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的“茶皇”这个称号,如果按照民间流传的说法,一般是指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就是爱新觉罗·弘历。这位大爷可不仅仅是坐在龙椅上发号施令那么简单,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茶痴,对茶的热爱和推广到了一个皇帝能做到的极致。
< class="pgc-img">>乾隆生于1711年,死于1799年,活了足足88岁,这在古代算是超级高寿了。他个人的生活也是极尽雅致。乾隆对茶的钟情,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的品饮上,他还亲自参与了茶文化的推广和发展。
< class="pgc-img">>你可能想象不到,一个皇帝竟然会提出“咀嚼四顾甘”的品茗方法,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喝茶的时候要细细地品,慢慢地咽,享受茶水在口腔中流转的每一个瞬间,感受那股从舌尖到喉头的甘甜。乾隆这样做,其实是在告诉人们,品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心灵的修养。
< class="pgc-img">>乾隆不仅自己爱茶,还推动了茶艺的提升和茶叶贸易的发展。在他的倡导下,茶叶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改进,比如普洱茶,尤其是宫廷普洱,更是成为了那个时代茶中的佼佼者。这些茶叶都是精心挑选原料,经过精细加工,专供皇宫使用,可以说是茶中的奢侈品。而乾隆本人,也被视为宫廷普洱茶的代言人,进一步提升了茶在文化和社交层面的地位。另外,乾隆也算是一举捧红了西湖龙井,一直火到现在。
< class="pgc-img">>除了品茶,乾隆还喜欢以茶会友,以茶论道,甚至用茶来治理国家,驾驭群臣。在他看来,茶可以养性,可以明志,更可以作为管理臣子的一种哲学。想象一下,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乾隆或许会邀请臣子共饮一壶好茶,一边品茗,一边PUA大臣们,这样的场景是不是逼格很高?
< class="pgc-img">>而且,乾隆皇帝的长寿也常被归功于他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就包括了饮茶的习惯。他在晚年依然保持着清晰的思维和充沛的精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期饮茶带来的养生效果。
总的来说,乾隆作为“茶皇”,不仅仅是因为他对茶的喜爱,更因为他将这种喜爱融入到了生活、文化和国家治理之中,使得茶文化在那个时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00年前,制茶工艺登峰造极的宋氏,与在地方呼风唤雨的袁氏家族强强联合,联姻合并为「乾利贞宋聘号」,成就了当年最强的号级茶庄,与品质最好的号级茶皇。
50年前的香港与东南亚茶圈里,宋聘号是一直是号级茶中价格最高,有价无市的那批,以至于当年最大头盘商南天公司想买来研究时都找不到货,很多豪商大佬也都以收藏宋聘号老茶为荣。
1年前的仕宏秋拍上,一提宋氏与乾利贞袁氏联姻前所制的宋聘号始祖,更是拍出了1380万的天价,打破了百年福元昌的1035万记录,再创普洱老茶价格新高。
如果说号级茶已经是普洱茶的顶峰,那数百年来一直傲立于号级茶之巅的,就是乾利贞宋聘号。文化大家余秋雨形容其为“兼得磅礡、幽雅两端,奇妙地合成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冲击力,弥漫于口腔胸腔。”
号级茶往事专题的第一篇文章,我们就从老茶界公认的茶王之王——宋聘号的故事开始说起。
< class="pgc-img">>手眼通天的袁氏家族
宋聘号的兴盛,与其背后手眼通天的袁氏家族,与家族里的朝廷大员袁嘉谷的权势是分不开的。清代中后期,云南地区时局动荡,起义频繁,袁嘉谷的太公跑到六顺(今思茅、勐海附近)逃难,后来慢慢站稳脚跟,成为了当地的话事人。
1861年,袁嘉谷的父亲德洋公拿着家里给的“三十二金”创业资金,与朋友许寅修和吴定周合开了一家“万庆号”,开始拿着刀枪,押着茶叶,带着马帮走四方。1865年,商业重镇思茅被起义军所攻陷,设在城里的万庆号分号,货物和钱财都被洗劫一空,无奈之下,德洋公只好在还清外债后关停了万庆号。
< class="pgc-img">>1870年,东山再起的德洋公又和侄子一起开了家源庆号,还兼营裕丰茶号,两家商号的经营非常成功,功成名就的德洋公回石屏老家修建了袁家大院,袁氏家族就此发迹,与开始了与普洱茶的不解之缘。
1903年4月, 家族里专心科举的袁嘉谷参加科举,考取了二甲第62名的好成绩,赐进士出身;7月,袁嘉谷参加经济特科考试,十多天后又参加保和殿殿试,荣获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
< class="pgc-img">>大魁天下后,云南人视袁嘉谷为状元,实际上云南历史上是没有出过状元的,但纵观整个清朝,仅开考过三次特科,而袁嘉谷正是第三个特科的第一名,这其实比状元更难得,连清朝重臣,大学土孙家鼐也称其为“国朝第三人”,后来光绪皇帝更是盛誉袁嘉谷为“无双国士“。
考取功名后,袁嘉谷先是被朝廷派去日本考察学务,随后直接任学部编译局局长,1909 年,又被任命为浙江任提学使兼布政使,相当于浙江省的第三把手。
< class="pgc-img">>袁嘉谷上任时,正好赶上鲁迅、许寿棠等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今杭州师范大学)教师的罢教运动,为表重视,袁嘉谷亲自处理了此事,还自任学堂监督(即校长一职)。
学校里还出过一位叫郑鹤春的优秀学生,先后担任过三十多个职位,从政经验丰富,1938年,被南京政府委以重任,成为了云南中茶公司的第一任总经理,为云南茶叶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卓越贡献。
< class="pgc-img">>家里出了个朝廷大员,袁氏家族的实力也迅速膨胀,1908年,袁嘉谷的三哥袁嘉猷任云南总商会董事,代表整个茶帮参与总会工作,并成为家族旗下的乾利贞号总经理,迅速将这家茶庄做大做强。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袁嘉谷虽然没了官职,但家族的影响还在,又是曾为云南人争光的“状元“,官府豪商都非常愿意与其结识。如今昆明文庙街茶帮大门的匾联,就是当年茶帮总部请袁嘉谷题写的,联中的“为十八行省商会开先”,气势宏大,不愧为状元手笔。
(注:联为“京都记华浦游踪莲花菜白竹叶酒清与三五故交乡风话旧,屏阳建茶山盛业玉茗香清金兰谊永为十八行省商会开先。”匾为:“云根文彩”)
< class="pgc-img">>与此同时,袁嘉猷又任石屏州知事,分身乏术的他便辞去了乾利贞经理一职,将茶号的业务交给身兼本地茶帮大总管的弟弟袁嘉璧管理,乾利贞号又进一步发展。
1912年,袁嘉璧当选石屏首届商会的总理后,开始动员云南各地的石屏商人集资修建铁索桥,大大方便了来往马帮的同行,算是当年茶马大道上的大事件。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壮大,袁氏家族与当地的茶帮马帮,官府势力,地方豪强都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仅在袁嘉谷的兄弟里,就有袁嘉乐、袁嘉猷、袁嘉璧等数个茶帮管事,这直接让旗下的乾利贞号茶庄发展为当时最鼎盛的号级茶庄之一。
< class="pgc-img">>强强联合的豪强茶庄
聊完乾利贞号,我们再来简单聊聊联姻前的宋聘号(下称宋聘号本家)。光绪初年,宋吉在思茅创办了宋聘号茶庄,易武崛起后,又将茶庄迁移至易武附近。宋聘号本家的背景远不如乾利贞号,但凭借着宋家精湛的制茶工艺,与诚信至上的经营理念,依然在强者如云的易武茶庄中站稳了脚跟,稳居上流。
当时的易武茶区,也正是以优秀原料品质反超倚邦,成为新六大茶山中心的,而由于缺乏史料,我们无从得知宋聘号本家的发家史,但一定与极其优秀的茶品质量脱不开关系。
< class="pgc-img">>20世纪20年代,宋聘号和乾利贞号都已发展成为易武的大型茶庄,但在未来的经营规划上,两家人都有着各自的担忧:乾利贞号虽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但其生产的茶品质量始终不算尽善尽美,而宋聘号本家的圆茶品质虽然非常好,但家里老人膝下无子只得一女,偌大的家业无人继承,两家正好形成了互补。
1917年,技艺精湛的宋聘号与手眼通天的乾利贞号强强联合,联姻合并为「乾利贞宋聘号」,此后茶品质量上有宋家的严格把关,市场发展上有袁家势力坐镇,两家茶庄变成了一家人,此后发展再无限制。
< class="pgc-img">>遗憾的是,虽然昔日的历史还能够考证,但由于年代太过久远,此前业界发掘并证实的茶品,只有两家两家联姻后所制的“乾利贞宋聘号”,宋聘号本家的茶品始终不见踪影。
直到一年前,香港仕宏才宣布发现了宋聘号本家在联姻前所制的茶品,这也正是那筒创下千万记录的“宋聘号始祖”,筒票上还有些此前从未公开的文字,揭开了一段不为人知的隐秘历史。
< class="pgc-img">>登峰造极的号级茶皇
1917年,两家联姻前后,乾利贞茶号发现市面上冒出很多仿造自己的假茶,由此写就一封有关取缔假冒茶品的卷宗,并通过商务总会来公示四方,支持公道:
【窃茶号在滇创办乾利贞及宋聘号普洱正山茶业,垂六十年。乾利贞以平安如意商标为记,宋聘号以本印内票为记...不谓近有渔利之徒,在各地假造乾利贞及宋聘号伪印、杂茶,希图假冒...为此呈请贵总会查核备案...并祈商务总会钧鉴。】
这封卷宗如果属实,那就说明在两家联姻之前,乾利贞号的商标为【平安如意】,宋聘号本家的商标则为【本印内票】,这也印证了1917年以前,宋聘号和乾利贞号的商标是分别使用的,与后来的“红标宋聘”或“蓝标宋聘”上的平安如意乾利贞宋聘号的商标有所不同。
< class="pgc-img">>于此同时,逐渐发展壮大的宋聘号本家也深受假货困扰,因此在内飞上做了很多防伪手段,比如人工加盖的木雕印章,在印章顶做出45度切角等等。
不过当时的易武工业困乏,印刷时所用油墨只能使用土办法,用当地的各种植物颜料,这也导致了印刷出的文字不够清晰,后来印刷所用的木制印版也逐渐磨损,再加上两个世纪的陈放,上面的文字早就化成一团。
在翻阅了大量古籍和历史文献,并逐一对照茶品诸多细节,这筒宋聘号内飞上的文字才得以浮出水面:「本记字号,历年已久,早经驰名,以来多有假冒,今特元内加票,以示真伪,诸君赐顾请认聘印为记,庶不致悮」。筒标文字为:「本铺在易武山开张,拣提细嫩茶叶,加重尖芽,精工揉造(阳春白尖)发行」。
< class="pgc-img">>由于技术受限,这筒早期宋聘号上并没有什么图样,实际上当年连手工薄棉纸都属于费时费力的“高级货”,很多茶庄的茶品都是裸饼加竹篾包装。而有无复杂图样,也是识别号级茶年份的辅助手段之一,30年代前后勐海崛起,各地资本才纷至沓来,茶庄生产用上了机械印刷设备,各家茶庄的内飞上也出现了各类板式精美的复杂图样。
< class="pgc-img">>聊完这提“宋聘号始祖”上的细节,我们再来看看合并后的乾利贞宋聘号发展情况,20世纪20年代,乾利贞宋聘号开始以生产普洱圆茶为主,茶品远销东南亚,还在香港设立分号(分公司),专门负责海外茶品的销售与经营。
20世纪40年代,掌控云南普洱茶行业的茶帮老人纷纷退休,虽然涌现出了以经理刘子辉为首的刘氏兄弟等新兴势力,但大部分职位还是在袁氏家族里平稳过渡,乾利贞宋聘号依然能享受独一份的待遇。
茶庄内部经营里,年事已高的袁嘉璧退居二线,将茶庄的业务交给了刘氏兄弟,其中刘子辉掌控全局,娶了袁菊英的女婿刘幼青则负责易武与泰国的茶庄生产。
< class="pgc-img">>看到这里,有茶友可能会产生疑问:既然联姻后的乾利贞宋聘号发展更好,那为什么宋聘号本家的茶品会更受欢迎,还一举创下老茶拍卖新纪录?
其实,除了陈期更久,品质更好,以及老茶界崇尚“物以稀为贵”等原因外,联姻前的宋聘号茶品,不仅品质极好,也有着更加深远的象征意义与历史价值。从这个角度看,联姻前的宋聘号本家,就像改制前的勐海茶厂一样,处境虽艰难,仍恪守本心,为我们留下了这些弥足珍贵的茶品。
015年7月27日,广州皇茶苑茶业有限公司经过重重考核,终于正式挂牌广州股权交易中心。作为广州首家、国内屈指可数的上市知名茶企,皇茶苑挂牌这一消息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在茶叶行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标注着皇茶苑终于正式踏入了资本市场。
申报进入资本市场,可以进一步推动企业建立规范的经营管理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融资渠道,不断提高运行质量。出于未来发展前景考虑,广州皇茶苑决定在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从去年开始,皇茶苑正式启动挂牌申报工作,公司也完成了相应的股份制改革,明确了产权关系,具备了申报的必备条件。经层层审查考核,皇茶苑从广州市多家申报挂牌上市企业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广州股权交易中心的审批认证,成为广州市同行业的第一家挂牌企业。广州皇茶苑茶业有限公司通过了广州股权交易中心的各项审核,并挂牌上市,股权代码为896377。
广州股权交易中心作为广东省场外交易市场发展的先行试点和主要载体,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遵循中国证监会对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统一要求,经广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由国有企业控股、市场化运作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作为中国十大茶叶品牌的皇茶苑此次成功挂牌,开创了皇茶苑品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公司开始走向公开、透明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皇茶苑的历史使命是传承中国茶文化,这种传承不仅需要企业去推广茶文化,让公众去体验茶文化,更重要的是,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去更好的传播茶文化。皇茶苑挂牌上市,将推动其经济发展方向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剧皇茶苑品牌经济链的快速转型,为广大加盟商提供更大的平台支持,其意义大于上市本身。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扩建升级,知名度也能得以大大提升。面对整体茶叶市场蓬勃发展的现状,能吸引更多加盟商投入茶叶事业,还能够增强客户信心。
责编:刘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