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买了视频会员,还有15秒电影推荐广告”“有的影片,会员观看还要另付费”“自动续费按钮非常隐蔽,一不留神就自动开启好几个月”……在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开展的“视频网站会员服务调查问卷”活动中,网友们纷纷开启“吐槽模式”。不少购买会员的用户落入了视频会员“含金量”不足、消费者权益难保障的“坑”。
专属广告扑面来
形式总耍新花样
“我买会员不就是为了屏蔽广告吗?但买会员之后,片头、文中依然有广告出现。”上海的李先生是一名“追剧迷”,本想着办完会员踏踏实实追剧,没想到依然有广告侵扰。
实际上,虽然视频网站大都打着“免广告”“会员跳广告”“VIP可关闭广告”的噱头,但仅仅能免去或跳过正片播放前的广告,并不能真正将广告“拒之屏外”。
有的广告穿上了VIP的“马甲”,摇身一变成为“会员专属”。“购买会员后,视频开头还插入一个VIP专属推荐,必须要手动关闭,否则就会一直播放。”黑龙江的贾女士对爱奇艺视频的做法十分不满,“如果自己点击才能关闭广告,这还能叫免广告吗?”而且,“前情提要”“下期预告”等时段也成了广告泛滥的“重灾区”。
层出不穷的“变种”广告,更让人防不胜防。记者通过体验发现,一些热播剧在播放途中会突然演起“小剧场”。这种被业内称为“创意中插”的广告,由剧中原班人马出演。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了“进度条”、“压屏条”等多种广告形式。
浙江消保委的问卷结果显示,“免广告”是用户购买会员的主要原因,占比达83.3%。但71.04%的用户表示,在购买会员后,看视频时还会经常遇到广告。
网站吃相不好看
会员权益缺保障
买了会员,不仅广告免不了,而且也不能“大片随意看”,好片子还得另付钱。数据显示,多达76.15%的用户遇到过“会员还需付费购买”的问题。
“购买会员后,一些片子仍需单独付费。”北京的高女士先后购买了腾讯视频等多家视频网站的会员,但她发现不少院线新片和经典老片都需要单独缴费才能观看,费用1至10元不等。
有时候,付费观影甚至还有“附加条款”。“不少影视资源要求用户在48小时或者固定时间内看完,过期后再观看又需要再次付费。”对此,高女士表示,“这挺不合理的,相当于我花钱只买了短时间的浏览权。”
记者发现,为诱导用户“自动续费”,有些视频网站在购买页面设下了“障眼法”。比如,打开优酷视频会员资格购买页面,系统会默认勾选“连续包月VIP”选项。腾讯视频、爱奇艺视频的“非自动续费”则隐藏在“自动续费”之后,向右滑动选项才能看见。
不仅如此,会员用户若想取消“自动续费”,也必须通过重重“迷魂阵”。以优酷为例,用户“个人中心”页面上“立即续费”按钮十分显眼,“取消自动续费”选项却不见踪迹。记者大费周折后发现,在视频网站上开通的“自动续费”,却要通过“微信支付”等相应的支付平台才能取消。
视频网站“说话不算数”,也会让会员“吃哑巴亏”。热播剧《鹤唳华亭》原本承诺每周更新6集的会员专享集,优酷却突然称由于“介质原因”某一周只更新了3集,后来又紧急“加更”至每周8集。
服务协议“留一手”
行业监管应加强
“免广告”名不副实,“自动续费”陷阱重重,会员观影遇“二次付费”,作出承诺却出尔反尔……视频网站套路深,正因其在会员服务协议中“留了后手”。
记者发现,视频网站会员服务协议中的不少条款很霸道。比如,“腾讯有权随时对服务条款进行修改……您继续使用腾讯提供的视频服务,则视为您已经接受本协议的全部修改”“爱奇艺有权基于自身运营策略单方面决定和调整VIP会员服务内容” ……
视频网站在协议中为自己留下充分的解释空间,就可以“为所欲为”吗?北京伟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伟民分析称,视频会员服务协议多属于格式合同。根据《合同法》规定,如果在格式合同中存在明显加重对方责任、减轻和免除自己责任的条款,那么该条款应视为无效,不具有法律效力。
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张德志指出,如果视频因介质问题等不能如期上线甚至“有头无尾”,很明显属于违约行为。这种情况,视频网站应与消费者进行协商,及时履约、赔偿。
尽管视频网站在会员服务协议中对“广告特权”有详细规定,但“会员免广告”等宣传语依然可视为向消费者作出的服务承诺。李伟民认为,如果不能履行这些承诺,视频网站就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可获得会员费的3倍赔偿。
然而,会员权益遭受的损失跟维权要支付的成本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大多数会员的权益受侵害时,除了抱怨之外别无他法。对此,张德志说:“国家正在大力推行集体诉讼制度,消费者协会也在积极推进这方面的工作。通过集体诉讼的方式,个体维权成本得以降低,消费者权益也能得到进一步保障。”
“着眼未来,相关部门应强化对于视频网站的监管,尤其在会员协议合规性、服务内容是否全面真实、宣传词句是否容易被误解等方面加强审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讲师屈向东建议。(记者 刘乐艺 姜忠奇)
日,微短剧《我在古代开超市》受到关注,一些故事情节被网友认为有“擦边”“内容低俗”的嫌疑。
8月29日,广西山海星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其公众号发布公告称,经过全面审查发现,该微短剧中确实存在内容低俗不雅等违规情况,公司已立即采取全网下架和永久封存处理措施。
微短剧《我在古代开超市》
内容低俗被下架
近日,微短剧《我在古代开超市》受到关注。该剧主要内容为一小伙带着超市,穿越到古代,销售现代产品给古人。因双方信息差带来的搞笑剧情引发关注。但其中某些故事情节被网民热议。例如皇上吃下小伙销售的“蓝色药丸”以后,称“朕终于能行了!感谢仙人助朕重振往日雄风!”网友表示,此类情节有“擦边”“内容低俗”的嫌疑。
8月29日,该微短剧制作公司广西山海星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公告称,根据广西广播电视局的整改要求,公司对上线播出的微短剧《我在古代开超市》进行了全面审查,发现其中确实存在内容低俗不雅等违规情况,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该公司称,对此深感自责,向社会各界及广大网友诚挚道歉,并立即进行整改。
《我在古代开超市》已被全网下架。
具体整改情况为:针对《我在古代开超市》,该公司立即采取全网下架和永久封存处理措施,并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同时,该公司承诺将加强内部监管,确保所有上线作品均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德,严格按照《网络微短剧内容审核细则》加强内容管理。
公告还表示,公司将严格履行公司责任,加强内容创作管理,加强公司内部团队成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内容创作立项审核流程管控、人员培训等机制建设,加强总编辑负责制、播前三审制等制度落实;对违规网络微短剧全网下架和永久封存的处理。同时对正在进行拍摄相关剧集,举一反三进行全面自查;立即终止与该剧本个人编剧的合作关系,并从合作名单中移除,并对内容负责人、制片负责人和导演做出扣除奖金的处理;对该剧审核员给予内部警告处分。
乱象并非首次曝光
微短剧并非首次被曝存在乱象。此前,《重返1990之首富人生》《重返1990之霸道人生》等微短剧,因存在内容低俗、价值导向偏差等问题,相关作品及违规片段被全网下线,禁止投流投放。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呼吁广大网络视听平台、制作方和播出方,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内容,强化人工审核,加强对违法违规微短剧的打击力度。同时,也呼吁广大网民及时发现、积极举报违规内容,共同维护网络视听市场的健康与繁荣。
微短剧行业最开始萌芽是在2018年,之后经过近5年时间的发展,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同比上升高达267.65%。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分析报告》显示,预计2027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超1000亿元。
微短剧越来越火,但不容忽略的是,这种观看不费时、内容又直白的微短剧传播起来也极其快速,危害也更易蔓延。比如,一些微短剧追逐“刺激”、剧情反转,其间夹杂血腥、暴力、低俗情节,还一味放大矛盾、挑动对立,对群众、对青少年来说无疑是精神“毒鸡汤”。
2023年年底,一系列的密集监管措施、规范的出台,释放出了微短剧行业今后将合规发展的信号。
2023年11月15日,广电总局宣布在此前的专项整治工作结束后,对网络微短剧治理工作转入常态化,并且将不断完善常态化管理机制,从7个方面加大管理力度、细化管理举措,其中包括加快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研究推动网络微短剧APP和“小程序”纳入日常机构管理、建立小程序“黑名单”机制、网络微短剧推流统计机制等措施。
紧接着2023年11月16日,抖音发布关于打击违规微短剧的公告,已累计下架小程序内违规微短剧119部,处置违规推广微短剧的抖音账号1188个。而在此之前,快手于11月14日发布了针对违规微短剧类小程序的专项治理公告,下架了10余部违规微短剧并对相应的13个违规账号予以相应处罚。微信在11月10日发布公告称,近期平台通过巡查审核发现,部分微短剧类小程序存在未进行剧目合规备案或存在不良导向价值观内容等行为,因此下架了部分违规微短剧剧目,并对相关违规小程序进行处置。
今年6月1日,网络微短剧管理新规定正式实施生效新规要求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
所有的增量剧都要取得发行许可证或备案号,所有的存量剧必须获得备案号,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
平台方面,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今年先后公布了微短剧备案细则,加强规范管理。行业内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于5月份成立了微短剧专业委员会,呼吁行业自律发展。
新规落地后,在全国多个省市,针对微短剧的“网络视听节目备案系统”已经投入使用。一度被认为是“造富神话”的短剧行业,已经过了草莽时代,在更规范的监管下,行业将迎来整合期。
乘着微短剧新规的东风,行业内掀起精品化创作、高质量发展的热潮。越来越多精品微短剧涌现,正逐渐改变大众对微短剧的既有印象。
一段时间以来,北京、上海、湖南、山东等地纷纷推出支持政策,各地的影视拍摄基地也与时俱进,为微短剧发展提供更多保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各省市广电机构、部分电影公司也推出各类微短剧力作,促进行业精品化发展。
“目前,长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电商平台等踊跃投身微短剧精品化赛道。新规之下,平台方和创作者都得到更多保障和信心。可以预见,随着更多利好政策落地见效,微短剧将与更广泛的应用场景结合,获得更多元的商业化变现路径。”中国移动咪咕公司咕咕工作室精品短剧负责人谢佳冰表示。
编辑|程鹏 杜波
校对|汤亚文
封面图片来源:截图
每日经济新闻
辣条一哥”卫龙摊上事儿了。“卫龙15克装魔芋爽实际只有8.9克”的相关话题近期登上热搜,引发热议。卫龙连发两份致歉公告,称公司已与消费者取得联系并依照相关规定妥善解决,且配合河南漯河市场监管局进行产品净含量抽检。
涉事产品魔芋爽是卫龙近年来的销量爆款,年销售额超10亿元,是卫龙继辣条后拉动业绩的第二增长点。如今在魔芋爽的赛道,卫龙面临的外部竞争激烈,三只松鼠等多家企业都在抢占这一风口赛道的市场份额。这种情况下,业内人士认为,卫龙仍需要在辣味基础上继续进行多元化尝试,进一步拓展产品线,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
卫龙魔芋爽被质疑“缺斤短两”
有消费者近期在社交平台发视频称,对两包标称15克的卫龙魔芋爽进行称重,实际重量分别为12.6克和8.9克,均未达到15克。该视频在网络持续发酵,成为热搜话题,有网友称“确实感觉越来越少了”。
5月23日,卫龙在其官方抖音账号连发两份致歉声明,称已经联系相关消费者妥善解决,公司未来会持续优化生产管理系统,确保产品品质。卫龙称,针对产品净含量不足,公司已经配合漯河市市场监管局进行产品净含量抽检,待报告生成后将进行公示,也欢迎第三方质量检测公司随时到公司工厂及产品在售市场进行抽检。
此外,卫龙还邀请此次事件当事人担任品牌质量监管大使,后续对产品实时提出意见。“同样邀请广大消费者进厂探访,实地参观工厂生产车间,并为我们提出优化改进建议,官方后续将开通卫龙消费者意见征集专门微博账号,未来任何与产品、客服相关的问题都接受公开意见反馈。”
不过,在致歉声明中,卫龙并未提到魔芋爽“缺斤短两”的原因。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认为,产品的“缺斤短两”反映出卫龙在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上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
5月28日,卫龙方面回应新京报记者称,针对消费者反馈魔芋产品“缺斤短两”的问题,卫龙在内部展开了产品生产、品质检测等自查工作,并配合市监局调查。据了解,目前漯河市市监局对卫龙总仓产品进行抽检,显示总仓的15g魔芋爽抽检样品全部合格,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因此,出现争议情况属于小概率事件”。卫龙称,未来将履行产品质量改进、客服服务质量、客诉通道拓展等承诺,持续精进优化生产工艺和服务质量,力求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
魔芋产品外部竞争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魔芋爽是卫龙近几年热销的大单品,并逐渐成为卫龙新的业绩增长点。卫龙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年度总收入为48.72亿元,同比增5.17%;净利润8.8亿元,同比增481.87%。其中,以魔芋爽为主的蔬菜制品板块营收同比上涨25.1%至21.19亿元,占比总营收超过43%。而在2022年,蔬菜制品营收在总营收中的占比是36.6%。
卫龙在年报中提及,蔬菜制品营收增长是由于公司挖掘消费者对魔芋产品的需求,不断迭代升级,并在2023年度持续扩大此类产品的产能。
资料显示,卫龙早在2014年就开始上市魔芋爽,经过十年发展,到2022年累计销售额超29亿元,成为卫龙第二个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大单品。里斯咨询调研显示,卫龙凭借魔芋爽在同品类中的渗透率已达78%,远超其他品牌。
尽管魔芋爽业绩颇丰,但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据中国魔芋协会数据,2020年国内魔芋市场规模突破400亿元,2010年—2020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6%。近年来,魔芋因富含膳食纤维被不少消费者当做健康减肥食品,其光滑软弹的口感也得到众多消费者青睐。广阔的市场需求让休闲食品品牌纷纷入局,比如盐津铺子、三只松鼠、百草味、口水娃、来伊份等,都规划了魔芋爽等休闲零食产品。
从业绩来看,2023年,盐津铺子通过魔芋爽等魔芋制品实现营收4.76亿元,同比增长84.95%。2023年以来,三只松鼠也依靠魔芋爽出现在抖音食品饮料日销榜前50中。2023年4月,统一旗下品牌小浣熊也杀入魔芋爽赛道,推出香辣味、麻辣味的魔芋爽零食。新茶饮蜜雪冰城也在2023年入局魔芋赛道。而在上游市场,主营魔芋粉的一致魔芋也在发展魔芋爽等休闲食品。
徐雄俊认为,魔芋是未来休闲食品的新风口,目前很多休闲食品品牌及其他行业品牌在布局魔芋赛道。更加天然、健康、美味的魔芋产品是未来休闲食品的大方向。
5月28日,卫龙方面也对新京报记者称,各家休闲食品都在进军辣味魔芋市场,说明这一赛道的确定性机会点是看得见的,卫龙乐意看到与友商一起把“蛋糕”做大。
下一个魔芋爽级别的大单品尚未出现
卫龙魔芋爽的销量在上涨,第一主营业务辣条(调味面制品)的营收却在下滑。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卫龙调味面制品所得收入为25.49亿元,同比减少6.2%。销量上看,2022年,卫龙调味面制品销量同比下滑22.21%;2023年调味面制品销量是12.44万吨,较2022年减少17.4%,辣条不好卖已成事实。
数据显示,2020年—2023年,卫龙辣条产品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分别是65.3%、60.8%、58.7%以及52.3%。为摆脱依赖辣条的单一化发展模式,卫龙多年前就进行多元化布局,并确定“多品类大单品”战略,以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包括风吃海带、78°卤蛋、“霸道熊猫”麻辣辣条、“脆火火”辣脆片、“小魔女”魔芋素毛肚等。
卫龙方面对新京报记者称,卫龙从“辣条一哥”的单一标签,过渡到覆盖了蔬菜制品、豆制品及其他辣味休闲食品领域,构建起一个更加多元的产品矩阵,也有效分散了单一产品线可能带来的风险。
不过,在大单品方面,据卫龙招股书,截至2020年,卫龙年零售额超过5亿元的大单品有4个,分别是大面筋、魔芋爽、亲嘴烧及小面筋,其中大面筋、亲嘴烧、小面筋均属于辣条。目前来看,除了主营业务辣条之外,只有魔芋爽成为年零售额10亿元级别的大单品,其他大单品还尚未形成。
在此前招股书中,卫龙曾提及风吃海带产品在2019年上市一年内的销售额也超过了1个亿。就公开资料,卫龙尚未透露风吃海带近两年的零售额,风吃海带是否形成下一个能比肩魔芋爽的大单品还有待验证。
徐雄俊指出,卫龙目前的核心主业仍然是辣条,魔芋爽是其第二增长点。为持续发展和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卫龙需要在辣味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多元化尝试,进一步拓展产品线,不断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