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餐饮化"正成为拯救传统零售业的救命稻草。近年来,随着线上购物的兴起,实体商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据统计,全国已有超过11万家百货商场停业注销,占比高达七成。面对这一困境,越来越多的商场开始转型,将大量空间让位于餐饮业态,希望通过"美食"重新吸引消费者。
餐饮业成为商场复兴的新引擎
在北京顺义华联商场,曾经繁忙的超市区域如今已变身为"超市+网红美食街"。这里汇集了至少40家小餐厅,品类丰富多样,从地摊串串到精致咖啡应有尽有。类似的改造在全国各地蔓延,广州达镖space更是将原有的儿童游乐中心和电器卖场全部改造成餐饮商圈。这种变化使得商场中餐饮业态的占比从原来的10%~20%激增至30%以上,部分商圈的餐饮商户甚至占到了整体商户数的一半以上。餐饮业已经成为商场复兴的新引擎,不仅大幅提升了人气,还有效降低了空置率。根据《2024中国购物中心年度发展报告》,全国重点24城购物中心平均空置率已降至9.06%,创下近四年来的最好成绩。
商场餐饮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然而,商场餐饮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大量餐饮品牌涌入,竞争日趋白热化。商场为了吸引知名品牌和网红店铺,纷纷推出低租金、装修补贴等优惠政策。这虽然在短期内提升了商场人气,但也加剧了餐饮行业的内卷。一位餐饮老炮表示,许多新入场的餐饮小白通过"低价营销"参与竞争,但大多难以持续盈利,普遍坚持不到半年就被迫退出。与此同时,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超级加盟商凭借其丰厚的家底和人脉资源,占据了商场的黄金位置,进一步挤压了小品牌的生存空间。
在这场商业变革中,餐饮业无疑成为了拯救传统零售业的关键。随着商场餐饮化趋势的深化,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商场与餐饮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将更加多元化,创新型的商业模式也将不断涌现。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更丰富的餐饮选择和更优质的用餐体验。然而,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将是一个长期的挑战。只有那些真正懂得创新、能够持续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品牌,才能在这场商场餐饮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实现长久发展。
本文源自金融界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682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从只逛不买,到只去B1、B2?
逛商场的方式,正在变化。
今年8月,“逛商场真的变成只逛了”等相关话题登上热搜。随着消费模式的改变,“只逛不买”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逛街新趋势。
腾讯谷雨此前曾收集相关微博下的6400多条评论,把年轻人逛商场的目的总结为几大类型。
其中,饮食类占比最高,达到37.6%。“逛商场就是为了吃吃喝喝,吃饱喝足逛个店,但也不会消费”,“有点钱全炫肚子里了”,“直奔顶层炫饭,其他楼层休想赚我一分钱”。
在日前,“逛商场的年轻人,只去B1、B2”又掀起了热议。
相关报道称,商场的人流量几乎都集中在了餐饮所在的楼层,哪里有人流,品牌们就往哪里去。在B1、B2争抢地盘,已经成了品牌们的共识。
在相关报道的微博评论区,点赞量最高的三条评论是:“你以为我们不买是因为你在四五层吗?”“每次去逛的第一个店miniso”“他居然以为是楼层的缘故”。
有网友称“因为我们买得起的东西都在地下。”“逼我们以后B1、B2也逛不了吗?”“大牌子下沉到负一负二楼,我们就去四五层楼了。”
“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是楼层的问题,而是价格的问题。
商场的零售业务普遍更贵,“不是商场的错,是我穷我不配”,而在餐饮所在的诸多楼层中,B1、B2往往都是客单价更为便宜的小吃简餐、奶茶烘焙,价格也符合中国主流快餐价格带。
RET睿意德去年底的一项研究发现,25~35岁的消费者更愿意在美食上花费,美食消费占所有消费预算的40.28%,但同时,年轻人群对未来的收入预期较保守,也逐渐失去“月光”的勇气。
尼尔森IQ中国在日前发布《2023年中国消费者洞察暨2024年展望》,今年7月的调研显示:43%的中国受访者表示将严格把控整体花费金额,37%的受访者表示将改变消费方式寻求最优价格/更低价格产品。相较于2023年1月,对价格敏感度较低的“悠然自若型”明显减少,从29%降至15%。
从“剁手党”,到“最多消费一杯奶茶”。消费者更为务实及追求性价比,关键不是在几楼,而是几楼更便宜。
只要具有性价比、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无论哪个楼层对消费者都有吸引力。切莫为“年轻只去B1、B2而焦虑。
B1、B2层看起来的确“近水楼台”,但盲目下沉,依然有可能因为较高的客单价而没人埋单。
哪些餐饮品牌在地下开店?
那么,在商场地下开店,近水楼台的有哪些?最近否有餐饮大店“下沉”到地下呢?
内参君根据赢商网2023Q3热门商场TOP50榜单,排除无地下餐饮和均为地下餐饮为主的商场,在大众点评网站上进行检索餐饮新店,共找到137家新店。
按照新店的品类划分,排名第一的是饮品,为29.93%,快餐简餐排名第二,为26.28%,烘焙甜品占据13.14%,小吃占据9.49%。
茉莉奶白、茶话弄、林里、煲仔皇、和府捞面均积极开店。
其中,除了部分烘焙甜品客单价偏高,大部分品牌客单价都落在20元至40元之间。
在新店的其他品类中,还有日料、东南亚菜、火锅、茶餐厅、东北菜、烤肉、粤菜、川菜、韩餐、江浙菜和闽菜,比如争鲜回转寿司、芽龙芽笼新加坡餐厅、文通冰室、荣先森·福建小馆等等。客单价从50元到137元不等。
不过,这些沉下去的品牌,绝大多数位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热门“时尚”商场中。
唯一例外的三家品牌,魔宗烧肉、椰椰椰椰椰位于武商MALL,在当地是高奢的代名词。三木毛辣果酸笋火锅位于贵阳悦然时光的下沉广场中。
这说明,大店的下沉,很有可能只是一线市场的“小趋势”。不同的餐饮店依旧有明显的“档次区分”。
一些下沉的大店是依靠美食“主题街区”下沉的,比如上海北外滩来福士调改后的“来福小镇”和北京龙湖北苑天街的“集食巷”。
商场越开越多,
餐饮品牌还要不要进去卷?
赢商网数据显示,今年新mall开业超加速回归,今年冲刺400+个。而在国庆档(9月18日-10月6日)就有60个项目扎堆开业,9月28日一天就有开出40多个项目。
内参君同样按照大众点评数据,梳理了这些项目,在建筑面积10万方以上的项目中,玉溪三千城购物中心、太原天美杉杉奥特莱斯、鞍山碧乐城餐饮项目占比超过70%。重庆印象城、广州健康岗星河COCO Park 、上海龙华会的餐饮占比也超过50%。
有数据的项目中,餐饮占比超过50%的占到了63.16%,部分小体量项目餐饮占比更可超过80%。这也难怪,不少人有“购物中心越来越像大型食堂”的想法。
新锐餐饮私董会秘书长、美食媒体人杨航此前就曾对内参君表示,“新商场只有引流才能保证持续运营,很显然餐饮是商场引流的重要抓手。”
人流量是有限的,购物中心数量还在不断成长,餐饮成为了购物中心的引流神器。
曾有数据称,餐饮以4400元的日消费人次成为购物中心人流量断层top1,是服饰业态的三倍以上,也远远超过其他业态,同时在北京,餐饮业态约贡献了三分之一的零售地产市场租赁需求。
但同时,这也意味着竞争越来越激烈。
根据赢商网大数据的开关店报告,今年第三季度,饮品店的开关店比为2.28,烘焙甜品开关店比为1.11,中式简餐开关店比为1.27,中式正餐开关店比为2.09,异国风情餐饮开关点比为1.95,火锅/焖锅/干锅 开店比为2.04。
商场越来越多,商场餐饮配套比例不断提升,新店越来越多,客流不断被稀释,也意味着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
从目前看,一些休闲小食已经被“挤”了出去。开关店占比大跳水,从上个季度的2.15降到了0.96。赢商网分析称,随着夜市等其他渠道风靡,许多蝇头小店趋向于转移到租金更低的地方。
对于一些自带流量,具备高知名度的顶级餐饮品牌。进入优质商场顺理成章,商场也愿意提供更好的门店位置。一些特色餐饮、新锐餐饮品牌,也适合在商场生存和打造品牌势能。
而更多的餐饮品牌要进入商场之前,还是要做好投资和回报率的计算,在这个连锁化、品牌化最高的地方,必须围绕效率和体验,持续为顾客创造价值。
小结
当代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在商场的消费模式经历了显著的转变。从“只逛不买”到重点关注商场的B1、B2餐饮楼层,这一变化反映出消费者对价格和价值的更高敏感度。
不过,在较低的楼层开设餐饮大店,却并不是一个显著的趋势,大部分只是一线城市的商场,而且是通过入驻美食主题街区实现的。
无论是消费者对价格越来越敏感,还是商场越开越多、餐饮占比越来越高,入驻商场的餐饮无疑将面对着越来越强的竞争。一些休闲小食已经被“挤”了出去,入驻商场的餐饮或许正面临一场“适者生存”的残酷淘汰赛。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期,SKP收拾了五楼家具区,在东北角圈出一个位置,开出五家餐饮新店。同时,华贸商圈也出现新餐饮“角色”……
总第 3221 期
餐企老板内参 内参君 | 文
勇夺全球“店王”
搞出餐饮大动作
2021年,北京SKP购物中心成交额达239亿元。
在击败英国哈罗德百货、成为全球“店王”之前,北京SKP购物中心(为叙述方便,后文中“北京SKP购物中心”简写为“SKP”)已经连续10年蝉联中国“店王”,即全国购物中心销售额TOP1。
北京SKP购物中心 | 图片来源:SKP官网
>SKP所在的华贸商圈可以说是中国最贵的商圈,最近,这个最贵商圈频出餐饮大动作。
先是SKP五楼开出了主打各地特色菜系的全国品牌餐饮首店,将“味”做到极致,把京鲁菜、安徽菜、江浙菜、潮汕菜等各地特色包含其中;后又开出“高颜值+高流量”的17街深夜食堂,饱和度极高的日系和风色彩居酒屋入市,用“颜”抓住人心。
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赖阳曾表示,CBD商圈的商业功能需要大量的商务交流场所,包括餐饮和文化交流等功能,以及随着工作时段拉长,夜间消费将有更密集的需求。
SKP五楼的调整,17街的入市,便应运而生。
这个全国最贵商圈的餐饮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引领全国商圈餐饮风向……
整旧装、添新人
这次华贸在餐饮上,算是下了狠功夫。
- SKP新增餐饮区,加码北京首店
SKP在五楼家具区东北角的位置一下子开出了五家餐饮新店。不仅是新店,每一家也都是全国首店,这五家店汇聚了五湖四海的特色美食,成为了SKP的餐饮新特色。
五家餐厅中,大董系独占两家,一家做京鲁菜、一家做安徽菜。
上图:大董京鲁菜;下图:大董安徽菜 上图:大董京鲁菜;下图:大董安徽菜
>其中的大董安徽厨房,还有一个独特的名字——30度徽。
据30度徽的负责人介绍,30度徽的由来,北纬30度正好贯穿了安徽最好食材的一条纬度线,这条北纬贯穿线的气候特别好,导致了能有发酵的臭鳜鱼、毛豆腐,各种山珍更是数不胜数。
有了京、鲁、徽这三大特色之后,紧邻着大董系的就是主打浙江菜、东海应季海鲜的前里·台州鱼市。
前里·台州鱼市
>别看门头这么“高冷”,走进前里家,在一筐筐风干鱼类、开放明厨的加持下,就像是走进了台州的本地美食广场。而前里本就以主打东海的海鲜和台州传统家常菜为主,为整个五楼增添了一丝烟火气息。
相比其他高端商圈拥有黑珍珠、米其林餐厅,这次的SKP五楼餐饮新区也不甘落后,引入了“割烹大德”这个六获黑珍珠殊荣的日本料理餐厅,打着“和而不同,四季寻鲜”的旗号,很是引人注目。
割烹大德
>五楼餐饮新区的最后一家店“四永一昇平”,门店装修风格看起来倒和西南部家具区融为一体。
四永一昇平
>四永一昇平主打精细潮州菜,也是由著名美食家、威士忌品鉴家蔡昊先生创办的,以传承潮汕故土美食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品牌。每一道菜都有专门的侍酒师服务,随着季节气候带来的菜品变化,配餐酒水也随之变化,这样的新中式定制套餐可谓十分用心。
至此,SKP五楼集齐了京、鲁、徽、潮汕、日式各类特色菜系,而这些人均1000+的高端餐饮门店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和SKP相互成就,头顶“全国首家门店”名号同时,也弥补了SKP没有特色餐饮的缺陷。
- 17街入市,华贸再添新人
SKP购物中心座落的华贸商圈,也出现了新餐饮面孔。
如果说,SKP五楼是贵妇们精致的用餐地点,那新开的17街,则为华贸增加了年轻的气息。华贸中路、JW万豪酒店对面的建筑被重新改造成一个巨大的餐饮“盲盒”,名字叫做“17街”。
有句话说的好:再一流的CBD,也逃不出迷人的夜经济。
7月1号,华贸17街正式营业,集结了日式居酒屋、拉面馆、墨西哥美食……而在一众的异国风情中也夹杂各种让人陶醉的小酒吧,威士忌酒吧、红酒吧店铺、啤酒精酿……
打工人忙忙碌碌到了晚上后,提供一个能真正放松下来寻找自己的安心之处,为疲劳了一天的打工人带来轻松愉悦的夜生活。
17街入口处
>同时,高颜值的打卡地点,入场楼梯处绚丽的霓虹灯、大堂的日式古风灯笼、炫彩元素打造的梦幻通道……分分钟拍满256个G素材。
颜值当道的时代,17街入场就把各种网红潮流元素堆起,沉浸式体验+颜值拉满,不愁没有客流。
下楼梯后,可以看到满满日式风 下楼梯后,可以看到满满日式风
>高颜值加持下的17街深夜食堂,在风味上也绝不拉胯。
其中“the secret”、“Snap eats”、“whisky whisky”这三家采用了“酒+小食”的模式。约上三五好友,点上几份小食,在美食与美酒的“佐味”下,感受有好友陪伴,满满轻松的休闲时光。
开业不久,三家店均在大众点评上获得了一致好评。
而“满面二郎系拉面”、“炙屋寿司”、“火炎烧鸟”(烧烤)则都采用日系风格。
尤其是“满面二郎系拉面”,偏偏不走寻常路,一份普通碗有着比“脸”还要大的分量,不再小巧、精致,而是更加追求分量足、味道美。
满面二郎系拉面家一碗面堆成小山
>最特别的是“TON TON”,让食客每次去就像是在开盲盒,以“不确定性”来决定今晚的餐酒菜单,以盲盒的形式为大家带来全新的餐酒体验。
TON TON
>不同于常规商圈10点就关门,整个17街打破了这一束缚,各家小馆营业时间纷纷延长至零时。
而这对华贸来讲,不同寻常。
同牌多店、特色菜兴起、网感增强
最“贵”商圈的“新套路”
这个全国最贵商圈的餐饮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引领全国商圈餐饮风向。
业内人士分析:华贸商圈是全国商圈的风向标。头部商圈的动态对于腰部商圈和尾部商圈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华贸商圈,内参君发现了3个明显的餐饮趋势:
- 同牌多店
即一个品牌在购物中心的多个楼层都开出品牌门店。比如COSTA咖啡,在SKP的1层、2层、4层都有店,比如M stand,在华贸的1层、3层都有店。
KyTtrI北京SKP(左侧建筑)有3家COSTA COFFEE
>同牌多店不仅有这种一个店型连放几楼的情况,还有一个大品牌在商场广开分店的情况。比如大董,5层有徽菜版的“大董 · 安徽厨房”、鲁菜版的“大董 · 京鲁菜”,B1有简单版的“董小味儿”。大董根据不同楼层推出不同变体,扩大品牌和消费者的接触面。
董小味儿
>- 特色菜兴起
2022大众点评必吃榜数据显示,今年的必吃榜出现了多个小众海外口味餐厅。
上海上榜的餐厅中,有一家中东菜餐馆“ELI FALAFEL黎巴嫩餐厅”,还有一家拉美烤肉BARBARIAN餐厅。热门的海外菜餐厅也有增长,全国有53家韩国料理店、53家东南亚餐厅登上今年的必吃榜。
旅游业困局为特色餐饮提供发展机遇,但目前有一定数量的商场中特色餐饮较少。华贸商圈虽然餐饮店数量不多,但特色菜系“面面俱到”,不仅有国内多个地区菜系的餐厅,还有海外、且不局限于日料的多家餐厅。
- 网感增强
曾在华贸商圈工作了超过5年的W女士告诉内参君,如果不说17街是华贸开出来的,她怎么也不会把这张日式赛博朋克风的图片和华贸联系起来。
“华贸从前的餐厅都有一种‘端着’的感觉。”
从前文提到的华贸餐饮“老玩家”照片可以看出,华贸商圈一直想走高端路线,走精致简约风格,色调不求花,不求眼球冲击,而是追求纹理质感。
但从新增17街这一动态可以看出,华贸商圈正在修炼“网感”、社交平台说的“氛围感”,努力挤入年轻人的朋友圈,寻求年龄为10+、20+的消费者。
从短期看,这给商圈带来了新的客流,从长期看,它也在给自己圈中的高奢时尚品牌培养潜在消费者。
总体来讲,发展至今的华贸商圈餐饮已经非常多元:有2000元的高端餐饮,也有10余元的饮品小吃。有各类特色菜、17街居酒屋,再加上华贸商圈原本的“口碑网红”、“风潮人物”,让这个中国最“贵”商圈餐饮,值得一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