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来临,神州大地随处火锅飘香。
火锅是中国的传统饮食方式,起源于民间,历史悠久。最早的火锅是用鼎煮的。
大约一万年前,我国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就是作锅使用。把以肉类为主的食物通通都丢入鼎内,然后在底部生火将食物煮熟。成为一锅烩,当时叫做“羹”,这是最早的火锅。只是那时还没有现在所谓的盐,调味料,更没有酱,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 体积庞大的鼎,不能移动,只能固定在一个地方,不方便随时享用。西周时代,不但发明了铜与铁,且各种陶器品也改良制作成较为小型的器皿,适合一般人使用。 铜与铁的产生,不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时也与近代的锅子非常相近,铜制的锅子与陶制的砂锅,到现在还是最实用、最普遍的火锅器皿。而从前的鼎,则延伸为权力的象征了。
鸳鸯锅始祖 火锅的发展,如同餐饮一样,是渐进式的发展。依据当时的器皿、社会的需求与原材料的发现,在三国时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比较健康),和现今的“鸳鸯锅”,可说是异曲同工之妙。
辣将军砂锅系列红汤/白汤火锅,你最爱哪一款?红汤火锅香辣浓郁,够味儿!白汤火锅,味美鲜嫩,够鲜!砂锅火锅,最健康的养生火锅,好吃又时尚,这个冬天,煮一锅,来上三两个朋友,相聚在一块儿,聊着吃着,带劲!
><>当今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你与家人团聚时间你有多少?你可曾坐下与父母真心聊一次天?与老婆回忆过恋爱时期的感觉?可否对着孩子们见过自己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往事?当你坐下与家人一起吃一顿火锅的时候你会与父母谈心,与老婆交心,与孩子一同回忆那颗童心,生活就是火锅那般慢炖,也有火锅那般浓烈的沸腾,一缓一驰,张弛有度,让你领略人生百态!
火锅昨早
“火锅”,什么叫火锅?其实只要是底部有火,上有锅子,就是火锅了。至于是使用什么样的锅子?何种燃料?自古以来的演变,可谓食趣盎然。
最早的火锅:鼎
大约一万年前,我国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就是他们做为锅使用。把以肉类为主的食物通通都丢入鼎内,然后在底部生火将食物煮熟。成为一锅烩,当时叫做“羹”,这是最早的火锅。 但那时侯没有现在所谓的盐,调味料,更没有沾酱,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体积庞大的鼎,不能移动,只能固定在一地方,不方便随时享用。于是西周时代,不但发明了铜与铁,且各种陶器品也改良制作成较为小型的器皿,适合一般人使用。 铜与铁的产生,不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时也与近代的锅子非常相近,铜制的锅子与陶制的砂锅,到现在还是最实用、最普遍的火锅器皿。
鸳鸯锅始祖
火锅的发展亦如同餐饮史一样渐进式的发展。依据当时的器皿、社会的需求与原材料的发现引进,在三国时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比较健康),和现今的“鸳鸯锅”,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南北朝,“铜鼎”成了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现今的火锅。演变至唐朝,火锅又称为“暖锅”。
从元、明、清到现今,火锅器皿上的变化并不大。新容器锅采用耐高温透明玻璃,煮的时候可见食物的翻腾,吃的时候较也不会有漏网之鱼外。铜锅、铁锅、砂锅等锅具,在制作上亦更为精致。现在最普遍的也最广泛的锅为“不锈钢锅”,也就是俗称的“白铁锅”。
发展至今重庆火锅在火锅发展史上那更是浓情一笔彩色花卷,那更是百花齐放
><>北这片广袤的平原孕育了一群热情洋溢的人们。他们的祖先以渔猎为生,经过几千年的融合与延续,形成了独特的乌拉满族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属乌拉火锅,它源自吉林,于乾隆时期走向全国,现今更是东北地区最传统的美食之一。
< class="pgc-img">>乌拉火锅极具满族特色,它的名字便是满语音译而成。据《吉林通志》记载:"吉林谓沿,乌拉谓江。"最初吉林称为"吉林乌拉",意为沿江,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才下令统称"吉林"。又因乌拉火锅起源于吉林,所以谓其为"乌拉"。虽然乌拉火锅的起源地毋庸置疑,但它的起源动因有三个版本。
一是言在辽金时代,吉林沿江地区冬季气候寒冷且多为渔猎民族。当地人们为了驱寒,便从暖胃入手。他们先把陶瓷锅或泥锅架在火堆上,接着盛一大碗水至锅中,待水沸腾立即将猎获的鸟兽、鱼虾与采集的菌菇、植物等倒入锅中进行炖煮。这样煮出来的食物可谓"热气腾腾",确实能与寒冷的天气稍作抵抗,而这种吃法便成了乌拉火锅最初的雏形。
< class="pgc-img">>二是传女真军队与元朝征战时,女真士兵为了节省时间、补充体能,在军中发明了一种既便于行军打仗又荤素搭配均匀的饮食:他们先在地上支了个架子,再将头盔盛满水放到架子上,接着于野外随意猎只野猪或野兔,把它们的肉切成薄片倒入头盔,煮熟即食。原本只是为了省事,没想到吃起来口感还不错,于是广为流传。后来人们不断改善与丰富,形成了今天的乌拉火锅。
< class="pgc-img">>三是说清代乾隆时期,乾隆皇帝酷爱吃火锅且喜欢去民间巡视,于是各地官员投其所好,争相研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美味火锅进献给皇帝,吉林乌拉也不例外。他们以皇家贡品作火锅配菜,例如蒙古的牛肉、盛京的福肉、长白山的人参;又取十几味"山珍海味"熬制成汤料。乾隆皇帝试尝后甚是喜爱,自此乌拉火锅变成了贵族美食。不过当时民间普通百姓可享受不到如此美味,他们所食的乌拉火锅,做法十分粗糙,他们大多直接把肉或菜混入铁锅进行煮食。
< class="pgc-img">>不论从哪一版本看,乌拉火锅的起源都十分粗糙。直到清朝中叶,由于皇家推崇,乌拉火锅才得以演变。蜕变后的乌拉火锅多以铁、铜而制,火锅底座呈托盘状;下部呈圆柱状,其中间有个小门,里边专用来放炭火;上半部较宽,为食物容器,呈环湖状,容器中间竖着一个梯柱形的烟囱,它与下部的炭火灶相通。这种传统的木炭火锅与现代用电或可燃气加热的火锅相比,不论从营养价值上还是就口感上都完胜。
< class="pgc-img">>另外,乌拉火锅的配菜与汤料也丰富了许多,它从起初的野肉、野菜演变成"前飞、后走、左鱼、右虾、转圈撒葱花"的人间美食。其中前飞和后走分别指的是飞禽肉与走兽肉。而撒葱花是指酸菜、黄花菜、金针菜等菜类。它的底汤从原先的白开水变成了以鸡汤为主,药材为辅的鲜美汤汁。汤料中的药材十分名贵,如人参、天麻、枸杞、红枣、桂圆、山楂、冬虫夏草、麦冬、当归等;除此,随着人们口味的多样化,它的蘸料也变得多样,不仅有芝麻酱、腐乳酱、鲜虾酱,还有香油、辣椒油、韭菜花、野山菌等。如此搭配吃起来肥而不腻,鲜而不懈、淡而不薄、口感适度,具有香、鲜、滑、嫩等特点。
< class="pgc-img">>就历史传承这个角度而言,乌拉火锅的美味价值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价值与地方特色。"萨满"民族信奉神灵,每当有重大事件都要在索罗杆上系五花肉,以求神灵庇护。皇太极寝宫里有一侧卧专门用于杀猪祭祀,祭祀完还要和家人一起"吃福肉"。值得一提的是,满族人杀猪从不砍头,这种做法逐渐被其他民族效仿。另外即使不祭祀,每逢祭祖之时,各家各户也要杀猪孝敬先祖并邀请客人来吃杀猪宴席。
后来人们把这种求神祭祖的方法进行改革,使福肉演变成今天乌拉火锅中必不可少的原料——"白肉",它象征着吉祥如意。除了白肉,其他原料制作均源于满族及其先民的民俗生活。如:五花肉的烤制源于满族先民女真时期的"烤燎法",獐狍野鹿肉更是加入祖传秘方,一入嘴中,便能品出原始野味。这一系列习俗礼仪充分体现了满族人的质朴与智慧。
< class="pgc-img">>乌拉火锅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和考究的营养科学价值。2008年6月10日,"凤吉园乌拉满族锅子加工技艺"作为乌拉满族火锅的正宗和代表,被吉林市政府评为"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6月被吉林省政府、吉林省文化厅评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乌拉火锅之所以能够不断演化并流传至今,就在于它独特的满族魅力。它不但彰显人之和谐,更为中华文化增添色彩。吾辈人,自当拾起传统,将其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