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元一块的面包,上百元一份的吐司,几百元一个的蛋糕……近年来,有关面包和糕点价格昂贵的话题,多次登上热搜。
与此同时,有的烘焙门店一天丢弃的面包能装满一麻袋,有的报损率超过50%。面包店的浪费现象有多严重?近日,相关话题再次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记者近期在一些烘焙门店蹲点发现,部分商家采取高定价、大包装、填满货架等营销方式,导致报损率畸高,浪费严重。
有的门店未售出面包直接丢弃
“每天晚上10点后都要把这么多精心制作的面包扔掉,太令人痛心了!”西部某城市一家面包店店员说,他负责清点打包当日未售出的面包,装入黑袋中丢弃。这些面包将进入湿垃圾处理厂。店员表示,周一到周四每天丢弃的面包能装满一麻袋,周五到周日每天也能装半麻袋。
某品牌烘焙连锁店当天没卖完的食品会被扔掉(图丨新华社)
类似景象并非个例。晚上9点左右,该市一家大型超市的中式面点销售区剩余的各色馒头、面包摆满货架。与记者中午看到的面点数量相比,还剩余近半。“如果第二天中午打折还未卖出,这些面点只能被报损。”店员说。
贵阳市消费者文女士平常喜欢吃面包,有时候晚上去买面包碰到门店把大量没卖完的面包扔掉,觉得很可惜。“一边是价格昂贵,一边是大量浪费,难道就没有平衡的办法吗?”她说。
“烘焙产品的生命线最短只有4小时,时间一过口感就会出现变化。超过24小时就有过期风险。”贵阳某食品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唐云谷告诉记者,如何处理没卖掉的产品,是一大难题。
“报损分为两种,一类是回厂再利用,例如我们会和养殖企业合作,将卖不掉的产品转化为饲料;另一种是悄悄扔掉。”唐云谷说。
多家烘焙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每日5%至10%的余量意味着报损率处于健康区间。记者近期在西部某省会城市20家烘焙面点门店走访发现,有过半门店产品报损率超过10%的行业平均水平。
上海某餐饮减损团队负责人近期探访10家面包店,结果发现,打烊前半小时,有上千个面包被丢掉,有门店报损率甚至超过50%。
为何浪费多?为何不打折卖?
业内人士认为,对未售出的面包进行报损和处理是行业惯例,但一些忽视社会效益的商业策略加剧了烘焙行业浪费。
盲目追求包装“大”、货架“满”。部分大型商超的面包仅推出大包装兜售,几乎不提供小分量的选项,普通消费者难以在保质期内全部食用完。
一些商超和烘焙门店追求货架摆满带来的视觉冲击感。“种类要齐全、橱窗要摆得满满当当,才会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客人如果一看橱窗空空的,觉得没剩什么东西会转头就走。”一家大型连锁商超的运营负责人说。
另外一家面包店店员表示,“面包烘焙过程中,还有一些形状不太好看、做得稍小了、烤得稍焦了的残次品,这些不好出售,也只好一扔了之。”
品牌溢价高,所以报损高也“亏不了”。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烘焙行业是传统高溢价行业,即使加上损耗浪费的部分,毛利率仍然有较大空间。
“为了宣传所谓‘极致’的品牌形象,很多连锁烘焙企业宁可将卖不出去的产品扔掉,也不愿打折促销减少浪费。”某烘焙企业负责人徐先生说。
一家面包店店员坦言,如果对剩余产品打折出售,折扣太大的话,可能会影响到面包的正常销售,有些顾客可能会故意等到打折后再来购买。
资料图(图丨广州日报)
关于减少食品浪费,他们这样建议
全国工商联烘焙业公会常务副秘书长单志明建议,可鼓励大型商超、烘焙企业等做好市场调研、前端数据分析等,有针对性生产、销售,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当前烘焙行业在物流、零售系统建设和保鲜技术等方面还相对薄弱,无形中增加了报损产品的回收成本。业内专家认为,应鼓励烘焙企业针对相关环节投入研发,改进技术,以利于企业回收报损产品。
唐云谷说,公司目前采用盲盒五折销售的方式处理当天的报损产品。“通过测算各款产品的销量,预选出还有销售潜力的产品,科学组合不同价位的产品放入盲盒保证成本和利润平衡。通过这样的方式,每家店的报损率能减少两个百分点。”
维护产品品质,不能成为浪费的借口。北京某面包店店员建议,店方可将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残次品、没卖完的食品作为免费福利发放给员工,进行内部“消化”。
网友声音
对此,有网友表示:“难怪面包越卖越贵!”
有网友针对浪费现象提出建议:“白天原价,晚上打折出售”、“买一赠一”等。
媒体评论:别让浪费成为面包店的“显眼包”
针对此事,人民网发表评论:
烘焙门店内,溢价与浪费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产品的售价越高,报损率越高;而报损率居高不下,又反过来刺激售价水涨船高。即使如此,店家宁愿丢弃卖不出去的产品,也不愿意打折出售,估计是担心打折会影响正常销售,甚至拉低店家的“品味”。
依照反食品浪费法,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严重浪费食品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商务等部门可以对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样的行为属于“严重浪费食品”,目前仍缺乏明确的标准。更何况,报损率由商家自行统计,即使明确了相关标准,也难能有商家愿意“自证其罪”。
消除烘焙门店内的食品浪费,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严格落实反食品浪费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更需要帮助企业转变经营观念,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一方面,可以通过精准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来预测消费需求,从而避免盲目生产和过度生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升级延长产品保质期,从而减少产品损耗。除此之外,还可以探索新的销售渠道或处理方式,为回收利用剩余产品提供更加稳妥的方案。
对于烘焙门店来说,维护商品溢价是为了打造品牌形象,但建立在浪费基础上的溢价往往适得其反——当浪费成为企业的“显眼包”,展示给公众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品牌形象?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内,“薄利多销”不仅是创造企业效益的法宝,也是彰显企业责任、维护品牌形象的不二之选。
卖不出去的面包该如何处理?你有什么好建议?
转自北京青年报
来源: 北京时间
辄三十几元一块的面包、上百元一份的吐司、几百元一个的蛋糕…
近年来“面包刺客”话题多次登上热搜,甚至出现“58元/个的贝果店排长龙,98元/条的吐司成网红”的盛况。网友纷纷表示,“太贵了,吃不起!”“现在也有面包刺客了?”
但与此同时,有记者调查发现:有的烘焙门店一天丢弃的面包能装满一麻袋有的报损率超过50%!#面包店的浪费现象有多严重#话题再次引发关注。
上海有门店报损率超50%!
上千个面包直接被扔掉
面包房是城市烟火中让人难以抵御的美食风景,但只属于白天。一到晚上闭店,许多烘焙房就会上演令人痛心的画面——凡是没卖出去的面包蛋糕,被毫不留情地丢入垃圾桶。
“每天22点后都要把这么多精心制作的面包扔掉,太令人痛心了!”西部某城市一家面包店店员说,他负责清点打包当日未售出的面包,被丢弃的面包将进入湿垃圾处理厂。店员表示,周一到周四每天丢弃的面包能装满一麻袋,周五到周日每天也能装半麻袋。而类似景象并非孤例。
贵阳的文女士平常喜欢吃面包,有时候晚上去买面包碰到门店把大量没卖完的面包扔掉,觉得很可惜。她说:“一边是价格昂贵,一边是大量浪费,难道就没有平衡的办法吗?”
贵阳某食品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唐云谷告诉采访记者:“烘焙产品的生命线最短只有4小时,时间一过口感就会出现变化。超过24小时就有过期风险。如何处理没卖掉的产品,是一大难题。报损分为两种,一类是回厂再利用,例如我们会和养殖企业合作,将卖不掉的产品转化为饲料;另一种是悄悄扔掉。”
据新华社记者近日走访,报废面点现象屡见不鲜。比如,西部某省会城市20家烘焙面点门店中,过半门店产品报损率超过10%的行业平均水平,13家门店选择直接将剩余面点装袋丢弃;上海某餐饮减损团队负责人探访10家面包店发现,打烊前半小时,有上千个面包被丢掉,个别门店报损率超过50%。
某品牌烘焙连锁店,当天没卖完的食品会被扔掉。新华社记者相文昊摄
为何浪费那么多?
为何不打折卖?
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未售出的面包进行报损和处理是行业惯例,但一些忽视社会效益的商业策略,加剧烘焙行业浪费。
一家面包店店员表示,面包烘焙过程中,还有一些形状不太好看、做得稍小了、烤得稍焦了的残次品,这些不好出售,也只好一扔了之。
盲目追求包装“大”、货架“满”。部分大型商超的面包仅推出大包装兜售,普通消费者难以在保质期内全部食用。还有一些商超和烘焙门店追求货架摆满带来的视觉冲击感。“客人如果一看橱窗空空的,觉得没剩什么东西会转头就走,甚至有店铺临近夜晚还源源不断烘烤面包。”一家大型连锁商超的运营负责人说。
品牌溢价高,所以报损高也“亏不了”。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烘焙行业是传统高溢价行业,即使加上损耗浪费的部分,毛利率仍然有较大空间。
维护产品品质,不能成为浪费的借口。北京某面包店店员建议,店方可将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残次品、没卖完的食品作为免费福利发放给员工,进行内部“消化”。贵阳某食品有限公司目前则采用盲盒五折销售的方式处理当天的报损产品。
但是“为了宣传所谓‘极致’的品牌形象,很多连锁烘焙企业宁可将卖不出去的产品扔掉,也不愿打折促销减少浪费。”某烘焙企业负责人徐先生说。一家面包店店员也坦言,如果剩余产品折扣太大的话,可能会影响到面包的正常销售,有些顾客可能会故意等到打折后再来购买。
看完这篇报道,有网友恍然大悟“难怪面包越卖越贵”。
有网友对浪费现象提出建议“白天原价,晚上打折出售”“买一赠一”等
人民网评论:别让浪费成为面包店的“显眼包”
针对此事,人民网发表评论:烘焙门店内,溢价与浪费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产品的售价越高,报损率越高;而报损率居高不下,又反过来刺激售价水涨船高。即使如此,店家宁愿丢弃卖不出去的产品,也不愿意打折出售,估计是担心打折会影响正常销售,甚至拉低店家的“品味”。
依照反食品浪费法,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严重浪费食品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商务等部门可以对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样的行为属于“严重浪费食品”,目前仍缺乏明确的标准。更何况,报损率由商家自行统计,即使明确了相关标准,也难能有商家愿意“自证其罪”。
消除烘焙门店内的食品浪费,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严格落实反食品浪费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更需要帮助企业转变经营观念,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一方面,可以通过精准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来预测消费需求,从而避免盲目生产和过度生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升级延长产品保质期,从而减少产品损耗。除此之外,还可以探索新的销售渠道或处理方式,为回收利用剩余产品提供更加稳妥的方案。
对于烘焙门店来说,维护商品溢价是为了打造品牌形象,但建立在浪费基础上的溢价往往适得其反——当浪费成为企业的“显眼包”,展示给公众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品牌形象?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内,“薄利多销”不仅是创造企业效益的法宝,也是彰显企业责任、维护品牌形象的不二之选。
红网:高溢价不应成为浪费的“遮羞布”
红网则评论道:烘焙行业属于传统高溢价行业,即使加上损耗浪费的部分,毛利率仍然有较大空间,甚至为了宣传所谓‘极致’的品牌形象,很多连锁烘焙企业宁可将卖不出去的产品扔掉,也不愿打折促销减少浪费。堤内损失堤外补,扔掉的面包成本自然会转嫁销售的面包身上,正因如此,才造成了“这厢高报损,烘焙店恣意扔面包,形成巨大浪费令人痛心不已,那厢高溢价,成百上千元‘面包刺客’,犹如一把锋利的刺刀,令消费者无比心痛”。
高溢价不应成为浪费的“遮羞布”。烘焙企业有权利对不符合生产规范的食品进行处理掉,但问题在于不能因高溢价,凌驾于防止浪费的法律之上。《反食品浪费法》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出现浪费食物的现象,又拒不改正的话,将被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这显然意味着,执法部门对烘焙企业大量丢弃面包蛋糕的行为,不能等闲视之,必须进行严格执法,倒逼企业遵纪守法,有效杜绝面包食品过度浪费。
除此之外,作为烘焙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更新经营理念,找到“保质量”与“反浪费”二者最佳结合点。
有人说面包卖不完之后,也并非只有打折和扔掉两个选择。一方面,可以把剩余面包送给更需要关爱的人,一方面,还能从生产源头进行预防。面包店每天的销售量是有一定规律的,商家在日常销售额上进行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不盲目追求货架满满的所谓“好看”,就能减少扔掉的面包,降低面包的价格。总而言之浪费是不对的。高溢价,高的是动辄成百上千元的面包价格;高报损,损的是消费者的口袋,更是粒粒皆辛苦的粮食。面包房想方设法杜绝乱扔,面包才能越嚼越香,回味无穷。
(小强热线浙江教科)
冬日生活打卡季#
我一直都说餐饮业是个时尚行业,你看“成人小饭桌”刚消停不久,“2元面包店”又突然之间火遍全网,只能说有些人确实很好忽悠。
根据媒体报道,在济南,南宁,合肥,南昌,武汉,长沙等城市,“2元面包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开遍了大街小巷。
< class="pgc-img">>作为一个有多年餐饮开店经验的博主,看到这个“2元面包店”就知道很不靠谱,经过我的一番仔细研究,发现了2元面包店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不为卖面包,只为收割餐饮小白!”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以一个真实的案例来告诉大家,朋友林晓东便在江西中部城市开了一家2元面包店,开业第7天,他就想把这家店给关了,因为根本不赚钱。
1、店租高
< class="pgc-img">>林晓东今年没优化了,一直待在家里,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前段时间当他在网络上看到“2元面包店”能够月入18万的文案和视频后彻底心动了。
虽然林晓东以前没有开过餐饮店,但他还是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天选之人”,经过一番咨询后,林晓东知道这个面包店选址没有要求,只要是临街店铺都可以。
于是林晓东便在家门口的一条比较繁华的商业街,租了一个不到40平米的店面,一个月租金4000块钱。
看到租金便宜,林晓东便租了下来,经过一番简单的装修,这家面包店便开业了,但是开业后,林晓东却发现店内根本没啥生意,就连开业当天也不到100个顾客进店。
原本以为4000元的租金很便宜,如今却成为了制约面包店获取利润的重要原因之一。
2、人工成本高
< class="pgc-img">>虽然总部有3天左右时间的培训,但是林晓东学习完课程后,对于做面包还是一知半解,林晓东为了开这家2元面包店,于是请了1个面点师傅来制作面,。
另外还请了一个店员,光是面点师傅和店员的人工薪资就花费了上万元,加上林晓东,总计面包店3个人。
但是想要在高峰期制作出新鲜美味的面包,一个面点师傅还是非常吃力,有时候一下子会涌入比较多的客人,店员也手忙脚乱。
如今开店,人工成本是必不可少的开销,尤其是面包店这种需要现做的面点,1个面点师傅已经算是最低配置了。
3、面包非刚需
< class="pgc-img">>林晓东计算了一下,光是店租成本,人工成本,水电费,食材成本等费用加起来,一个月最少也要2万的成本。
店内面包的价格都是2元到3元这个区间,其中大部分都是2元,按照这样推算,一个月最少要卖出5元才能够保本,也就是说每天要有1666元的营业额。
按照平均每个面包2.5元计算,一天至少要卖出666个面包,平均每个人买5个面包的话,要最少133个人购买。
看到这样的数据后,林晓东彻底崩溃了,就算开业当天也不到100顾客进店购买面包,更别说平时了。
面包是非刚需食品,跟包子馒头不一样,中国人早上并没有吃面包的习惯,平时大家也不太爱吃面包,面包是属于小众食品。
4、收割餐饮小白
< class="pgc-img">>开业7天后,林晓东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原来人家这样宣传根本就不是靠卖面包赚钱,而是为了收割餐饮小白的加盟费和培训费。
所谓的3天包教会,其实就是一个幌子,因为林晓东学了3天后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学会制作面包,细想一下就能够明白,如果3天就能够学会做面包,大街上的面点师都可以失业了。
< class="pgc-img">>如果2元买包店真的这么赚钱,人家为何不号召亲朋好友一起开?
非要把赚大钱的机会让给你?
就因为你长得更好看?
你想着赚大钱,人家却只想着你的本金。
2元面包也是如此,这个商业模式根本就不可能成立,只是一场闹剧罢了,风头过后又是一地鸡毛。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点赞转发走好运,愿你有始料不及的运气和突如其来的欢喜。
本文由餐饮新纪元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欢迎留言评论,收藏与转发,你的每一条点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餐饮新纪元全网文章阅读量突破5亿,如果你对餐饮业感兴趣,热爱美食,喜欢创业,有想法有梦想,那不妨关注我们,每天带给你不一样的视角解读餐饮创业、分享美食。
有更精彩的观点讨论,欢迎大家私信我,图片来源于网络配图,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