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徐 莺
随着大雪节气的到来,天气愈发寒冷,“围炉煮茶”成了当下文艺青年的时髦。翻看朋友圈,几波人的休闲方式近乎统一,地点不是林间树下,就是国风茶馆一隅。三五成群,架起小巧精致的炭炉,炉上搁一铁丝网盘,粗陶茶罐里滚着茶汤,边上烤着柿子、橘子、龙眼、年糕、棉花糖、红枣、花生等食物,图文间赋予“围炉煮茶”这个情景岁月静好的松弛感。围着明火取暖,亲手烹煮茶汤,煨烤食物,在不紧不慢中享受着身心的安静与放松,这究竟是新晋网红,还是传统复古?
南宋刘松年《溪山雪意图》局部
北宋燕肃《寒岩积雪图》
明代项圣谟《雪影渔人图》局部
冬为四季之末,分孟冬月、仲冬月和季冬月,大雪至冬至为仲冬。《淮南子时则训》说:“冬为权,权者所以权万物也。权正而不失,万物乃藏。”权是秤砣,将冬比拟为调节轻重的秤砣,弱可以变强,轻可以为重,可见冬在古人的四季观念中的重要性。小雪后十五天,斗柄指壬为大雪。大雪为农历十一月的节,干支亥月的结尾,子月的起始,又称“畅月”。朱熹注释:“阳久屈而后伸,故云畅月。”此月,冰益壮,地始坼,一色云,千里雪。《周书时训》曰:“大雪之日,鹖鴠不鸣。后五日,虎始交。后五日,荔挺出。”鹖鴠是寒号鸟,寒号鸟都不鸣叫的大雪之日应景了柳宗元的一句诗:“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但恰恰是这玄英之冬,天地之间气黑而清英,阴气最盛,盛极而转衰,阳气萌动,猛虎开始交配,兰草开始萌芽,故此为藏养之季。
大雪节气与雪相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韩诗外传说:“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六出。雪花曰霙。”雪也是云,与天同色。《诗经》云:“上天同云,雨雪雰雰。”大雪节气,北方寒地已是“冰厚三尺,地冻一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甚至因为寒冷而出现奇特雾凇景观。南方虽然较少落雪,但云层阴积,气温越来越低。
古人玩雪:塑雪狮与烹雪煮茶
农耕时代,结冰封河,田野沉睡,劳作停息,人们开始一年中的休生养息。家家户户为过年作准备,藏冰、储雪、酿酒、腌肉、制饴糖等。宋元以前棉花的栽种在中国尚未普及,御寒的衣服以丝织品和葛麻为主。大雪之时,富贵人家会用炭盆、香炉、御寒球点上碳并熏上能御寒的香。相传汉武帝时,外国进贡辟寒香,室中焚之,虽大寒,必减衣。寒冷的冬夜古人用汤婆子取暖,黄庭坚有诗云:“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到明。”天气太冷,砚台里的墨也会冻上,皇帝要熬夜批奏章,宫里就用宝砚炉,将砚置于炉上,砚冰自消。《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常为明皇撰诏诰,但天寒笔冻莫能书,皇帝敕宫嫔为其呵牙笔以示厚爱。
大雪封路,难以出行,人们在庭院中发明了各种玩乐方式。从宋代开始,古人下雪玩起了堆雪狮。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豪贵之家如天降瑞雪,则开筵饮宴,塑雪狮装雪山,以会亲朋。浅斟低唱,倚玉偎香。”筵席之后便出门赏雪,“乘骑出湖边,看湖山雪景,瑶琳琼树,翠峰似玉。”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也写:“禁中赏雪,多御明远楼,后苑进大小雪狮儿,并以金铃彩缕为饰,且做雪花、雪灯、雪山之类,及滴酥为花及诸事件,并以金盆盛进,以供赏玩。”玩好雪,吃点心,御膳房“造杂煎品味,如春盘饾饤、羊羔儿酒”。玩归玩,江山社稷也不会不顾,皇帝会在大雪之时发军费、济平民:“内藏库支拨官券数百万,以犒诸军,及令临安府分给贫民,或皇后殿别自支犒”。皇帝犒济天下,权贵人家自然效仿,于是“各以钱米犒闾里之贫者”。
一场雪引发了禁中至民间的欢乐,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郎世宁的画作《弘历喜雪图》中,乾隆皇帝坐着烤火,碳盆中熏燃松枝,庭院中皇子们在塑雪狮子。嬉冰则是清代宫廷众多冰上活动的总称,包括滑冰、冰球、冰上射箭,是活动也是军事操练。《郎潜纪闻》中记录了清代宫廷打滑挞的游戏:“禁中冬月,打滑挞。先汲水浇成冰山,高三四丈,莹滑无比。使勇健者带猪皮履,其滑更甚,从顶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到地不仆者为胜。”此外清代还有了冰床,乡间河道通达,冬月乘冰床出行也是一件趣事。以木作床,下镶钢条,一人引绳,四人可坐,行冰如飞。拖冰床还有个雅称叫凌爬云。
文人则踏雪寻梅、围炉煮茶、雪堂幽坐,藏养守静,宁身安形。唐代陆龟蒙《茶具十咏·煮茶》中写:“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陆龟蒙爱茶,曾在湖州有一片茶园,亲自种茶、制茶、品茶、评茶。诗中写他将松树上的雪放入壶中煮,雪水翻腾浪花的时候投入茶末一起烹。如此一位喝茶的行家,写下用雪水煮茶的经历,想必雪水与普通水相比是别有风味的。也许是雪落于松上比较干净,也许是雪沁入了松香,也许是隐士心中的执念。宋代陆游《雪后煎茶》写:“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诗中清甘二字是对雪水的描绘。好茶需用好水,诗人于雪中烹雪煎茶,沫饽丰腴如雪,茶汤碧英甘洌,抛却尘俗,只专注于茶,不枉此行。后世,烹雪煮茶成为风雅的象征。《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以妙玉用五年前采集的梅花上的落雪烹茶来表现她的出尘。但以雪水烹茶,并非故作风雅,而是源于古人对雪水的认知。《本草纲目》中认为雪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明代屠隆在《茶笺》中将雪归为天泉,雪水甘甜煮茶可以增加茶汤的香味。
古人体会的烹雪煮茶的乐趣,与近来社交平台上热门的围炉煮茶类似。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说,有茶癖的中国文士主张烹茶须自己动手,真正的鉴赏家以亲自烹茶为一种殊乐。也许围炉煮茶在当下的走火,源于人们对返璞归真的向往。围炉毕竟不是烧烤,煮茶需待小火,茶食点心需慢慢煨热,这个过程很慢,但其中的乐趣是迅速拆开一包膨化零食,配一杯速溶奶茶所不能取代的。在慢慢的等待中感受松弛,偷得浮生半日闲,跳脱出平日里焦虑的生活状态。
古人赋予雪的放逐与诗意
灞桥风雪出自一则典故。唐代诗人孟浩然辞官归隐,冒大雪骑驴寻梅。晚唐郑相国一句“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将孟浩然的风骨形象与灞桥风雪的审美内涵相连。灞桥原是离开长安的必经之路,古人在灞桥折柳送别,此地代表离别,加上风雪二字更添萧瑟与伤感,塑造出透彻肌骨的寒冷,在强化自然环境的凛冽中彰显士人孤独与决绝的姿态。风雪、蹇驴、寒士,灞桥上的失意踌躇、风雪中心无旁骛的低头沉思,贫穷却高贵成为了士人的审美理想。此后,“灞桥风雪驴子背”成为诗人、画家笔下经典题材。南宋宫廷画家夏珪、马远,明代吴门沈周等人都曾绘有《灞桥风雪图》。文士骑驴踏雪展现了不媚权贵、不染纤尘,孤傲而坚韧的风度,脱俗又有壮气。
南宋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表现的是西湖周边燕居文人的庭院生活,第四段冬景中黑色的松树与白色的雪景相映成趣,有玄冥充寒气象,却无悲凉之意。文士从家中出发,戴上风帽撑着伞骑上毛驴,由仆人牵着毛驴出行。庭院内格局雅致,书童掀起帘子一角只探出脑袋向外张望,既显示出天气的寒冷,又显示出书童对文士雪天出行的不解和担心。前景中临水的屋子打开的窗露出室内的山水屏风,显然画中文士生活安逸,虽不能经灞桥历风霜,却可在大雪之日踏雪寻梅,以体现文人的傲骨和情怀。明末张岱在文集《夜航船》中提到了孟浩然踏雪寻梅的千古佳话,明清开始踏雪寻梅成为了表现高士的画题,高士常常拄杖前行,身后跟着一小童,踏雪寻梅梅未开,伫立雪中默等待。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中有一篇《冬季行乐之法》,文中讲冬天要获得精神的快乐,就要设身处地幻想自己是路上的行人,备受风雪之苦,然后回想在家中的温暖安逸,就能感到百倍的快乐。山水画的雪景图中,常常有人持破伞,策驴,独行古道中,经过悬崖,怪石嶙峋,人有颠蹶之态。这类险画适合在冬日悬挂中堂,主人看着这些画,就是御风障雪的屏障,暖胃和衷的药物。因为乐极忘忧,乐自渐减,但将苦境从头想起,乐将渐增而不减。当官人的理繁治剧,文人的读书穷理,农工商贾的任劳即勤,都能用这个方法获得快乐。李渔的冬日行乐之法似乎有忆苦思甜的意思,也是我们如今常说的反差感。
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当下,不少年轻人开始向往诗和远方,远离市井去获得身心的自由。因为有了网络,工作不再局限于一处,离开繁华的都市去偏远的小城安家,或者去山中改造祖辈留下的老房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并将自己的生活状态发布在自媒体上。这样的生活,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形成鲜明的反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类视频在自媒体走火,这背后是大众心中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同样是图像艺术品,如果把短视频比作古时候的画卷,现代人躺在沙发上刷隐居的短视频,与古人将雪景山水挂在堂间欣赏获得的精神快乐是一致的。
古画雪景中的天理世界与人间温情
大雪节气宜赏雪。雪景是历代文人最为钟爱的题材之一,是山水画“冬题”的重要内容。《宣和画谱》中记载唐代王维是雪景画的开创者,南唐董源,后蜀卫贤,北宋李成、范宽、许道宁、郭熙、李唐、夏珪等都有不少雪景作品,而五代北宋则是画史记载中雪景主题最兴盛的时期。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在友人的帮助下得到了城东一块闲置的旧地,于是他开垦荒地,种植蔬果,并盖了五间草房并取名“东坡雪堂”。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卷首有“雪堂余韵”四字,“雪堂”就是那五间屋子。而之所以得名“雪堂”,正是因为屋中挂满了雪景画。经历宦海沉浮,回归田园生活,苏轼感悟陶渊明是了悟人生真谛的清醒者,是他跨越时空的知音。苏轼在“雪堂”写下:“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之后,友人过黄州便会来访,“雪堂”成为苏轼著述交友的场所,三月米芾来访两人交流书画,五月作《怪石供》赠于佛印禅师,十月作《后赤壁赋》,次年三月僧友参寥千里迢迢从杭州来访,寄居“雪堂”,此外道师崔成老、黄州府官员徐君猷、杨君采等都常作客雪堂。《雪堂记》中写苏轼在屋内挂满了雪景画,是为了求静。苏轼流放期间面对现实生活的时候难免窘迫,于是诗文书画,与山樵渔叟为友,与僧人焚香喝茶,“作雪堂观雪画”也许是他在禅境中营造困顿中的浪漫,以此安抚受创的身心。南宋夏珪画有《雪堂客话》图,画中枯树积雪,远山萧瑟,有一舟横于江面,渔夫寒江独钓。江边草堂轩窗洞开,苏东坡与另一好友戴着风帽对坐闲谈,谈笑间仿佛忘却了精神惶恐,身心自然,当安则安。
其实苏轼建“雪堂”并在四壁挂满雪景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体现的是士人精神生活的需求。宋人挂山水画与现代不同,现代挂画多是为了装饰,宋人挂满壁的画是为了营造观想的气氛,营造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对于没有受过太多图像冲击的古人而言,这种视觉震撼,相当于当下我们进入一个沉浸式全息投影的空间。雪景最能体现静境,苏轼用观想雪景的方式修身,求静以平息内心的欲念,无论是对官场沉浮的恐惧,还是对自己名声的荣辱。苏轼刻意绘雪图于四壁,因为他明白入堂看雪与登台观春一样,“以雪观春,则雪为静。以台观堂,则堂为静。静则得,动则失”。
“借地留白”是北宋雪景山水中的主要方法。邓椿《画继》记载李成雪景的脱俗:“山水画家雪景多俗。尝见营丘所作雪图,峰峦林屋皆以淡墨为之,而水天空处,全无粉填,亦一奇也。”清人唐岱《绘事发微·雪景》中写:“凡画雪景,以寂寞暗淡为主,有玄冥充寒气象。《雪图》之作无别诀,在能分黑白中之妙,万壑千岩,如白玉合成,令人心胆澄彻。”五代雪景还用“弹粉”技法(用毛笔沾白颜料在画面上弹洒出细小白点以及此表现飞雪)如《江行初雪图》,到了北宋雪景多以留白和晕染来表现雪后的景色。画家明确地追求雪景中的幽玄与寂静。北宋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尺幅巨大,全景式的构图,让人立在画前仿佛能一脚踏入雪景。整幅画面寂静如夜,雪山气息庄严,站在画前,寒气扑面而来,进入画中感受天地苍茫,人之渺小,恭敬之心顿然发生,天、地、君、亲、师,画中有一个秩序井然的天理世界,这也是北宋士人心中的世界。
古画雪景图中除了有天理世界也有人间温情。雪景绘画小品中有一个有趣的主题:雪江卖鱼。如故宫博物院藏《雪江卖鱼图》、上海博物馆藏《雪溪卖鱼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雪桥买鱼图》等等。故宫博物院藏的《雪江卖鱼图》作者是南宋的李东。李东生活在宋理宗时期的杭州,卖画为生。此小品中有明确的近景、中景和远景。远景是白雪皑皑的群山,中景临江有一个水榭,戴着风帽的文士坐在露台上,伸手接过披着蓑笠的渔翁递过来的一条鱼。大雪纷飞的寒冬,文士隐居于远离城市的山野江村,显然物质生活并不丰富。鱼在古人的味觉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鲜”的基础,鱼虽好吃但也不是常常能吃到。雪天,能从渔翁手里买到一条鱼,对于文士来说是隐居生活中的调味剂。而渔翁显然也知道文士的爱好,于是钓到了鱼便主动划船送去。也许渔翁卖了鱼,就去换壶酒,也得寒冬里的一分温暖。卖鱼买鱼的一来一往,透露着人间的温情。其实真正的隐士藏在普通人的外表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于是我们在《雪江卖鱼图》中遇见了两种隐士的会面。鱼在大雪天将他们联系起来,鱼不是商品,而是共同理想的精神寄托。
(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公共艺术部副教授)
来源: 文汇报
紫薇花放鸟先知 戊子秋夜剪烛山阴 任颐伯年甫写”清 任伯年 《紫薇》
宋 卫升 《写生紫薇》
“得子秋风近紫薇”清 王武 《梧禽紫薇图》
紫薇花在古代被称为“百日红”“官样花”“紫绶花”等,是深受人们幸爱的吉祥花。但古代的文人画家往往淡泊名利,对做官不感兴趣,所以在古代以紫薇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见。
古人留下的“紫薇花”墨迹较少
紫薇花,有一个很高贵又很女性化的名称。在我国的传统花卉中,它的地位虽不及梅花、兰花、牡丹、芙蓉、芍药、荷花等,也算得上是传统名花之一。紫薇树姿优美,花色艳丽,花期可长达数月,素有“百日红”之美誉,南宋《全芳备祖》的作者陈景沂,甚至将紫薇花赞为“花之圣”。
《群芳谱》云:“紫薇花一枝数颖,一颖数花。每微风至,妖娇颤动,舞燕惊鸿,未足为喻。”按常理来说,这种艳丽如霞的奇葩,应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但奇怪的是,古人虽留下许多歌咏紫薇的佳作,却在“绘事”方面甚少留下墨迹。在历代花鸟画中,以紫薇为题材的作品屈指可数,寥寥无几。这是一种颇为奇特的文化现象,令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认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紫薇绘画作品之所以不多,大概是因为紫薇的花形太过复杂,不易处理的缘故。紫薇每朵花有6瓣,瓣多皱褶,若以工笔为之,则易失之繁琐,若用大写意手法,则易失真,使人不知所画为何物。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并非主要原因。从表现手法来讲,描绘花卉的手法,除工笔和大写意外,尚有兼工带写或小写意等手法,要表现紫薇花的自然美,对于古代许多绘画高手来说,并非难事。
所以我们不能从紫薇花的外形上去查找原因,而应从其文化内涵上去一探究竟。我国传统的花鸟画,早期以院体画为主流,宋以后则以文人画为主流。院体画追求工整、形似,文人画则藉绘画以抒发胸中之逸气,并不追求工整与形似,也不讲目的与价值,只是“适一时之兴趣”,画外流露出作者独特的情趣和思想。因此院体画家和文人画家不仅创作手法不同,在题材的选择上也大异其趣。院体画家重外形美,喜以名花奇木为描绘对象。文人画家则不然,他们选择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之类的“君子花”。在文人画家心目中,描绘对象的文化内涵才是最重要的取舍标准。
唐代以后,
紫薇花有了“官样花”之名
而历代文人画家之所以不甚喜欢画紫薇,就可能与紫薇的文化内涵有关。前面说过,紫薇的名称很高贵。高贵在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紫色很高贵,与“紫薇”谐音的“紫微”更高贵。“紫微”即古代天文学上“三垣”中的“紫微垣”,位于北天中央位置,又称“中宫”。古人认为,“紫微垣”内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故自汉代起,常用来比喻人世间的帝王居处。而早在东晋时期,人们就将紫薇花和天上的“紫微垣”联系在一起。据东晋王嘉的《拾遗记》记载:“怀帝末,民间园圃皆生蒿棘,狐兔游聚。至元熙元年,太史令高堂忠奏荧惑犯紫微,若不早避,当无洛阳。及诏内外四方及京邑诸宫观林卫之内,及民间园圃,皆植紫薇,以为厌胜。至刘、石、姚、苻之末,此蒿棘不除自绝也。”文中的“荧惑”即火星,“荧惑犯紫微”就是火星接近帝星,古人认为是凶兆。因“紫薇”与“紫微”谐音,所以东晋皇帝下诏,令包括京城宫宛在内的所有地方都要种植紫薇,以“厌而胜之”。这是古代的“厌胜术”之一,是对禁忌事物的克制办法。由此可见,“紫薇”这个名称,在晋代已有了。
到了唐代,“掌军国之政令”的中书省,也曾一度易名为“紫微省”。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开元元年,改中书省曰紫微省,中书令曰紫微令。”中书省不仅改了名,在中书省的庭院内,还种植了紫薇树。故曾任中书舍人的韩偓有诗曰:“职在内廷宫阙下,厅前皆种紫薇花。”白居易也曾任中书舍人,便自称“紫微郎”、“紫微翁”。他曾写过两首《紫薇花》诗,其一曰:“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其二曰:“紫薇花对紫微翁,名目虽同貌不同。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浔阳官舍双树高,兴善僧庭一大丛。何似苏州安置处,花堂栏下月明中。”唐代中书省易名为“紫微省”的时间虽不长,但后来却成为历史掌故。唐代以后,诗人们纷纷为此赋诗,因此紫薇花也就有了“官样花”的别名。如陆游有诗曰:“钟鼓楼前官样花,谁令流落到天涯。少年妄想今除尽,但爱清樽浸晚霞。”
文人画家淡泊名利,对紫薇花不感兴趣
此外,紫薇花又称“紫绶花”。如唐人刘禹锡有诗曰:“明丽碧天霞,丰茸紫绶花。”紫绶,即紫色的丝带,古代高级官员常用作印组,或作服饰,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称紫薇花为“紫绶花”,其含义类似于“官样花”。因有此含义,虽然紫薇花有红、紫、白等多种颜色,但古人仍然“以紫为贵”。如王世懋在《学圃余疏》中说:“紫薇有四种:红、淡红、紫、白,紫却是正色。”就连民间,也受这种观念影响,认为“门前种株紫薇花,家中富贵又荣华”。
紫薇花的这种文化内涵,固然是高贵,但不一定符合文人画家的理想和志向。文人画家多淡泊名利、超凡脱俗、性情洒脱,对“官样花”自然不那么感兴趣。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画那些高洁之花、隐逸之花。即使画紫薇花,也用于与其他花卉对比,或采用紫薇花的其他含义。清代画家石涛有一幅画名为《荷花紫薇图》,绘荷塘夏日风光。画面中,一丛蒲草,几枝新荷,俯仰偃侧于清波之中,岸边的紫薇,花枝横出,盛放的紫薇花与荷花互相呼应。从画面布局来看,显然是以荷花为主,紫薇为映衬。其自题诗曰:“紫薇花放庭前树,花放紫薇郎正来。却羡繁红今日好,始知草木爱仙才。”这首诗,虽引用了“紫微郎”的典故,却意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不羡紫薇而爱“仙才”(指荷花)。
明代画家陈淳的《紫薇图》,绘一枝紫薇斜出,墨色富于变化,却不着色,表现了文人画家重墨不重色的审美情趣。其自题诗云:“何处堪逃墨,园林丝正浓。晚凉临水坐,花影自重重。”画家兴之所至,便将重重花影绘出,悠闲自在,潇洒自如,并不将紫薇花视为“官样花”。清代画家任伯年的《紫薇图》,绘一鸟站立在紫薇树枝上,自题曰:“紫薇花放鸟先知。”是写紫薇于夏天开花的自然景象。
至于宋代花鸟画中的紫薇,也是凤毛麟角,甚为罕见。在《宋元集绘册》中,有一幅卫升款的《写生紫薇》。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称:“卫升,画花鸟甚佳。”将卫升与南宋画家并列。这幅图绘紫薇由左下方挺出,花红叶绿,欣欣向荣。画家将蕊丝如穗的花心、皱褶细碎的花瓣及饱满的花苞都描绘得非常精细,是一幅非常逼真的写生作品,与后来的文人画紫薇作品风格完全不同。从画面还可以看出,画家所画的,与如今栽培的紫薇并无二致,是颇为靓丽的复合色。工笔重彩的紫薇绘画作品,宋代以后还有明代画家陆治的《百花图》等,但依然不多见。宋代之后以紫薇为题材的画作,还是以兼工带写或小写意居多。
文、图/钟葵
华社银川9月3日电 题:喜看乡村新画卷——宁夏奋进60年巡礼之乡村变迁篇
新华社记者靳赫
地处西北内陆的宁夏,既有高山大漠的雄浑,又有“塞上江南”的温婉,自然造化之美自古入诗入画。自治区成立60年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片热土上的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树立文明乡风,绘就一幅全新、壮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农”墨重彩绘山河
由北向南,从平原到山区,蓬勃发展的农业正重绘宁夏山川:黄河两岸,绿油油的稻田迎风起浪;贺兰山东麓,数十万亩酿酒葡萄渲染出梦幻般的紫色;清水河畔,火红的枸杞压弯枝头;南部山区,马铃薯变成致富“金豆豆”……
这幅色彩缤纷的农耕画卷来之不易。改革开放后,宁夏老百姓解决了吃饭问题,然而由于当地总体上山多川少、气候干旱,产业发展一度难以突破“口粮农业”瓶颈。
为实现农业进一步发展,宁夏利用当地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地貌生态类型多样等优势,聚焦优质粮食及草畜、瓜菜、枸杞、葡萄五大特色优势产业,逐步走出“特色产业、高品质、高端市场、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固原市地处宁夏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评价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如今走进固原乡村,随处可见农忙兴旺景象。原州区河东村,连片的菜地一眼望不到头,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设施滋润着农田,农民将蔬菜收割并打冷,再装进冷链运输车。“以前为了生存‘土里刨食’,现在‘土能生金’,种出的蔬菜品质高,还能错季上市,成为广东等地市场的‘抢手货’,价格远高于普通蔬菜。”河东村党支部书记钱亚伟说。
目前,宁夏农业总产值已从自治区成立初期的2.2亿元增加到536.4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改革开放初的100多元增加到10700元。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农业新技术应用到生产中来,三产融合、绿色农业、品牌建设等工作顺利进行,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农业在宁夏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生态点染美乡村
8月的一天,雨后初晴,走进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树木茂密、泉水叮咚,成片的向日葵羞答答地低着头,丛生的百日红、波斯菊等小花滴着水珠,一座座气派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整个村庄仿佛一幅山水田园画。
龙泉村是宁夏一些美丽乡村的缩影,而曾经的宁夏农村并非这般模样。“山像和尚头,有沟无水流”“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些都是当地村民的深刻记忆,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宁夏农村生态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曾长期存在“欠账”。
为改善乡村群众生活条件,宁夏实施全境禁牧封育、退耕还林还草等,使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并累计组织110多万人从“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村庄搬出,易地安置,近年来又加快推进特色城镇、美丽乡村等建设,先后改造提升小城镇92个,建设整治村庄488个,乡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2014年,海文武一家从宁夏南部山区搬迁到银川市永宁县原隆村,他不再离家外出打工,而是在家门口“上班”。
“柏油路、网络、热水器、抽水马桶,这些城里有的东西我们村一样不缺,而且环境优美,越来越多城里人跑来休闲旅游,村里的3000多亩红树莓种植基地成了热门景点。这两年我和村民在基地种红树莓,每月能挣5000多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海文武说。
文明乡风添新韵
“三夏”农忙时节,农村文化活动进入“淡季”,但中卫市中宁县新堡镇文化站里却人气十足,大厅里数十名村民排练着秦腔、扇子舞、国标舞,图书室、书法室里也有不少读书、写字的村民。
“这几年镇上隔三岔五地组织文化活动,场地也越修越好,一些原先有‘牌瘾’的人现在常和我们跳舞,连麻将都顾不上打了。”70岁的新堡镇居民王绪兰说。
像新堡镇这样的文化站及各式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已在宁夏农村遍地开花,群众文化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乡村好人家”“好家训进庭院厅堂”等农村道德典型评选活动也重点推进,乡村群众文化生活大大丰富,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近些年,宁夏部分农村出现了婚丧嫁娶活动跟风攀比、人情消费迅速攀升等现象,给不少农民造成负担。为此,宁夏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通过深化宣传教育、加快建设乡村红白理事会、倡导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等措施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高额彩礼、盲目攀比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石嘴山市惠农区西永固村村监会主任王学礼说:“以前村民办红白喜事,不跑到县城办就觉得没面子,现在大家都喜欢就近简办,不要彩礼的人家也越来越多。”
乡村之美,既有生态宜居“面子”,更有乡风文明“里子”。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远山近树、长街小院、风土人情、邻里和睦等元素,正在构成宁夏乡村和谐兴旺的动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