晩霞烧红漫道雄关时
我们便走进了渊古
站在巍峨之门前
所有的感慨,都被钟声叩响
风的浪涛里
有中年的倒影和攀登的脚步
大山峰岭与我们相互呼应
< class="pgc-img">>聆听五千年的轮回
唐宋诗词,黄河的咆哮
散尽战火纷飞
晚霞满天
多少西楼送别
大海扬帆远征
归来,在此印证岁月
一个未曾结束的句号
< class="pgc-img">>基石如磐,立柱挺拔
风雨冰霜的日日夜夜里
星月无语,晨曦万道
一次次花开花落
一层层尘埃落定
红墙绿瓦,坚守着
时代的辉煌与尊严
< class="pgc-img">>千里红墙
松柏掩映,翠鸟啼鸣
中华文明与经典
在这里起步与发扬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 class="pgc-img">>往事飞越千年
史书壮篇,大浪滔天
长路漫漫再驰骋
沧山如海,征程遥远
又是一个春的季节
北国,江南
沸腾了华夏龙年
文/太行秋歌
图/王芳 提供
(甲辰年春天笔于大连)
国艺术存在着一种“好古”的气息,“山作太古色,人是曦皇人”恰是生动的说明。7月17日,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主任朱良志登上了东南大学秉文大师暑期“云讲堂”,详细阐述了中国艺术的“古意”。
朱良志介绍,中国艺术的“好古”倾向最早可追溯到西周至战国时期,那时人们就形成了“好古”“崇古”的审美倾向。具体到艺术形式上,从韩愈发起的复古崇儒的“古文运动”,到明代前七子大呼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再到后人“十张必临画,宋元各半”等,中国的文人艺术家们不断从传统中寻求资源。对他们来说,“古”象征着法则、权威、典雅,是其效仿的模范。然而,这些艺术探索大都停留在以古代今的模仿层面,与“古意”的境界还有一定的距离。
朱良志注意到,“好古”不是简单的兴趣或崇拜,而早已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艺术的独特倾向,比如古玩,家居陈设的“以古为尚”,中国园林审美中的“古趣”,古语中的“大匠不斫”“大巧若拙”,书法中追求高古、古拙之趣,等等。人工的造化纵然再精巧,夸赞的时候还是说“宛若天成”“巧夺天工”。这说明,在古人看来,人的理性、知识、秩序一旦介入到艺术创作中,会成为制约艺术发展的因素,因此“好古”中包含着中国人对理性、知识、秩序的反思。
那么,“古”到底是什么?
从内涵上看,“古”不仅可以与“今”相对,亦可以与“元”相对。与“今”相对,“古”代表着对时空的超越;与“元”相对,它代表着对表象世界的超越。高古、简古、古拙、苍古、奇古……这些词汇里灌注着中国艺术家对“古”的思考,包含着对永恒感的沉思与追求。
朱良志认为,“古”首先是个时间概念,从时间性的角度出发,“古”有三层内涵:其一是从绵长时间中凝结出来的永恒经典;其二是某些权威法则,比如政治权威、道德权威、文化权威等;其三便是中国文化艺术中特有的古雅趣味。这里不难联想到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所说的“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而于嗣宗之渊放,景纯之俊上,明远之驱迈,玄晖之奇秀,亦各有所取,无遗美焉”。看来,即便是空前绝后的盛唐诗歌中也不乏遥远的千古遗韵。
然而再往前走一步,“古”也可以脱离时空而存在。朱良志说,“古”具有深厚的哲学意义,它对艺术来说有时象征着一种“真意”。何为“真意”?真意是对世界本质的深刻洞察,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真谛,也是“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中蕴含的世间规律。
由此,朱良志提出了追寻“古外之古”的命题,不将“古”作为一个狭义的时间概念去理解,而是提倡在艺术中寻找一种“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生命精神。
如何追寻?首先要“化入”,“化入”须在变动不居的时间中体会到“永恒”和“静”。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陶渊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体现的就是一种永恒感。“静”即老子所言“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使心灵达到虚寂,使纷纭万物返回它们的本根。
其次是“邂逅”,邂逅便是偶然遇到,这种灵感的碰撞在艺术中极为常见。我们常说七分看人力,三分看天意,如果说“邂逅”算那三分天意,七分人力便是“唤醒”,后者往往意味着以某种极端的方式去唤醒内心对艺术的应合。徐渭的“袖里青蛇”小印、陈洪绶的《红叶题诗图》等无不出于此。
追寻“古外之古”,“化入”是基本的门径,“邂逅”和“唤醒”可以带来创作的激情,然而,激情褪去后则要依靠某种“回声”,即某种绵绵不绝的意蕴和精神。譬如,这种“回声”在《赤壁赋》中可以听到,苏轼从历史的洞穴中走出来俯瞰这个世界,尽管“哀吾生之须臾”,却也洞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从“怀古”走向生命的真谛,这大概就是无数艺术家毕生追求的“古外之古”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者按: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昂首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援古证今,赋予典故鲜活的时代内涵,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初心如磐、历久弥坚的精神密码。央视网《天天学习》特别策划“典”亮新时代系列,与您一起学习领会。
【释义】
《兵要》是诸葛亮从军事实践中总结出的“以法治军”所必须遵循的要领,共十则。《兵要》,从军事纪律、良将品德、用人选贤、将领作风、捕捉战机、打击歪风、杜绝朋党、战术教练、驻防移防、军规军容等各方面进行了论述,是研究诸葛亮军事思想的重要资料。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有忠诚的品德,就好比鱼儿有了水。鱼离开水就会死,人失去忠诚的品德就很危险。所以好的将领都注意保护它,使部卒的志向得以实现,名声广为传扬。
忠诚作为军人的一种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是由军队的特性决定的。服从是军人的天职,是忠诚的表现。古罗马统帅恺撒曾要求他的军队要忠诚地随着统帅的意志走。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盛赞军人的忠诚与信念,喻之为“站立在海中的岩石一样,经得起海浪的冲击”。
【解读】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必须一心一意、一以贯之,必须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牢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为党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远大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面对敌人的诱惑、酷刑和屠刀,宁死不屈,捍卫信念,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深刻内涵。100年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壮大的重要经验,深深融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是党章明确规定的党员义务,是每个党员入党宣誓时的庄严承诺、必须终身持守的党性原则。和平年代,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面对整个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出的多元多样、复杂多变新特点,全体党员更需要擦亮对党忠诚的政治底色。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没有对党忠诚作政治上的“定海神针”,就很可能在各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对于一名共产党员而言,对党忠诚从来都不是选答题、多选题,而是必答题、单选题;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不是临阵彷徨而是九死不悔;党叫干什么就坚决干,党不允许干什么就坚决不干,决不讲价钱、搞变通,决不说一套、做一套。哪怕有一点点杂质,都会导致忠诚褪色、政治变质,就会成为被敌人撕开的第一道“口子”。
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在民族复兴伟业中为党和人民竭力奋斗!
(作者 杨立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