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的年轻人,开始流行“玩”奶茶了。
霸王茶姬、奈雪、古茗、甜啦啦的杯子和袋子,被网友拿来泡面、泡脚;Manner的外卖箱被当成“离职箱”,被冠名“职场骨灰盒”刷屏社交平台。
奶茶袋子泡脚、奶茶杯子泡面、咖啡箱子离职,可以并称当代年轻人的三大时尚。
这届年轻人为何爱上“魔改周边”?背后透露哪些消费真相?
霸王茶姬走红“文创圈”
Manner“职场骨灰盒”火出圈?
最近,我发现一些茶饮品牌,总是在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意外走红。
比如,霸王茶姬和古茗的杯子,靠颜值经常闪现“文创圈”;甜啦啦的大容量果茶杯子惊现“泡面区”;奈雪的袋子靠结实保温成为“泡脚区”宠儿。
就连咖啡圈的Manner也不能“幸免”,靠高颜值的外卖箱勇闯“离职区”,被网友喻为“职场骨灰盒”。
图片源自小红书博主@莱尼克斯
>是的,这届年轻人开始流行“玩”奶茶了。确切地说,是奶茶杯、咖啡杯以及各种周边。
我注意到,继“奶茶袋子泡脚”之后,#奶茶杯泡面碗#、#用吸管收纳化妆刷#、#一根吸管上全妆#、#甜筒壳收纳化妆刷#等周边改造话题,频繁登上小红书热搜。
单讲奶茶杯改造,就有许多热门视频和笔记,点赞量动辄上万,“魔改”程度让人目瞪口呆。
- 比如,奶茶杯当漱口杯、笔筒、保鲜盒、桌面垃圾桶,甚至可以养花、养鱼,抓蟑螂;
- 杯盖可以插牙刷、放肥皂、放杂物;
- 小料碗可以分装化妆品,奶茶签子可以拆快递;杯套可以别发卡,清洁并晾晒化妆刷和美妆蛋;
- ……
小红书热搜截图
>而前面提到的Manner的外卖箱,也喜提热搜:#离职人标配:Manner箱#。
从网友的晒图和分享来看,Manner的外卖(外带)箱有黑、白两种颜色,上面印着Manner的logo,整体造型走简约风,整箱12杯总容量,一层可以装6杯,9杯起送,箱子不单卖。
这款箱子材质硬挺,容量差不多正好能够收纳一个工位的物件,因此成了离职人标配。
有网友评论:“是离职了请团队喝咖啡,然后再用箱子装东西走人吗?Manner是懂场景营销的。”
图片源自小红书博主@刘小i
>而那些“精神离职”的年轻人,也会拼单买一箱咖啡,备注“给我一个离职箱”,作为心理安慰(身在工位,心已经跟着离职箱一起收拾走人了)。
为了一个箱子买一箱咖啡,为了改造杯子而去买杯奶茶,这种“为了一口醋,包了顿饺子”的现象,虽然听起来有点离谱,却在年轻人中屡见不鲜。
估计茶饮和咖啡品牌都没预料到,这届年轻人,突然爱上产品之外的“配角”了。
< class="pgc-img">>“魔改”爆红背后
年轻人消费观发生4大转变
从这一波“魔改大流行”,我明显感觉到,现在年轻人的消费观和生活态度,较几年前有了很大转变。
1、“搞钱+省钱”趋势下,年轻人消费更为理性。
以前高大上的“精致感”正逐渐丧失吸引力,“精致穷”反而成为流行。消费者更在意性价比和实用性。
奶茶袋子结实、便携,用来通勤很合适。奶茶杯质量很好,扔掉可惜,当笔筒做收纳理所应当。
2、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省事”才是正经事
以“吃”为例,不想做饭的直接点外卖;做饭的为避免多刷碗直接用锅吃;有的一次准备一周食物;还有的更省事,每天吃“白人饭”、吃泡面。
而用奶茶杯子泡面,容量合适,吃完直接扔掉,又少刷一个碗。有的大容量水果茶杯子,既带提手又带盖子,面泡好了拎着不烫手。
“省事”背后是年轻人追求松弛感的生活态度。
3、囤积、收集成常态,“反断舍离”流行起来
后疫情时代,囤积和收集已经成为人们安全感的一大来源。一边买,一边囤,与此同时也激发出改造和再利用的欲望。
我注意到,这两年,社交平台上涌现出许多收集奶茶杯子、袋子和周边的帖子和视频,热度都很高。很多博主的奶茶杯子“多到可以开一个奶茶店”的程度,于是征集广大网友参与改造。
可以预见的是,这种收集和改造行为是并行的。年轻人不会因为杯子多而不再买奶茶,反而会一边改造一边继续购买。
4、他/她们更愿意为情绪和可爱付费
当代年轻人的现状是:在职场“发疯”,靠萌宠治愈。
想“发疯”的心,带火了奶茶“发疯杯”和咖啡“离职箱”,年轻人买的不是奶茶和咖啡,而是一种情绪出口。
职场上吃的苦,靠“吸猫撸狗”治愈,对可爱没有抵抗力。和小动物相关的产品周边总能受到年轻人欢迎,比如星巴克、喜茶、茶百道等品牌的宠物门店成了打卡景点;1点点、沪上阿姨推出的猫窝周边反响热烈;LINLEE林里的猫鸭联名,上市即热销。
——归根结底,情绪价值和体验感更重要了。
< class="pgc-img">>年轻人的需求点变了
品牌能做些什么?
年轻人消费观和生活态度的转变,或将这股“魔改”风吹得更猛烈。品牌可以借这个机会,发掘产品周边的自有特征,引发消费者共情。
- 提升设计感,增加出街、拍照的可能性
Manner“离职箱”出圈的原因,除了实用,外观占了很大因素。大面积纯色搭配极简的品牌logo,简约时尚,很符合工作党和白领阶层的审美。
尤其是“社交平台朋友圈化”的当下,高颜值“离职箱”发到网上也能形成社交货币,增加传播度。
图片源自小红书博主@momo
>我还注意到,一些展示奶茶杯再利用(如种花、收纳)的笔记,经常有网友留言询问,某个好看的杯子是哪个品牌的。把杯子做得有设计感,可以吸引一批“颜控”的新客。
- 做足细节,提升安全性
前文提到的“奶茶杯子泡面”,有人担心不安全。
我从茶饮包材厂商那里了解到,茶饮塑料杯的材质使用最多的是PP,耐高温,可到120℃。纸杯用的是淋膜纸,与方便面的纸桶工艺差不多,理论上用来泡面都是可行的。
另外,我发现网友还很注意杯子的细节安全。有网友就反映,某些品牌杯子边缘光滑,可避免划伤,从而对该品牌产生好感。
保证包材的安全性,从细节见品质,可以俘获一批品质消费者。
图片源自小红书博主@是三元啊
>- 善用场景营销,提供情绪价值
抓住年轻人的品牌,都在提供情绪价值。
Manner“离职箱”的热门话题下面,很多网友表示,“下个月离职就用这个”。
当箱子与离职场景形成强绑定,势必会增加打工人的饮用场景和频次:离职时请同事喝Manner;想“精神离职”的时候也凑单喝几杯。
此时,Manner“离职箱”就成为一种符号,如“发疯袋”“发疯杯”一样,给消费者提供精神抚慰。
以年轻人的情绪需求为出发点,品牌可以创造更多关联日常场景的符号,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 class="pgc-img">>一个杯子、一个袋子、一个箱子,品牌在设计之初或许并没有预想到,它能为消费者带来如此大的情绪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品牌和消费者的互相成就。
有了这一洞察,品牌可以顺势主动制造触动消费者的产品周边特征,以此实现更多互动话题和转化,最终与消费者建立起更深刻的情感联结。
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湖南禁毒”(ID:hunanjindu)、“深圳大件事”(ID:nandusz)、“深圳市场监管”(ID:SZMQS_CN),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科普
最近市场上出现了外包装成
“奶茶杯”“星球杯”
“可乐罐”等的玩具
受到不少年轻人欢迎
光看下面的图
你是不是以为
是什么好玩好吃的新产品
并且萌生试试看的想法
↓↓↓
< class="pgc-img">>千万打住!
这些五颜六色、名字可爱的东西
并非真的玩具
而是“三无”电子烟的变装
“三无”电子烟藏进奶茶杯可乐罐
迷惑未成年人!
近日
深圳市场监管局发布提醒:
“三无”电子烟藏进奶茶杯可乐罐
迷惑未成年人!
< class="pgc-img">>深圳市场监管局提醒:
这些一次性电子烟不仅外观亮眼,还有多种口味可供选择,对校园里的未成年学生很有吸引力。虽然是一次性,但里面却有15毫升的大容量烟油。
< class="pgc-img">>这些电子烟外包装都未注明生产厂商名称、地址和生产日期等信息,实为“三无”产品,所以背后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有人吸完就反映“吸了一口就想吐”。
电子烟危害很大,主要成分跟传统香烟一样,都是尼古丁,青少年吸食电子烟可能会成瘾,最后转变为传统烟民的概率会更高。而且未成年人的大脑发育还没有成熟,会对大脑造成更大的伤害,引发其他问题。
< class="pgc-img">奶茶杯电子烟的包装无中文标记
>不仅如此,这种“电子烟”
被不法分子掺入了四氢大麻酚
或合成大麻素类新精神活性物质
对人体危害极大!
普通电子烟斗对身体有害
更别说含有毒品成分的“上头电子烟”
“上头电子烟”比传统毒品大麻
更具有成瘾性和迷惑性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广东禁毒
>多地监管出击查处非法电子烟
业界呼吁:彻查“奶茶杯”这类非法产品
自监管政策落地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对电子烟生产、销售的规范检查和案件查办,打击“奶茶杯”等非法一次性电子烟产品。
据报道,2022年11月,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查处了辖区内店铺销售非国标水果味电子烟行为,并联合深圳公安部门,理清上下游生产销售链条,查获源头公司生产销售非国标水果味一次性电子烟共计229万支,涉案金额超过3.8亿元。
2022年12月,宁波市公安局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支队联合宁波市烟草专卖局及下辖的宁波慈溪公安、烟草部门,在广东公安、烟草部门配合下,在慈溪、深圳、东莞等地同步实施。现场抓获犯罪嫌疑人17名,捣毁生产窝点9处,查获假冒电子烟及“奶茶杯”“可乐杯”等新型电子烟共7万余支,涉案金额超3000万元。
除监管部门雷霆查处外,有律师提醒,如消费者使用“奶茶杯”等非法水果味电子烟产品后,出现身体不适,经营者还需承担高额的民事赔偿责任。
目前已有前车之鉴,据报道,一云南店主向消费者销售总价1000多元的“奶茶杯”电子烟,后者使用后产生身体不适,联系厂家无果后,认定店主出售“三无”产品,要求门店进行10倍赔偿。
对于“奶茶杯”的监管执法,不少店主表示支持。有电子烟销售门店告知课题组,非法三无产品的流通扰乱着市场的规范发展。
“‘奶茶杯’等非法产品在 ‘黑市’中流通,会诱导不知情的消费者进行购买,不仅对我们合法经营的商铺带来不小冲击,也无法对消费者的健康保障。希望监管部门可以彻查‘奶茶杯’这类非法产品的生产销售链条,保障合法商户和消费者的权益”,一店主表示。
某电子烟品牌负责人认为,电子烟企业的责任是要遵循整个行业经营的规范。“非法三无产品产品既破坏了市场秩序,又侵蚀了国家税收,还给公众和未成年人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从业人员应自觉抵制非法产品,守好经营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