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民以食为天”。我国餐饮公司数量众多,小餐馆、大餐厅遍布每一条大街小巷。从税务角度来看,餐饮行业每一个环节的漏洞都可能导致企业受损。
这不,前段时间,有家餐饮公司被稽查:
外卖销售的酒及饮料未作兼营处理;
采购原材料时无发票、不规范发票入账;
销售自制啤酒,未申报缴纳消费税;
......
为此,书僮特出此文,结合餐饮行业的业务,详细解析餐饮行业的涉税风险问题及处理方法。
赶紧收藏学习!
点击下图,向专家学习如何减轻企业涉税风险:
餐饮、 酒店、连锁一行业痛点
1、个人卡流水太大,税务稽查风险(门店50-80%个人卡收款,如何规避? )
2、收银存在很大漏洞(POS机,小票,吧台,采购,如何堵漏?)
3、结算方式多种,工作量大(对公户,个人卡,微信;对账如何准确效率?
4、三高一低的现象?(毛利高,成本高,费用高..利润低?如何解决?)5
5、成本发票无法取得(采购菜市场,路边小店,供应商不开票? )
6、人员流动性强,很多员工未交社保,临时用工(劳务风险如何应对? )
7、采购存货多,库存物资积压,产品下降,库存呆滞(成本如何控制? )
8、采购价格波动大,猫腻多(回扣现象?流程内控问题? )
9、门店跨区经营,多门店,资金管控风险(总部如何管理资金? )
10、大数据应用、数字化技术(餐饮收银系统+ ERP系统;如何业务财务一体化? )
11、股权激励问题,( 总部品牌运营+门店管理,高管激励..分红比例确认)
餐饮、酒店、连锁行业问题解决思路
1、流水太大,税务风险如何解决; ( 如何规避税务风险的3种方法? )
2、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管理体系) ;
3、结算方式通过系统来归类,与系统匹配核对,业财融合;
4、做产品标准化,各项指标占比分析做结构调整;
5、规范采购渠道,寻找有资质的供应商(供应商管理)
6、未购买社保的员工(风险转移和应对)
7、用数据说话,确定采购频次
8、建立规范的采购体系和内控制度(监督机制)
9、建立资金池(集团资金管理)
10、业财一体化,信息化管理(数字化运营)
其实,无论哪一行业,存在的风险都是永远无法消除的。但对于纳税人来说,只要依法经营,依法纳税,总是可以防范和规避的。
>日,社交媒体上一则爆料如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网友徐女士(化姓)揭露了赣州市章贡区一家正新鸡排店后厨的卫生隐患,其描述的情景触目惊心,包括苍蝇污染食物、烹炸用油长时间不换等问题,随即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徐女士向红星新闻详细地叙述了她在涉事门店的短暂工作经历,她表示自己在7月27日入职后不久,便因无法忍受后厨的恶劣卫生环境而选择辞职。她指出,后厨的炸鸡排用油已经变得漆黑,且这些油被反复使用长达20多天,仅通过过滤油渣后便继续投入使用,这无疑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此外,她还观察到鸡排存在反复解冻再速冻的情况,以及一块抹布被用于擦拭多种物品,包括地板、冰箱、煎板和油锅,这进一步加剧了食品污染的风险。
< class="pgc-img">>更令人震惊的是,徐女士提供的图片证据显示后厨待炸鸡排上疑似有黑色飞虫,且裹粉过程中苍蝇飞舞,但店员并未采取任何措施处理被污染的食物。这些问题不仅违反了食品安全规定,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面对徐女士的指控,涉事门店的工作人员在接受红星新闻的采访时给出了回应。他们表示,徐女士所发布的照片是店铺打扫前的场景,并非实际情况。同时,门店强调餐饮废油会交由专业公司统一处理,但并非每日都有人来回收。对于用油变黑的问题,店员解释称是由于装油桶为塑料材质,经高温后产生的异味和颜色变化。
< class="pgc-img">>然而,这些解释并未能完全消除公众的疑虑。尤其是关于用油长时间不换、食物被苍蝇污染等核心问题,门店的回应显得较为苍白无力。
针对这一事件,赣州市章贡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迅速行动,对涉事门店的用油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该局餐饮服务监督管理股的工作人员表示,已安排工作人员对涉事门店的用油进行检测,并将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该工作人员还强调了餐饮店食用油不能重复利用以及操作区垃圾需每日清理的食品安全规定。
此次事件不仅暴露了涉事门店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的严重漏洞,也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警钟。作为媒体人,我们呼吁所有餐饮企业都能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规,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的就餐环境。同时,也期待监管部门能够加强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是对整个社会食品安全环境的责任和担当。
这一事件凸显了餐饮业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徐女士的揭露行为值得称赞,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警示。涉事门店虽有回应,但并未完全消除公众疑虑,市场监管局的迅速介入是积极的,但行业整体的自我提升和法规执行仍需加强。
我们呼吁餐饮业以此事为警示,加强自我管理和卫生标准,同时希望监管部门严格执法,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媒体将继续监督,与公众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营造更安全的饮食环境。
前的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防疫工作容不得半点儿松懈。元旦假期,记者走访多个商圈餐饮店发现,绝大多数门店都安排了工作人员在入口处指导市民扫码、测温,严格落实各种防疫措施。但是在一些商圈,由于节假日瞬时客流量大,工作人员很难做到逐一查验每名顾客;个别市民“图省事儿”,直接用准备好的“本人健康码自查询”绿码界面代替现场的“扫码登记”。除此之外,餐饮店的工作人员还存在未规范佩戴手套的情况。
【目击1】
浑水摸鱼 趁工作人员验码绕行进门
健康宝大数据管理是疫控流调工作快速、精准的强有力保障之一。但记者在连日来的走访中发现,进入密闭的公共场所,在主动扫码这一防控环节上,个别市民仍抱有侥幸心理,对于信息登记,能“躲”过一次便是一次。
跨年夜当晚,京城各大商圈格外热闹,东三环双井桥的富力广场人流如织。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一层的几家餐饮店前,以往开放的旁门都已封闭管理,顾客需经过商场大门才能进入。商场开放的每个大门出入口处,都有一名专门的工作人员值守,负责提醒扫码、测温。
记者观察多时,虽然工作人员非常认真,不过遇到瞬时人流量较大的时候,他们还是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有些结伴前来的顾客会趁着工作人员低头验码、测温的时候,直接从旁边绕过去。由于要逐个检查围在自己身边等待验码的顾客,工作人员的视线也很难关照到这些快步走过的顾客。
【目击2】
为图省事 利用健康宝自查虚晃而过
1月1日,记者在西单商圈看到,一些门店的多个入口处都张贴有健康宝的二维码,旁边的提示语也明确要求大家通过打开微信或支付宝的健康宝小程序,再打开“本人信息扫码登记”,然后通过扫描商家的二维码完成信息登记。入口处值守的工作人员也很敬业,不厌其烦地提醒大家扫码登记。经过提醒,绝大多数市民很自觉地驻足,按照相关要求规范地进行扫码登记。
不过,也有个别人为图省事,跳过扫码环节。记者看到,一名男子直接打开健康宝小程序上的“本人健康码自查询”,显示绿码后,在入口处张贴的二维码前佯装晃了一下,然后展示给工作人员,进而顺利通过。
还有些行色匆匆的外卖小哥,为了抢时间,也提前准备好了“本人健康码自查询”的绿码界面,从而略去了扫码登记的环节。由于“本人健康码自查询”和“本人信息扫码登记”的绿码界面都一样,工作人员看到绿码后,便予以放行。
一名商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这两种验码方式有着很大区别。“本人健康码自查询”只能证明自身的健康状态,而“本人信息扫码登记”则是用于商家登记进店顾客的信息,相当于做了一次电子信息报备。一旦出现了确诊病例或密接人员,通过健康宝大数据分析,疾控部门可以根据扫码信息第一时间对其行程轨迹进行追踪溯源。“我们会密切关注,提示到位,让每一名顾客都真扫码、扫真码。”商场工作人员表示。
【目击3】
二次扫码 顾客做到与否全凭自觉
为了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不少商场都设有两道关卡,除了在大门口扫码外,里面的各家门店、特别是餐饮店,都增加了一道扫码关卡,二次扫码目的就是为了便于流调回溯时知道精准的路径。不过记者发现,不少商场里的第二道关卡存在未及时引导顾客扫码的问题。
在西单君太百货里的一家饮品店,虽然门口张贴着健康宝二维码,不过记者并未见工作人员主动提醒顾客验码。一名女子正要打开小程序扫码登记,见同伴没有扫码就顺利进去后,便收起了手机。记者注意到,该饮品店排队等候的人比较多,而能够主动扫码登记的人数并不多。
1月2日,在西红门荟聚购物中心里,记者同样发现多家餐饮店门前的健康宝二维码成了“摆设”。一家面馆门口的桌子上放着测温枪、洗手液等,大门上还张贴着商家的健康宝二维码,不过记者未发现有工作人员在门口值守,绝大多数顾客都直接进店,能够自觉扫码的人并不多。记者又走访了两家汉堡快餐店,发现门口都有明显的扫码提示,不过同样没见有工作人员引导顾客,大家是否扫码全靠自觉。
荟聚购物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除了在商场大门测温验码之外,商场方面将与各商户加强沟通,提醒并监督商户加派人手,严格扫码登记。君太百货的工作人员表示,将对相关餐饮门店进行巡查督导。
【目击4】
意识不强 服务员大多没戴手套
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98场新闻发布会提示,餐饮从业人员在接触直接入口食品时、分餐及售卖过程中均应使用经消毒的专业工具并佩戴手套和口罩。不过,记者走访发现,不少餐馆普遍存在工作人员未佩戴手套的情况。
1月1日晚,三里屯商圈的一家小笼包店,餐厅服务员端上菜品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其并未佩戴手套。随后,该服务员又从旁边的柜子里取出筷子、碗碟等餐具,逐一拿到每名顾客的桌上,这一过程也同样没有佩戴手套。记者观察了多时,该餐馆的多位服务员存在未戴手套的现象。
【目击5】
不受约束 手套时戴时摘
在西红门荟聚购物中心里的多家餐馆,记者同样发现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戴手套的情况。
在一家火锅店,后厨的两名工作人员负责把顾客点好的牛羊肉等冷冻食材取出并且装盘,放到取餐口,然后交给服务员,但记者只看到这两人中的一人佩戴了手套。忙前忙后的服务员中未佩戴手套的情况也比较普遍。一名服务员给顾客端来菜品,递上餐巾纸,又收拾了一下邻桌残留的碗碟,全程未戴手套,等忙完一阵后,其只是用桌柜里的湿毛巾擦了擦手,随后又继续忙开了。
另一名工作人员也未戴手套,先从一摞纸杯中抽出一个杯子接满果汁后,又徒手取出吸管递给顾客,随后去自助调料台补充缺少的小料,并且用公勺将其拌匀。当该工作人员从后厨端出一筐碗碟再次准备补充时,或许是意识到了什么,这才从口袋里掏出两只一次性手套,不过花了好一会儿,他才终于戴好一只,而另一只手却始终没有戴手套。
刚开始,这名工作人员只是用戴手套的那只手接触碗碟,后来另一只手也干脆一齐上阵了。随着顾客的增多,碗碟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当该工作人员再次端着一筐碗碟进行补充时,记者发现他的两只手上都没有戴手套。
除此之外,在荟聚购物中心的餐饮店里,记者还看到不少等位的顾客不戴口罩的现象。等位的顾客拿到单号之后,就三三两两坐在了餐馆所提供的休息座椅上,这些座椅大都挨在一起,有些顾客随手就摘掉口罩聊起了天。而餐馆工作人员大都忙着在门口招徕过往的顾客,没有对摘掉口罩的顾客进行及时提醒。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实习记者:孙延安
流程编辑:u015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