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结束了。
北京的胡同里开始热闹了起来。
洗锅,生火,烧水,当夜幕降临,一口铜锅被端上桌,一声吆喝后,一家老小围坐于桌前。
听锅里水烧得咕咚作响,看屋内热气腾腾,大人们用筷子夹上羊肉在锅里晃悠,一边拉扯着家长里短,小孩们则埋头海吃。
另外一边,北漂们喜欢一头扎进涮肉店,就着烟火气,驱散掉一整天的疲倦。
无数文人墨客对之赞不绝口,就连老舍先生也是,以至于《四世同堂》有了这样一番描述:
这种让人趋之若鹜的东西叫老北京涮肉,准确地说,应该叫涮锅子。
讲究的涮锅子
北京人的秋冬什么都可以缺,但就独不能缺这涮锅子。
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顿涮锅子,这才叫生活。
当然,别看北京人大大咧咧的,吃起涮锅子来精致得很,样样都得讲究。
梁秋实说,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季节,逢时按节地享受一番,会因自然调节而不逾矩。
一语中的。
老北京的不时不食被道了个透彻。
到了什么时节,吃什么都得有个讲究,这涮锅子得合季节才吃。
北京城里,流传着一首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每逢冬至,老北京会在墙上挂上一副九九消寒图,“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每一个字皆为繁体字,笔画皆为九笔,过一天往画上描一笔,待全部描完,春暖花开。
老北京规矩里,逢九必须吃顿火锅,又称九九锅,一九这天,也就是冬至,得吃上一顿涮锅子养膘过冬。
这铜锅往桌上一摆,几代人挤在一桌,按辈分坐下,就可以开涮了。
怎么涮?得讲究。
涮,在北京话里,就是骗你白跑一回,涮羊肉,要想成功骗到羊肉白跑一回,那得讲究一个快字。
南方人到北京去,一伙人围坐在锅前,整盘肉往锅里倒,人人有份。
北京人看到得脑壳疼,这哪能叫涮肉,分明是煮肉。
他们心中有谱,一开吃叫涮,二开吃叫溜,三开吃叫炖。
所以北京人真正吃法是,用筷子夹上一两片肉,搁锅里晃悠几下,适当松筷,但一定看紧自己的肉,肉一变色就可以捞出蘸料吃。
一口下去,羊肉与麻酱在口中融化,那滋味真是赛过神仙。
再讲究点,把肉放碗里,再勺点蘸料淋上,不会稀释了蘸料。
当然,吃的顺序也很重要,讲究养汤,先肥后瘦,先肉后菜,下菜之前都得问一下各位,肉吃好了吧,人人点头才能下菜,稍微打乱顺序可要遭受白眼。
还有一点,不少南方人挺抗拒的,老北京桌上必有糖蒜,涮肉时来上一口,提味又解腻。
吃到最后,弄点粉丝白菜,吃上一个芝麻烧饼,简直不要太爽,吃涮锅子前我是北京的,吃完北京是我的。
眼看窗外寒风萧瑟,屋内热气腾腾,锅里咕咚作响,其乐融融,这天该是老北京最开心的日子。
对了,倘若酌上几杯二锅头,胃里暖热,这日子也就没白过了。
涮锅子的寓意
古往今来,涮锅子被赋予了无数美好的寓意。
或是寓意力量。
传闻成吉思汗带兵南下,因为想念家乡羊肉,命厨师生火杀羊,不料敌军来袭,厨师将肉切成片,涮过开水撒上调料,成吉思汗吃后大胜。
或是寓意吉祥。
在老舍先生笔下,涮锅子有了这样的描述:
如此种种,足以见人们对涮锅子有很多情感寄托,无论经历多少兴衰更迭,它的地位始终不可取代。
只是人们怎么都不会想到,经由后人相传,涮锅子会讲究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涮锅子里的讲究
都说要了解一座城,最简单的,就是了解他们吃什么。
北京,这座见证无数朝代更迭的古城,已然将宫廷里的讲究刻进每个北京人的骨子里。
涮锅子虽说被誉为火锅里的大家闺秀,但倘若你要把这涮锅子与火锅划上等号,老北京可不答应。
老北京心中,涮锅子脱离于火锅之外,是一门很讲究的学问,这门学问上,老北京达成了惊人的一致。
从食材到工具,每一样都必须有所讲究,以至于民间有了“一炭、二料、三肉、四鲜、五绝、六件、七拼、八碗、九杂、十大碟子”的规矩。
万物皆可火锅,可入得了涮锅子眼的,也就那几样:
主角羊肉、配角粉丝、白菜、冻豆腐,或加上芝麻烧饼,再无其他。
汤底则讲究“清水一盏,葱姜二三”,旧时,商人们为了证明自家羊肉更好,以清汤自证,延续至今,老北京涮肉也就非清汤不涮。
在其他火锅拼底料的今天,可谓一股清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造型独特的铜锅恰好满足了羊肉片对锅子所有的幻想。
所谓铜锅,有别于其他火锅锅子,锅子头大底小,大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意味。
羊肉讲究选取阉过的公羊肉,肉细腻,很少异味。
不仅如此,一只羊身上,配得上涮肉二字的仅占40%左右。
当然,要想生意兴隆,除了羊肉得好,肉更要切得讲究。
以前的切肉师傅在切肉前一天,会先把羊肉放入“冰箱”,带冰的箱子。
在箱子里铺上一层冰块,铺上油布,放上羊肉,一层一层码好,压上一天一夜,羊肉的血水和异味都会消失。
羊肉片讲究薄如纸,形如帕,匀如晶,齐如线,宛如花,平摊在盘能看到盘上花纹。
这样的肉不塞牙,入口即化,而切完之后,立起盘子,羊肉绝不会掉落。
而羊肉在涮完时讲究“干盘清汤”,即装羊肉片的盘子必须是干的,锅里的汤不能有泡沫。
如此复杂的工序,没个几年的功夫都不可能做得出,这也使得当年厉害的切肉师傅,那叫一个珍稀,可谓千金易得,好师傅难求,其时的东来顺靠着从正阳楼高价挖来切肉师傅,才有了红火的生意。
决定涮锅子好坏的,除了羊肉,当然还有蘸料。
而麻酱,则是涮锅子的灵魂所在。
北京人眼里,麻酱可蘸宇宙,万物没有麻酱便失去了灵魂。
说句夸张的,给老北京一碟麻酱,他们没准真给你撬动地球。
过去,还没开吃前,小孩们大抵都会偷偷蘸点麻酱吃,一来二去,还没吃,这麻酱就没了。
当然啦,用以涮锅子的麻酱蘸料,也必须得讲究。
“老八件儿”必不可少,麻酱,酱油,辣椒油,香菜,葱花,韭菜花,酱豆腐,卤虾油。
待这些都准备好,锅里的水“咕嘟咕嘟”沸腾,老北京这才准备开涮。
在南方人眼里,北京人大大咧咧,怎么涮起个肉来比南方人还南方人。北京人一听不乐意了,你们懂啥?粗中有细晓得不?种种讲究背后,其实是皇城根儿下的人儿对生活的追求,你要问我那种追求是什么。
我想,就是过往年代,小孩向其他玩伴炫耀“我家今个儿涮锅子”,其他人纷纷竖起大拇指,“牛!”
就是当树叶开始泛黄飘落,寒意渐浓,胡同里的京片子吆喝上一番亲朋好友:“走着,今个儿上我家涮锅子儿。”
就是夜幕降临,伴着霓虹,北漂们收拾倦容走出CBD,在人满为患的涮肉店拿号排队。
一口铜锅,几块木炭,几两羊肉,一碟麻酱,夹杂着热腾腾的烟火气,就能把这一整片天寒地冻统统吃掉。
讲究下的北京城
《离婚》里有这么一段,张大哥请老李吃涮羊肉:
寥寥几句,将北京人涮锅子那股讲究劲儿刻画得惟妙惟肖。
无论生活如何,无论眼前有多大的难题,只要是吃,那都不能将就。
过去,老北京过春节,每一天吃什么,怎么吃都得按规矩来,几乎都不带重样的。
为啥?因为皇城根儿下长大的京片子,已经把讲究融进了血液中,无时不刻提醒着自己。
体现于吃,但又不止于吃。
老北京必须有礼有面,说话做事都得合乎规矩,不能胡来。
说话上都客客气气,喜欢用“您”,随便举两个例子。
公交上,年轻人给老人让座,“大爷,您坐。”大爷会回他“谢谢您。”
孙子生气,爷爷哄着“您别生气呀。”
问邻居借碗,归还时候得碗里放点吃的还回去。
去人家家里串门,不能空手上,人家给你送礼,得找机会还上......
可能你会觉得种种礼数也太麻烦了吧,但其实,在老北京看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规矩不能坏。
数百年来,或多或少都有受到宫廷礼仪的影响,但也因为有了这些规矩,老北京相处得和谐,生活变得井然有序。
而今,这种传统更成为了一种文化,影响着新一代的北京人,和北漂们。
我问一位北漂朋友,北漂几年,觉得北京人的讲究如何?他和我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刚去北京时,他一个人坐在涮肉店里,一窍不通,凑合着吃。
隔壁桌的大爷瞧见了,朝他嚷嚷,嘿,刚来北京吧,涮肉可不这么吃。
说罢,教他老北京的吃法。又给他介绍北京哪里好玩,哪些东西好吃,把他感动坏了。
之后他爸妈到北京,带着去同一家涮肉店,像当初那大爷一样,教着他们涮肉,讲述自己在这座城市的所见所闻。
而他无论从说话做事,都或多或少有了一份北京的讲究范。
他说,可能北京人那份讲究已经渗透进了我的生活吧。
数百万的北漂也是如此。
其实,与其说是讲究,倒不如说是对生活的一种执着,对美好的一种向往。偌大的北京城,也因为这份执着和向往,在岁月洗涤中不失热烈生猛。
1、BTV,《北京话,话北京》
2、崔岱远,《京味儿》
3、王丹,《北京味道》
4、唐夏,《北京饮食文化》
5、老舍,《离婚》
6、《这就是北京》
硬汉男星被曝出轨后又拒降8750万片酬?来“中国网”(CIIC_China)官方微信,搜更多猛料
<>了10多年的火锅,少说也得几十上百家吧,印象深刻的有,味道差评的也有。
最近好多朋友问,推荐一些好吃的火锅,零零散散地说了一些,今天我就从这上百家的火锅里挑出14家,最有特色,最值得推荐的火锅。
1、渔家小院
地址:昆明市穿金路云山村路口进去200米云锡巷455号(DB蓝球公园)
这家号称北市区排名第二的火锅,每天都是现吃现炒料。
看着火锅料都可以闻到香味
他们家的鸭肠必须得吃上一盘,昆明最好的鸭肠,到底有多好吃?吃一口你就会完全爱上了。
看看这质感,咬入口中的质感,嘎嘣脆。
下几片鱼片那也是相当爽的。
鱼片的口感,完全不同于任何食材。
2、蓉城瓦房
地址:昆明市穿金路721号煤机总厂院内(米巢书店东侧)
在昆明煤矿机械总厂里面
装修风格古香古色,很舒服很亲切
他们家主打清油火锅
味道足,越煮越香
菜品新鲜,分量足,吃完的基本是横着出门的,太撑了。
3、成都御品味钢管厂小郡肝串串香
地址:白云路497号(广大银行斜对面)
昆明最好吃的小郡肝,确实名不虚传,每天晚上几乎都在排队。
推荐鸳鸯锅
他们家的白锅,昆明第一好吃,一点不夸张,足足的野生菌,那是相当舍得放呀。
小郡肝的分量也很足
必须这样一把一把地涮着吃才爽。
4、六郎田鸡
地址:昆明市西园路云卢大厦旁
这家田鸡火锅店和其他家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家舍得放料。
把底料汤由黄熬到刚刚变黑就起锅
熬制6小时的锅底加上特殊味道的仔姜,煮起来,那种滋味妙不可言。
作为这个火锅的另一个担当:姜!选用的仔姜不同与其他姜,更加脆嫩清香的口感,鲜爽热辣的滋味,更震食欲!
蛙肉的量非常足、处理的也干净,白嫩的蛙肉在汤汁里半遮半掩的最诱人了。
蛙一点腥味儿都没有,肉质幼嫩。
5、独一味牛全锅
地址:昆明市饵季路中段596号(水晶都对面)
他们家的牛肉,把酸味发挥到极致了,吃了第一口,估计接下来还会有10多口才会罢休。
牛肉现吃现涮
越嚼越香,越吃越酸
6、草根串串
地址: 昆明市中央金座2栋1楼7-10号
环境很适合年青人
辣度和麻度刚刚好,撸串还是比较舒适的,每次来吃都会一次接一次地破记录。
小吃种类丰富到你难以想象,推荐爆口牛肉和肥肠。
7、巴食老火锅
地址: 昆明市小龙路1号东华消防大队正对面
很老很老的一家火锅店
自己炒制的,非包装锅底。
从火锅底料搭配的和谐性,到店家细致搭配,精心挑选采用到的食材的配合,能使荤素菜的味道更突出,麻辣-鲜甜,嫩脆且绵烂,煮久了之后,越发能使火锅的清香与浓醇美妙的结合起来了,让你彻底爱的是无语了啊。
很正宗的火锅店,肉质比较好,量也可以,最主要是价不贵,店内也很大,服务员也是随叫随到,端茶倒水的。火锅吃到后面还没有变味,是不错的。
8、哈儿土火锅
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杨家中心小学旁
发酵过的糯米,闻上去有点像我们吃的冻白酒。
加二锅头的火锅,生平还是第一次见识,不过煮一会就全部挥发了。
昆明颜值最高的火锅,看看这红色,盯2秒,口水立马就流下来了。
吃到1个半小时以后,会越煮越辣。
必点菜品:皇帝毛肚、皇后鸭肠、方竹笋、肥肠
吃得爽歪歪,麻辣麻辣的
越看越想吃,真的有点受不了了,打算这周再去尝一次。
9、金五门秘制时尚火锅
地址: 昆明市科光路42号金钻商务中心1楼
是个秘制时尚的火锅餐厅,拍照的时候,远远就闻到了火锅底料浓郁醇香且勾人肠胃的味道。
这家店有两层楼,二楼基本都是包房,一楼二楼都有自助调蘸水的地方,蘸水调料的种类比较多,满足了各种口味的需求。
店里面员工的服装和店里的装置比较搭,都是亮色系列,看多了沉闷色系,偶尔看看明亮色系感觉还不错,服务员态度很好,比较热情,下午经常排队,菜品摆盘比较精致,味道好不错,主要氛围还不错。
鸳鸯锅底竟然食用菌汤熬制而成,红汤非常香醇,质地很浓郁,不是那种的寡辣的味道。
10、小龙坎
地址:全昆明都有,你问我有几家?我真的无法回答,因为太多了。
火锅控都知道,吃川味火锅得看他家的红油锅是否正宗,小龙坎的红油锅底都是成都总部运来,材料、配方都跟总部一模一样,保证口味地道和卫生。
装修古色古韵,也有变脸表演。第一波菜吃完以后,又原封不动的再上了一遍,就是每道菜都吃了三遍,根本吃不腻。
饭点几乎是要排队的,几乎是要排至少半小时的。
11、老庄火锅
地址:昆明市西山区澄碧巷12号
这是一家奇葩的火锅,主打养生,就是吃完以后,肠胃很舒服很舒服。
锅里加了几十种中草药
口味吃起来也相当不错,相当适合一家老小吃。
配合着养身茶喝,再怎么吃,第二天菊花都会好好的。。。
拉风的牛肉,一定得来上一盘。
像个太阳的鸭肠,口感简直是爆棚。
12、合盛福鱼庄
地址:昆明官渡区珥季路590号
这是一家重庆口味的鱼火锅
用鱼片下火锅
口感和质感,甩毛肚和鸭肠20条街。
吃过一片以后,你就会忘记之前的任何重庆火锅,忘记得彻彻底底。
13、重庆小辣椒火锅
地址:昆明市华山南路15号(近92路车站小绿水河站)
这是一家从初中开始就很钟情的火锅店,这家店可以说是价低,但是味道又很好,特别是锅底,味道非常浓厚。
小辣椒开的时间比较久了,反正每次都要排队。
店堂内布置的像大车店,很热闹,但又不乱。很有特色,很有味道,很有人气。
14、老房老舍重庆传统火锅
地址:搜索周围,全昆明都是,几乎每个角都有
周末基本是满人的,环境有点小复古,黄喉很脆,酥肉好吃。
喜欢吃嫩牛肉麻辣牛肉鹅肠和嫩滑里脊肉,里脊肉很大片又很嫩,吃起来很过瘾。
看完了,有哪家是你没吃过?这个周末就去补上!
>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的确,老舍先生是位地道得不能再地道的北京人。
他还是位顶好的美食家,与“馆子”结下不解之缘,在那里他与朋友聊天、吃饭、谈论着极有兴趣的话题。叶圣陶先生在日记中曾写老舍爱下小馆的喜好:“老舍尝谓盛宴共餐,不如小酒店之有情趣……共谓数十年之老友得以小叙,弥可珍也。”
老舍先生用他的笔、他的心书写着流淌在血脉里的北京城,和京城的百姓以及他们嘴里的嚼谷儿。
老豆腐、馄饨与咸菜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里有一段文字,是说祥子被军阀的队伍抓了壮丁,好不容易逃出来的时候,又累又冷又饿的祥子在一个小吃摊上吃老豆腐,他是这样写的:
< class="pgc-img">>一
“祥子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您看描写的多生动,有空您翻翻。
< class="pgc-img">>二
“走到小店门口他一软就坐在了地上,昏昏沉沉的坐了好大半天,头上见了凉汗。又忍了一会儿,他睁开了眼,肚中响了一阵,觉出点饿来。极慢的立起来,找到了个馄饨挑儿。要了碗馄饨,他仍然坐在地上。呷了口汤,觉得恶心,在口中含了半天,勉强的咽下去;不想再喝。可是,待了一会儿,热汤象股线似的一直通到腹部,打了两个响嗝。”
三
“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 class="pgc-img">>四
在《四世同堂》里老舍先生提到了咸菜:“其实,家中的粮食并没有那么多。她不愿因说了实话,而惹起老人的罗嗦。对老人和儿童,她很会运用善意的欺骗。‘咸菜呢?’老人提出第二个重要事项来。她回答的更快当:‘也够吃的!干疙疸,老咸萝卜,全还有呢!’她知道,即使老人真的要亲自点验,她也能马上去买些来。”
蔬菜与水果
关于北京的蔬菜,他在《想北平》里写道:“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老舍先生《四世同堂》里写到的果子是最多的,有葡萄、小白梨、海棠、木瓜、杏、桃子、李子、栗子、梨和枣。
< class="pgc-img">>一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象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二
“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又都摆列的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他们还会唱呢!他们精心的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给苹果葡萄的静丽配上音乐,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三
“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的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
< class="pgc-img">>四
“挂着红色的半青半红的‘土’杏儿下了市。而吆喝的声音开始音乐化,好象果皮的红美给了小贩们以灵感似的。而后,各种的杏子都到市上来竞赛:有的大而深黄,有的小而红艳,有的皮儿粗而味厚,有的核子小而爽口——连核仁也是甜的。”
五
“各样的桃子,圆的,扁的,血红的,全绿的,浅绿而带一条红脊椎的,硬的,软的,大而多水的,和小而脆的,都来到北平给人们的眼,鼻,口,以享受。”
< class="pgc-img">>六
“红李,玉李,花红和虎拉车,相继而来。人们可以在一个担子上看到青的红的,带霜的发光的,好几种果品,而小贩得以充分的施展他的喉音,一口气吆喝出一大串儿来‘买李子耶,冰糖味儿的水果来耶;喝了水儿的,大蜜桃呀耶;脆又甜的大沙果子来耶……’”
七
“梨,枣和葡萄都下来的较晚,可是它们的种类之多与品质之美,并不使它们因迟到而受北平人的冷淡。”
八
“北平人是以他们的大白枣,小白梨与牛乳葡萄傲人的。看到梨枣,人们便有‘一叶知秋’之感,而开始要晒一晒夹衣与拆洗棉袍了。”
九
“果子以外还有瓜呀!西瓜有多种,香瓜也有多种。西瓜虽美,可是论香味便不能不输给香瓜一步。况且,香瓜的分类好似有意的‘争取民众’——那银白的,又酥又甜的‘羊角蜜’假若适于文雅的仕女吃取,那硬而厚的,绿皮金黄瓤子的‘三白’与‘哈蟆酥’就适于少壮的人们试一试嘴劲,而‘老头儿乐’,顾名思义,是使没牙的老人们也不至向隅的。”
< class="pgc-img">>十
“在端阳节,有钱的人便可以尝到汤山的嫩藕了。赶到迟一点鲜藕也下市,就是不十分有钱的,也可以尝到‘冰碗’了——一大碗冰,上面覆着张嫩荷叶,叶上托着鲜菱角,鲜核桃,鲜杏仁,鲜藕,与香瓜组成的香,鲜,清,冷的,酒菜儿。”
十一
什刹海畔借着柳树支起的凉棚内,也可以爽适的吃半天茶,咂几块酸梅糕,或呷一碗八宝荷叶粥。在《想北平》里,老舍先生憧憬着北京的水果:“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五毒饼、饽饽、棕子
五毒饼、饽饽和粽子是逢节才吃的。在《正红旗下》,老舍说:“北京人过端阳节时,家家必须用粽子、桑葚、樱桃,供佛。”较殷实人家还要吃“五毒饼”。因此,在往年,到了五月初一和初五,从天亮,门外就有喊黑白桑葚大樱桃的,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到快吃午饭的时候,喊声不断。
“满汉饽饽铺”也陈列出特制的应节点心“五毒饼,上边的蝎子,蜈蚣,都是模子磕出来的,没有毒!”再有,到处是卖棕子的。北平的卖棕子的有好几个宗派,而真正北平的正统的粽子是北平旧式满汉饽饽铺卖的,没有任何馅子,而只用顶精美的糯米包成很小,很小的,粽子;吃的时候,只撒上一点白糖。这种粽子也并不怎么好吃,可是它洁白,娇小,摆在彩色美丽的盘子里显着非常的官样。
还是这样的小食品,可是由沿街吆喝的卖蜂糕的带卖,而且用冰镇过。也是沿街叫卖的,可是个子稍大,里面有红枣。这是最普通的粽子。此外,另有一些乡下人,用黄米包成粽子,也许放红枣,也许不放,个儿都包得很大。
酒与茶、涮羊肉
在《四世同堂》里“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两肉,有两三毛钱就可以混个醉饱。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
老舍在《多鼠斋杂谈》中说:“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他在小说《正红旗下》写到,“满月”那天,请不起满月酒,只好以“清茶恭候”宾客。他常常“用小沙壶沏的茶叶末儿,老放在炉口旁边保暖,茶叶很浓,有时候也有点香味。”
小说《离婚》中提到了张大哥和老李“涮羊肉”。
< class="pgc-img">>一
“老李”,张大哥回来陪客人说话儿,“今儿个这点羊肉,你吃吧,敢保说好。连卤虾油都是北平能买得到的最好的。我就是吃一口,没别的毛病。我告诉你,老李,男子吃口得味的,女人穿件好衣裳,哈哈哈。”他把烟斗从墙上摘下来。
二
“自火锅以至葱花没有一件东西不是带着喜气的。老李向来没吃过这么多这么舒服的饭。”
三
“他的口腔已被羊肉汤——漂着一层油星和绿香菜叶,好象是一碗想象的,有诗意的,什么动植物合起来的天地精华——给冲得滑腻,言语就象要由滑车往下滚似的。”
四
“张大哥对于羊肉火锅,打卤面,年糕,皮袍,风镜,放爆竹等等都要作个先知先觉。‘趣味’是比‘必要’更文明的。”
小说《骆驼祥子》刘四爷办生日前,对车夫说:“明天的车份儿不要了……,早八点半,先给你们摆,六大碗,俩七寸,四个便碟,一个锅子;对得起你们!都穿上大褂,谁短撅撅的进来把谁踢出去!吃完,都给我滚,我好招待亲友。亲友们吃三个海碗,六个冷荤,六个炒菜,四大碗,一个锅子。”
腊八粥与腊八蒜
《北京的春天》是写北京春节过年民俗的,老舍先生描写了京城百姓家的生活和年下的美食。
< class="pgc-img">>一
“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二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三
“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四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
面条、羊肉包子和马蹄烧饼、花生
一
在《骆驼祥子》里,刘四爷过生日的章节中:“四爷听了冯先生的报账后,火冒三丈。早知道这样,就应该预备炒菜面! 三个海碗的席吃着。”
二
老舍的话剧《茶馆》或剧本中多次出现“烂肉面”的字眼儿。在这里说一句“烂肉面”在老北京的茶馆、二荤铺或路边的饭摊儿都有卖,价钱不贵。
剧本第一幕: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常四爷对受苦受难、啼饥号寒的乡妇母女很同情,对着老裕泰的伙计喊道:“李三,叫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外头吃去。”
三
《牛天赐传》中写牛老道为天赐过生日吃打卤面:“一个人有面吃,而且随便可以加卤,也就活的过了。”
四
《骆驼祥子》第十章,老舍先生写了羊肉包子:“他在茶馆上休息时遇上了饿得晕倒的老马,老马喝了糖水醒后,诉说了自己的遭遇,祥子出于好心,买了十个羊肉馅的包子给他和他的孙子小马儿。从他们身上,祥子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即使有自己的车,也会饿死。”
五
《骆驼祥子》第十四章:“老程回来了,端着两大碗甜浆粥,和不知多少马蹄烧饼与小焦油炸鬼。没沏茶,先喝点粥吧,来,吃吧;不够,再去买;没钱,咱赊得出来;干苦活儿,就是别缺着嘴,来!”
六
老舍在话剧《茶馆》里,通过老掌柜的话说了炸酱面:“要有炸酱面的话,我还能吃三大碗呢。”在话剧《茶馆》最后一幕里,年迈的王掌柜、秦二爷和常四爷无奈地戏谑道:“年轻的时候有牙没花生仁,现在有了花生仁又没牙了。”
七
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中写道: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
< class="pgc-img">>在老舍先生的笔下,酣墨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以及这些小人物的吃喝。老舍认为“吃在中国是一件大事”,但他的作品里,见不到达官贵人的珍馐美味,而更多的是寻常百姓简单的吃喝和果腹的食物。在他的笔下,街巷里小贩的叫卖、食肆、茶馆、冷摊、铺户都是那么的生动而多情。
本文简要搜寻了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茶馆》《牛天赐传》《正红旗下》《我的母亲》《四世同堂》《北京的春天》《想北平》《多鼠斋杂谈》《离婚》等作品中,他写过的老北京馄饨、老豆腐、蔬菜水果、马蹄烧饼、烂肉面、羊肉包子、炸酱面、干疙疸、老咸萝卜以及年下的民俗吃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