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重庆10月9日电题:一袋底料炒出火锅大产业——重庆綦江打造特色火锅全产业链观察
新华社记者吴楠、陈青冰
走进重庆辣滋缘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几口大炒锅正在自动翻炒,每年约有2000吨火锅底料从这里产出。
“我们公司采取‘前店后厂’模式,一半的火锅底料供给我们自己的火锅品牌,现已形成一条完整的研发、生产、直供餐饮的火锅生产消费链条。”公司副总经理秦小航表示,2022年公司产值已达到5000万元。
在重庆(綦江)食品园区,已有30多家企业因“火锅”汇集于此,正积极构建包括火锅底料、食材、饮品加工和集散交易、产品研发、检验检测、餐饮废旧物处理等在内的火锅全产业链。
作为麻辣火锅的重要发源地,重庆目前有火锅门店3.2万家,数量居全国各省市首位。瞄准这一特色产业,重庆綦江区近年来集聚区内丰富农产品资源、发挥物流通道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发展火锅产业,助力重庆打造“中国火锅之都”。
重庆市綦江区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登全介绍,綦江有10万亩萝卜、7万亩辣椒、10万只黑山羊、1万亩水产鱼类等丰富资源,今年还跟老挝企业达成年进口额约400万美元牛肉的协议,为火锅底料、食材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应;建立了市级专业食品工业园区,跻身“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为企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生产配套、检测服务等。“去年,仅食品工业园区内的火锅类相关企业产值就超过20亿元。”
在不断做大火锅底料生产的同时,近年来,綦江区不少企业积极做精做细火锅产业链条,拓展到火锅食材、预制菜产品加工和新品研制、品牌推广等领域。
重庆市极合合集食品有限公司创立之初主要生产火锅底料,年产值可达1亿元,2019年来到綦江后成立了重庆市綦江区壹合食品有限公司,业务范围拓展至水发产品集采销售、预制菜研发加工等。
“我们的预制菜板块于去年底投入生产,今年上半年产值已经达到3000万元,目前已开发100多种单品。”重庆市綦江区壹合食品有限公司预制菜板块负责人钱洪秋告诉记者。
为了让火锅产业链更加完善、附加值进一步提升,綦江区近几年还设立麻辣食品工业数字化研究院、西部营养科学研究院,助力企业实现“产、学、研、销”融合发展,并有2所高校和3所职业技术学校为企业“订单式”培养、输送人才。
多个源自綦江的火锅品牌,还走出重庆,走向全国,甚至“漂洋过海”。重庆“高老九”火锅深耕长三角市场,在全国开店60多家,还沿着西部陆海新通道走到了东盟国家,今年在泰国和越南开了新的火锅店。
“未来,我们将继续优化产业发展配套环境,完善火锅全产业链聚集平台,充分发挥綦江作为‘重庆南大门’的区位优势,有效利用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加快打造火锅产业高地。”綦江区区长罗成说。(完)
词之美,不止在于语言,更在于那跃然于字里行间的那人生最细腻的情感,或喃喃自语,或娓娓道来。
一首诗词,总会有那么一处,触动人心;
一首诗词,总会有那么一处,让你我陶醉其中,久久无言。
今天,让我们一路流连在这诗词间,感受这岁月中最美的语言、最美的感情。
▌花开再美,怎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
—清·纳兰性德
《木兰词》
如果人生的很多事,很多的境遇,很多的人,都还如初见时的模样该多好呀!
若只是初见,一切美好都不会遗失。很多时候,初见,惊艳。蓦然回首,却已是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平生。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天地如炉,谁不在其中烧。尽管各有各的辛苦操劳,难言之隐,需知做人顺势却如倒茶,逆势如饮酒,不妨满上一杯,慰藉平生。
敬你我一杯酒,生活总要继续,前路也总是光明的,且行且共勉。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世人千万,只择一人终老。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
亲阅沧海,再没有见过真正的波浪;履历巫山,世上哪还有入眼的云彩?轻轻挥去一路上迷离的风景,我的心只和你的音容紧紧相依。
见多了舞榭楼台,灯红酒绿,看惯了莺歌燕舞,花径逶迤。就算把俗世的春色尽收眼底,也比不上梦里看一眼你盈盈的笑意。
▌韶华流逝,物是人非,风亦感伤,人亦彷徨。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
《题都城南庄》
这世上总有一些人,非要等到千帆过尽,才开始知道回头;非要等到流离失所,才开始懂得珍惜;等到物是人非,才会开始怀念。
▌世上伤病千百种,情伤病入膏肓,心病无药可救。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宋·苏轼
《江城子》
世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十年是一个恰好的跨度,看似不长,却足以让一个呱呱婴儿变成一个懂事孩童,足以让一个满怀热血的中年人步入人生的晚年。
然而时日越长,内心的思念就越绵长;越是夜深,越是刻骨。
▌当真正的美好逝去的时候,回忆,又能挽留什么呢?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唐·李商隐
《锦瑟》
一个“已”字,可怕至极。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懂得珍惜。
▌聚散离合,人生平常。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唐·张九龄
《望月怀远》
时光的流逝,距离的遥远,可以使人淡忘很多往事,但彼此间的情谊,却永远都不会磨灭。正是在不尽的思念中,人的感情才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老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不要怕,老话还说,人生何处不相逢。离别时,各怀思念,各自珍重。再度相见,你我一诉衷肠。
▌学会豁达,无论好的坏的,都是生命的风景。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苏轼
《定风波》
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人生中的跌宕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此生来生都愿识尽世间好人,读尽世间好书,看尽世间好山水,于愿足矣。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苦苦追寻,却总不见其影踪。
蓦然回首,才发现想追寻的人或事其实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离我们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
将你我最好的思念,寄托在诗词中,但愿人可长久。
将你我最好的祝愿,藏匿在诗词中,但愿各自安好。
一缕缕最细腻的情感,编织在字里行间,用心糅合一起,最后成就一首首美到极致的诗词。
诗词何止千百,最美的诗词,各人自有各人的答案,不知道你眼中最美的诗词又是什么?
(来源:诗词天地)
(来源:共产党员)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源:新华每日电讯
季天渊与自己制作的泰顺提线木偶“贵妃娘娘”走在乡间小路上。本报记者崔力摄
青山缥缈,绿水澹澹,一位身穿华丽戏服的“花旦”正迈着轻巧的步子,漫步走过木质廊桥。
它是一只泰顺提线木偶。
到了木偶戏艺人的手里,翻飞的提线便能牵动它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仿佛瞬间获得了生命。
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头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季天渊的得意之作,已经跟随她前往瑞士、约旦、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展览和演出。
在梧桐树下步子站定,季天渊一开腔,一出《贵妃醉酒》的木偶戏便伴着河水的流淌声,吸引了众多游人和村民驻足观看。
女承父业的木偶匠人
季天渊出生于一个泰顺手艺世家,她的父亲季桂芳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木偶头雕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母亲张月员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泰顺车木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季天渊对泰顺木偶的热爱,和儿时家庭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及父亲的循循善诱是分不开的。
她说:“小时候,父亲一直将我带在身边,我看着他做木偶头雕刻、给木偶化妆,慢慢就有了兴趣,后来他又让我学习绘画和书法。直到我走上了父亲这条路,我才意识到原来父亲当年那么做都是有深意的。”
“因为父亲,我从小就与木头结了缘。”季天渊说,“香樟木敲两刀,就可以闻到扑鼻而来的香樟木的味道。我觉得木头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件非常了不起的礼物。”
泰顺的木偶头雕刻工艺是一门刻刀与木头间的学问,讲究“雕工精细简练、机巧构思巧妙、开相文静秀美、脸绘简洁朴素、粉彩细致讲究、人物性格各异”。
季天渊家中的木偶陈列室里,一直陈列着父亲做的孙悟空、猪八戒,还有母亲制作的车木玩具。
她小心翼翼打开玻璃橱窗,端详着父亲曾经的作品,感慨道,“在我的作品里,其实你能看到一些我父亲的影子,以前我做木偶的时候,他就在我身边看着我做,遇到问题时,被我父亲稍稍点拨一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心灵手巧的女娲娘娘
“滋——滋——”短暂而间歇性的木旋声从季天渊仅几平方米、依靠一大一小两盏台灯照亮的木偶制作车间传来,那是木偶们最初诞生的地方。
在她的屋子一层,有一个专门堆放木头的区域,她习惯把木头采购来,囤在家里,留待以后慢慢使用。
在车间里完成好前期的木工工序,季天渊会带着木偶们最初的雏形,来到她阁楼上的工作室,给木偶做造型并安装机关,比如,给木偶安装上会转动的眼珠和会开合的嘴巴。有时候,她在自己的阁楼工作室里,一待就是一天。
“给木偶化妆的时候,眉毛、眼睛都是一笔勾勒出来,不会一遍一遍修改的,这样看起来才自然。”季天渊说,平时她会用毛巾或者特制的小口罩包好木偶的脸,避免妆容互相剐蹭。
在季天渊的一双巧手下已经诞生了数不清的木偶,但是每一个木偶又都是独一无二的。她就像是木偶们的“女娲娘娘”,每一个木偶都像是她的孩子。
一只木偶从库房里平平无奇的一块木头到成为一个栩栩如生的角色,在季天渊的手下,会经过设计、木工、雕刻、造型、上彩妆、缝制衣服等诸多步骤,若是角色的服装需要精细的绣工,程序烦琐的要花费数月时间。
成功“出道”的木偶们会被并排挂在一个小房间里,推开门便仿佛从现实世界忽然穿越到了一个话本世界。
《西游记》里的唐僧、孙悟空,《西厢记》里昆曲扮相的杜丽娘、柳梦梅,《红楼梦》里的黛玉、宝玉,还有《贵妃醉酒》里京剧扮相的杨玉环,《白蛇传》里的白娘子,济公、包拯等经典角色也都并肩“排排坐”,甚是有趣。
“我有时想,若是他们都活过来,他们可能要为自己在哪个朝代、在哪本书里困惑一番、好好争论一番了。他们有的可能是老朋友,有的可能素未谋面,不过,我还做了一个包拯,我相信他会好好管着他们的。”季天渊笑着说道。
历久弥新的民间艺术
除了平日里钻研木偶头雕刻,季天渊有时也会带着自己制作的木偶演上一出戏,或者带着木偶在廊桥边走走,欣赏欣赏沿河的风景。
季天渊在河边轻轻翻几下手里的提线,手中的木偶就仿佛在拿着鱼食喂水里的鱼儿,引得河边一个只比木偶高一点点的小朋友盯着木偶看得出神,水里的鱼儿也都环绕了过来,她说,“连鱼儿都觉得我们的贵妃娘娘美呢!”
近年来,泰顺提线木偶在当地木偶艺人的创新下,已经能够演奏二胡、扬琴、木鱼等乐器,还能够表演变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泰顺木偶戏源自民间,是当地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就像人们的衣食住行一样。在泰顺,活跃着的大大小小木偶剧团有40余个,每有重大场合,必有木偶戏的身影。
说到传承与创新,泰顺县三艺木偶剧团的创始人魏朝浩有很多的“新点子”,比如让木偶戏结合社会服务、当地民歌或是戏曲。他平时会自编自导自演一些用于社会宣传的木偶戏,例如结合了西游记元素的禁毒宣传,孙悟空和猪八戒会去抓捕以白骨精的形象出现的毒贩子。
此次疫情期间,他还专门编排了防疫宣传木偶戏,提醒人们注意卫生,戴好口罩,在短视频平台上广泛传播。
近年来,泰顺的木偶戏艺人们在传承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新时代下的艺术作品。“木偶戏+京剧”“木偶戏+变脸”“木偶戏+变装”等崭新的表现形式逐步发展起来,季天渊已经做出了能够变脸的川剧杖头木偶,魏朝浩则组了一个由木偶组成的四人乐队,其中包括高难度的二胡和扬琴。
2019年,泰顺县开办了木偶戏公益培训班,由非遗传承人授课,当地政府还提倡木偶戏进学校,让孩子们学着制作木偶、体验演木偶戏,寓教于乐。
岁月沧桑,泰顺木偶戏历经代代传承,未来还将继续焕发时代光芒。 (记者崔力)
责任编辑: 邱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