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假期第一天,西湖边的“海丰西餐社”开业了,位置就在湖滨商圈学士路48号,龙翔桥地铁站B口出来,很好找。
这家上个世纪80、90年代火遍杭城的餐厅,在当年是高档洋气的象征。一楼的司考、哈斗、香蕉船、淇淋果露,二楼的牛排、意面、罗宋汤等,藏着许多杭州人的回忆。
今天原定10点开门,因为筹备进展因素有所推迟。9点多就有人在店门口张望,他们中有不少都是在报纸、网络上看到海丰要重开的消息,特地赶来的。
店员只得在门口一遍遍地告知:12点开门,晚一点再来吧,可以先去西湖逛逛嘛!
还原老店的复古装修风格
经典产品悉数回归
新的“海丰西餐社”还原了老店标志性的红色门头和黑色框架玻璃窗,地面铺着花砖,整体色调和风格都很复古,门口设置了一块时髦的外摆区。
11点半左右,开门迎客,店内外很快排起了一条队伍。
橙友圈里也有人去赶这趟杭儿风:
这次新店开业,老海丰的很多招牌产品都回归了,像是司考、哈斗、淇淋果露、奶酪面包、香蕉船、墨西哥面包、赤豆冰淇淋,价格5到22元不等,这也是大多数人最期待的。
5元/个的司考每人限购2个,但还是很快就卖完了,鲜奶哈斗、奶酪包、墨西哥面包等也都一度售空。从后厨一盘盘新鲜出炉端上来,分分钟被瓜分光。
除了复刻经典产品,还有一些新加的,例如川味碱水酥包、杏仁可颂、芝士熏鸡面包等。但到2点左右,这些也都卖的差不多,架子上几乎没剩什么面包了。
淇淋果露、香蕉船等冷饮供货还比较充足。其中,赤豆汤冰淇淋早早售罄,冰淇淋是还有的,但赤豆汤没了。另外店内还有蛋糕和咖啡供应。
不是来吃东西,是来吃回忆的!
和很多网红店开业挤满年轻人不同,海丰的第一拨客人里,有大半以上都是年纪不小的老杭州人。他们有的夫妻结伴,有的和小姐妹一起,还有带着自己的孙子辈。
客人们排着队、在店内坐着吃的时候,许多都叽叽喳喳地聊着天,分享着各自记忆里的老海丰。
今年60多岁的皮阿姨吃着司康,聊起以前6分钱一个。虽然刚买到的这个新出炉热乎的,松软香甜,但总觉得没有印象中奶味浓了。她和老伴还点了香蕉船、淇淋果露,要把记忆里的东西都再吃一遍。
70后的张女士说,自己对海丰印象最深的就是哈斗和果子露了。那时候十几岁,学生没什么钱,吃不起二楼的西餐,只在一楼吃吃面包甜品。冰凉甜蜜的果子露吃着特别爽。
她尝了新的淇淋果露,说,虽然和原来不太一样,但感觉味道更好了。
“那肯定不一样,看他们用的原料就知道啦。”张女士眼尖地看到了操作台上的汤力水、浓缩橘子汁和八喜冰淇淋。
对新口感的接受度因人而异。旁边桌的客人也聊到这里,觉得原来甜咪咪的,现在的偏酸。
张女士说,现在这些甜品太多了,自己平时也会做蛋糕面包,但童年记忆里海丰带给她的那些味道还是有特殊的意义,难以忘怀。“不是来吃东西,是来吃回忆的!”
海丰西餐社接下来一周都处于试营业状态,全场85折,预计中午11:30开门。想要尝鲜的朋友们最好早点去,以免热门产品售罄了。
你有关于“海丰西餐社”的独家回忆吗?欢迎来聊一聊!
相关阅读:
143043
K2zYjng3lYRl
一代杭州人西餐启蒙的海丰西餐社,广东人创建的?年近九十的创始人在橙柿互动辟谣:我们是滴滴刮刮的杭州人!
138031
doOYblanVBVm
“海丰西餐社”要回来了?夏日冰激凌赤豆汤、第一顿西餐……延安路上这家店藏着太多杭州人的回忆
繁花》今日收官,电视剧将上海九十年代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本土酒店的奢华与浪漫,一碗汤泡饭的回忆……为剧情提供了真实的背景环境,更是探寻上海的独家记忆。作为《繁花》重要取景地,剧中的锦江丽笙酒店元素随处可见,记录了海派酒店的辉煌,更延续了上海人温暖的回忆。
让我们一起走进九十年代的上海,通过建筑与味道,重返那个充满韵味与传奇的年代。
锦江饭店
《繁花》剧中宝总和玲子合作开“夜东京”饭店时,提到要学习的就是锦江饭店。作为在上海久负盛名、独具特色的饭店,锦江饭店内贵宾楼历史沉淀久远。贵宾楼又称格林文纳公寓,建于1934年。开业以来,象征着身份与地位的格林文纳公寓入住了许多政商名流。
锦江饭店
锦江饭店贵宾楼套房
除了充满历史记忆的建筑,锦江饭店内的诸多美食也有很多充满九十年代记忆的味道,适合人们前来品尝打卡。比如火烧冰淇淋,又称热烤阿拉斯加(Baked Alaska),是1867年纽约的戴尔蒙尼餐厅为了纪念美国成功购得阿拉斯加的领土而命名。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烧冰淇淋因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与香甜软糯的口感逐渐在客人中传播开来,深受世界各地食客的喜爱。1951年,锦江饭店聘请到当时沪上最好的西餐厨师团队负责多国料理制作,火烧冰淇淋就是那个时候成为了锦江饭店的主打特色甜品之一,一直延续至今。
除了甜品,锦江饭店本帮黄鱼面,又称黄鱼面条,也是一道具有浓厚上海风味的面食。锦江饭店1951年正式挂牌以后,为了做出原汁原味的黄鱼面条,酒店特意邀请黄鱼面条技艺传承人来专门制作黄鱼面,供宾客品鉴。品尝过这碗黄鱼面的客人无不举起大拇指,赞不绝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道黄鱼面在上海滩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一道脍炙人口的美食。如今,上海本帮黄鱼面已经成为了中国美食的代表之一,深受食客们的喜爱。它以其独特的烹饪工艺、鲜美可口的味道,成为了上海滩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
上海新锦江大酒店
九十年代淮海路改造,保留上海重点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群——以锦江饭店、上海新锦江大酒店和花园饭店构成“锦江建筑群”。夜晚,淮海路沿街彩灯组成灯光隧道,被评为“上海十大夜景之一”。
上海新锦江大酒店
上海新锦江大酒店坐落于上海著名的淮海路商业中心,能够360度俯瞰城市美景和都市繁华,百年民居、摩登大厦尽收眼底。这里曾先后接待了36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社会名流,深受海内外宾客的青睐与欢迎。
《繁花》剧中,宝总在玲子的夜东京“切泡饭”勾起了大家的回忆。近期上海新锦江大酒店推出的繁花似锦烫泡饭(包含红腐乳、咸鸭蛋、酱萝卜、油条脆、芹菜粒、榨菜粒、辽参、鲟鱼鱼子酱和大连的马粪海胆)实属应景。泡饭汤底是用老鸡、香米、糯米和粳米,熬制8小时做成米油。将米油倒入高温的石锅中,与饭团做成的锅巴唱出美食的交响乐,滋啦啦的声音勾起了无限食欲,这是繁花似锦烫泡饭带来的视觉体验。这道菜肴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传统的家常烹饪手法搭配高档的食材,将米油的香和三珍的鲜完美融合,再加上上海人熟悉的泡饭配菜小碟,让人回味无穷。
上海新锦江大酒店繁花似锦烫泡饭
国际饭店
《繁花》中阿宝在阳台眺望的国际饭店,地处南京西路,是上海年代最久的饭店之一,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并在上海保持这一称号长达半个世纪。其楼顶的中心旗杆为“上海城市坐标原点”,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足见国际饭店不只是建筑的高度,还是城市崛起的鲜明标志。
国际饭店
为满足观众想要来到国际饭店体验民国时期上海风情,酒店全新打造的1901民国风套房,也是国际饭店261间房间中最高且风景最好的一间套房。步入房间,人们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精心布置的复古家具、典雅的装饰细节,无不展现着民国时期的独特魅力,在这里,宾客可以沉浸在旧上海的繁华与浪漫之中,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住宿体验。
国际饭店1901民国风套房
金门大酒店
《繁花》剧中,呈现了黄河路的繁华,与其一街之隔的金门大酒店见证了上海近百年的沧海变迁。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当年上海最著名的华商大饭店之一。这座美丽的建筑被评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它依然保存了厚实典雅,高旷华丽的意大利建筑风格, 成为海内外嘉宾慕名为至的典雅居停。
金门大酒店
酒店的“佛跳墙”历史悠久,声名远播。作为一道历史名菜,因其材料丰富珍贵,制作工艺复杂而闻名遐迩。而这里的“佛跳墙”因汤鲜,味美,料足,不少老顾客都是因为这道菜成了回头客。
金门大酒店餐厅
上海新世界丽笙大酒店
上海新世界丽笙大酒店内的旋景餐厅,随着餐厅缓缓旋转,俯瞰而下是葱郁翠绿的人民公园,它曾是上海租界闻名的跑马厅,春夏秋冬呈现出不同的景色。凭窗而坐,即可开启一场上海的视觉之旅。光影流动中,美食陪伴下,旋景餐厅看尽了上海沧海变迁,赏尽了这个不夜城的歌舞升平。
上海新世界丽笙大酒店
除了惬意的景色,餐厅推出的皇家英式下午茶,品类多样,味道纯正,同样能够将人们瞬间带回那个充满故事与回忆的大上海。
上海新世界丽笙大酒店旋景餐厅下午茶(按照季节推出新品)
《繁花》成为一部引人注目的佳作,每个人都能在剧中找到令自己心动的风景、建筑或者一道美食。它让人们重新领略了上海迷人的海派风情,体悟时代的变迁和历久弥新。
“锦江丽笙酒店”是由锦江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与丽笙酒店集团中国区合作推出的全新业务架构,旗下包括J、岩花园、昆仑、锦江、丽笙精选、丽笙、丽筠和丽祺等八个独特酒店品牌以及74家运营与开发中酒店,覆盖28个城市,旨在满足不断变化的旅游行业需求。
近去过湖滨的朋友或许会发现,龙翔桥地铁站B口出来,学士路48号,原来联华超市的位置正在装修,围挡上写着的新店名,竟然是“海丰西餐社”!
说起这个名字,相信不少杭州人都能立马闪现一些和它相关的记忆。
每年的生日蛋糕都在它家买的。
一楼的冰淇淋赤豆汤毛赞的,好怀念!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妈妈每周带我和弟弟去海丰吃大餐!
冬天,爸爸带我洗澡回来的时候,总会带我去海丰西餐社喝上一杯热可可,吃一个司考。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海丰西餐社几乎是杭州城里唯一的一家正宗西餐厅,是高档洋气的象征。
图片来源网络
当时的店铺位于延安路平海路交叉口,二楼的西餐略有些奢侈,一楼的蛋糕、面包就相对平价了,买的人更多,有时候门外队伍要排到拐弯处的东坡大剧院。
很多杭州人第一次吃司考、哈斗、奶油蛋糕之类的西式糕点、第一次吃冰淇淋、第一次吃牛排意面都是在海丰。
它是爸爸妈妈们带着孩子来“开洋荤”的地方,也是年轻男女们见面约会的时髦场所。
夏日必吃的冰淇淋赤豆汤
年轻人的约会圣地
烈日炎炎的夏日,来海丰点一杯赤豆汤或是果子露淇淋,清凉舒坦,是老底子杭州人相通的美好回忆。
橙友徐先生在一篇怀念妻子的帖子中写道:
在经济拮据,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她还会搞一些小浪漫。比如在闷热的夏夜,陪我去西湖电影院,看一部心仪的影片。散场后,不忘去高档的海丰西餐社吃一碗冰激淋赤豆汤。
海丰这款冰淇淋赤豆汤成了老杭州夏天的经典味道,奶香的冰淇淋融进绵软的红豆,男女老少都喜欢吃。现在好多店还都会“复刻”,像是连锁的杭帮菜馆卤儿道道里就有一道同名的甜品。
另一款当家招牌是果子露冰淇淋,也叫淇淋果露,其实就是果汁冰水上加一勺冰淇淋。那时候甚至还有这样的说法:男孩子追女孩子,请她去海丰西餐社吃一份淇淋果露,基本上就能成。
当时杭州的年轻人,也开始流行去海丰吃大餐,最受欢迎的是炸猪排、罗宋汤和香蕉船。那样的一顿西餐要20元,当时海丰厨师一个月工资是30多元,所以是名副其实的大餐了。
都市快报资深美食记者于清说,在她年轻的时候,90年代初期,海丰西餐社可以算是普通杭州人唯一的一个吃西餐的地方了。像是香格里拉那种高级饭店里也有西餐,但不太有人会专门跑去吃饭。
她跟初恋男友的第一次约饭就在海丰西餐社,这也是她第一次吃西餐,杭州话讲“开洋荤”,见世面。关于这顿饭,她可有的聊,很多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因为两个人都是学生嘛,没什么钱,太贵的不敢点,就点了一个鲜虾色拉,是装在一个酒杯状的容器里的,虾看上去半生不熟,旁边点缀着生洋葱。我就是那个时候知道,自己是不能吃生洋葱的,吃了就当场胃痛得要死要活。
我们还点了一个牛排,也可谓“人间悲剧”。我们都是第一次用刀叉,切的时候总在盘子上发出叽叽咕咕的声响,每次切下去,都觉得边上人可能在看我,就很心虚。
然后觉得那个牛肉啊,怎么这么难吃呢,很老!我就想不通,两个人一直在嘀嘀咕咕。那个时候,也不会质疑是不是人家没烧好,觉得肯定是自己问题。想想哎呀怎么这么贵,还吃这种东西,后来就再也不去了。
穿越百年历史
本世纪初黯然退场
都市快报2015年9月的一篇报道中曾介绍过,海丰西餐社创建于清朝末年,由广东省海丰县商人出资创建。起初店名为“海丰茶楼”,经营广式菜肴和三市茶点(早、午、夜三市茶)。但当时杭州人对广东菜和吃茶点不太习惯,生意并不太好。
民国后,海丰茶楼改名海丰西餐社,并从广东聘请西餐厨师、西点师、调酒师和招待生来杭,专营法式菜肴和西式点心,渐渐地站稳了脚跟。
到杭州解放前,西湖边延龄路(今延安路)上的“海丰”已成为杭城最有名气的西餐社。
据说当时出入海丰的食客,男人们都是整洁油亮的中分头,考究衬衣,脚上一双“三接头”皮鞋也擦得蹭亮;女人们身着束身旗袍,流苏披肩,斜襟上插着一束麻纱绢头,手持一把檀香扇,配合着腰肢的婀娜流转,款款入得店门。这些打扮入时的食客,本身也成了一道街景。
1966年,社会上涌起改名潮,海丰西餐社改名光明甜品店,也不再经营西餐,改做赤豆汤、银耳羹等中式甜点。
1979年,光明甜品店又叫回海丰西餐社,再做西餐,归杭州饮服公司管理,并重新装修了门面。公司派出糕点师和厨师,到上海的“红房子”学习,将罗宋汤、黑椒牛排、奶油蘑菇汤、炸猪排等菜品依样画葫芦搬到了杭州。
图片来源网络
1984年,海丰西餐社更是花30万美元,从香港请来专业团队,对店铺进行了彻底改造。翻新后的海丰分上下三层,一层卖蛋糕冰淇淋冷饮,二层卖西餐,三层卖中餐,整体大气、时髦,这也是现在多数60、70、80后杭州人记忆中它的模样。
进入2000年之后,杭州的西餐馆、咖啡馆、面包店越开越多,海丰西餐社生意一路向下。在差不多诞生百年后,2004年,海丰西餐社不再供应西餐,只卖面包糕点了,并最终于2006年黯然歇业。
据了解,正在装修的这家新“海丰西餐社”背后的经营者——杭州海丰西餐社有限公司,由浙江黄龙酒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100%持股。他们想借着近年来各种老字号焕新的浪潮,重启这一百年品牌。不仅还原那个时代的经典味道,还希望能为新一代的杭州人留下崭新的味道。
餐厅负责人胡先生透露,新店预计12月底试营业,主打烘培西点和咖啡茶饮类。定位面向大众消费者,个别复刻产品会以惊喜低价出售,其余的定价也会是大家普遍都能接受的。例如当年的爆款“司考和蟹兜”,即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司康和泡芙,都将回归。
你有哪些和“海丰西餐社”有关的独家记忆?对于这家新店期待吗?
欢迎来评论区或是#杭州吃什么#发帖聊一聊!
30
杭州吃什么
去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