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帝国(01843.HK)今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为2.7港元/股,昨日暗盘鲁大师收涨84.62%,报1.20港元/股。
截止发稿时,快餐帝国暴涨超103%,报1.32港元/股,市值超过10.56亿港元。
编辑 | Arti
本文仅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快餐帝国是一个餐饮集团,旗下品牌“士林台湾小吃”,2003年11月在新加坡首次开店,于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已成功发展228间士林专卖店及堂食店,主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及美国等地方开店运营,小吃产品包括超大鸡排、蚵仔面线、肉松蛋饼等,饮品包括冬瓜茶、乌梅汁等。
此前,快餐帝国公开发售股份已获大幅超额认购,已接获合共7226份有效申请,合共认购约2.74亿股公开发售股份,相当于公开发售项下初步可供认购的2000万股公开发售股份总数约13.68倍。
故并无应用招股章程一段所披露重新分配程序,亦无配售股份由配售事项重新分配至公开发售。公开发售项下发售股份的最终数目为2000万股发售股份,相当于股份发售初步提呈发售股份总数的10%。
配售事项项下初步提呈发售的配售股份已获轻微超额认购,167名认购人合共认购约1.84亿股配售股份,相当于配售事项项下初步可供认购的1.8亿股配售股份总数约1.02倍。配售事项项下分配予承配人的发售股份最终数目为1.8亿股发售股份,相当于股份发售初步提呈发售股份总数的90%。
另外,鉴于配售事项并无超额分配,故超额配发选择权将不会行使,亦不会根据借股协议作出借股安排。
本次快餐帝国净筹约8200万港元。
约22.2%将用作于2024年3月31日前在新加坡开设最多16间新自营专卖店;
约16.5%将用作于2024年3月31日前在西马开设20间新自营堂食店;
约20.9%将用作扩展集团旗下非自营专卖店及堂食店网络;
约15.8%将用作于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每年翻新约5间新加坡自营专卖店及4间西马自营堂食店;
约8.2%将用作于新加坡及西马招聘员工;
约8.2%将用作发展集团旗下士林台湾小吃?品牌以及针对性的销售及营销活动;
约8.2%将用作开发集团的定制ERP系统,以加强集团的数据基础设施及分析系统,并促进特许经营管理。
随着全球生活节奏化的加快及年轻人偏向于在外吃饭,全球餐饮及快餐市场越来越大,2014年至2018年,快餐行业所产生的交易额高于餐饮行业的增长速度,由2014年的833.4百万元美元增长至2018年1004.9百万元美元,复合增长率约4.8%。
如果2019年起快餐行业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4.5%,于2024年在新加坡的快餐行业交易额将达1321.3百万元美元。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快餐帝国面临部分风险及不明朗因素,包括:依赖士林台湾小吃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业务扩展至新加坡及西马以外地区及收入的重大部分均依赖特许经营/牌照模式;依赖业主,原因是旗下新加坡及西马的自营专卖店及堂食店店面均属租赁。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注:本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所述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作为指导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id="js_content">湾今年食物中毒事件已影响2500人。(本报系资料照片) 图片来源:台湾“中时新闻网”
【华夏经纬网综合报道】台湾近来接连爆发食物中毒事件,其中不乏是知名连锁餐厅,食安危机令民众不安。台当局卫生福利主管部门表示,今年至四月以来,岛内食物中毒案件就有446件,影响人数2500人,远远高出去年同期。且根据台“疾管署”统计,自3月上旬开始,全台腹泻通报数连续3周上升,3月17日至29日腹泻通报数一口气突破14万5000人,冲上最高峰,至清明连假后,才显着下降。
食物中毒事件频传 全台拉响食安警报
台北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件近来引爆岛内食安危机,之后又传出台湾餐饮企业王品集团旗下餐厅“初瓦”韩式料理及“向辣”和牛麻辣锅的台北西门分店、台湾八方云集台北市北投公馆店相继爆出用餐后不适症状,新北市旅行团8日在台南白河某瓮窑鸡餐厅用餐后,陆续有人出现恶心呕吐、腹泻。
台湾“初瓦”与“向辣”西门店传出疑似食物中毒案例。(示意图/记者陈君玮摄影) 图片来源:台湾“中时新闻网”
· 台湾“初瓦”、“向辣”累计103人身体不适
台湾王品集团旗下餐厅“初瓦”及“向辣”台北西门店昨再新增共21人身体不适就医,截至目前为止共计103例。台北市卫生局食药管理科长林冠蓁指出,卫生局为因应此事件,特地开设一周“食安特别门诊”,民众若于4月2日至5日曾至这2家餐厅用餐,身体不适可于4月9日至4月15日至联合医院仁爱院区、中兴院区看诊。
台“疾管署”发言人曾淑慧表示,“初瓦”、“向辣”的腹泻群聚案已通报至“疾管署”监测系统,在就医民众的部分检体中,发现诺罗病毒,报告会提供台北市卫生局与环境检体进行比对。
台湾八方云集北投公馆店传出食物中毒事件。(资料照) 图片来源:台湾“中时新闻网”
· 台湾八方云集北投公馆店4人疑食物中毒
台湾八方云集北投公馆店也传出用餐后不适就医、疑似食物中毒案件。林冠蓁说,确认4人为同一家庭,前往店家稽查发现天花板、墙壁及设备不洁,食品未依规定冷藏,已要求限期改善。
台湾八方云集则说会在最快时间内完成改善,分店也全力配合卫生局,希望尽快找出真正原因。
39人新北旅行团疑似在台南一家瓮窑鸡用餐后,25人出现上吐下泻疑似食物中毒症状,9日由游览车送往大林慈济医院就医,导游也将吃剩打包的瓮窑鸡带至医院送验。(大林慈济医院提供/吕妍庭嘉义传真) 图片来源:台湾“中时新闻网”
· 新北旅行团25人吃台南瓮窑鸡“上吐下泻”
新北市39人旅行团7日至9日到台南、嘉义游玩,8日中午在台南白河某瓮窑鸡餐厅用餐后,陆续有人出现疑似食物中毒现象,首位出现状症团员就医前就吐了16次、拉肚子6次,还有团员在厕所呕吐时不慎滑倒骨折,9日上午全团由游览车直送嘉义县大林慈济医院,院方启动大量伤员机制治疗,中午过后24名团员原车北返,仅大腿骨折团员转院至新北医院开刀。
嘉义县卫生局9日通报台南市卫生局,对旅游团8日晚间投宿民宿稽查,采集食余、厨工人体检体共7件,除有院方采集病患检体外,导游也将打包的瓮窑鸡带至医院送验。
根据台“疾管署”监测统计,台北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发生当周,即3月17日至29日,全台腹泻通报数突破14万5290人,比前一周多出近6000人。
台“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伟表示,在清明连假后,腹泻通报下降至近11万9000人次,但是腹泻群聚通报上周仍明显上升,主要发生在餐饮旅宿业为多。
台当局卫生福利主管部门负责人薛瑞元(左)1日进行专题报告,并备质询。右为台“食药署署长”吴秀梅。(邓博仁摄) 图片来源:台湾“中时新闻网”
台湾去年633件食品中毒案创历史新高
岛内食安风波连环爆,国民党民意代表陈菁徽日前表示,台湾当局领导人蔡英文2016年就职演讲时提到“我们的食安问题困扰所有家庭”,如今俨然成为“大预言家”,从瘦肉精、小林制药红曲到台北宝林茶室食物中毒,困扰至今。她拿出卫生福利主管部门统计直指,2023年食品中毒件数创新高,今年恐怕更难以想象。
据台当局卫生福利主管部门“食药署”统计,去年食品中毒案件633案创历史新高,高于2022年的499件、2021年的498件、2020年的506件、2019年的502件、2018年的398件。
陈菁徽指出,台湾民众七成是外食族,特别需要重视食安问题。2016年蔡英文在就职典礼演讲挖苦马当局说“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困扰着所有家庭”,但今天来看,就职演讲变成大预言家,瘦肉精、小林制药,还有这次的米酵菌酸,食安问题困扰至今。
陈菁徽表示,台当局行政机构“食安办”每年花了不少预算,但日前提出的报告仅2.5页,都是政令倡导、请大家遵守法规,强调“食安五环”很重要,但台湾民众没办法接受的是,3月13日刚开完食安会报,3月中旬就发生民众中午吃饭就出事,是否打算召开临时食安会报?
陈菁徽批评,台“食药署”编的计划过去几年都是上亿元(新台币),但里面的名词重复性很高,智能监控及风险预警、智能监控高风险目标等等,不同的字眼一直堆栈,从鸡蛋到瘦肉精到今天哪一个工作计划有拦截到?陈菁徽说,既然建立了预警系统,希望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情。
问题不断 民进党当局“食安五环”徒有其表
近来,台湾食安问题不断,光是今年就有台北“宝林茶室”食物中毒致死案件、台糖猪肉验出瘦肉精等等。更遑论过去的“莱猪”争议、巴西蛋进口风波、日本核食等等。有评论指出,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上任时,将“食安五环”列为重要政见,然而这一连串食安问题的出现,让社会舆论对民进党当局的把关能力,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2016年,蔡英文力推“食安五环”政策,包括源头控管、重建生产管理、加强查验、加重恶意黑心厂商责任以及全民监督食安等5个面向。如今,台湾食安问题层出不穷,显见食安“五环”早已环环失守。守护食品安全,台湾民众只能自求多福吗?
台湾时事评论员谢志传表示,现在台湾民众的食品安全,真的变成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尤其是对出外工作,又是“外卖族”,租房子的,他们不能自己煮怎么办?只好依靠外卖。那现在是不是每天要祈祷,祈祷说不会吃到有问题的,要不然哪天莫名其妙,就这样进了医院,甚至走了,请问这笔帐要找谁算?所以说民进党当局,他们所谓的“五环管理”,那个叫形同具文,都是骗术,讲得非常好听,但是没有一件事,是完完全全做到的。
谢志传说,现在台湾民众对食品安全,多有疑虑,上次“宝林餐厅”出事,已经影响到高雄美浓粄条(粿条)一条街,结果害得人家生意掉了一半以上,问题是你没有查出来,就有专家学者说是粄条(粿条)出问题,结果全台不敢吃粄条(粿条),粄条滞销,几句话就害得这个产业凋零。所以说台湾的食品安全,就是完完全全的失控,完完全全没有在管理。台湾人又在美国人的要求之下,要把莱克多巴胺猪肉的标识拿掉,那以后日本的福岛核食,“莱猪”“莱牛”通通一起来,然后不标识,混在其它食品里,或者用其它的肉品,借壳上市,台湾人只能自求多福。
责任编辑:徐亚旻
>>|韦雯
编辑 | 彭孝秋
餐饮上市潮越来越热了,胡椒猪肚鸡火锅「捞王」已是二度冲击港股了。
36氪获悉,近日,捞王在继去年9月1日首次递交招股书失效后,再此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此次拟募资2亿美元,中金公司和华泰国际联合保荐。
捞王招股书显示,经营「捞王锅物料理」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在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度,分别实现收入10.9亿元、11.2亿元及13亿元。从连锁餐饮两个重要指标——净利润、翻台率来看,捞王虽已实现商业闭环,可业绩连年下滑,日子并不好过。
扣除原材料、人工、房租成本后,2019年、2020年度及2021年度,捞王净利润从7991万元,下滑至6744万元、1396万元,翻台率从3次/天,降至2.5/天、2.3/天。
「捞王」招股书
接着拆解成本结构可发现,食材占36.8%,人工成本占比29.9%,租金占14.4%。三项成本居高不下,挤压利润空间,到2021年度净利润仅为1396万元,利润点1.1%。值得注意的是,这1396万元净利润中,还有534万元的政府补贴。
「捞王」招股书
火锅生意不好做。先是2月21日「海底捞」发布盈利预警,2021年净亏损达38亿到45亿元,CEO及时换帅,可见其门前的排队长龙已成为过去式。无独有偶,3月1日,另一家火锅上市公司「呷哺呷哺」发布盈利预警,预计2021年度净亏损2.75亿元至2.95亿元,全年关闭约230家餐厅。
长远来看,「食」依旧是人们生活的重心,具备社交属性的火锅几乎是外出用餐首选。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火锅市场top5在2020年时的占有率仅为7.6%,其中海底捞占了5.8%。
火锅中的细分连锁品类——胡椒猪肚鸡,或将分得一份羹。
粤式火锅的“格调”生意:
丹麦猪肚、澳洲牛肉
川渝麻辣锅、京式涮羊肉、云南菌锅、顺德粥火锅、潮汕牛肉火锅、澳门海鲜火锅、猪肚鸡火锅......在中华大地上,万物皆可入水下锅。其中,胡椒猪肚鸡暂时击败涮羊肉、牛肉火锅,已和川渝麻辣锅并排站。
胡椒猪肚鸡如何赢得食客喜爱?为占领食客的“胃份额”,捞王想尽办法,扩大自己的品牌优势。
从食材源头来看,猪肚来自丹麦,生猪以全天素食喂养,主打的涮肉牛肉来自澳洲和美国。招股书数据显示,捞王自2019年到2021年,进口食材的采购分别占食材采购总量的26.9%、27.7%及15.6%。2021年进口食材采购总量下降或许源于国外猪肉采购价格上涨。
火锅配菜的摆盘更是花样百出,兼顾食客的胃和眼睛:蘑菇和豆苗像盆栽,豆腐做成绣球,猪肉片和牛舌卷成玫瑰花形状。牛肉丸和爆浆手打虾丸需要经手后厨员工,手工反复捶打至胶质状,以达到弹牙口感。在饮水方面,采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相关标准3M流体过滤产品。
「捞王」火锅配菜
“网红”捞王火锅汤底主打健康、温和。捞王认为,品尝胡椒猪肚鸡汤汁是食用粤式火锅的一个重要用餐体验。但36氪根据招股书得悉,主打“可以喝”的猪肚汤底并不是由新鲜食材熬制,与其它连锁火锅品牌如出一辙,“去厨师化”。即由中央厨房加工半成品料理包(也是我们所说的“预制菜”)配送至门店。捞王的火锅汤底、调料包、酱料等皆来自其建于苏州的中央厨房,员工提前在后厨煮好,再送到食客桌前。捞王解释,此举可保障口味,更为方便。
招股书没有对食材和配方做过多介绍,仅显示胡椒猪肚鸡汤采用金华火腿、南风肉等其他食材,慢炖8小时。捞王对配方严格保密,通过与研发人员签订保密协议,防止外泄配方。因此36氪难以判断主打养生的胡椒猪肚鸡是否源自纯食材炖煮,以及是否有加入植脂末等食品添加剂。
捞王在江苏苏州的中央厨房2021年产能2090吨,利用率仅60%,可供超300家门店汤料所需。此次IPO后,捞王还将在江浙地区建立产能2940 吨的2号中央厨房,代替原有中央厨房,制作火锅汤底调味粉和酱料,加工肉类和海鲜,生产冷冻食品及蘸酱等即食产品。
「捞王」中央厨房产量
其次,捞王提供多样化菜品品类,胡椒猪肚鸡、双腊煲仔饭、马蹄竹蔗水为捞王三大招牌菜。除胡椒猪肚鸡锅底外,还提供藤椒酸菜无骨鸡锅、台式麻辣锅底等火锅底选择。
上瘾程度是食品行业需求端的核心要素,代表产品的消费频次和产品溢价程度。捞王的“格调”消费能否让食客上瘾?据悉,前往捞王吃饭的食客多数热爱拍照、打卡、上传至社交软件。
捞王招股书解释,总收入中约60%由930万会员贡献,他们普遍35岁以下。为提高会员粘性,活络这930万会员,捞王采用积分兑换菜品、代金券抵扣等优惠活动。在2019年度、2020年度及2021年度,与捞王会员积分系统相关的负债达167万元、189万元及161万元。
“格调”背后:
利润逐年减少,新开门店多半亏损
2012年,捞王将门店首次开在上海的高端购物中心,自此一发不可收拾,餐厅总数由2019年的77家增加到现在的150家。
据悉,单家「捞王锅物料理」投资成本在350万-400万之间,通常可以在营运后的第一、二个月达到首次盈亏平衡,13个月回本。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行业平均首次盈亏平衡及现金投资回报期分别为三至六个月和15至20个月。
不断扩店的同时,新开店铺多半不盈利。捞王3年间铺量翻倍,84间新开「捞王锅物料理」餐厅中,48间累计亏损;这48间中又有35间尚未实现现金投资回报,其中16间餐厅尚未实现首次盈亏平衡。但从捞王展示的餐厅数量来看,捞王对未来抱有积极态度,并未大规模关闭亏损门店。
「捞王」招股书
如此情况下,捞王仍计划继续开店,在未来三年内将共开184间新餐厅。分别将于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分别开设44、60及80间新餐厅。
尽管新开店铺几近亏损,捞王依旧是国内火锅品牌top4,粤式火锅品牌top1。在分散的火锅市场中,市场份额给了捞王上市及不断扩店的底气。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0年,捞王以11亿元收入占据0.3%的市场份额。其余四名为海底捞、呷哺呷哺、七欣天、巴奴,其中七欣天于今年年初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国内火锅top5
原材料、员工、租金同步上涨
中金携300万美金入局
根据马斯洛模型,捞王诸多的餐饮策略瞄准消费者的“自我实现”及“尊重”需求。与采用加盟模式的杨国福、蜜雪冰城、绝味鸭脖等不同,前者主打“吃好喝好”,捞王则瞄准品牌格调,主打直营店,将品牌和管理掌控在自己的手心。
直营模式核心是给食客更好的产品、体验、服务,同时更高的客单价,更高的成本。高端购物中心是其首选,捞王选择与房地产开发商建立长期关系,在全国范围内高端购物中心及主要街区开设新餐厅。
从餐饮成本三座大山(原材料、员工、租金)来看,捞王这三项样样皆重,2021年度原材料成本占比36.8%、员工29.9.%、租金14.4%。2019年度这三项成本合计占比76.7%,2020年占比升至79.2%,2021年度再升至81.1%。
开在高端购物商场里的捞王,少不了高昂支出。捞王通过第三方采购商,采购来自丹麦的猪肚,澳洲的牛肉,食材主打高端,原材料成本自然上涨。服务则是中高端餐饮的主打招牌,人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捞王拥有4629名员工,其中2115名正式员工及2514名外包人员。可见,捞王已经通过与服务外包公司订立协议,以缓解人力成本,但餐饮行业平均人力成本比重大概是20%,捞王还是达到了29.9%。
面对生意危机,捞王的解决办法一是围绕胡椒猪肚鸡,分裂出不同层级的火锅店,二是推出零售业务,三为继续扩店计划,占领高端购物中心客流量。
第一,抓紧胡椒猪肚鸡的差异性,推出主打一人食的「锅季」及休闲餐厅「捞王心灵肚鸡汤」。「呷哺呷哺」曾实施多品牌战略推出“火锅+茶饮”的「凑凑」,成功成为其第二增长业务,但其他子品牌,例如「呷哺X」,推出后即悄无声息推出市场。
「捞王」品牌阵营
第二,顺应“宅经济”,推出零售业务,销售即时胡椒猪肚鸡。2020年及2021年,分别产生340万及1120万元收入,占总收入的0.3%及0.9%。在2021年的零售收入与年度净利润相差无几。捞王在苏州中央厨房的产能,也足够未来持续推出更多品类增加零售市场覆盖面,如捞王XO酱、捞王青花椒酸菜汤底、捞王慢炖羊肉煲和捞王猪肉贡丸等产品。数据显示,即食食品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1508亿元增至2020年的2786亿元,预计2025年增至6586亿元。
第三是瞄准高端购物中心,持续扩店。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国目前拥有约6700个购物中心,到2025年会有9600个。考虑购物中心饮食多样化,作为粤式火锅top1,或许将有机会复制商业模式。为此捞王已储备超过200 名店长候选人,将门店盈利和食品安全检查和店长KPI直接挂钩,通过云端学习系统的标准化入职培训程序管理数千名异地员工。并且,为抢占高端商场门店,捞王于2020年吸引63岁的非执行董事杜家滨加入,其曾为微软(中国)总裁、王府井集团独立董事。
事实上,捞王一直在为上市做准备,作为一家有中国台湾基因的餐饮企业,其本打算在中国台湾上市,后改道香港。根据招股书,李裕成、陈湘和黄雅玲夫妇、赵宏泽和王咏诗夫妇、陈希伦、廖志伟共占比55.51%。
「捞王」架构
据36氪统计,上市前捞王曾向18名投资人共计融资约人民币9436万元。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捞王IPO联合保荐人之一的中金公司是18名投资者之一。2021年6月10日,中金公司的子公司CWI(China World Investment Limited)通过捞王股东Oasis Eagle International Co., Ltd购买约209万股份,而后将股份转给LWSPV。此次交易每股成本1.43美元,合计3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90万元)。按此次交易价,捞王估值4.6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亿元)。
中金入局
若捞王成功上市,港股赛道的餐饮企业会更加丰富,成为继九毛九、海底捞、呷哺呷哺、百胜中国、海伦司、奈雪的茶后又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