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预约精准备餐
前不久,我到乡镇参加调研,在乡镇简易食堂就餐的人员大约30人,坐满了3桌,上菜的分量比较大,结果用餐结束后,还剩下大约1/3的菜。还有一次,我到某县级部门调研,机关食堂提供的是自助餐,大家按量取用,大多实现了光盘。但是,等到用餐快结束时,盛餐区还剩下不少饭菜。虽然个人浪费减少了,但因为备菜总量大于实际消耗,也造成了浪费。
食堂的工作人员说,在机关单位,大家就餐时间相对不是那么集中,饭菜备少了,怕不够吃,以前就发生过有人因工作晚到,结果食堂已经没有菜的情况。所以,食堂一般会按就餐人数的上限准备饭菜,的确造成了不少浪费。
笔者认为,自助餐更容易精准控制备餐量,减少个人浪费,但与此同时,要重点关注食堂备餐多造成的浪费。建议食堂实行餐前预约制,制作用餐登记板或者利用手机小程序,要求员工用餐提前向食堂报备,食堂按照实际用餐人数备餐。这样,可以更大限度地减少餐饮浪费。
四川沐川县杨兴俊
按量订餐遏制浪费
我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街道办工作人员。街道办刚成立一年多,为解决职工用餐问题搞了食堂。每天在食堂吃饭的有19人。最初,街道办出资,按19人标准轮流做饭。然而社区有很多突发事务,一部分人因工作原因,午饭时间没法到食堂就餐。加上每天做饭的人不同,对量的标准理解不同,街道办无冷藏条件,常常造成浪费。
之前也想过办法,还一度关停食堂。这部分同事只能点外卖。为此,大家商量,还是要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小食堂重新承办的时候,为杜绝浪费,想了对策:一是员工自费,每月150元午饭钱,虽然不多,但对个人行为能产生约束,避免说不吃就不吃;二是聘请厨师制定菜单并负责采购制作,每天规定三菜一汤,四五个人使用公筷公勺一起就餐,确保桌桌清盘。
作为社区工作者,今后我们会落实落细制止餐饮浪费举措,向居民宣传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的同时,与辖区内餐馆多沟通,改良经营方式,共同遏制餐饮浪费现象。
黑龙江佳木斯市王旭强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1日 07 版)
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回应食品安全的民生关切,7月2日,《吉林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草案送审稿)》(以下简称“《条例(草案)》”)在省人民政府网公布,并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
相比2012年吉林省通过的《吉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中列出的对“二小”(小作坊、食品摊贩)的规范,此次发布的《条例(草案)》中,增加了对小餐饮店和小食杂店的规定,从“二小”进化成“四小”,这是我省首次通过立法方式规范小餐饮、小食杂店的经营行为,填补了吉林省小餐饮和小食杂店立法空白。
将遍布大街小巷的小餐饮店、小食杂店纳入具体的监管范围之内,赋予万千小微业态食品经营者更明确的法律地位,不仅让我省的食品安全有了更具体、更充分的保障,更为相关经营者开展网络经营提供了政策出口,为我省线上消费的长足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有高度:落实法治理念 回应民生诉求
抓好食品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通过更新立法的方式规范小餐饮、小食杂店,对食品安全治理有积极效应。
此次发布的《吉林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是2015年新的食品安全法修订实施以来,吉林省推进食品安全地方立法更新的具体举措,对促进吉林省小餐饮、小食杂店规范经营,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有积极意义。
我国《食品安全法》第36条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等食品小微业态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早在2012年,吉林省就已经通过了《吉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规范了“二小”经营及监管活动。伴随着市场经济实践的不断深入,除了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外的小餐饮店、小食杂店等食品小微业态,也正在成为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重要力量。
此次发布的《条例(草案)》对小餐饮、小食杂店的监管规定详细而具体。其对小餐饮、小食杂店经营者的从业条件、人员卫生健康管理要求、经营行为规范、进货查验义务、信息公示义务等方面进行了明细规定;对小餐饮店登记证和小食杂店登记证的登记信息、有效期限和经营范围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方面也进行了明确要求。总览《条例(草案)》,通篇强调法治、细化落实,为即将开启的“四小”监管工作划定了清晰的权责边界。
首都经贸大学刘智勇教授告诉记者,此次吉林省启动三小一摊食品安全立法工作,推进食品小微业态的登记备案管理,对完善小餐饮、小作坊、小食杂店、食品摊贩的法治治理,持续提升行业食品安全水平、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刘教授就《条例(草案)》提出两点建议:第一,食品安全智慧治理是大势所趋,条例在明确登记备案管理措施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回应智慧治理的需求,同步建设三小的登记备案信息系统和公开数据库,加强食品安全数字化治理;第二,疫情新常态下,传统食品行业受到巨大冲击,网络食品经济成为大势所趋,对于小餐饮、小食杂店等在取得合法经营资格后,应该允许其同时从事线下和线上经营,同时完善事中事后监管。
有温度:主动适应市场 积极应对变化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消费品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大,热门商圈商户的经营成本也呈现上升趋势。“开小店”“卖小货”成为更多创业者的选择。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指引,此次发布的《条例(草案)》新增了对小餐饮店和小食杂店的规定,适应了食品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
< class="pgc-img">>在长春市朝阳区经营鸭货店的马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店面位于热门商圈,房屋面积有限,租金却不便宜,5平米的临街门市的租金和人工,一年的费用支出超过10万元。“我家鸭货有专门的生产场地,卫生情况绝对可以保证,我只是没有钱租大一点的店,没有条件配齐各类设备,这就影响了我的经营资质”,马先生说。
针对千万个马先生这类的小微创业者,此次发布的《条例(草案)》,将小食品业态纳入监管视野,进一步扩大了食品监管的覆盖面,使监管有法可依,监管精准高效,对提升食品安全和规范行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这是对“放管服”改革的具体践行,更提高了监管效能,从法制层面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管和追责的协调统一。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路磊告诉记者,对小餐饮等小微业态实施登记备案管理,符合中国餐饮行业“小微业态居多”的实际情况。“三小一摊”的存在,客观上对方便城乡居民生活、促进社会就业、发展地方经济、传承民俗文化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三小一摊”生产经营规模小、经营条件简单、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和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监管困难。吉林省在原有条例的基础上,启动对该领域的立法工作,既是对新《食品安全法》的贯彻落实,也是对当前监管空白的填补,将为持续提升吉林三小一摊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奠定更好的法治基础。
有期待:预留政策“窗口” 期待入网经营
将食品行业小微业态经营者纳入监管,客观上为小微经营者扩宽经营渠道提供了政策“窗口”。以往由于经营面积不足等客观条件限制,达不到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要求的的小微店面,将有望通过申请登记备案证的方式,获得合法的经营渠道。未来,通过登记备案的小餐饮、小食杂店等小微商家将有望被获准线上经营。
< class="pgc-img">>走访中记者发现,线上经营渠道是中小微商户重要的收入来源。在吉林市昌邑区开炸鸡店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尽管自己的店开在热闹的商圈中,但开店3年来,店里的收入中有60%也是外卖带来的。受到疫情影响,目前刘女士的店维持着收支平衡,她也坦言:“没法想象不能上外卖同行要怎么赚钱。”
尽管此次发布的《条例(草案)》中对于小餐饮取得登记证后,能否同时从事网络经营尚未进行明确规定,但其所发出的“规范治理小微业态,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信号,引发了省内各地的小微商户入网经营的期待。
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创业者李先生多方筹集来的创业资金,只够他在长春市的桂林路商圈租下了一个不大的档口。他研发的无骨鸡爪干净美味、价格实惠,受到很多市民的欢迎。不过苦于店面太小,不符合现行的卫生许可资质要求,因而无法进行线上外卖销售。此次《条例(草案)》明确将小微商户纳入了监管,也让李先生看到了生意发展的新希望,“我们欢迎相关部门对我们进行监督,也更希望立法能更细致一些,给我们小商家一个可以合法经营的资质,允许我们在线下开店的同时,也能上到外卖平台去卖产品,这样也能多一部分收入”,李先生说。
< class="pgc-img">>相比李先生拓宽收入渠道的“发展”诉求,《条例(草案)》为延吉市经营炸货铺的姜女士带来的,是自己小店“生存”下去的新希望。姜女士告诉记者,今年受疫情的冲击,店面生意锐减,每天几百元的店面支出,一家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支出,让这位年轻的创业者焦头烂额。采访中,能否在线下经营的同时,也能开拓外卖的经营渠道,是姜女士关心的话题。“以前,我去咨询有关方面,小店能否同时做外卖,答复都说目前没有明确的政策,这一点还挺困扰我们这些小商户的”,姜女士说,“现在要出台专门针对我们小商户的监管办法了,希望有关部门能了解我们的实际情况,再在办法里补充一些内容,允许我们进驻外卖平台,让这个店能经营下去,那样我这一家老小能有收入、有饭吃,也可以通过外卖的渠道更好地服务附近的新老顾客。”
< class="pgc-img">>路磊提出,取得登记备案证入网经营,已成为普遍立法和监管趋势。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或规章用以规范小餐饮业态。据了解,目前已有20余省份通过立法允许或试点允许小餐饮登记备案证入网经营。目前,网络食品经营、网络订餐、网络私厨定制、QQ群、微信等新的食品经营方式发展十分迅猛,食品安全监管面临新形势。对一些趋势性的问题,在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设计上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促进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健康持久发展。
食品消费是消费品市场的生力军,餐饮业是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增加就业的重要抓手。伴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渐入佳境,得益于相关立法的持续完善,小微食品业态线上线下同频发展有望实现,吉林的消费市场将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月25日,东城区生态环境局监察队副队长卢欣又走进了辖区便宜坊御膳饭庄的后厨,这已经是这个月他第四次来复查了。就在一个多月前,西城区生态环境局的同行们来东城区开展交叉互查,发现了问题。
便宜坊御膳饭庄后厨间的一面墙壁上,有一台排风扇,涉嫌油烟直排。西城区的执法人员发现后,立即责令餐厅整改。就在检查的当天下午,餐厅已经将排风扇封堵。为了防止问题反弹,卢欣几乎每个星期都来复查一次。
为深入推进“一微克”行动,帮助东西城进一步提升大气环境管理水平,今年4月以来,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聚焦“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针对核心区餐饮企业密度大,排放强度高的特点,创新工作模式,组织东西城开展交叉帮扶工作,将两个区绑定在一起,互相检查。
“东西城没有工业污染源,基本都是生活污染源,尤其是餐饮企业密度很大。”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副总队长谢志宽介绍,全市大约有7万家餐饮企业,东西城就占了十分之一,老百姓非常关注餐饮油烟问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全市率先选取了东西城核心区为交叉帮扶执法的试点区,重点关注投诉举报集中的餐饮油烟问题。“餐饮油烟问题反复性比较强,设备清洗一旦不到位,很容易复发。”谢志宽说。
交叉帮扶检查中,执法人员用上了科技手段,通过卫星遥感大数据,不仅可以通过热点网格的报警系统掌握辖区的PM2.5排放情况,餐饮油烟还有一个专门的监测平台,可以实现对餐饮企业24小时监控。
便宜坊御膳饭庄所在的热点网格4月16日当天出现报警,西城区的执法人员第一时间到附近巡查,寻找污染来源。当走进便宜坊的后厨时,看到了墙上挂着的一台排风扇。虽然离着灶台有一定距离,但还是担心油烟会通过排风扇直接排到大气中,所以执法人员立即责令餐厅整改,要求将排风扇封堵。
油烟直排,是比较典型的餐饮油烟问题,“原来我们认为直排的问题在东西城已经几乎不存在了,没想到还是发现这种情况,要进一步引起重视。”谢志宽说,像有的油烟净化器断电了,有的设备没有正常使用,这都属于典型问题,需要经常去检查。
在东西城交叉帮扶互查期间,每天都各有一组执法人员在对方辖区内检查。检查优先热点网格报警的或者餐饮油烟监测不达标的企业,在此基础上,再对餐饮企业进行挨个排查,寻找问题。
“我们和西城互相交叉检查,也是一种工作的交流,西城的同事帮我们提前发现问题,防止信访问题发生,对我们的工作也是很大的促进。”卢欣说。
谢志宽告诉记者,老百姓对餐饮油烟问题的投诉,基本上集中在味儿太大的点上,“就算餐饮企业的排放达标,如果一些小细节没有做好,比如设施不正常使用等,就会或多或少造成异味儿。所以只有餐饮企业完全按照标准和规范来,才能实现没有任何异味儿。”
据悉,东西城交叉执法检查近2个月以来,老百姓对餐饮油烟投诉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从原来占比的23%降低到20%。统计显示,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东西城共检查各类餐饮企业1018家,发现173家企业存在249个环境问题。发现的问题都已经由市级部门移交区生态环境局进行处理。
随着东西城交叉互查试点工作的开展,目前,全市其他各区也在开展多区互查,交叉帮扶工作已全面铺开。谢志宽介绍,根据每个月街乡镇PM2.5浓度的排名情况,每月选取排名靠后的街乡镇,由其所在的区进行多区互查。5月17日-5月21日,本市就选取丰台、门头沟、平谷、密云、怀柔、延庆和开发区7个区排名靠后的7个街道(乡镇),组织开展汽修、加油站、储油库等不同主题的互查。
(原标题:大气治理创新执法方式 东西城交叉互查 环境投诉量下降)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骆倩雯
流程编辑:u010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