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2日,成都饭店原址新项目复工仪式举行。新项目总占地面积约24.5亩,总建筑面积约15.7万㎡,容积率约6.0。融入了五星级酒店、办公、创客空间、体验式商业多重业态。
据悉,新项目规划了2栋超高层塔楼+独栋式商业院落裙楼,其中,A座塔楼高约175米,地上建筑39层,B座塔楼约120米,地面建筑约28层,独栋商业院落裙楼将以“成都饭店文化广场”为主题,打造约10栋3层建筑的院落式裙楼,形成上万平米的开放式商业街区。
新项目以成都文化汇客厅为主题打造,汇聚四大特色业态——
一是体现成都特色精致烟火气,美食街区汇聚地方特色美食和国际品牌餐饮。
二是打造老成都原味休闲中心,聚焦慢悠悠和老本味的城市记忆,成为未来成都的社交中心。
三是形成艺术范文艺策展中心,融合艺术展览、艺术画廊、精品休闲等功能,创造沉浸式美学游憩空间。
四是呈现青年互娱特色潮玩中心,融合IP场景体验空间,打造与春熙路商圈高度融合的青年潮娱互动空间。
项目效果图
在意向合作品牌签约仪式上,洲际酒店集团、瑞幸咖啡、汉堡王、几何文化、港久茶餐厅、潮宴大师等著名品牌鼎力助阵,传递出成都商业市场对项目的信心。
最“港”的地标 成都人的情怀
成都饭店承载着很多成都人的记忆与情怀。如今,成都饭店原址新项目复工,让人又想起了那段“繁花”岁月。
1984年,在水碾河路与一环路交界处,成都饭店拔地而起。在当时,这栋13层的高楼“出道”即成地标。
成都饭店,不仅是“个子高”,建设的标准也高。
据成都饭店老员工师学林回忆,这里被预设为市政府招待所,在电力保障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更是少有的双电源保障,以确保停电时有备用电源随时接上。
1986年,成都饭店被批准为“涉外旅游宾馆”。能在这里吃一顿、住一晚,是一件让人梦寐以求的事。
随着一环路全面改造扩建,成都饭店迎来了更好的生意。1992年,成都饭店成为当时整个西南地区首家荣获4星的饭店,并创下多项第一。
师学林说,“房间是一房难求,住一晚大概是三百多。”高消费让成都饭店的工作人员也享受了很好的工资福利待遇。那时候,成都人平均工资大概就两百元左右,而师学林1个月可以拿到六七百元,光是奖金就有一两百块钱。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成都饭店引入民间歌舞,组建“蜀乐宫”,有自家的美食街、室内恒温游泳池、高尔夫练习球道等,以成都话说,相当“港”!
成都饭店,深深烙在人们的脑海中。
师学林觉得,成都饭店卖的灯丝牛肉、月饼,无法超越。
冯晖在《成都街道漫步手记》中有写道,他曾在成都饭店拥有过多项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进高档宾馆,第一次坐电梯,第一次感受空调,第一次洗热水淋浴。”
至于成都饭店路口中央的街心花园和其中伫立的“建设者”雕塑,更成为外地人来成都的必打卡地,也是本地人结婚拍照的首选地。
直到2012年10月25日10:52,成都饭店实施定向爆破拆除。
那天,网友“@飞花”在成都日报微博留言:“后知后觉的我,今天才突然觉得万分留恋:水碾河路北街区的童年记忆如雪片般涌上心头,而成都饭店几乎就是这些记忆闪回中的唯一标志,尤其是饭店一楼商场时时传出的音乐,让我对那个年代的流行音乐有根深蒂固的记忆。”
几经易手 期待更好
自1984年开业到2012年拆除,成都饭店历经28年的历史。这期间,有高光,也有波折。
因经营困难,成都饭店在1997年以约1.4亿元转让给香港志威置业。也是在这一年年底,成都饭店由4星降为3星。
2000年,因债务纠纷,成都中级人民法院采取措施,将成都饭店全部土地、房产、饭店内部设施及其设备予以查封。
2007年,成都饭店以3.6亿元的参考价格走上拍卖台。
2010年底,四川洋洋百货豪掷4.03亿买下成都饭店地块,包含办公、商业、酒店等业态。
2012年,成都饭店拆除后,规划在原址重建集五星级酒店、大型购物中心以及甲级写字楼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但因各种原因导致了项目的停滞。
如今,成都饭店原址重建新的商业综合体的消息一传出,市民罗先生很激动,“我6岁起就随父母居住在成都饭店旁边的老小区里,住了整整18年,正好见证了饭店从开业到辉煌再到沉寂、破产、主体爆破的全过程。从小学开始,我就知道成都饭店是成都最好的饭店,现在期待建成后再去原址逛逛,也希望未来呈现的新项目能够承载我们厚重的儿时回忆。”
罗先生的话显然不仅仅代表他一个人,也说出了很多老成都人对成都饭店特别的情愫。
原标题:成都饭店原址新项目复工!唤醒成都版“繁花”记忆
在成都红星路步行街路口,83岁的王运华很想知道,在两三百米高的办公楼上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孙女王昭在网上帮爷爷找到了一则回答:“一种俯视城市的感觉,在大厦上班挺不错的,听不到马路上的吵闹声,特别安静。”
↑在成都IFS顶楼眺望远处 摄影刘海韵
这是一种王运华从未有过的体验。退休前,王运华曾在成都化工研究设计院工作,当时的工作地点还是以平房为主,“大家都抢着到二、三层办公,因为视野好”;上世纪80年代,部分厂房改建为6层高的老公房,这里也成了王运华的家。
↑上世纪初成都的屋顶 拍摄者 美国人路得·那爱德
在王运华的相册里,有一张1994年在蜀都大厦门口的留影。这里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有“西部第一高楼”之称。
此后,和王运华一样,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眼看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里面滋生的商贸往来为城市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一步步改变的,又岂止是人们看到的高楼那般简单。
楼的变化,背后是城的进化。
高楼变迁,见证了70年来从无到有的大城崛起之路。
高度之变:
从30米到677米
在杨刚的记忆中,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楼对普通人来说并不亲近。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杨刚全家就搬进了父母工作所在的成都市内燃机总厂生活区。总共三层,厕所、厨房均是公用的筒子楼,是那个时代厂区的标配。
如果一定要说哪里的楼最高,杨刚首先想到的是钟楼,“不仅修得高而且响亮,钟声在一环路都听得到”。
资料印证了他的说法:
1926年
成都建成了30米的华西钟楼,是当时最高的建筑↓
1969年和1978年
高度均为69米的天府广场钟楼和成都电信枢纽大楼相继落成,成为城市地标↓
很快,钟楼就被不断拔地而起的高楼远远甩在身后。“登蜀都,望成都。”老成都有首民谣唱道,里面的蜀都是指1991年落成的蜀都大厦。
这座高达116米、共34层的大楼,
在当时被冠以“西部第一高楼”之称↓
以至于每一个到成都的人,几乎都会在这里拍照留念,正如今天的网红打卡地一样。蜀都大厦楼上,还有西部最大的旋转餐厅和观光电梯,那是当时最时髦高端的消遣地。
此后,高楼开始成倍数增长——
1994年
四川中银大厦以160米刷新了成都天空的高度↓
1998年,川信大厦、冠城广场陆续成为成都新一代地标。中银大厦、成都外贸大厦和冠城广场还在青羊区骡马市组成一个三角集聚区,呈现出CBD的初级形态。
2011年6月,成都高楼的高度攀升为206米——明宇金融广场宣布封顶。同年,华润大厦封顶,成都高楼进入200米时代。
目前,成都已建成的大楼中,写字楼最高的为国际金融中心,高度达248米↓
而去年杨刚专程看烟花的锦江河畔电视塔(即四川广播电视塔),高度达到339米。
登上这个高度,可以俯瞰整个成都↓
更多高楼正在打造中——
修建中的绿地468·蜀峰,高度达468米↓
而由中海地产在天府新区打造的建筑制高点为677米,预计2023年建成,是仅次于迪拜塔828米的全国第一高楼↓
除了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高楼的品质。
例如,丰德国际广场的电梯数量实现了32部,开行的电梯速度达到了3米/秒,候梯时间只需27秒。
2005年,时代广场建成,成为成都第一个甲级写字楼。
开放之变:
从第一张“楼花”到85座纳税亿元写字楼
2014年,成都成立中国第一个楼宇经济行业组织——楼宇经济促进会。
至于为何出生在成都,用促进会秘书长张萍的话来说,是因为成都很早意识到楼宇背后的经济价值——在引进税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上,楼宇经济效果明显。
没有梧桐树,何来金凤凰。一个城市的发展进程,必然跟随着楼宇的变化。
成都楼宇经济出现的第一次拐点,是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与改革开放后,私营工商企业的政策放宽有关。
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了下海经商的道路,这部分成长型企业的大量出现呼唤着有相应档次的办公场所与之配套。
最具标志性的,还是1991年建成的蜀都大厦,而其本身也被赋予了时代价值。
1980年,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股份公司提出要建展销大厦,并获政府批文,当年就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
但建设期间,资金缺口依然严峻。在有关公司总经理谢道学的资料中,曾出现过这样的记录:
为寻求资金,谢道学凭着市政府的一张批文,骑着自行车、火车走遍了省内外数百家企业,说服个人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入股。此后还曾出售大厦部分楼层房屋以换取资金,系成都的第一张“楼花”。
一栋楼的故事,映刻出时代下城市敢为人先的经济变革。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成都又造就出很多“第一”——
1995年,成都外贸大厦成为首批专业楼宇,吸纳了大批外贸型民营企业;
1998年,川信大厦、冠城广场陆续建成,共聚集了当时在成都的一半以上的外资机构和30%左右的国内企业。
2003年,威斯顿联邦大厦吸引了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巴基斯坦驻成都总领事馆等多个领事馆。
2009年,成都时代广场成为成都首座纳税上亿元商务写字楼。
↑成都金融城
到今天,成都全市有百余栋写字楼,其中包括27座甲级写字楼和19座超甲级写字楼,吸纳了全市一半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
成都市楼宇经济促进会数据显示,到2018年,纳税亿元以上的商务写字楼已经达到85栋。
85倍的增长,亦见证了成都经济的开放历程。
↑2019年上半年成都优质写字楼净吸纳量居全国第二
理念之变:
从单中心CBD到产城融合的东部新城
2300多年未曾更名的成都,也在进行着城市经济地理的重大变革。楼宇之于城市,则是这场变革中最先受到影响的部分。
从成都楼宇兴起的90年代开始,新建的写字楼几乎扎堆指向春熙路、骡马市等老城范围。很快,这里就成为了成都的第一代CBD。
2003年的成都市青羊区年鉴显示,当年青羊区还专门成立了中央商务区核心领导小组,提出打造以骡马市为中心的CBD,使其发展成为都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这一格局并没有持续太久,2010年,成都高楼的经济地理开始走出一环路、三环路,拓展至南沿线等新兴商务区——从世邦魏理仕研究部提供的甲级写字楼分布图可以看出:
2010年到2015年间,城南写字楼出现长达5年的爆发式增长期,至少有50%扩大至城市外延圈。2015年,高新南区写字楼市场年净吸纳量首次超过三环内市区,形成了金融城、大源等多个CBD。
研究机构得出这样的结论:成都写字楼市场进入“双核”时代。
楼宇新格局的形成,背后是城市的巨大变革。从1990年到2010年,成都的GDP由194.09亿元增至5551.33亿元。20年间近30倍增长的背后,是市场主体的激增。
对成都而言,三环内的传统“市中心”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不仅城市的物理边界需要外延,更需要新的区域容纳更多载体。
从这个逻辑看,楼宇的改变是先行于城市变革的。用张萍的话说,“用楼宇聚起人气,形成消费力以及附属的产业支撑,进而形成新城发展的要素。”
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2019年,成都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成都市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5年)》,揭晓了“东进”的发展蓝图,提出了由“产城人”向“人城产”发展模式的转变。
楼宇的发展也迎来新一轮的变革。不再追求楼的“高度”,生态绿色、产城融合的理念贯穿到的楼宇的规划建设中。
以简州新城为例,这里正依托龙马湖中央公园打造全球最大的核心区“无车岛”,最大限度实现公园与城市的融合、公园与街区的融合、公园与建筑的融合。一个集商务办公、文化娱乐、旅游休闲、教育医疗、国际社区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央活力区也正在建设中。
↑无边界公园城市规划图
“成都已经渡过了过分关注摩天高楼的阶段。”张萍说,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过程中,高楼也在浸透新的发展理念。
如此说,楼宇经济的变迁史,不正是一部城市发展的进化论?
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严丹
编辑 陈怡西
< class="pgc-img">>言
四川: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地处西南内陆地区,有“天府之国”一称。四川面积达到48.6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5,常住人口超8300万,同样位居全国第5名。四川目前的第一高楼是还没有封顶成都绿地中心(高468米)。
< class="pgc-img">>正文
摩天大楼是最醒目的地标性建筑,每座城市的第一高楼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四川省在建筑的第一高楼已经从成都绿地中心变成中海成都超塔项目,下面为大家带来这个项目的详情以及最新进展:
< class="pgc-img">>项目坐标:成都天府新区CBD核心区
项目高度:489米
项目开发:中海地产
项目设计:中建西南院、中海华艺携手KPF、TT、WSP等
总承包:中建八局
建筑设计方案是以四川的山以灵感创作设计,自下而上逐渐收分,形成稳固而又巍峨壮观的视觉效果。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项目还引入城市公园的理念,设计上将塔楼、周边多功能综合利用以及街对面的文化中心全部串联为一体。
< class="pgc-img">>项目自2021年开工以来,一直在进行地下部分的施工。
近日,中海超塔项目开始了底板混凝土浇筑工作,下面为大家来项目的最新施工图
- 混凝土浇筑启动仪式
- 数十台混凝土搅拌车参与底板浇筑,场面十分壮观。
图源:见水印
>< class="pgc-img">图源:见水印
>< class="pgc-img">>- 浇筑后,主榙底板已基本成形
图源:见水印
>< class="pgc-img">图源:见水印
>更多项目渲染效果图
< class="pgc-img">>结束语
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确实需要一座超级建筑来彰显实力!期待中海项目早日建成。
对于这座超级建筑,网友们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喜欢本文的朋友,点个赞,加个关注,可以获取更多的摩天大楼信息。谢谢!
注:本文数据与图片出自
CTBUH官网
高楼迷论坛
严禁一键复制本文,转载需注明出自——创作者:摩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