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的一个繁华街道上,有家装修雅致的饭店,老板张先生为此投入了几十万的装修费用,期待着饭店生意红火。五年时间过去,张先生的饭店果然不负所望,生意蒸蒸日上。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房东却突然宣布不再续租。
< class="pgc-img">>张先生无法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他觉得自己的投入和付出都化为乌有,便宜了房东。愤怒之下,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饭店的装修统统破坏掉!他心想,既然房东不让他好过,他也绝不会让房东轻易得到好处。
房东李先生得知这一情况后,气急败坏,一纸诉状将张先生告上法庭,要求赔偿三十多万的装修损失。这场纠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纷纷议论纷纷。
法庭上,张先生坚称自己没有错。他认为,饭店的装修是自己花钱弄的,房东没有资格指手画脚。他还表示,房 ** 然不续租,让自己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笔损失应该由房东来承担。
然而,法院的判决却让张先生傻眼了。法院认为,虽然张先生在装修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房屋所有权归房东所有,张先生无权擅自破坏房屋内的装修。此外,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房东在合同到期后有权选择是否续租,张先生不能因此破坏房屋。
法院最终判决张先生赔偿房东三十多万的装修损失,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个结果让张先生无法接受,但事实摆在眼前,他不得不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代价。
这场纠纷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几点启示:
1. 合同意识:在签订租赁合同前,双方应明确合同条款,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一旦合同到期,房东和租客都应按照合同约定行事。
2. 法律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遵守法律法规,切勿冲动行事。张先生的教训告诉我们,违法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 沟通协调:遇到问题时,双方应保持冷静,积极沟通,寻求解决方案。一味地冲动行事,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4. 权益保护:在投资装修时,租客可以与房东协商,签订相关协议,确保自己在装修投入上的权益得到保障。
这场白嫖成功的闹剧,最终以张先生的败诉告终。希望这个案例能给大家带来警示,让我们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更加理智、冷静地处理。
天的分享开始之前,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
假如你今天失业了,决定不再求职,而是回老家创业。那么,你会选择做点什么?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开个餐馆,开个便利店。因为它们看起来更“容易”。
就拿餐馆来说。租个店面,招几个员工,买点食材,直接就能开干。能有什么难度?
看上去,真的特别特别容易,容易到几乎人人都以为自己能做到。
以至于近两年经济增速放缓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回老家开个饭店”。
但其实,一旦你的目的是想“做好”,经营一家餐饮品牌的难度,会大到我们这些外行人难以想象。
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前段时间,我把巴奴毛肚火锅的创始人杜中兵请到了刘润进化者栏目,向他深入地请教餐饮行业的方方面面。
巴奴毛肚火锅是我非常喜欢的品牌,几年前我在郑州第一次吃到,就觉得“真的是太好吃了”,从此成为巴奴的忠实用户。
而它并不是近几年才冒出来的“网红品牌”,2001年就成立了。23年下来,巴奴也只开了113家门店,在速生速灭的餐饮行业里,并不算多。
据我所知,杜中兵还是国内最早一批提出“产品主义”概念的餐饮从业者。他和巴奴在产品上的投入和执着,令人敬佩。
今天,我就把杜中兵的回答,结合我的感悟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掺假
我问杜中兵,餐饮行业的“难”,它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杜中兵说,开好一家饭店的那些道理,说起来都真的特别简单:
安全、好吃、新鲜、服务好。
还有别的吗?没了,真的没了。还能有什么大道理?
但凡事就怕“做好”二字,并且餐饮行业的“做好”,永远没有“一劳永逸”的时刻。
那些问题,就像一把把利剑,时刻悬在头顶,不能有一丝松懈。
我说,有点太抽象了,能不能举个例子。
杜中兵说,比如:掺假。
花椒、羊肉、毛肚、菠菜,这些都是最普通的食材,在市场上就能直接采购到,根本没什么难处,绝大部分饭店也都是这么做的。
要求高一些,想买到好的食材,也不难。只要肯花钱,哪有买不到的好食材?
但是当你对食材的要求变高时,掺假问题就一定会如影随形。
以花椒为例,巴奴用的是四川茂县花椒,虽然比普通花椒贵上不少,但用它炒制火锅底料时的口感,是其它花椒根本无法比拟的。
< class="pgc-img">>四川茂县花椒
不过,贵,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掺假”。
一小袋花椒拿来检验,几百颗,品质如何很好分辨。
但每次采购,那可是上千斤花椒,摞起来装满好几辆卡车。
1000斤茂县花椒里,掺上150斤便宜的、品质差的花椒,混在一起卖给你,怎么分辨?几乎没法分辨。
再比如羊肉,过去内蒙古的羊都是天然放养羊,但后来,当地为了提高效率、减少生态压力,饲料羊的比例开始逐渐增高。
屠宰过后,天然羊和饲料羊从外观上看,都是羊肉,根本没法区分,只有吃到嘴里才能吃出区别。
于是,就一定会有羊贩子将饲料羊混在天然羊里一起屠宰,以天然羊的价格出售。
这种情况,你管不管?
杜中兵说,一桌两桌,客人吃不出来。或许你就觉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没事。
但是,只要你的目标是“做好”,那就一定要管。
可是,说得轻巧,怎么管?
一开始,巴奴采用的方法是“多抽查,多派人盯着”。
但最好的食材,本身就具有高溢价。不同等级的食材, 甚至能差出几倍的价格。
这意味着“掺假”这件事,利益实在太大。并且越好的食材,掺假的利益动机越高。
靠监督,那就是在“用有限的精力,去对抗无限的贪婪”,根本不可能看得住。
管、管不到;看,看不住。这还能怎么办?
太难了,真的太难了。
最终,巴奴想到了一个办法:深入源头,找到那些符合巴奴价值观的、能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并和他们进行超长期的利益绑定。
比如羊肉,巴奴会绕过羊贩子,通过内蒙古当地的合作社,直接向牧民订购天然羊。
比如花椒,一方面通过主动召开供应商大会,向供应商传达巴奴的理念。另一方面通过事后追责,一旦发现不诚信的供应商,立刻换掉。
杜中兵说,在这个过程里,价值观契合的重要性,甚至要高于价格。
光靠主动筛选也不够,一旦选定了靠谱的供应商,还要靠长期的利益绑定,让供应商的利益与品牌商尽可能一致。
比如,花椒、羊肉毕竟是农牧产品,最终的产量,受自然条件影响极大。
如果牧民遭遇天灾,或者花椒减产,巴奴会给牧民以补贴,以及用更高的价格收购花椒的方式,确保在灾年里,也不会让这些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吃亏。
就这样,一方面,筛选出的供应商,从价值观上就深刻认同“这个事儿不能干”。
另一方面,用利益绑定,让供应商纯粹从个人利益出发,也能意识到“这么干了会有经济损失”。
这样,合作才能长期、稳定的进行下去。掺假的问题,才能得到抑制。
你看,表面上看,食材采购只是一个性价比问题。
但一旦你想“做好”,这就变成了一个项目管理问题。
你必须用有效的流程,去对抗人性的幽暗。
你说这件事,难不难?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新鲜
我问杜中兵,还有哪些难题,是我们这些不从事餐饮行业的人,根本无法想象的?能不能再举一个例子?
杜中兵说,再比如,新鲜。
自己做饭时候,做到新鲜特别特别容易。
小时候妈妈每天早上去菜市场,买的都是刚摘的菜、刚杀的鱼、刚宰的牛,新鲜极了。
并且,一次就买一天的量,根本没有变质风险。
但是,当这件事拿到餐饮行业中时,就完全不一样了。
杜中兵说,过去我们吃火锅,对时令蔬菜很熟悉,对各种冻肉、冻丸子也很熟悉。
但是对“鲜品”这件事,大家是极度不熟悉的。似乎很少在火锅店里见到“鲜品”的毛肚、鸭肠、鸭血。
为什么?因为做到它需要极高的成本、研发能力与供应链管理能力。
巴奴的新鲜能做到什么程度?在我第一次吃巴奴时,就对它的两道招牌菜印象深刻。
第一道叫“井水黄豆芽”。
黄豆芽我们都很熟悉,拿一把黄豆用清水一泡,就能发出一大把。火锅店里放在盘子上,就能直接端上来。
这么简单的食材,还能怎么新鲜?
巴奴的黄豆芽,让我眼前一亮,它是一根根插在一个下面全是小孔的小筐里的。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这些豆芽,是直接运用活体水培技术,就在这个筐里“长出来”的。
上菜时,就连着这个筐,一起上给顾客,客人吃的时候,自己一根根把豆芽“摘下来”,然后直接扔进锅里。
换句话说,客人涮的,是10秒钟前刚刚摘下来的豆芽。对新鲜的追求,就到了这种程度。
< class="pgc-img">>井水黄豆芽
第二道叫“鲜鸭血”。
一般我们对火锅鸭血的印象,都是固体状、暗红色的“熟鸭血”。
但巴奴的鸭血,是鲜红色的“鲜鸭血”。是在屠宰场收集到鸭血后,运到另一个车间进行处理,再全程0-4°冷链,直接发货到门店。
< class="pgc-img">>鲜鸭血
只要你吃过一次就能明白,这两者的口感,确实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上的鲜美。
杜中兵说,在刚刚研发出鲜鸭血时,国内根本没有鲜鸭血相关的行业标准,更找不到具有资质的生产厂家。
所以在2016年时,这道广受顾客好评的招牌菜,一度因为缺乏相关标准,被监管部门要求下架过。
后来,是巴奴主动运用自己中央厨房的管理经验,去帮助供应商完善卫生标准,并推动在当地监管部门申请相关许可证。
最终,才让鲜鸭血正式成为一道被品牌、消费者、监管部门都认可的菜品。
你看,表面上看,让食材“新鲜”,只是一个库存管理问题。
但一旦你想“做好”,这就变成了一个农业问题、一个工业问题、一个研发问题。
你必须深入到产业源头,探索出如何运用各种行业的前沿技术,做到前人没有做到过的“新鲜”。
你说这件事,难不难?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中央厨房
我接着问杜中兵,这确实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新鲜,巴奴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杜中兵说,答案其实只有三个词:中央厨房、花钱、老板真的想。
先看第一个词:中央厨房。
技术上的实现手法,是建中央厨房,目前巴奴在全中国有4座中央厨房。
通过中央厨房,向全国门店统一配送食材,以确保品质的新鲜和稳定。
但也因为巴奴的食材大多是鲜品,需要全程冷链运送,同时保质期极短,比如鲜鸭血,保质期只有3天。
什么概念?从这只鸭子被杀,到端上你的餐桌,全程不能超过3天,不然就会变质。
也就是说,从生产,到中央厨房处理调配,再运到门店,留给门店的销售时间,大部分时候都只有1天。
当天卖不掉,第二天就只能销毁。
所以,杜中兵说,餐饮行业里有中央厨房的品牌,通常是“三天一配”。
但巴奴的要求,是强制“一天一配”。
也就是说,每天100多家巴奴门店里的食材,全部是当天早上从这4家中央厨房中运来。
为什么要这样?杜中兵说,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倒逼每家门店摸清自己的运营规律。
每天、每道菜到底需要多少的量,必须能够预估的足够清楚。
在他看来,只有做到了“一天一配”,在“新鲜”这件事上,才算做到了足够好。
我接着问,很多品牌都在建中央厨房,巴奴这个中央厨房难在哪呢?
这就要说到第二个词:花钱。
沈帅波老师在他的得到课程《跟巴奴学供应链打造》中,曾说过一个让我有些令人惊讶的数字:
通常餐饮业一家中央厨房的投资额,在1000万人民币左右。但巴奴在郑州的中央厨房,花了1.5亿人民币。
1000万到1.5亿,15倍的差距。
< class="pgc-img">>巴奴的中央厨房
为什么这么贵?杜中兵说,因为这件事上,真的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花钱。
好的食材要砸钱、好的研发人员要砸钱、好的质量管理流程要花钱。
新鲜、好吃这件事,做到很难,是因为做到很贵。
下一个问题随之而来:一个一百家门店出头的品牌,为什么不把资金放在门店扩张上,而是巨资花在中央厨房建设上?
杜中兵说,这就要说到第三个词了:老板真的想。
什么叫“老板真的想”?就是老板是不是从心里真的认为,这件事是一定要做的,必须要做的,打一点马虎都不行的?
首先,一定要老板真的认同。
其次,他要说服公司上下全部都认同。
然后,他要让所有供应商全都认同。
最后,要把这种价值观告诉顾客,让顾客长期监督,倒逼整个团队时刻不忘。
沈帅波老师还说过一个故事:有一次杜中兵在检查产品时,居然问负责豆芽的同事,为什么豆芽的长度不是一样的?
沈帅波当时非常震惊,我也很震惊,天啊,豆芽的长度一模一样?真的要严格到这个程度?是不是有点太吹毛求疵了?
不过杜中兵的道理是,活体水培的豆芽,直到上桌的那一刻都在一直长。如果不注意,根长的太长了,就会让顾客塞牙。
他说,如果你没有吃过普通豆芽,和活体水培豆芽的差距,就根本不可能意识到这些细微体感的区别。
杜中兵说,为什么要这么严?因为所有标准的源头,都是“老板是不是真的想做到”。
一旦老板懈怠了、那口气松了,整个团队的那口气就都散了。
杜中兵说,他在公司内部经常对伙伴们说一句话:
如果你打心里认同你是最好的餐厅,那最好的食材就是你的,别人抢也抢不走。
你看,表面上看,中央厨房是一个纯技术问题。
但一旦你想“做好”,这就变成了一个烧钱问题、一个价值观问题。
你是不是真的愿意为了你认为对的事情,大笔资金砸下去,并且日复一日的坚持?
你说这件事,难不难?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特色
每次和人聊到巴奴时,总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巴奴与海底捞的关系。
在巴奴门店的门头上,写着这样两句话:
服务不过度,样样都讲究。
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菌汤和毛肚才是。
< class="pgc-img">>巴奴的门头
很多人第一次去巴奴,包括我在内,看到这句话,都会会心一笑:
你在说谁呢?
你倒是说说,谁服务过度了?是不是在暗指海底捞?
于是,我接着问杜中兵,这句标语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为什么要在门头写这样一句话?和海底捞有没有关系?
杜中兵非常坦诚,他说,在巴奴不断摸索品牌定位的过程中,确实受了海底捞的很大影响。
2008年左右,已经在河南安阳经营巴奴好几年的杜中兵,当时的“梦想”,只是有一天能把火锅店开到省会郑州。
于是,他带着团队到郑州去考察,第一次走进了那家叫“海底捞”的门店。
一进大门,杜中兵就感觉“被震住了”。
海底捞的那种氛围、那种服务态度、服务员脸上洋溢的热情,一切都是他理想中的样子。
杜中兵说,那天他在海底捞门店里整整待了4个小时,看到最后,甚至有点沮丧。
为什么会沮丧?
因为他在想,既然海底捞都做的这样好了,我还能有机会吗?我还有必要继续做火锅吗?
那天回来后,杜中兵觉得,服务真的很重要,一定要搞好服务。于是处处开始学海底捞。
海底捞送免费水果,巴奴也送免费水果。
海底捞送免费皮筋眼镜布,巴奴也送免费皮筋眼镜布。
海底捞舞面,巴奴也舞面。
到最后,除了做美甲、擦皮鞋这些没学,海底捞的所有服务项目,巴奴几乎全部都学去了。
就这么学了好几年,最终发现,海底捞的那些长处,根本学不来。
杜中兵感慨,真就像那本畅销书的书名那样:海底捞,你学不会。
到这里,杜中兵才发现,他或许走错了路。
对于海底捞这样已经形成规模效应的行业巨头,想学习海底捞的长处,在长处上击败巨头。已经不是“歧路”,简直是在走向“死路”。
那该怎么办?杜中兵开始大量和多次来巴奴的消费者访谈,一个个深挖,他们究竟是为什么来巴奴?
最终,一位顾客的话,像闪电一样击中了杜中兵:
来吃巴奴,不是因为你们家的服务好,而是因为你们家的菌汤好喝、毛肚好吃。
杜中兵感慨说,那一刻他知道了一件事:
很多时候,顾客其实比你自己还了解你自己。
后来,在一些咨询顾问的帮助与梳理下,杜中兵将“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菌汤和毛肚才是”这句话,挂在了自己的门头上。
他说,一开始,对这件事还有一些“抗拒”。
他心想,我一家服务业品牌,门头上写着“服务不是我的特色”,这真的能行?真的不会把客户吓走?
但杜中兵说,最终效果,向他证明了一切。
从这句话真正挂上门头的那一天起,整个品牌上下,就有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感觉。
不仅消费者喜欢,觉得“我确实就是冲着你这一口菌汤而来”。
更重要的是,一下子,团队上下都清楚了自己要做什么,该给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宝贵的战略资源该用在哪些地方。
如今,从商业理论的角度,我们知道,这种选择叫“差异化战略”,是波特提出的三种竞争战略之一,通常是行业内的后来者,在挑战行业巨头时采用的方法。
但杜中兵说,巴奴的战略,不是事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先做了很多年,再事后梳理出来的。
你看,表面上看,做品牌的逻辑是“先找准定位,再集中发力”。
但实际经营过程中,经常是做着做着,连你自己都迷失了自己的优势是什么。
需要不断从客户利益出发,去反思、梳理、反求诸己。
你说这件事,难不难?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服务
访谈的最后,我问杜中兵,虽然你说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但我还是想问问你,巴奴是怎么管理服务人员的?
杜中兵说,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用爱激发爱、用责任创造信任”。
为什么要用爱和责任,而不是用流程和规范?
杜中兵说,因为服务行业直接接触消费者,在这一两个小时的吃饭过程里,可能遇到的情况,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有消费者心情不好来吃火锅,吃着吃着突然嚎啕大哭,你怎么办?要不要安慰?怎么安慰?
有消费者带着孩子来吃火锅,小朋友在满是热锅的餐厅里上蹿下跳,家长都不管,你管不管?你怎么管?
有消费者说我是你们家十年老客户了,但今天这顿实在太难吃了,我要免单。你怎么回复?
你永远不可能用一张清单,列出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要求伙伴按照清单回答。
一位服务伙伴,不一定能把顾客拉进来吃饭,但是他有100种办法,可以把顾客赶走。
所以,杜中兵说,餐饮行业的管理,只能是发自真心的对员工好。
只有对员工好,员工才能发自真心的对顾客好。
怎么对员工好?杜中兵说,就举一个例子:巴奴员工的伙食。
在巴奴的每家门店,都是有专门的厨师为员工做员工餐的。
并且,员工吃到的所有食材,都和顾客吃的一样,是从中央厨房配送而来。
并且,门店伙伴每月都要给做员工餐的厨师打分,只要有10%的伙伴不满意,总部就会考虑换掉这位厨师。
杜中兵说,在巴奴的定位里,做员工餐的厨师其实是一位管理者,你是要用自己的厨艺,管理住门店伙伴的心。
听完以后,我真是长叹一口气,我觉得餐饮行业的管理水平,其实要远远高过许多500强企业。
大公司的很多动作,一件事和哪些人确认,找哪位领导签字,都可以流程化。你只需要管理“过程”。
但餐饮行业,就像杜中兵所说,情况千变万化,你不可能管理过程。
那怎么办?
无法管理过程,那就只能管理人心。
你看,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单纯的管理学问题。
但一旦你想“做好”,这就变成了一个“心理学”问题。
如何用自己的行为,去真正激发人们心底里的“善意”。
你说这件事,难不难?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前段时间,看到了营销专家小马宋老师说的一段话:
有些行业看上去很难,做起来却很简单,比如咨询行业。
有些行业看上去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比如餐饮行业。
小马宋老师做营销咨询、我做战略咨询,说起来算半个同行。所以我看着特别有感触。
我觉得他说的,特别对。
咨询行业的“难”,主要在前期的知识与方法论积累。
一旦这个过程建立,咨询其实就是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个角度来说,咨询行业真的很简单。
但餐饮行业呢?相信你看完这篇文章,已经能有所感触。
和杜中兵聊完,我还有一句话,从心底里喷涌而出:
幸好当初选了咨询这个“简单”的行业,假如选了餐饮,没准现在已经倾家荡产了。
每一个行业,都有其难处。每一项看起来的“容易”,背后都有想象不到的“麻烦”。
就拿餐饮行业来说,马马虎虎的做,开一家夫妻老婆土菜馆,或许不算太难。
但一旦你想开一家真正好的餐饮品牌,难度真的是超乎想象。
作为外行,我们特别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
觉得只有自己身处红海,其它行业全部都是蓝海。
其实,那只是因为我们了解的还不够,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感谢杜中兵的分享。
也祝你,能对这个复杂世界,拥有一双洞察之眼
*文章为杜中兵独立观点,仅供参考。
观点 / 杜中兵 主笔 / 歌平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静
刘润文章推荐阅读
刘润读书会:五一在家的你,请收下这份高效能笔记法
刘润:斗胆,聊聊调休
刘润:抖音商城的对手,不是淘宝京东,而是拼多多
刘润: 他想救助300万自闭症儿童,却在“收费”上犹豫了
刘润对谈吴晓波:2024,新世界的创业地图
刘润:被写入2024政府工作报告的“低空经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机会?
刘润: 说来惭愧,我一直误解了丰田
面新闻记者 杨霁月
10月26日,成都市民王女士反映,她与家人在成都某火锅店用餐,结算账单上除了应付菜品费用外,还显示需支付70元茶位费。
封面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晒出用餐账单,分享自己遇到“餐厅刺客”的经历。“饭菜没上桌,就先花了几十元。”
餐具收费 网友晒图
茶位费、餐具费、餐位费都包含什么?此类收费项目真的合理吗?封面新闻记者实地走访调查,采访市民观点,并向律师进行了求证解答。
市民投诉
菜单上未明码标价
结账时发现要付70元茶位费
店员解释这是输入用餐人数后系统自动下单,费用包括油碟、纸巾、茶水。
王女士表示她并不认可店员的说法,“要付油碟费那是应该的,但其他我就不认同了。”王女士介绍,在等待上餐时店员给每人倒上了茶水,但实际上他们每人都点了酒水饮料,也自带纸巾用餐,茶位费的收取并不完全合理。“而且店员未提前告知此收费项目,属于强买强卖。”
案例
餐厅收取“餐具费”
00后直接将餐具打包带走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此前,“00后整顿餐具费”的话题在网上引发热议。一网友分享自己在用餐时,发现餐厅要收1.5元的餐具费,买单时他问道:“餐具费付了是不是可以把碗拿走?”简单理论后,在店员同意的情况下,最终他用塑料袋将餐具打包带走。
网友分享经历
一位大学生阿蓝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她偶然在网上了解到餐厅收取餐具费是不合理的,此后她每次外出用餐,结账时发现被收取这笔费用后,都会搬出法律条例和经营者争议,“这可能就是我们00后的较真劲儿吧。”阿蓝认为,虽然金额不大,但是自己应当捍卫合法权益,不能轻易被“薅羊毛”。
根据2021年4月29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规定:“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要求对餐具、饮具进行清洗消毒,不得使用未经清洗消毒的餐具、饮具;餐饮服务提供者委托清洗消毒餐具、饮具的,应当委托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
记者走访
茶位费收取现象普遍
“餐厅不应把分内事转嫁给消费者”
茶位费
记者向店员询问:“如果我不喝茶、不吃米饭、不用纸巾,这个费用可以退吗?”店员回复:“不可以,不管您使不使用,都要收费的。”记者再次指出该收费的不合理性,店员表示,这是统一的收费标准,顾客使用的是一次性竹筷,也都包含在内。
某餐厅经营者吴女士告诉记者,他们的餐具是统一交给外面的洗碗公司,由洗碗公司回收餐具、清洗消毒,再套上塑料薄膜提供给顾客。“2块钱不是这套餐具的费用,而是给洗碗公司的。”
市民张先生并不认可餐厅的说法,他指出餐厅有义务为消费者提供干净卫生的用餐环境。商家并不能把餐具的“清洗费”转嫁给消费者。张先生表示,如果在商家提供了免费的餐具,但消费者出于个人顾虑想使用一次性碗筷的情况下,他认为消费者付费使用一次性碗筷相对合理。“毕竟一次性碗筷可能对环境会有污染,那我是为环境买单。”
针对餐厅收取餐具费等现象,网友众说纷纭。有人赞同那位00后的做法,认为餐厅收取餐具费并不合理,“我不给餐具费,难不成我该自带碗筷吗?”亦有人觉得,一般餐具费大约在2元,并没有必要为了几块钱和餐厅服务员理论闹不愉快。
律师:
遵循自由、自愿等原则
餐厅应提前告知消费者并提供选择
10月26日,封面新闻记者联系了泰和泰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王浩为,他指出,餐厅可收取此类费用,但应当做到提前告知消费者,并提供消费者选择的权利。
何为提前告知?王浩为解答道,服务员口头提醒、餐厅里张贴、餐单上明码标价、电子菜单勾选加入购物车等,都是告知的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同时也明确,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王浩为解释:“上述种种规定都是在要求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相关的服务时,应当遵循自由、自愿、明码标价、不得强买强卖等原则。”
就记者被收取“茶位费”的经历而言,王浩为认为,虽餐厅做到了提前告知,但餐厅没有保障消费者选择的权利。当消费者明确提出不使用茶水、米饭等服务时,餐厅不可以强买强卖。若只使用了茶水,餐厅也应重新核定收费价格,退回未使用服务部分的相应费用。
如果商家出现了违背义务性规定,消费者可以效仿那位00后的行为将餐具拿走吗?王浩为表示,若餐厅同意方可带走,但不能强制性拿走。“因为一般而言市场上2元钱是买不到一套餐具的,这笔费用一般理解为餐具的使用费而非购买所有权的费用。”
王浩为建议,消费者在选择餐饮服务时,要留意其服务及收费标准,明确自己的需求和意愿。若的确存在不合理收费情况,可以和商家磋商,要求免收或退回相应金额,或通过消费者协会拨打12315、市场监督局等投诉举报。
参与方式
2、打开“封面新闻”客户端,点击进入青蕉页面#云求助-云投诉#话题在线留言互动。
3、可以通过封面新闻的官方微博、微信或抖音账号,以及青蕉视频官方微博进行留言,发起求助。
4、您还可以拨打热线028—86969110,进行求助。
所有求助内容,经编辑审核通过后,即视为发布成功。
封面新闻将24小时实时解答、跟进,并提供相关协助(为保护隐私,相关信息将会保密,请放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