”,御宴上曾有过这样的规矩。
湖南省博物馆藏的商代皿方罍(音雷,酒器)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这样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代。周代有许多食礼仪规,将各类筵宴的细节规定得仔仔细细,从这些礼文中我们可以读到打包的情节。以《仪礼·公食大夫礼》为例,所谓“公食大夫礼”,为国君宴请他国使臣的宴饮之礼。宴饮的程序是:国君先派大夫去宾馆迎请使臣,告以将行宴饮之事。使臣三辞不敢当,最后要跟着大夫到达宴会之所。这时宴会的准备工作自然早已开始,大殿上陈列着七鼎、洗盘和匜等器具。座席铺正,几案摆好,酒浆和馔品也已齐备。国君身穿礼服,迎宾于大门内。宾主揖让再三,答拜接连,然后落座。
陕西刘家洼出土的青铜匜(音仪,盥器,用之倒水洗手)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很快膳夫和仆从献上鼎俎鱼肉和醯(音西,醋)酱,这些馔品和饮料的种类及摆放的位置都有一定规范,不得错乱。有经学家根据《仪礼》上的详细记载,将“公食大夫礼”所用饮馔的陈列格式进行了复原研究,十分壮观,而且非常有条理。最后献上的是饭食和大羹,摆设完毕,大宴开始。宾主又是互拜一番,宾祭酒食,开始进食。
陕西韩城出土的凤鸟纹盉(音禾,酒器)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宴饮结束,使臣告辞,国君送于门边。膳夫等人则将没有吃完的牛、羊、豚肉块盛装起来,一起送到来使下榻的宾馆。残肉剩饭包送客人,即使是他国使臣,吃不了也得“兜着走”,这在当时显然不会被看成是不尊重使臣的举动。这算是“礼包”,是食礼规范的动作。
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斝(音甲,饮酒器)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在古代,肴馔可以打包,茶饮也可以打包,唐代就有这样的例证。据《云仙杂记》说,觉林寺僧志崇饮茶时按品第分为三等,他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他以最上等茶供佛,以下等茶自饮,中等茶用于待客。他的中等茶也一定有特别之处,有客人赴他的约会,都要用油囊盛剩茶回家去饮,舍不得废弃。喝不了,兜着走,也是太珍贵了的原因。这油囊就是一个防渗布袋,功用与当代塑料袋相同。
古代官员有机会赴御宴,自然觉得风光无限,有时还会设法悄悄带回一些馔品,让家人品尝。悄悄地,就当是窃食吧,唐代窃食御宴已成风气,不过谁也不将这行为当贼看待。皇上自然也乐得做个人情,不仅下了可以怀归余食的御旨,而且还让太官(官名,掌管百官之馔)专门备有两份食物,让百官带回家去孝敬自己的父母。明代陆深的《金台纪闻》,述及此事时这样写道:
廷宴余物怀归,起于唐宣宗时。宴百官罢,拜舞遗下果物。怪问,咸曰:“归献父母及遗小儿。”上敕太官:今后大宴,文武官结食两份与父母,别给果子与男女,所食余皆听以帕子怀归。今此制尚存,然有以怀归不尽而获罪者。
瞧瞧,那些悄悄放在怀中和袖里的食物,在臣子跪拜皇恩时撒落了一地,好难得一见的特别风景。唐宣宗动了情,下了“怀归令”,从此御宴上没吃完的东西,臣子都可以大方地带回去了。按陆深的说法,明代御宴上的食物,你要吃不了还非得兜着走,不然还要治你一个罪名,也许就是“不孝”之罪吧。
皇上办起筵席来,有时是很慷慨的,大臣酒足饭饱之后,还可以带回没吃完的食物,或者加带两份预备好的食物,这就是“怀归”。而且,有时怀归的不仅有食物,甚至还有当时使用的餐具,有时是瓷器,有时也可能是贵重的金银器。清人孙承泽《春明梦余录》谈到明代的情形说:“朝廷每赐臣下筵宴,其器皿俱各领回珍贮之,以为传家祭器。”
有了“怀归令”,御宴上碗净盘光。时下餐馆涌起“光盘”风,也是一道好风景。这“光盘”之风,还可以更强劲一些。由今及古,由“怀归”及“光盘”,我们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观念,不必准备吃不完的筵席,真吃不了时,那就“兜着走”吧。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7日12版)
意融融的时节,江西省南昌市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一家茶饮店内,一位身着汉服的女生正在小轩窗旁弹奏古筝,古韵建筑配合着悠扬音乐吸引了许多游客、食客驻足。
“走到这里就不自觉被中国传统乐器的声音吸引,虽身处闹市但很有意境,会让人想进店饮一杯茶。”来自长沙的游客唐敏表示,自己在做旅游攻略时,就在社交平台上刷到这家“国风饮品”店,当即决定前来打卡。
据了解,该茶饮店每日夜间在店内轮番演奏竹笛、琵琶、唢呐、二胡、古筝等乐器。从网友上传至社交平台的视频看,表演期间店内以及店周围的街道常常是“站无虚席”。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茶这一本身就很“中国风”的元素也圈粉了众多年轻人。
“我关注到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国潮文化’,在开店之初就想开一家中式咖啡馆,除做精品咖啡外,也探索西咖中做,将咖啡与中国茶相结合。”“Lohas乐禾咖啡”主理人徐卓的咖啡馆坐落在南昌市东湖区的一条老街上,小小的店面总是吸引了众多咖啡与茶的爱好者。
“岩茶的烘焙感略重,很契合咖啡的感觉,盛咖啡的杯具也是精心挑选的景德镇陶器或瓷器,未来也想探索在咖啡馆内加入更多传统文化。”徐卓表示,店内的饮品不仅引入了福建岩茶、铁观音茶等中国传统名茶,还在部分咖啡饮品内引入港式鸳鸯奶茶的概念做成新的特调咖啡。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喜欢以茶会友。如今,与三两好友一起坐下围炉煮茶,畅谈生活二三事,也成为部分年轻人新的消费以及社交场景。
“有人觉得喝茶是一种上了年纪的表现,但我身边很多朋友把喝茶看成一件很时尚的事,在生活节奏快的时候,与朋友一起喝茶聊天,也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00后”李诗南表示,当一杯普通的饮品加入传统文化元素后,就感觉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自己十分乐意为此买单。
2024年3月,在南昌市的一条老街上,不少年轻人在青年茶馆外饮茶闲聊。(受访者供图)
在看到大家对中式咖啡馆的喜爱之后,徐卓在旁边新开了一家青年茶馆。瓦煲茶、自在功夫泡、茶饮特调......随着气温回暖,不少年轻人拎着一把竹椅,就在街道旁饮茶,三言两语间道出“Z世代”饮茶时的“松弛感”。
在中国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中明确提出:“将中华文化元素有效融入中国品牌,深度挖掘品牌文化价值内涵。”
王老吉推出《国家宝藏》IP定制罐、瑞幸咖啡推出“中国茶咖”、喜茶推出“喜茶·茶坊”、奈雪的茶开“奈雪茶院”......事实上,不仅仅是个体饮品店嗅到了“国潮饮品”的商机,不少头部品牌早已布局新中式茶饮。
“当前,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是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青年群体普遍认同的消费选择。”在南昌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戴庆锋看来,传统文化+现代载体的消费模式,不仅能够充分彰显出中国悠久的历史,还能以消费载体+文化内涵的模式扩大影响消费群体,特别是青年群体。而青年群体的普遍认可,其实也反映出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
中新社记者 李韵涵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