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品牌是不是看起来很眼熟?
赛百味:世界商店之王
赛百味诞生于美国,在全球拥有4万多家门店。 自1995年进入中国以来,目前在中国的门店数量约为500家。而且,赛百味是单店加盟模式,每家门店预计投资约80万元。 此外,每月还需根据税后营业额缴纳8%的特许经营延续费和4.5%的广告促销费。
麦当劳:“最快的快餐玩家”
同样诞生于美国的麦当劳在中国也家喻户晓。 超过38000家的门店数量也位居全球第一。 作为全球知名的连锁餐饮品牌,麦当劳的加盟费并不便宜,接近300万美元≈2000万元人民币。 但尽管如此,希望加入的人仍然要跨过门槛。
星巴克:“高端商务人士的最爱”
作为全球顶级咖啡饮品品牌,星巴克自进入中国以来,在中国推出了多款咖啡饮品。 似乎已经成为高端商务白领的标配,“星巴克氛围集团”这样的存在诞生了。 西装、苹果电脑、星巴克。 有了这三件套在手,新手瞬间变白领。 星巴克作为“高端”的代名词,并不开放特许经营,而是以完全直营店的品牌存在。
DQ冰淇淋:《麦当劳特许经营班主任》
DQ可能有点陌生,但说到冰雪女王,你一定知道。 1992年,DQ登陆中国,2013年开设加盟店。DQ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会在特殊商圈开设加盟店,如机场、火车站、高铁站等。DQ的合同期为10年年,品牌使用费和营销费占月营业额的11%。
Wendy's:“从堂食到外卖”
如果您想成为 Wendy’s 的老板,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 开一家新店准备2-350万美元,二是收购一家餐厅。 Wendy's总裁表示,“以前,你需要拥有500万美元的净资产和200万美元的流动资产才能成为Wendy's加盟商。但现在,加入Wendy's的标准将降低到净资产100万美元,流动资产50美元。流动资产数千美元。”
纵观这些国外大型餐饮品牌,不难总结出几个共同特点:
1:基本上只有单店加盟。
2:只做中长期投资,短期特许经营不予考虑。
3:品牌使用费和广告费是每月支持的大头。
面新闻记者 | 李烨
界面新闻编辑 | 牙韩翔
8月16日,炸鸡品牌Popeyes宣布它在上海的门店将于8月19日再度开业。Tims天好中国CEO卢永臣称,Popeyes会在2023年年内将于上海开出10家门店,未来10年计划在中国开出不少于1700家门店。
而2023年年内将在上海开出的10家门店,目前确定的有位于南京西路的金鹰门店、杨浦的万达门店、日月光门店与金桥门店等,其中金鹰门店将于9月开业。
Popeyes成立于1972年的美国新奥尔良,特色菜单主打路易斯安那风味。它是全球最大的炸鸡品牌快餐店之一,在全美及世界各地已开设4100多家门店。
重新回归的Popeyes仍然位于上海淮海商圈,对面即是年轻人汇集的TX淮海年轻力中心。这家门店重新开业,也是Tims天好中国接手Popeyes品牌后布局中国市场的第一步。
本次回归,Popeyes则分别在门店设计、消费者服务与产品研发方面做了创新。门店设计与消费者服务上,Popeyes融入了更多路易斯安那的文化元素与建筑风格,增设了爵士乐舞台与袜帽等小件服饰的贩卖空间。
产品上则变得更丰富,且做出了本土化改进。
它保留了自家的明星产品,增加了路易斯安那特色美食-海鲜类优质蛋白主食和小食,增加了能迎合中国消费者偏好的美食以及满足不同年龄客群的产品,如路易斯安那风味海鲜饭和迷你掌中鸡柳汉堡等。同时风味也更加本土化,比如在秘制卡真烤翅里添加了椒盐,推出卡真酱烧鸡柳饭等。
事实上,这已经是Popeyes第三次回归中国市场。
1999年,Popeyes曾以“派派思”的中文名在北京王府井开出首家门店。但只坚持了4年,派派思就于2003年退出中国市场。
2017年,Popeyes被跨国连锁快餐公司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 Inc. (RBI)收购,并将具体运营交给了土耳其餐饮集团TFI,后者在中国同时运营着快餐品牌汉堡王。2020年,Popeyes在上海淮海中路商圈开出在中国市场旗舰店,门店面积约470平米。
但在TFI的运营下,Popeyes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似乎没有让RBI满意。
2022年2月,RBI在财报中披露称,RBI与TFI存在“商业纠纷”,RBI预计将支付1亿美元用于解决纠纷,Popeyes 也将与新的特许经营商一起在中国发展。
一个具体表现是,在TFI运营期间,作为一个快餐品牌Popeyes拓店相当缓慢。2022年,Popeyes开始陆续关店,彼时的Popeyes进入中国市场2年,却一共只开出了9家店,其中上海有6家,杭州有2家,南京有1家——2年来甚至都没有冲出江浙沪。
2022年10月,RBI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便是笛卡尔资本(Cartesian Capital Group)。
笛卡尔资本是RBI的老朋友。笛卡尔资本在中国市场最为知名的操盘案例,则是运营RBI旗下的咖啡连锁品牌Tim Hortons(以下简称“Tims咖啡”)中国业务。2019年,Tims Hortons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它背后的运营方Tims天好中国正是由RBI集团与笛卡尔资本设立的合资公司。去年9月,这家合资公司Tims天好中国登陆纳斯达克上市。
除了与RBI之间具备信任基础外,笛卡尔资本也具有较强的运营能力。外资餐饮行业在中国市场能够壮大的两个根本是规模和本土化。然而截止2022年集体闭店,在TFI运营下的Popeyes不仅没能实现大规模扩张,本土化策略也不够明朗。
Tims中国似乎对运营Popeyes有信心。
Tims天好中国CEO卢永臣曾表示,合并后的Tims天好中国与 Popeyes ,在产品方面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两个品牌都会受益于更大的业务规模、更强的财务模型,以及供应链、新餐厅门店开设等方面的协同效应。
窄门数据显示,截止目前,笛卡尔资本运作下的Tims咖啡在中国已经开出了735家门店,它不仅在运营层面与本土资本如腾讯进行合作,联合推出了符合中国市场口味的联名营销,还放出了“在2026年开出2750多家门店”的目标。
而未来十年内在中国则拓展不少于1700家门店,Popeyes表示,将优先在一线城市发展,选址上将侧重年轻人聚集的大型商圈,同时,店型方面将会参考Tims咖啡的经营经验,逐步探索多面积、多类型的门店模型。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890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利润下滑、收缩、关店!
近期多个海外餐饮败退内地
今年上半年,已经有不少海外餐饮品牌传来闭店、退出内地市场的消息。
6月份,摩斯汉堡将退出中国大陆市场的消息引发关注。在内地,摩斯汉堡仅剩的6家门店已统统进入闭店倒计时……
摩斯汉堡MOS BURGER至今已有50年历史,作为第一家发明“米汉堡”的品牌,曾受到不少消费者追捧,一度成为日本第二大汉堡连锁品牌,巅峰时期在全球开设有超1700家门店。
据悉,摩斯汉堡在90年代初次进入中国,因经营不善退出过一次,直到2010年二次进入中国,并在此后开出300+门店。
联商网报道,闭店消息刚出来后,各地门店突然外卖订单暴增。不少网友前去打卡,想在闭店之前,最后一次消费,作为告别。有店长表示,那两天的营业额已经是这几年单日流水之最。
5月份,有网友发帖称丰盛里的一家网红餐厅悄无声息地停业了。当时已有媒体跟客服确认,该门店暂时歇业调整闭店。闭店的具体原因,工作人员并未给出回复。随后,广州、南京等城市的网友后知后觉,所在地的门店也都撤店。
该餐厅菜单灵感源自墨西哥文化,以玉米片、炸玉米饼和墨西哥卷饼为主。于2003年首次进入中国,后退出后,又在2016年重返中国市场,对菜品进行了部分本土化改造,但其是否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仍然存在争议。
4月份,也有多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言,称上海的哈比特门店全部歇业关闭。根据大众点评,哈比特汉堡在上海的5家门店的确均已“歇业关闭”,国内在营门店仅剩下重庆江北机场店。
哈比特汉堡作为“精致汉堡品牌”的代表之一,成立于1969年,曾被誉为“美国人最喜欢的汉堡”“全美最健康、绿色,最好吃的汉堡”“汉堡界的爱马仕”。
2017年,哈比特汉堡宣布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复兴SOHO开出中国首店,巅峰时期,哈比特汉堡在上海拥有7家门店。
哈比特汉堡的声量远没有前二者大,但不妨碍其被不少消费者称之为“性价比最高的精致汉堡”,是上海“热门汉堡第一”。
汉堡和烘焙,
海外餐饮“溃败”重灾区
近年来,许多海外餐饮品牌正加速退出中国市场。除了熟悉的汉堡品牌纷纷关店撤离外,众多曾经在市场上风靡一时的烘焙品牌也未能幸免。
去年底,有着“日本必吃甜品品牌榜推荐”“北海道超高人气甜品店”等美誉的LeTAO,上海太阳宫门店已经关闭。由于拖欠租金、物业管理费,被物业公司提前终止租赁合同并收回该房屋。
紧接着,深圳也传来门店全关的消息。界面新闻报道,目前该品牌在中国内地仅剩4家门店在营。而在巅峰期,LeTAO在深圳、杭州、北京等8个城市,开出过共计约25家。
LeTAO是2018年在中国内地开出第一家店的,当时消费者在上海新天地马当路排起了一支长队,大约半小时后,队伍延展到50米开外的兴业路。
此外,被誉为“法甜天花板”的LEN?TRE雷诺特法式西点,也在去年5月关闭了它在中国的最后一家门店。该品牌从进入到彻底退出中国市场,不到3年时间。
再之前,还有被誉为“蛋糕界的爱马仕”、曾引发6小时排队狂潮的纽约甜品Lady M在内地也停止了代理商授权运营的合作。据悉,Lady M曾在全国拥有门店26家。
汉堡和甜品之外,不少快餐、轻食品类的海外餐饮品牌也步履维艰、面临生存危机。
如Pepper Lunch,作为知名的日式铁板烧连锁餐厅品牌,也在中国市场上也面临经营挑战,近两年关闭了部分门店。尽管尚未完全退出,但其门店数量有所减少。
去年,Wagas关闭部分内地门店,包括旗下的Baker&Spice,北京国贸和南京德基等门店都有网友反映,已经闭店。
这些曾风靡一时的海外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呈现明显颓废,除了本土化适应不良、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外,其实也跟内地餐饮市场环境变化有关……
稍不留神,就“被卷走”
今天的中国餐饮市场环境,对于海外餐饮品牌来讲,比以往更加复杂和多层次。
一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过去,海外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认同度,竞争相对较少。而且当时,本土餐饮品牌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相对较小,海外品牌主要面临的是同类国际品牌的竞争。
依靠全球统一的品牌形象和产品线,海外餐饮品牌可以轻易吸引消费者。
而如今,本土品牌迅速崛起并不断创新,它们在理解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上具有天然优势,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和消费者服务方面更具灵活性与个性化,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现在的市场,海外品牌如果未能有效本地化,很难获得消费者认可。
二是低价对手不断涌现。
这些低价对手通常是本土餐饮,大量品牌凭借着低成本结构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更低的价格、更高的性价比来吸引客群。相比之下,海外品牌在成本控制和价格竞争方面处于劣势。
比如炸鸡汉堡赛道,塔斯汀、华莱士等比较知名的品牌正在大量攻占下沉市场,有的甚至已经开始反攻一二线城市,侵食曾经洋快餐带头大哥们的市场份额。
尤其在消费回归理性的今天,消费者已经不再盲目追求品牌效应,而是更加注重产品质量、性价比和个性化体验。这也是为什么Popeyes再次回到中国市场时表示,根据目前的消费环境,在价格上总体做了优化,更好地满足于消费者对“质价比”的追求。
三是“中国胃”渐渐回归“中国味”。
一个事实是,在“中国胃”被洋快餐熏陶了多年之后,中式快餐正在慢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消费者更加青睐“中国味”。
这体现为目前的餐饮消费趋势,越来越去网红化,回归地方菜特色。不仅淄博烧烤、胡辣汤、啫啫煲等一些传统的地方特色菜品重新焕发活力,而且在消费者对美食品质和原汁原味的需求不断增长。
虽然洋快餐快捷方便,但其口味和营养价值未必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饮食需求。相比之下,中式快餐以其丰富的口味、多样的食材和独特的烹饪方式,更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
有狼狈退出,也有努力回归
海外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各异,有些品牌狼狈退出,也有一些品牌积极调整策略,努力回归内地市场。
网红炸鸡品牌Popeyes去年8月重新对外营业,还表示未来10年计划在中国开出不少于1700家门店。
今年5月底,日本餐饮连锁品牌“和民”时隔4年重返中国市场,在深圳开设大陆首家直营居酒屋“三代目鳥メ口”。门店供应用中国品牌鸡肉(如清远鸡等)制成的串烧,以及寿喜烧、寿司、盖饭等日本料理和酒类饮品,客单价约130元。
“和民”还表示,计划今年8月在上海开设直营店,未来还考虑扩展特许经营门店。
还有乌冬面连锁店“丸龟制面”曾于2012年打入中国市场,2020年达到最高为45家,口罩时期内地业绩大幅下滑,解封后便加速了闭店,2022年8月暂时关闭了所有门店。
如今,“丸龟制面”计划2024年上半年前将在上海市开设拉面店“ZUNDO-YA”1号店。将凭借受欢迎的日式拉面进入中国市场,目标是开设200家以上门店。
中国餐饮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试金石。海外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成败,取决于其能否适应本地化需求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未能及时调整策略、理解本地消费者需求的品牌往往会面临退出的局面。而积极本地化、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则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重新赢得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