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夏燕靖(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
南京云锦素有“寸锦寸金”的美誉。明末清初诗人吴梅村曾赞美云锦:“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翠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其中一句“孔翠妆花云锦烂”,便是特指南京云锦妆花缎,可谓是对云锦纹样及色织技艺的生动写照。在有关云锦织艺的创作口诀中,有“量题定格”“简便得体”“逐花异色”诸说,这是一代代手艺人口传心授、传承至今的技艺要领,更是南京云锦织造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重要支撑内容。若细细揣摩,或可将过往流传的云锦织艺口诀作为一把密钥,为我们开启这一古老技艺的艺术之门。
清代松绿地织金满地三多纹锦
清代大红地加金串枝莲妆花缎
清代石青地仙鹤纹补
1 “量题定格”的纹样布局
云锦的纹样布局有其规律可循。织艺工匠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云锦织艺口诀,曰:“量题定格,依材取势;行枝趋叶,生动得体;宾主呼应,层次分明;花清地白,锦空匀齐。”可谓将云锦纹样的构成精简概括。
细细道来,“量题定格,依材取势”指的是云锦纹样的布局法则,所谓“取势”,是指纹样构成的具体章法。该口诀明确了云锦纹样“定格”布局,立意在先,“取势”随后,是依照不同题材拟定形式风格的要义。自然,“量题”还蕴含着云锦织艺的多重选项,比如题材和工巧的选用等,这便是口诀所云“行枝趋叶,生动得体”,亦指云锦纹样布局要围绕主题选取构图,达至“量题”与“工巧”的合一。“行枝趋叶”还指涉对纹样素材的提炼,取之造化而得于心源,充分展现出跃然锦上的花繁叶茂。“宾主呼应,层次分明”,则是处理纹样构图的基本规则,构图前需心中有数,将宾主分寸拿捏妥当,使其相互依存、主次分明。“花清地白,锦空匀齐”,即强调纹样布局的变化与统一。可以说,这几句口诀是云锦纹样布局的经验之“核”,彰显了纹样布局之妙,也是云锦纹样尽显璀璨夺目,宛若天上云霞的艺术源泉。
清代红色地五彩云蝠龙凤纹妆花缎袍料
清代月白大蕃莲织金缎
2 “简便得体”的纹样设计
云锦纹样设计讲究“叠花自如”,这也是传统织锦纹样的结构特点。云锦被称为“四大名锦”(南京云锦、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之冠,其精髓正在于此。云锦纹样富有形式美感,常见的有单独纹样、连续纹样或联珠纹样、吉祥纹样等多类,纹样设计风格既严谨又富于变化,以“叠花自如”的设计口诀来形容,可谓一语中的。
那么,如何呈现云锦纹样的“叠花自如”呢?创作口诀中有云:“写实于形,简便得体。”所谓“写实于形”,指的是云锦纹样题材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而“简便得体”,可视为针对云锦纹样设计规律的总结,既要求纹样依托现实摹本“写生”,又要“变化”于生活,高于生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如此处理之法,乃是通过取舍、变化、夸张,求得形神合一。例如云锦纹样中的花卉设计,创作口诀有云:“枝不得对发,花不可并生,叠花如品字,发梢似燕飞。”这是设计梅花纹样时的秘诀,讲究参差错落,枝梢生动得如燕尾一样,且花朵重叠自如,美观大方。又如,牡丹是花中之王,也是云锦纹样首选之花,其花朵硕大、色彩艳丽,乃富贵之象征。其设计口诀有:“小瓣尖端宜三缺,大瓣尖端四五最,老干缠枝如波纹,花头空处托半叶。”意为牡丹花朵的造型饱满且简洁,并采取几圆几缺的形式来表现大小各异的繁茂花瓣,而枝干则要有波纹般的动感缠绕,隐约浮现锦簇花团,陪衬丰腴夺目的牡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一派“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花中王者气象。
除花卉之外,云锦纹样中运用最多的是云纹。明代以降,云纹花式有近百种之多,包含“行云”“流云”“卧云”“如意云”“四合云”“七巧云”“海潮云”和“骨朵云”等。云锦织艺口诀便有随唱:“行云绵延似流水,卧云平摆像如意;大云通身连气,小云巧而生灵。”短短几句,展现出云纹的组织结构与图案表现的生动气韵。
明代黄地桂兔纹妆花纱
3 “逐花异色”的纹样配色
“玄色缎子,琉璃塔”是明末南京流传甚广的一首民谣的开篇。所谓“玄色缎子”,即以色织来“命题”云锦。这类云锦织艺口诀在明清两朝十分流行,如曰:“玄色为上,天青次之。”这“玄色缎子”讲究的就是以玄色为底,衬托花色之明丽。“玄色”在清代因避玄烨名讳,故改称“元色”。但无论是“玄色”抑或“元色”,作为云锦纹样的底色标配,是大有讲究的。如妆花缎织物的底色,深浅色织均要考虑与大红、明黄、宝蓝、墨绿等色的搭配。又如以“色晕”作为色彩调和的处理手法,使得深色底上的重彩花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清代缠枝牡丹金宝地锦
清代明黄色大洋花纹金宝地锦
质言之,云锦配色追求五彩斑斓、万紫千红的夺目效果,故云锦织艺口诀中有一句名言,叫做“跑马看妆花”,意思是说妆花缎之美,只一瞬间的观望,皆得“金菡萏、玉芙蓉。绿绮对青锋”的印象。而为了达到这唯美的视觉效果,“色晕”的调和处理手法更有其充分的发挥余地。如云锦织艺工匠们总结蝙蝠花色搭配的口诀,有“浅深和韵有色晕”,强调的乃是云锦纹样的用色之美、色晕之美,从而激发出“花外晕包边”的色彩效应,使纹样主题更加鲜明。又如,金银色的“色晕”效果,追求“片金绞边”相得益彰。关于“色晕”的配色口诀,非常注重唱和,曰:“三色晕:水红、银红配大红;葵黄、广绿配石青;藕荷、青莲配紫酱;玉白、古月配宝蓝;秋香、古铜配鼻烟;银灰、瓦灰配鸽灰;枣酱、葡灰配古铜;深、浅古铜配藏驼……”如是说来,云锦纹样的配色在数百年间不断推陈出新而日益丰满,这是有案可稽的。
云锦织艺历经元明清三代积淀,以美若云霞而著称,代表着我国传统织造技艺的高峰。作为艺匠们实践经验的总结,云锦织艺口诀是手艺人智慧的结晶。织艺工匠要做到嘴念口诀,脑中配色,眼观六路,全身配合。云锦织艺各种类别的创作口诀的形成,在《明会典》及《舆服志》等文献中有着少量收录。此外,《清史稿·志七十八·舆服志二》中也有专门记载,如皇帝、皇后、皇太后专属的明黄色的配方就有口诀为证,展现出诸多配色技法。由此可见,云锦作为贡品,其精致讲究十分了得。
数百年来,一代代手艺人的口传心授,传承并丰富着云锦这一古老织艺的艺术之美。如今,发掘并保护好云锦织艺口诀,使之不再流失,既是云锦工巧传承的法宝,亦是留给后代的一笔宝贵财富。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11日 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邱俊霖
但不巧的是,镇元大仙受元始天尊的邀请,要前往弥罗宫听讲,便嘱咐留在观里的明月、清风两位小徒弟:等唐僧到了之后,摘两个人参果招待。
不过,镇元大仙却没有为唐僧的徒弟们准备人参果。嘴馋的孙大圣,在二师兄的怂恿下,准备偷吃人参果。于是,大师兄来到镇元大仙的菜园子,他发现菜园内种植有四时蔬菜,连大师兄见了也忍不住夸道——这镇元子是个“自种自吃”的道士。
那咱们来瞧瞧这位镇元大仙都种了些啥好吃的:“菠芹莙荙姜苔。笋薯瓜瓠茭白,葱蒜芫荽韭薤。窝蕖童蒿苦荬,葫芦茄子须栽。蔓菁萝卜羊头埋,红苋青菘紫芥。”
瞧,镇元大仙家的菜园子里,蔬菜种类可真丰富。咱们今天就来尝尝镇元大仙家的菠菜。
当苏东坡想起了春天的菠菜
菠菜在古代也被称为“波棱菜”。话说某一年的早春时节,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望着窗外尚未消融的积雪,却想起了春天里的那些个美味蔬菜:“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春菜》)
他想到的蔬菜可不少,比如蔓菁、荠菜、青蒿等等,其中还有“波棱”。苏东坡感慨:北方的严寒还未消散,这波棱却顽强地生长了起来。
南宋诗人施元之在注释苏东坡这首《春菜》时提道:“菜之波棱者,本西竺国僧自波棱国将其子来,如苜蓿因张骞而至也。”这波棱菜的种子,是一个西域僧人从“波棱国”带来的,就像苜蓿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一样。
照这么说,“波棱菜”还是进口蔬菜。
那么,波棱国是什么国家?波棱,也被称作菠薐。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曾为大家介绍过“菠薐”的另外两个外号:“菠薐,一名赤根,又名波斯草。”
顾名思义,所谓“赤根”,即根部带有红色。哈,大家想想,咱们平日里所见的蔬菜里,根部为红色的蔬菜是哪种?想必大伙儿已经猜到了,那就是大力水手最爱吃的——菠菜。接下来,咱们看看菠菜的另外一个外号。有同学听到“波斯草”,便迫不及待地说:“波棱国”指的便是波斯,也就是如今的伊朗。
实际上,“波棱国”具体指的是哪个国家,现在还众说纷纭,连学者们也没有明确结论。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波棱国”,是如今的尼泊尔。可为什么菠菜不叫“尼泊尔草”,而被叫做“波斯草”呢?原来啊,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菠菜的原产地为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这也就能理解,菠菜为什么被叫做“波斯草”了。
不过啊,菠菜传入我国的路径,却可能有很多条,有可能是通过西域,也可能是通过海上贸易。当然了,最有名的路径,当属“泥婆罗国”进贡而来。“泥婆罗国”也就是今天的尼泊尔。《新唐书》里记载,贞观二十一年,泥婆罗国遣使入献“波棱”。难怪有人认为“波棱国”是尼泊尔了。
可近来,也有学者认为,“波棱国”只是古人对尼泊尔语中“菠菜”一词的音译而已,并非国名。您别说,这还真是一种新奇的说法,而且并非没有可能。咱们汉语中的“菠菜”一词,实际上也是源于音译。
好吧,无论这神秘的“波棱国”在何方,咱们都可以得出结论:菠菜产于中亚,传入我国的时间最迟不晚于唐初,也就是公元7世纪初。
咱们国人,吃菠菜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啦!
中国人唐代起就吃上了菠菜
如今,随着科技进步,大部分的食材都实现了四时供应,菠菜也一样。可如果把时间轴拨回到一百多年前,咱们在啥季节才能吃上菠菜呢?
成书于清末的《燕市货声》中,记载了晚清时期老北京街上的摊贩吆喝声,其中与菠菜相关的叫卖声,有四句:
二月“水捆的菠菜来,六个大钱一簇!”
三月“约干菠菜呀!”(论斤)
四月“约火芽菠菜呀!”(按:火牙,俗念“火焰”)
九月“抓小菠菜来!”
这里的月份,指的是农历月份。农历二月对应公历的三、四月,此时的菠菜鲜嫩可口,小贩们便吆喝道“水捆”的菠菜。这时,菠菜刚刚上市,价格实惠,六个大钱能买一簇。三月的菠菜论斤卖,而且不如早春那般水嫩。四月份卖的,叫“火焰菠菜”,大伙儿估计没听说过这个菠菜品种,所以,这儿的“火芽”或者“火焰”,大概是形容菠菜红红的根部。整个夏季,都见不到叫卖菠菜的小贩或菜农。菠菜再次出现时,已经来到了金秋九月,此时摊贩们所卖的是“小菠菜”。
从这些吆喝声中,咱们能明确了解,即便在古代,菠菜一年中也可以在春秋两季分别播种、收获。实际上,不少古代农书中都为人们介绍过菠菜的种植方法与经验,比如元代的《农桑揖要》中说:
“春正月二月皆可种,逐旋食用。”菠菜的生长期通常为一到两个月。所以,正月、二月播种的菠菜,很快便能端上餐桌。于是,菜农和小贩们,才能对着大伙儿叫卖春天的菠菜。
“秋社后二十日,种于畦内。以干马粪培之,以避霜雪,十月内以水沃之,以备冬食。”
“秋社”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秋社日并不固定,通常在每年农历的八月。《农桑揖要》记述,秋天的菠菜,在秋社日的二十天后播种,并用干马粪培壅,可以防止霜雪冻害。到了农历十月,用水浇透,就可以供冬季食用了。
关于菠菜的食用方式,《农桑揖要》中也为我们做了介绍:“以香油炒食尤美,春月出薹,嫩而又佳。至春暮茎叶老时,用沸汤掠过,晒干以备,园枯时食用甚佳,实四时可用之菜也。”
菠菜用香油炒食尤其美味。当然了,春天采收的菠菜,其茎叶最为水灵细嫩。到了暮春时节,菠菜的水分大不如前,茎叶变老,此时,将其过热水后晒干储藏起来,等菜园里的食材短缺时,把干菠菜拿出来食用,真算得上一道“佳肴美馔”。您瞧,咱们的古人真是充满智慧,通过简单的办法,就把普通的季节性蔬菜加工成了“四时蔬菜”。
清代文人叶申芗在《卜算子·菠菱菜》中写道:
奇种出颇陵(即波棱),献自开元岁。
春末秋初两度栽,菜品应称最。
在农业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一年可以播种两次的菠菜,的确是一种了不起的蔬菜,并因此广受吃货们的欢迎。当然啦,叶申芗在词中说菠菜“献自开元岁”。“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实际上,咱们上面提到过,菠菜由泥婆罗进贡来的时间是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比开元年间可早了近百年。
所以啊,这儿说的“开元岁”,大概只是代指唐代吧。咱们的古人,唐代起就吃上了美味的菠菜呀!
“红嘴绿鹦哥”是传说也是真实存在的
菠菜的外号可不少,在众多外号中,有一个特别有趣——“红嘴绿鹦哥”。
这个名号,似乎也很好理解,毕竟菠菜根部带红,茎叶翠绿,和红嘴巴的鹦哥的确有几分相似。此外,江南地区还有一道以菠菜为食材的名菜,《清稗类钞》中记载了这道菜的做法:“菠菜加酱水、豆腐煮之。”就这么简单。
关于这款普通的家常煮菠菜,还有个民间传说:相传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来到江南某村庄,饥肠辘辘的他找到一户农妇家,说明来意。农妇家中贫寒,没啥山珍海味,她也不知道眼前这位陌生人乃是大清皇帝,便煎了几块豆腐、煮了一把菠菜端给乾隆。
肚子饿得咕咕响的乾隆大快朵颐,觉得眼前这道小菜,比他每日的大餐还可口。吃完后,他还向农妇打听菜名。客人发问,农妇不好不答。她想:豆腐被煎成金黄色,里面却如白玉,菠菜叶绿根红,像红嘴鹦鹉,于是,她为这道菜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
乾隆皇帝的确曾六下江南,但他每回下江南,排场都不小,并没有史料中有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过的记录。所以,“豆腐煮菠菜”的传说,只是一个民间加工过的故事。不过,“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这道菜是的的确确存在的,也是清代人自己论证过的。
清代人梁章钜在《浪迹三谈》中记载了一个和上面传说类似的故事,不过故事的主人公换成了明代的永乐皇帝:永乐皇帝在一家小店吃到了黄面豆腐干和菠菜,于是,问店家菜名,店家对道“金砖白玉板,红嘴绿鹦哥”。虽然对豆腐的叫法略有不同,但大同小异。
《浪迹三谈》中的记载里还有个趣事儿。话说梁章钜本人是不爱吃菠菜的,因为他觉得菠菜味道太淡。但他曾在京城为官,没想到宫里提供的饭菜,顿顿都有菠菜。梁章钜挑食,所以不吃,可外省进京汇报工作的大臣,通常会在宫内值班场所里吃一顿工作餐,吃过这道菠菜的人都说好,还向周边人打听这道菜。后来,他终于明白宫里的菠菜为啥好:
“盖删尽旁枝,专留肥干,加以浓油,复多用上好干虾米炒之,其美处乃非常菜可比,余自是始得味而喜食之。”
关键还是食材,宫里的炒菠菜,只挑肥美鲜嫩的,再加上浓油和上好的干虾米炒制,所以味道非比寻常。梁章钜自从吃了宫里的菠菜,竟爱上了菠菜,回到家中,也让厨子做菠菜,可吃了之后却直摇头:“盖既不用浓油,又无多好虾米,且以为常菜。”
没有好的食材,如何烹制,味道都比不上宫里的呀。嗨,要不咋说美食家对待食材都是苛刻的呢。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山席氏是名门望族,席氏善于经商,获利之后,在东山镇上置有许多房产,至今仍留有启园,俗称“席家花园”,便是一例。但席氏并非是东山本地人,而是外来人口。据史料记载:大约在1000多年以前,唐代广明和中和年间(880-882),当时黄巢起义,声势浩大,朝廷抵抗不力,有倾覆之危。在朝廷任职的上将军席温,怕祸及家室,就带着三个儿子来到苏州东山隐居,筑宅于太湖畔。后来,三个儿子成家立业,分在三个地方居住,并逐渐形成村落,大儿子居处称上席村,二儿子居处称中席村,小儿子居处称下席村。
席氏初来时,这里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湖滩,芦苇丛丛,野鸟乱飞。此地是席温率族迁山上岸的地方,席氏在此繁衍生息,子孙成群。加上老祖宗有上将军头衔,故此地的湖滩,便名席家湖,后来形成一个村落后,即名席家湖村。此后,还有南宋护驾南迁的翁氏、刘氏、汤氏也来此居住。
席家湖村,位于东山镇东北端的菱湖畔。北临菱湖,东靠新塘圩,西侧连湖湾村。席氏自到东山后,看破了政治上的你争我夺,不再走武举之路。他们为了生活,从明初开始便外出经商,因船只运输货物要靠岸,席家就在湖畔筑了一个码头,即称“席家码头”。而且,商业也逐渐兴旺起来,有人在村上还开起了商店,逐渐形成了集市。据志载:清康熙皇帝南巡到东山游玩,还是在席家码头上岸的呢!
到了清末和民国初期,席家湖村日渐发展,在码头上还设立了开往上海的航船。1931年,席氏后裔又开辟了东山到苏州的外湖轮班。一个偏僻的乡村,船来船往,人头济济,一片兴旺景象。
席家湖村虽是一个小村落,却也留有名胜古迹,值得一说。
安定塔,建在席家湖嘴的堤岸上。1916年8月,由旅沪金融界人士席锡蕃(名裕康,别字慰振)遵照父亲之命为报母恩而建,高约18米,共7层。塔的门额上写有塔名“安定”,由清代同治状元陆润庠书。“安定”原系郡名,意为平安稳定,这是造塔者的愿望。塔内有一副对联:“远籁湖声应法鼓,余辉山响起梵铃”,上联听“湖声”,下联闻“山响”,富有诗情画意。塔的内壁上,镌有三元大帝神像。塔的底层可以入内,其余几层却不能上去。每层塔的角上均缀有小铜铃,湖风吹来,叮叮当当之声,清脆悦耳。
安定塔背衬青山,面对太湖,位置极好。塔前为湖滨,是渔舟栖息之处,每至傍晚,渔船上飘起袅袅炊烟,渔火点点,富有诗情画意。诗人朱润生有诗云:“席家湖上铃声急,小北湖中白浪翻。漫问风涛安定否,斜阳孤塔冷无言。”
御码头,位于小北湖东南岸。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农历四月,康熙皇帝巡幸东山,由席氏族祖席启寓迎驾陪同。皇帝来到一个小码头,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能与皇帝同游,更显得十分荣耀。1932年,席氏后裔席启荪为纪念上祖躬逢此盛典,特地选址筑园,即今之启园,即席家花园。启园占地70亩,主要由庭院、花园和柳毅小院三个部分组成,为太湖风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被誉为“太湖第一园”。1996年,政府在整修启园时,建造了御码头,码头伸入湖内数十米,顶端筑亭,曰“通湖”,亭内悬康熙皇帝御笔“翠色满湖”匾额。中立石碑一块,镌“御码头”,为刘墉所书。站立亭中眺望太湖,碧波荡漾,帆影点点,水浮青螺,太湖景色尽收眼帘。岸边竖起了巍峨的石牌坊,上面镌有当年康熙皇帝御书“光焰万丈”四字。坊柱上镌有对联一副:“湖海尚豪气,松柏有本心”,为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所书。
席家湖码头,这是一座古码头,由席氏兴筑,系石驳堤岸,码头堤岸长200余米,自建造至今已有1000多年了。
东山席氏,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其后裔难计其数,有许多人已离开东山,到国内其他地方或到国外去发展,现在东山居住的有400多人。在东山还有一座席氏祠堂,原已毁坏,现已修复。每年清明时节,席氏后裔会聚东山,前去祠堂内祭祖。笔者应邀为席氏祠堂撰有一联:“祠宇伴青山,幸留古建成胜迹;宗亲会吴郡,共仰先贤祝永昌”,悬于大门两侧。
来源: 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