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出台新规禁止油烟扰民,记者带你巡城
作为“小切口”立法的《广州市餐饮场所污染防治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于8月15日起施行。《规定》明确,禁止在居民住宅楼、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商业楼层内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餐饮服务项目。油烟与噪音问题一直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关注。《规定》施行大半个月,执行情况如何?新快报记者走访广州市内多个居民住宅小区,发现油烟扰民的现象仍存在。甚至有小区聚集多家“重口味”餐饮店,其“烟火气”令居民吃不消。
番禺区雅居乐小区一家主营烧烤的餐厅,外墙被油烟熏黑。
番禺区雅居乐小区有一些“重口味”餐厅,油烟直接向外排。
烧烤店油烟太大,外墙被熏黑
新快报记者走访番禺区雅居乐小区发现,多家餐饮店和外卖店建在小区内部。在雅居乐花园西区的一条小路两侧,密密麻麻分布着十多家餐饮店,还有专门制作外卖的店铺。有家住附近的居民向记者反映,一到用餐时间,在这里走在路上就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油烟味。
市民钟先生告诉新快报记者:“你闻着味道去找就知道是哪家店油烟大了,门口的墙都被熏黑了。”循着市民反映的线索,记者一路寻找,果然在小路一侧发现一家主营烧烤的餐饮店铺。
记者注意到,这里的布局为中间是很窄的过道,两侧是店铺,在过道入口处能闻到很大的油烟味。由于道路狭小,这家餐馆后厨紧挨小区,且后厨窗户处于敞开状态,里面情形一目了然,门口有两处排烟口,上面沾满油污,往里走还能闻到刺鼻的油烟味。此时正值下午用餐高峰期,店门开着,店员在门口备菜。据了解,该店每天晚上都会迎来大量顾客,烤肉的香味和烟雾会在附近弥漫开来。
有居民向新快报记者抱怨,日常生活多少会受到油烟影响。“家里的窗户会被油烟弄脏,而且长期吸入油烟可能会危害健康。”居民王奶奶如是说。尽管店家已经采取了措施减少油烟污染,如安装了抽油烟机,但居民称“仍是直排”,无法完全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新快报记者发现同一小区里的“欢乐小炒”“川蜀味道”“我家厨房”“成都面馆”等众多“重口味”餐饮店聚集此处,油烟直排叠加而成的“烟火气”让附近居民难以忍受。
除了油烟,噪音、污水也扰民
傍晚时分,新快报记者来到天河区体育西横街一栋18层居民楼。这里1层、2层为商铺,包括烧烤店、服装店、早餐店、汤粉店、药店等;3层至18层为居民住宅。新快报记者乘坐电梯到达18楼再登上天台,一出天台的门,就可以看到两个巨大的烟囱正不断地排出油烟。附近居民告诉记者,这是餐饮店的烟道,楼下几家餐饮店的油烟会统一通过这两条烟道排到天台,而居民做饭的油烟则通过各自的抽油烟机直接排出屋外。新快报记者询问了一户在天台上种菜的住户,对方表示,下到18楼基本不会闻到烟道排出的油烟味,也不会听到声音,平时闻到更多的是邻居家做饭的油烟味。不过在1楼,记者发现,餐饮店的闲置洗碗池、家具等堆放在侧门外,每天冲洗地板的污水会在路上横流,行人一不小心容易滑倒。
上周五21时,新快报记者在离体育西横街不远处的天河南一路上,听见有一家新开店铺的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家人们谁信啊,小程序点单有打折”,路过店门外的行人纷纷快步离开。有住在附近的市民表示,偶尔有新店开业会有短期的高音喇叭的声音。“希望这些店能开久一点,不要老是换就好”。
除了油烟、噪音以外,光污染的情况也值得关注。有居民在接受采访时透露,22时,这里仍能看到一些餐饮店使用照明设备和霓虹灯等光源照明,闪烁不停,有时会干扰周边居民的作息。
番禺区一家“非遗干蒸烧卖”店门口有8台空调同时运行,产生一定噪音。
8台空调开不停,声音让人心慌
地铁番禺广场站H出口附近的沙圩一村盛泰花园二区附近也集中了一些餐饮店,提供糕点、包点、冷热饮品等。新快报记者在此处并未看到油烟乱排放的现象,但有市民反映,这里有噪音扰民。“空调的‘嗡嗡’声比油烟更让人心慌。”黎阿姨如是说。
根据黎阿姨的指引,新快报记者在50米开外便能听到空调运行的声音。只见一家名为“非遗干蒸烧卖”的店铺此刻正招揽消费者进店用餐。抬头望去,门店正上方墙壁挂着8台空调外机,正在同时运行。店内工作人员表示,该店7时至21时营业,空调常开不停。
类似的餐饮店还有一家“葡萄酒主题餐厅”,位于番禺区盛泰路和兴泰路交界处,在上述餐饮店转角隔壁处。市民表示,附近居民区众多,兴泰路整条路有东明园、东方花园、电力新村、东怡园、德兴园等多个小区,餐饮店不多,多数是附近居民来此处用餐。新快报记者现场看到的是葡萄酒主题餐厅的后厨,即使在门口也能听到很大的声响。市民李女士称自己家与餐饮店相隔甚远,对这种现象已经习以为常。
番禺区雅居乐小区一家餐厅的后厨向着路边敞开。
遇到油烟扰民怎么办?可找镇街直接处置
新快报记者翻查资料发现,2021年下半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的公告》正式实施。根据该公告,生态环境领域29项(涉及餐饮油烟、扬尘、噪声污染防治等方面)行政处罚权由镇街实施。“这些问题都是老百姓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执法权下放后,镇街可以直接处置,可以快速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白云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居民也可以致电“12345”热线反映情况,热线工作人员将根据情况转交属地处理。
案例
两家餐饮店经劝说自行关停搬迁
街道出动无人机监测油烟污染源
新快报记者从广州市生态环境局白云分局了解到,此前白云区就曾妥善化解两家违法经营的餐饮店扰民问题。
去年,两名市民投诉居住地附近的餐饮店油烟扰民,在受理群众信访后,市生态环境局白云分局执法人员立即与被投诉餐饮店所在鹤龙街沟通协调,联合开展现场调查。经查,被投诉的两家餐饮店选址在居民住宅楼,未配套建设油烟处理设施,存在油烟污染扰民情况。执法人员现场责令经营者停止违法行为,并耐心向经营者普及餐饮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告知经营者如继续违规经营将面临处罚,要求经营者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经过执法人员劝说,两家餐饮店经营者意识到其违法经营行为,最终决定自行关停搬迁。
而在黄埔区夏港街,街道8月份开始加大餐饮油烟污染管理工作力度,夏港街城市管理办公室在辖内持续开展餐饮商户油烟整治工作,针对市民反馈重点区域积极处理,促进餐饮场所整改工作落细落实,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有效解决餐饮业油烟污染问题。
据介绍,检查工作主要关注餐饮场所就其是否安装了油烟净化设施、是否正常使用油烟净化设施、是否对其净化设备进行定期清洗维护等问题进行重点检查。在检查中,街道还采用无人机、环境监测等技术手段,精准定位污染源,联合第三方环境监测团队对餐饮店铺开展油烟监测,针对油烟排放不达标单位,开具整改通知书,要求其清洗油烟净化设施,确保油烟达标排放。同时采取不定期巡查模式对其进行反复抽查,有效提高投诉处理工作的时效性,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统筹: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采写:新快报记者 毛毛雨 许婉捷 李应华
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田育臣
【开篇的话】
楼上住居民,楼下开饭店,不是噪音扰,就是油烟熏。从2018年7月1日起,《河南省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这个管理办法明确了餐饮服务项目的选址“红线”,规定了不得在居民住宅楼新开办餐饮服务场所,现有的餐饮服务场所也将逐步与居民住宅楼分离。7月份,大河报推出了"楼下饭店何时休"系列报道。
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近半年,居民楼下开饭店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无论是通过法律渠道,还是诉诸媒体,群众仍不时有反映。今天即日起,大河报推出"居民楼下开饭店再聚焦"系列报道,首篇刊发的这个居民起诉饭店的案例,我们无意评判是非,是非自有法律公断,我们聚焦的,是居民楼下开饭店的"禁令",怎么能够有效落实。如果您在生活中,受到了楼下饭店油烟或者噪音的困扰,欢迎您拨打大河报新闻热线0371-96211告诉我们。
郑州中原区望湖花园小区2楼的居民常女士家楼下开了几家饭店,由于饭店的油烟机、厨房操作间噪音较大,常女士一家深受其扰。虽饭店在距常女士主卧2米远的2楼平台建了隔音屏,但常女士仍受噪音干扰。更让常女士想不到的是,她与邻居均出现了突发性耳聋,如今,常女士还落下一级听力残疾,做了人工耳蜗手术才能听到外界声音。无奈,常女士将4家饭店起诉至中原区人民法院。12月21日,该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但并无当庭宣判。
楼下开10家饭店,噪音、油烟、油污不受居民“待见”
12月21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在郑州西三环与电厂南路交叉口附近的望湖花园小区看到,常女士家住3号楼2楼的北侧,在她家北侧房间的窗户下,有一根内径约半米的排烟管道伸出,并一直向西延伸。在其主卧的下方,是一个饭店的厨房操作间,里面伸出一个铁皮管道直通向地面。而在常女士家东侧10米远的距离,两三个铁皮管道从一楼的房间中伸出,有的连通到房顶,有的通向地面。
据常女士介绍,该小区1、2、3、4号楼是一个裙楼结构,一楼全是门面房,开了10家左右的饭店,2层以上是居民楼,而在她家楼下或附近就有三四家饭店。由于该楼并无专用的烟道,饭店改、加装了烟道,并加装了油烟净化设施,噪音非常大。“尤其是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噪音显得更大。饭店有时营业到凌晨两三点,十分扰民,睡都睡不着!”
12月21日下午2点许,记者在常女士家中采访时,也听到“嗡嗡嗡”的油烟机产生的噪音。常女士解释,此时并不是饭店营业高峰,有的饭店还没开火,若是楼下几家饭店同时开油烟机,噪音会更大。除了噪音,饭店的油烟、污水等问题也成了小区的公害。常女士说,由于1楼的大多数饭店的排烟口均安在了小区里面,虽饭店加装了排烟烟道,但仍会有油烟散发出来。而常女士家的窗户一直不敢开,“即使关了窗,油烟也会从窗户缝里飘进来”,她直接用胶布将窗户缝粘得严严实实。
而据该小区1号楼居民秦先生介绍,他家楼下也有一家饭店,除了受到楼下饭店噪音、油烟等问题的影响,饭店排到地下管道的油污等物体,经常堵塞小区的污水管。“我们小区刚交房3年,一个月就得通好几次地下管道,气味也很难闻。”秦先生说。
楼上业主患突发性耳聋,将饭店告上法庭
常女士介绍,2013年10月,她购买了该小区3号楼2层的住房。2016年1月前后,她装修正式入住新房。但是,没入住几个月,楼下1层的商铺就开设了一家饭店,并将排烟风机安装在其主卧室窗户正下方,而餐馆的排烟风机及铁皮烟道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噪音。
随后,楼下饭店的数量不断增加。而楼下一家饺子馆装修时,将排烟铁皮管道装在了2楼平台上,而该管道距常女士家卧室八九米远,由于噪音大,常女士多次向执法、环保等部门反映。经协商,该饭店在距常女士家一米多处以及2楼平台东侧各建了一个高约2米、长约10米的隔音屏,以降低噪音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今年6月,由于常女士的持续投诉,该饺子馆又在2楼平台的烟道口处建了一个隔音房,以此减低噪音。
“虽建了隔音屏,但起不到啥作用。我在房间里专门又建了一个隔音墙,想着这下可以解决问题了,但噪音还是挺大。”常女士说,楼下几家饭店的油烟机发出“嗡嗡嗡”的声音,让她和家人一直休息不好。尤其是晚上,烟机的噪音显得更大。让她想不到的是,2017年初的一天,她满耳又出现了“嗡嗡嗡”的声音,但儿子却说“没听到啥声音”,这才发现,耳朵啥都听不见了。之后,她和丈夫一起来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诊断:右耳突发性聋,左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此后,她再也听不到外界的声音。丈夫带她又前往郑州民生耳鼻喉医院、西安一家耳鼻喉医院看了病,均未能治愈。
无奈,今年她花了约7万元,做了人工耳蜗手术,如今才刚能适应、听到外界的声音。按照常女士的说法,由于楼下饭店的噪音,不仅导致她的耳朵出现了听力障碍,而邻居陈女士也受噪音的影响,右耳出现了“突发性耳聋”。12月21日,陈女士的女婿郭先生专门来到中原区人民法院为常女士出庭作证。记者也见到了陈女士和常女士的相关诊断证明,以及残联部门2017年9月给常女士发放的“一级听力残疾”的残疾证。
业主委托专业机构测噪音,结果主卧、次卧均超标
“一家饭店的噪音还好点,但三四家饭店同时开油烟机,噪音对人的身体伤害实在大!”常女士说,为验证噪音的大小,今年6月,常女士专门委托河南一家环境监测公司,对家里主卧、次卧、儿童房、客厅等房间进行了关窗噪音测试。
记者在该公司的检测报告上看到,今年6月1日11点02分至11点22分,在关闭室内噪音源的情况下,主卧的噪音测量值为44.0分贝,客厅为43.4分贝,次卧为40.8分贝,儿童房为36.4分贝。根据国家环保部(现为国家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要求,A类房间(指以睡眠为主要目的、需要保证夜间安静的房间,包括住宅卧室、医院病房、宾馆客房等)昼间排放限值为40分贝,夜间排放限值为30分贝。常女士说,该检测报告显示的数据表明,楼下饭店的噪音已超过了上述标准的要求。
12月21日,中原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其中,常女士委托的律师钟先生、常女士本人以及丈夫三人作为原告出庭,而涉案的楼下4家饭店作为被告也均出庭。其中,常女士一方提出,常女士长期遭受上述被告油烟及噪音严重侵害,睡眠质量严重下降,持续出现头晕、耳鸣,听力随之下降,最终出现一级听力残疾,在此期间原告先后治疗花去了巨额费用,且为其家庭带来了极大伤害。
因此,原告要求,上述被告需暂时赔偿原告医疗费9.7万元;而诉讼中被告对原告残疾鉴定意见无异议后,原告再向法院提出增加伤残赔偿金、误工费、精神抚慰金等相关赔偿金额的诉讼请求。同时,要求法院责令涉案被告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对自营的饭店烟机和风道,切实做好噪音和油烟防护措施;该案诉讼费用依法由被告负担相应份额。
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承担相关举证责任
法庭上,4家饭店的法人代表作为被告均出庭答辩。其中,4家饭店法人代表均提出,他们的油烟管道和除油烟设施均符合相关要求,也多次接受中原区执法局等部门的检查。同时,对常女士出现的一级听力残疾是否由于饭店的噪音引起,他们一直存疑。“我们的噪音不可能那么大,达到导致耳聋的程度。这和人的体质、精神状态等多个方面都有关系。”其中一名被告如是说。但是,被告并未在法庭上出示权威部门出具的油烟管道与油烟净化器等设施的检测报告,以及其他更多的举证材料。
而对于该案件,中原区人民法院并未当庭宣判。对于该案件,河南中锦律师事务所律师李鹏辉认为,该案件的关键在于原告常女士的耳聋与饭店噪音是否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根据《侵权责任法》第66条规定,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但被告方即4家饭店的法人代表在法庭上仅口头上说饭店的油烟管道以及烟机等设备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但并未在法庭上提供相关的检测报道等证据进行举证,同时也未对油烟噪音与常女士耳聋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有效举证,势必会处于不利地位。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沈晨
报记者 叶松丽
“沿街商铺离居民楼不到9米,按规定不能开餐饮店。可这两年,饭店却越开越多,已经有近10家餐饮企业在这里布点,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扰。”闵行区颛桥镇好世凤凰城紧邻沿街商铺的40多户业主说,这两年来,他们受困于这些饭店的噪音、油烟、排污,苦不堪言。 目前,颛桥镇相关部门表示,正在积极研究解决这一问题。
困扰1: 低频噪音声声入耳
家住好世凤凰城55号1楼的吉阿婆说,她早已受够了。站在她家卧室的窗口,至少能看见5根粗大的铝合金烟囱。“快过年了嘛,有两家关门歇业了,还有两家在经营。你听听,就这样,噪音还是这么大!”
2月11日下午,记者站在吉阿婆家附近,看见或方或圆的烟囱从饭店的后面破墙而出,一直伸到二楼房顶的高度,红色的房顶上,可以看见一大圈一大圈的油污。靠近西边一个方形烟囱正喷着油烟,鼓风机轰轰作响。吉阿婆说,到了深夜,周围安静下来后,这个噪音会显得更大,而且是四五家饭店一起营业。
住在靠近饭店这一排四楼的王先生告诉记者,这些饭店每天6点不到就开始营业,卖早点,一直要搞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才打烊。夏天则是通宵营业:“颠勺、擦锅,敲敲打打的声音,声声入耳,很闹心。”
王先生说,即使饭店打烊了,他们也没法睡上安稳觉。“每家饭店,都有冷柜,特别是卖海鲜的,有那种功率很大的冷柜。这种冷柜每隔一会儿,压缩机就会自动启动一下,以保持制冷的温度。每次压缩机启动,都是突然轰隆一声响,尤其是在静夜,真的很扰民。”
“我先生的两只耳朵都不好使了,带上了助听器。医生说这个状况跟长期处于低频噪音干扰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吉阿婆的耳朵也有一只不行了,但是另一只耳朵还好。她说,以前她侧身睡觉,总是左耳朵朝上,右耳朵压在枕头上,现在左耳朵几乎已经丧失了听力。
她怀疑,自己左耳朵不好,跟长期遭到饭店低频噪音的刺激有关:“我们两个人,现在只剩下我一只右耳朵还管用。为了保护这一只耳朵,我晚上睡觉都不敢翻身了,怕噪音把这只耳朵也吵坏了。”
实际上,由于居民们长期投诉,颛桥镇有关部门已经对这几家饭店的烟囱采取了“降噪”措施。记者看到,有一家饭店的烟囱已经用黑色海绵包裹起来了。吉阿婆说,包裹后的烟囱的确安静了一些,但是这么多家烟囱“合唱”,噪音依然非常大。
困扰2: 马桶翻污恶臭难闻
据该小区一位业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当初开发商的规划是,小区东大门外,东侧的沿街门面可以开饭店,西侧的沿街门面只能用来做文化、零售的配套用房:“2016年之前,东门西侧有一家是可以开餐饮的,是一家基本上没有油烟的西餐厅,其余是不可以的。但是,2016年之后,除了西餐厅外,又有几家餐馆开起来了,后来就越开越多。”
该工作人员说,由于东门西侧商铺是按照零售商业配套来规划的,所以,排污系统跟居民生活排污系统差不多。这几年,因为饭店多起来了,大量油污随着泔水排出,导致小区里排污系统告急。
“我们一楼的抽水马桶经常会堵塞、翻污,粪便、卫生纸倒灌进马桶里,恶臭难闻。每当发生水冲不下去的情况,我们就非常紧张,因为接下来马桶就要翻污了。”吉阿婆说,上一任物业公司几乎每个礼拜都要去清理一下饭店后面的排污井,这一任物业公司也已经清理过三次了。
困扰3: 晾晒衣服总有菜味
除了排污管道经常堵塞外,饭店炒菜排烟,也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自从沿街门面开起饭店后,我们这一排的居民几乎就没有穿过一天干净衣服。”居民王先生说,这些饭店都在他们那一排房子的南边,烟囱排出的油烟,直接飘进他们的家里,“洗干净的衣服晾在阳台上,干了穿在身上,走出去别人都会闻到一股菜味”。
王先生说,由于他们长时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当他们走出去,别人会在他们身边闻到菜味,让他们觉得很尴尬。
2月11日下午,记者在这些饭店后面的小区绿化带里看到,大大小小共17根烟道和排烟口对着小区排放。有些排烟装置很简陋,直接在墙上开一个洞,装一个简易排气扇,于是黑色粘稠的油污,就顺着墙壁直往下流。
困扰4: 破墙开门或会“揖盗”
记者注意到,其中一家饭店的后墙掏了个洞,洞口红砖裸露,装了一扇门。有一架铁扶梯连着这个洞口,直通小区地面。有居民告诉记者,这个门洞后面,可能是一家餐馆的员工宿舍。
业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小区两座大门都安装了门禁系统,业主们进出,都得刷卡,一人一卡。现在,沿街店铺擅自破墙开门,成为小区进出的第三通道,增加了小区安防的复杂性。
而且,门外饭店和商铺破坏房屋结构的情况非常普遍。一位业主指着东门东侧一家银行说,以前商铺门前都有这样的露天廊道,后来商铺业主把这个廊道加了屋顶,把门前移,就成了经营面积,开店就有了更大的空间:“只有这家银行的房屋没有动过。实际上,廊道的面积是属于我们全体业主的,现在都被这些商铺侵占了。”
[回应] 颛桥镇:正积极研究解决
实际上,在这两年时间里,颛桥镇相关部门也多次到现场开展工作,让相关饭店进行了一些整改,但根治却很难。
闵行区网格中心给这个小区居民的回复写道,业主投诉的几家餐馆“都有营业执照,噪音整改完毕,经区环境监测站监测,均有油烟净化器。(至于)市民要求将该处餐饮迁移至别处,居民反映居民楼9米内不能开设餐饮,目前餐饮不需要环评先置,(虽然)9米内是不宜开设餐饮,(但是)环保部(门)目前对该区域餐饮无明确抓手可以处理。”
小区居民表示,所谓“噪音整改完毕”,其实也是有争议的:“整改后,单店的噪音可能有所下降,但我们住在后面,要忍受的是整个一排饭店烟囱的噪音。”
小区业委会工作人员说,正如有关部门在回复中提到的,两年以前,因为这段临街铺面与后排居民住宅距离小于9米,不符合开设餐饮的条件,所以环保部门一直坚持不批准开饭店;而且,因为排污管道直径过细,不能达到饭店排污的要求,水务部门也不批准这些商铺开饭店。后来,开饭店不需要环评前置,可以直接发放营业执照后,这些饭点就一个接一个开了起来。
目前,颛桥镇相关部门表示,正在积极研究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