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关于工作福利的点滴总能迅速点燃大家的热情与好奇。最近,一段关于国企伙食的“美食传奇”在网络上悄然走红,让不少人直呼:“这待遇,简直让人羡慕不已!”
< class="pgc-img">>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幸运儿,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踏入了一家国企的会议大门,而会后的一顿食堂餐,却意外地成为了他难以忘怀的美食之旅。从手机屏幕跃然眼前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不仅仅是一顿简单的午餐,而是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白米饭粒粒分明,搭配着精心烹制的各式菜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堆成小山似的生蚝和烤得外焦里嫩的羊排,海鲜的鲜美与肉类的醇厚交织在一起,仿佛能隔着屏幕闻到那股诱人的香气。而餐后水果——清甜的西瓜与软糯的香蕉,更是为这顿饭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营养均衡,健康满分。
< class="pgc-img">>但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这样一桌丰盛至极的佳肴,竟然只需轻轻一刷,4元钱就轻松搞定!这价格,简直是“白菜价”中的战斗机,让不少网友纷纷感叹:“自己单位的食堂,相比之下,简直就是‘简约风’的代名词,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啊!”
更有网友纷纷晒出自己的国企食堂体验,有的讲述在电信省级公司食堂,几块钱就能享受到堪比宴席的待遇,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感;有的则感慨国企整体的高福利,尤其是烟草、电力等行业,其食堂标准之高,即便是中央部委也难以企及,让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和不少机关公务员都忍不住“柠檬精”上身,自嘲道:“我们吃的,恐怕连猪食都比不上几分。”
< class="pgc-img">>更有趣的是,还有资深国企员工揭秘,那些看似低廉的餐费,其实只是象征性地收取,实际上,员工在食堂就餐往往享受着“隐形福利”——近乎免费的待遇。这样的内幕一经曝光,更是让不少人心生向往:“原来,进国企的好处,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总而言之,国企的伙食好到让人难以置信,它不仅仅满足了员工的基本饮食需求,更在无形中提升了工作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这样一份来自公司的关怀与温暖,无疑成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法宝。难怪有人戏言:“这年头,想进国企的人,怕是要排成长龙了吧!”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的“中博热搜榜”发布了2024年第二季度热门百强博物馆榜单。陕西显示了博物馆大省的硬实力,陕西历史博物馆,排在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之后,高居探花位置!
此外,一起入选的还有西安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考古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
单论入榜数量,西安的博物馆仅次于北京。
1
陕西共有5家上榜
在大数据时代,各种各类榜单排名层出不穷,每个榜单都有自己的一套评估系统和评估方法。
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诞生于2020年的“中博热搜榜”,是国内博物馆领域首个综合性“热度”推介榜单,这是一项反映博物馆社会影响力的指标系统。说得通俗点,比拼的不是谁家收入多、游客量大,而是谁的关注度与影响力更强。
所以,那些自带流量的城市以及网红博物馆往往名次更加靠前。
以最新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榜单为例。
你是不是也发现了,这份榜单中既有博物馆又有博物院?
博物馆和博物院,二者有什么区别?其实这很难说得清楚,至少,这两个名字官方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正如湖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段晓明曾直言更名的意义就在于“实现从馆到院的跨越”一样,所以,在业内人眼里,“院”比“馆”更高级、更贵气,可实际上“博物馆”和“博物院”其实并不存在行政级别和功能之别。毕竟,谁敢说中字头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实力不行?
言归正传。
在2024年第二季度热门百强博物馆榜单中,陕西共有5家上榜:
陕西历史博物馆第3名。
西安博物院第34名。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第35名。
陕西考古博物馆第48名。
西安碑林博物馆第81名。
显然,5座博物馆全部都在西安,数量仅次于北京,这于正在打造“博物馆之城”的西安,是个很不错的成绩。百理君进一步梳理了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第一季度热门百强博物馆,发现,上述5家博物馆是榜单常客。
而且,现馆于1991年6月建成开放的、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一直稳居榜单前10。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陕西考古博物馆。
作为国内首家考古专题类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一出生就是大赢家,2022年建成开放当年即登上了全国热门百强博物馆榜。
2
国家一级博物馆,更容易上“热搜”
综合来看,实力和关注度成正比,能够上榜热门百强博物馆,实力都过硬!
今年5月18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了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陕西自然博物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法门寺博物馆、乾陵博物馆、咸阳博物院、汉中市博物馆6家榜上有名。至此,陕西全省登记备案博物馆354座中,一级博物馆达到15家,另有二级博物馆16家,三级博物馆22家。
陕西一级博物馆全名单:
陕西历史博物馆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西安碑林博物馆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
西安半坡博物馆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延安革命纪念馆
大唐西市博物馆
陕西自然博物馆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
法门寺博物馆
乾陵博物馆
咸阳博物院
汉中市博物馆
可以看出,在“中博热搜榜”百强博物馆中,除了陕西考古博物馆之外,其余都是国家一级博物馆。
国家一级博物馆,更容易上“热搜”。
百理君注意到,热门百强博物馆榜单之外,同时还发布了七类延伸榜单,陕西除了在“区县馆前30”颗粒无收,多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在其余六项榜上有名:
西安博物院入选百强热门博物馆“地市馆前30”;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入选百强热门博物馆“专题馆前30”;
陕西自然博物馆入选百强热门博物馆“自然科学类馆前30”;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延安博物馆、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馆入选百强热门博物馆“新开馆前30”;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西安半坡博物馆、大明宫遗址博物馆、青龙寺遗址博物馆、石峁博物馆、乾陵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入选百强热门博物馆“考古遗址博物馆前30”;
陕北民歌博物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秦腔艺术博物馆入选百强热门博物馆“工美非遗类馆前30”。
3
上海的作业,北京要抄,西安也可以抄
7月11日下午,百理君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出口采访了几位游客。
来自河南驻马店的张女士,和老公一起来陕历博参观。她是学设计的,对博物馆和历史比较感兴趣。
“我最喜欢的是陕历博的壁画馆,感觉综合体验是最好的。把墓室壁画集中到专门的展厅来展览,也是为了保护文物。感觉整体规模十分宏大。陈列方式也很好,跟讲故事一样由简入繁,十分详细,从始到终,十分有脉络感。”
“河南文物和陕西文物的风格不一样。感觉陕西的文物中陶俑比较多,很多陶俑造型十分有深度。另外感觉陕西人挺喜欢手伴,搞了好多很可爱的文创产品。自己很喜欢虎符手伴,但不巧卖断货了。”
刚从陕历博出来、来自深圳的初中毕业生小韦说,他喜欢历史,来西安游玩已经四天了,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陕历博秦汉馆都看了。从陕历博出来后,感觉唐代三彩天王俑让他印象最深刻,出来好半天,天王俑的神态、动作、色彩还在脑子里。他本来是准备和妈妈一起来的,因为只约到一张票,所以就自己一个人来了。
“看了陕西的博物馆,觉得广东的博物馆根本没法和陕西比。”去秦汉馆参观后,他觉得给自己学习秦汉历史补了不少课。同时对西周历史、西周的礼乐文化、分封制度也有了更多了解。而看了很多胡人俑和丝路沿线国家的金币后,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的交流。
来自广东的王女士带着一个小男孩在陕历博停车场出口对面路边的座位上坐着休息,她说是提前三天预约,才争取到了参观机会。“咱们国家比较大,各个地方情况不一样,感觉陕西文化底蕴更丰富,所以带孩子来了解一下咱们国家的历史,孩子上五年级。导游讲解时,在第四展厅停留时间最长,所以主要了解的是唐代历史。”
甘肃来的父子俩,孩子有点瘦,据孩子父亲讲,他带着孩子把陕历博所有展览都看了,本来还想打算再去陕历博秦汉馆,一打听那边5点就闭馆了,去不了了。
下午16:00-17:00,西安博物院北门附近,百理君又和几位游客聊了聊:
从重庆来的张先生,带着上初一的儿子刚参观完西安博物院,从北门出来。孩子说,感觉西安历史文化确实很丰富,看到了陶俑、青铜鼎等很多文物,有些文物历史书上也讲到过。
张先生说,要是讲解员在给孩子们讲解文物的时候,再能跟教材结合一下就更好了,会让孩子对课堂上学的知识印象更深刻。另外,西安博物院和小雁塔结合在一起,感觉很不错,但觉得两个地方之间的互动还不够,另外科技感的东西还可以再增加一些。
从江苏无锡来的徐先生,带着暑假后就要上四年级的女儿,刚参观完西安博物院。徐先生说,他们来西安已经四天了,陕历博没约到,看了兵马俑,西安博物院是博物馆类的第二站。此前还带着孩子在临潼看了大型演出《长恨歌》《复活军团》。
徐先生说,他和妻子每个暑假都坚持带孩子到不同城市游玩。“感觉国内很多大城市都一样,所以想让孩子看一点不一样有特色的。四大古都已经去了三个了,南京、北京、西安。”
来自山东上五年级的小男孩小王说:“小雁塔很壮观,感觉博物馆里的文物很多很深奥。这里比一般的景点好玩,一张票可以把小雁塔和西安博物院都看了。让他印象深刻的文物是鎏金走龙、秦玉高足杯、唐三彩腾空马,还有大象鼻子造型的永盂、西周勾连云雷纹大鼎。他觉得青铜器那块区域最好玩,因为他很喜欢鼎。一言九鼎,是信誉的象征。看到鼎,就让人肃然起敬。”孩子的母亲说,参观过完西安博物院后,她打算带孩子再去参观一下附近的安仁坊遗址展示馆。
和外地游客聊天中,能明显感受到远道而来的期待感与收获感,但不得不说,暑假来临,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也让外地游客们感同身受。
百理君注意到,为方便游客,陕西自然博物馆从7月10日起取消个人“参观预约”要求,观众可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或售票处购票后即可入馆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小寨东路91号)、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西安博物院、陕西考古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宣布延长开放时间。
陕西历史博物馆:
每周周二至周日开放时间由8:30—18:00调整为8:00—18:30(17:00停止检票)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每日开放时间为8:30-21:30(21:00停票 ,20:00停套票)
西安博物院:
每周开放时间(周二闭馆)由8:30—18:00调整为8:00—19:00(18:00停止检票)
陕西考古博物馆:
每日开放时间由09:00-17:00调整为09:00-18:00(17:20停止检票,人工取票时间为09:00-17:00),每周三闭馆
从目前已宣布延长开放时间的几家博物馆来看,延长时间最晚的是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到晚9点半结束。
百理君注意到,暑期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上海做得更为“激进”和超前。
今年暑期上海决定继续策划组织开展“博物馆奇妙夜”品牌活动。从7月5日起至8月31日,上海全市共有14个区的45家博物馆于暑期周末晚间开展各类“博物馆奇妙夜”活动。
“中博热搜榜”2024年第二季度热门百强博物馆排名第一的上海博物馆也延长到晚9点闭馆。“流量之王”的参与,在百理君看来,这看似方便了游客,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那就是上海有意让博物馆成为城市夜间经济发展的重要流量入口,借力打造夏夜休闲和消费新热点。
夜间经济这泼天的富贵,让博物馆也来一起撬动,不失为一种新思路,已经显露出趋势。针对全市28家国家一级博物馆普遍在下午4点半、5点闭馆,目前仅有少数几家博物馆延时开放的现实,近日,北京媒体公开呼吁:博物馆“不打烊”,点亮“夜经济”。
正如媒体分析指出,延长博物馆开放时间,不仅意味着人文效益有了更多展现的机会,还有助于带动夜间经济的发展。博物馆周边的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都将受益,从而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展现出更加充满活力的城市形象。
在“博物馆+”的概念下,博物馆不仅仅是静态的展览空间,更成为集教育、娱乐、社交、研究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延长开放时间,特别是开展夜间观展活动,为公众提供了不同于日间的新鲜体验。
作为西安人,这里也想呼吁,上海的作业,北京能抄,西安也可以抄——相比之下,西安不缺博物馆,西安的博物馆也不缺少关注度。
来源:八百理
作者:申平、马虎振
来源: 华商报
起岐山,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或许是岐山臊子面。实际上,除了舌尖上的味道,岐山背后的历史文化,更值得品味。
《国语·周语》曰:“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岐山,古称“西岐”,因“山有两岐(两枝的意思)”而得名,今属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3000多年前,起源于渭水流域的周王朝发祥于此,创造了崇德尚礼、博大精深的周文化,中华礼仪之邦的恢宏画卷由此徐徐展开。
这里曾孕育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诗经》,也流传着封神演义、文王演周易等美丽传说;这里曾出土了青铜国宝毛公鼎,也发掘了我国最早的西周时期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遗存;这里相传是黄帝太医岐伯的故里,也是诸葛亮病逝的五丈原所在地;这里至今延续着尊老敬贤、尚德崇义的家风家训,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活力……
岐山,这座被誉为“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陕菜之乡”的小城,正是中华文脉亘古绵延的具象所在。
7月25日,顾客在一家岐山臊子面餐馆内品尝臊子面。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邵瑞摄
臊子面——舌尖上的文化滋味
“狗娃(岐山人对子孙的爱称),臊子面做好了,你端上第一碗给‘灶王爷’‘土地爷’堂前泼个汤,保佑咱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每到大年初一,岐山人新年的第一顿餐饭就是一碗碗热腾腾的臊子面。开饭前,家中长辈会叮嘱晚辈将第一碗臊子面端出门外泼汤,祭奠先人、土地爷和仓神等,以求来年万事和顺。
“臊子面‘泼汤礼’源自周礼敬天保民的理念,是岐山人传承千年的特有礼仪。不论谁家婚丧嫁娶、生子升学,待客的席面都要上臊子面,先泼汤、后开席的礼数一直没变。”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杨慧敏介绍道。
小小的一碗臊子面浓缩了岐山人对周礼文化的尊崇和传承——知敬畏,懂礼节。
相传殷商末年,武王伐纣凯旋,途中命人宰杀一条蛟龙,犒劳三军将士。为了让大家吃饱,聪明的厨师将蛟龙肉制成鲜美无比的臊子,搭配其他辅料做出臊子汤,然后浇在煮熟的面条上,只吃面,不倒汤,循环往复,于是,将士们都吃上了一顿终生难忘的臊子面。
《岐山县志》记载了臊子面的另一种得名传说:古时岐山有一富户,新娶一媳,心灵手巧,善作汤饼,举家喜食,尤以小叔为甚。后小叔为官,仍喜食之,遂呼为“嫂子面”,久而久之,谐音为“臊子面”。
正宗的岐山臊子面讲究的是面条“薄、筋、光”、汤底“煎、稀、汪”(“煎”意为汤要烫,“稀”意为面条要少,“汪”意为汤底浓郁)、口感“酸、辣、香”,可谓碗里藏乾坤。
千年过去,沧桑变化,臊子面从食材选择到烹调技艺都得到了不断改良,但吃法却一直没变。
“臊子面也被称作‘一口香’,顾名思义就是每碗面只有一口的量,这种吃法可以极大保留汤的鲜美,品尝面条的筋道。因此,岐山人把吃臊子面也叫‘吸’臊子面。”杨慧敏说,“一个人一次单独吃上几十碗岐山臊子面也不稀奇,现在饭店里的一份臊子面多是六小碗。”
想要把臊子面做好绝非易事。从备材、制作再到上桌,要经历揉面、擀面、犁面、炝汤、下面、浇臊子等一系列流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口感。
燣臊子肉是臊子面的精髓。臊子肉燣得好,臊子面就成功了七八成。制作臊子肉兼具了煸、炒、煨、炖等技法,同时还需配以桂皮、八角、辣椒等一众佐料。正宗的臊子肉出锅时色泽油亮,酸香辣适中,色、形、味俱全。
“岐山人走到哪里都惦念着臊子面,不但因为面好吃,还因为碗里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先人后己的待客之道教会人要谦虚仁爱。”岐山县蒲村镇蒲村村的邢东潮老人饶有兴致地说,“面条宽窄也有独特含义,吃细面寓意着过日子要细水长流,而吃宽面时长辈会告诫晚辈遇难事要宽心,不要气馁。”
穿越数千年历史长河,美味的臊子面历久弥香,进入新时代又焕发出新的生机,细细的面条正连接起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浓郁的臊子面汤正搅动着一个蓬勃的产业。
近年来,岐山县聚力发展民俗食品产业,坚持把做大做强“一碗面”特色产业经济作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23年岐山县“一碗面”经济产值达到150亿元,带动9.4万人就业。目前,岐山臊子面孵化基地等项目建成投产,产业链不断延伸,“一碗面”电商交易额达到18.8亿元。
五丈原诸葛亮庙。受访单位供图
在陕西岐品福食品有限公司,现代化的厂房车间干净整洁。这家成立于2020年的企业,以大众化、快餐化为目标,研发出多款臊子面方便餐饮产品。目前拥有7条生产线,总投资达到5亿元,创立的“来六碗”岐山臊子面品牌,已经进驻西安多个商场。公司负责人赵万林说:“挖掘传统饮食的文化内涵,再将文化转化为产业,让臊子面走出了岐山。”
八百里秦川巍峨,悠然里烟火人间。作为周礼文化的“活化石”,岐山臊子面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产业化发展中传承改进,香味飘进千家万户,成了岐山乃至陕西的一张金名片。
寻大德——触摸礼乐文化的根与魂
岐山县城里,一座金黄的凤凰雕塑熠熠生辉。“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中的记录,让“凤鸣岐山”的传说广为流传,凤凰也成为岐山县的吉祥鸟。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翻开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开端的《诗经》,多篇诗作反映了周人在岐山的活动实践,记录了周代岐山的风土人情。
宝鸡文理学院周礼文化传承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景红艳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经济人文的百科全书,岐山则是《诗经》的故乡,这里也沉淀了影响中华文明3000多年的周礼文化。
“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宝鸡市文物局原局长任周方介绍,周人制礼作乐是将各种行为规范加以系统化,形成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从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等日常小事,到祭祀、征战等国之大事,礼仪融入周人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这些制礼作乐的工作主要是由周公完成的。”任周方说。
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第四子,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殷商。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摄政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的一生,始终将勤廉二字作为思想基石和行为准则,为周朝近八百年的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元圣”。
自古勋劳推元圣,从来梦见有几人。千百年来,周公被无数文人墨客推崇礼拜。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曹操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苏轼说,“吾今那复梦周公。”
位于岐山县城西北方向6.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古木林列,景色迷人。这里正是千古名胜周公庙所在地。
穿过古木参天的步道,迎面可见乐楼门前的一副楹联,上书“临流水犹听古乐,遇崇山若仰大贤”,横批“飘风自南”。
周公庙景区负责人介绍,此处原名卷阿,卷是弯曲,阿是丘陵,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状如簸箕,故《诗经》写“有卷者阿,飘风自南”。
公元619年,唐高祖李渊缅怀周公德贤勤政,下诏在古卷阿为周公建祠立庙。后经历代修葺,这里成为全国历史最悠久、占地面积最大的周公庙遗址,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到此凭吊咏怀。
庭院中央,一座汉白玉雕像,头戴相帽,庄严慈祥——这正是周公雕像,往来游客纷纷拍照留影。
“中国人崇尚榜样,崇尚模范,历来有向圣人学习的传统。周公身上的品德,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道。”杨慧敏介绍,除了卓越功绩,周公身上的忠、勤、廉、仁、和等优秀品德更是被代代后人仰颂。
在岐山历史上,还有一位和周公齐名的大德——召公。
召公,姓姬,名奭,因采邑于召而得名。召公先后辅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主张崇德立德,提出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的廉吏标准,要求戒腐从节制逸乐开始,留下了许多廉政故事。
位于岐山县召亭村的“甘棠遗爱”勤廉教育基地的召公展介绍,一些官员欲为召公建立宽敞的办公场所,他断然拒绝,说:“以吾一身,而劳百姓,此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
召公在甘棠树下倾听诉状,解民之忧,史称“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留下“甘棠遗爱”的千古佳话。《诗经·国风》记载:“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景红艳说,这首诗代表着民众对召公的怀念,对廉政的向往,甘棠也成为召公爱民精神的体现、清官廉吏的标志。
岐山县委宣传部部长王武军介绍,近年来,岐山县打造召公“甘棠遗爱”勤廉教育基地和周公勤廉教育基地,努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廉洁文化,吸引更多人践行崇廉尚勤的中华优秀美德。
千载悠悠,周公、召公身上的优秀品德,依然令人肃然起敬。周代先贤所提倡的德治天下、任人唯贤、勤廉仁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至今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当地群众在周公庙景区进行非遗演出。受访单位供图
五丈原——踏寻诸葛亮衣冠冢
离开周公庙驱车向南30多公里,便来到了位于岐山县蔡家坡镇的五丈原诸葛亮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千百年来,被世人所敬仰、誉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就陨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年秋季,五丈原上秋风萧瑟,因而历史上有“五丈秋风”之称。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大军,取路褒斜谷道,夺取五丈原,屡次向魏军挑战,司马懿抓住蜀军劳师远袭的弱点,敛兵不出,以逸待劳。
诸葛亮明白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便分兵屯田,供给军粮,为久驻之计。两军对峙100多天后,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
《岐山县志》记载,五丈原诸葛亮庙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形势险要。星落五丈原后,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在此修建庙宇,又名“五丈原武侯祠”,庙内有重塑于清代的诸葛亮塑像。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来此焚香追思,祈求佑护。
走进诸葛亮庙,映入眼帘的是门柱两侧镌刻的醒目楹联“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门楣的竖匾上书“五丈原诸葛亮庙”。
一诗指《梁父吟》,二表指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写给后主刘禅的前后《出师表》,三分鼎指天下三分。短短七言律诗浓缩了诸葛亮波澜壮阔的一生。
“五丈原不但有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更是难得一遇的书法胜地!”王武军说,庙内陈列历代圣贤赞颂诸葛亮的牌匾题词碑刻,其中岳飞手书的《出师表》尤其珍贵。
相传,宋代抗金英雄岳飞于返京途中在南阳武侯祠所书《出师表》,辗转流传至清代光绪年间,时任岐山县县令胡升猷重修武侯祠,花重金购得《出师表》拓本,遂邀陕西富平雕刻大师樊登云刻于青石之上,并镶嵌于献殿东西两侧墙壁之上。
《出师表》立意深远,饱含忠君爱国的大义壮志;岳飞的书法遒劲有力,抒发浓郁热烈的爱国情怀;樊登云的刀工形神兼备,彰显传统雕刻的不凡魅力。因此,《出师表》石刻又称“三绝碑”。
漫步诸葛亮庙内,不同朝代的楹联、匾额数不胜数。有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所留下的珍贵墨宝“五丈原高恨当年空陈二表,三分鼎峙在先生名著千秋”;有乾隆、嘉庆皇帝御笔题写的“宁静致远”“忠贯云霄”匾额;亦有文人墨客留下的“三顾许驰驱三分天下隆中对,六军章讨伐六出祁山纲目书”“智谋隆中对三分天下,壮烈出师表一片丹心”等精彩楹联。
五丈原诸葛亮庙以其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浓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来此参观,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一位游客留言感慨道:“星落岐山五丈原,颠覆了我们以成败论英雄的认知。此次登上五丈原,凭吊孔明先生,凝视历史带给我更多的是对人生的启示。诚如明代文学家杨慎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所言: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泾渭基地拍摄的西周晚期青铜轮牙马车。这套青铜轮牙马车2014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周原遗址。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传周礼——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仍在
“敬老尊贤村续中华古训,尚德崇义胸怀周礼遗风”“天启文明孝贯千秋承古训,人行善道德传一脉塑新风”。在岐山县京当镇小强村村史馆门前,两副古朴的对联引人驻足。
地处周原腹地的小强村是当地知名的古村落,漫步于此,沿途可见红砖黛瓦、清代碑亭。
据了解,小强村德孝文化历史悠久。在修葺一新的孝文化长廊,文化墙上记录着新二十四孝:经常带着爱人和子女回家、定期带父母做体检、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村民们在散步赏景之余,也接受着潜移默化的熏陶。
“‘让三分海阔天空,忍一言风平浪静’,这是我们家世代相传的家训。”指着家门前张贴的家风家训,已过耋耄之年的小强村村民王秋芳说,身教大于言传,自己和老伴平时遇事能帮则帮,如今子孙辈也乐于助人,很少和外人脸红吵架。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家教故事,到“杨家儿孙,无论将宦,必以精血肝胆报国”的家风家训,无不激励着后人。
“耕读传家”“刚正可风”……行走在小强村,可以看到不同家庭的屏风墙或门楼前,都写着意蕴深长的家训。村入口处的巨石上,刻着一个大大的“孝”字。
小强村党支部书记金建都表示,为了更好传承敬老爱老、德孝为先的文化,村委会在重阳节为全村18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举办集体生日宴,已连续举办六届。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抓村庄经济效益和美丽颜值,也要搞好乡风文明建设。我们用德孝文化涵育良好家风、锻造淳朴民风,用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村庄治理,让家风民风成为村子的一张名片。”金建都说。
“亲幼小、孝宗长、听政令、知章法、善行事、和诗人、勤耕作、懂大礼。”在岐山县蒲村镇蒲村村的邢氏祠堂中,邢氏家训赫然高悬。
挨家挨户整理家风家训,为高龄老人拍摄全家福,举办道德大讲堂,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蒲村村,敬老尊贤、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等优秀传统正在通过一场场别出心裁的活动内化为人们的行动自觉。
“全村2300多人,近几年做到了零上访,充分证明传承周礼文化的优秀基因,对家风、民风、乡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蒲村村党支部书记邢宝恩说,好的家风支撑起了好的社会风气。
近年来,岐山县不断挖掘周文化的优秀内涵,提炼周文化的时代精神,探索周文化的现实意义,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企业、乡村、社区和学校,更好地树立起文化自信。
“德润心田,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走进岐山县城关小学实验楼门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句标语。
在毕业前夕,城关小学六年级学生王元希和十几名同学一起在周公庙景区参加了“红领巾讲周文化故事”活动。她说,通过前期准备与实地讲解,自己受益匪浅,不仅更好地了解了家乡文化,也对周公诫子、握发吐哺等典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载体不断丰富,让周文化更加可感可知。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懂礼貌了,养成了诚实、谦让、守信等优秀品格。”在城关小学担任10多年班主任的徐玛丽说,周礼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感召力和影响力提升,也让孩子们的文化自信感、历史自豪感不断增强。(记者 张京品 王泽昊 张思洁)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