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嫌贵怎么办?这是很多老板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这个问题看起来不大,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带来大问题。
顾客认为贵了,产生了吃亏心理,消费体验很差,下次再也不来了。顾客认为贵了,还会到处宣扬店家的东西太贵、太坑,在这个裂变传播的时代,比口耳相传的速度要快得多、广泛得多,个别人的负面评价影响力,比过去要大得多。
< class="pgc-img">>对于顾客嫌贵这个问题,不能单纯地就事论事,而应当站在更高的高度上来看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来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1、顾客为什么会嫌贵?
2、怎么让顾客根本不嫌贵?或者怎么让顾客觉得就应该这样贵,贵得合理?
3、应对顾客嫌贵的话术
这三个问题回答好了,才能说是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顾客为什么会嫌贵?
1、拼低价的整体环境下,顾客嫌贵的心理很容易彰显。尤其是电商发达的今天,有淘宝、外卖平台,还有拼多多,导致商家竞相比价。不怕做不到的低价,只怕想不到的低价,9.9就能包邮。拼多多甚至干了连无敌城管都干不了的事,那就是干掉了地摊。这样的环境下,顾客都奔着低价去,对低价习以为常,自然很容易产生嫌贵的心理。
2、店家的商品价格确实标得太高,价格和价值偏离比较大。有些富有情怀的商家,喜欢自我欣赏,在缺乏爆品和成熟品牌的情况下,不顾市场实际,标的价格超出顾客的心理承受能力。顾客又不是傻子,他们当然会货比三家,自然会嫌贵。
< class="pgc-img">>3、忽视价值谈价格。有些商品价值不容易体现出来,或者迟缓地体现出来,但高价格却极其刺目,两相对比下,顾客嫌贵就很正常了。比如顾客到饭店点了一个鱼头火锅。鱼头按斤称,价格是80元每斤,顾客一听就觉得贵。但是,顾客却不知道,这个鱼头来自于天目湖,商家挑选的鱼头都在一斤以上,纯天然,无污染,营养价值高,而且来自新鲜活鱼。这些价值顾客难以第一时间体会到,却会在第一时间体会到高价格。
4、总会有人嫌贵,不可能所有人都觉得便宜。一道普通的西兰花炒肉丝标价40元,贵不贵?对于工薪阶层,当然会觉得贵。但对于一些大酒店的顾客来说,那就不觉得有多贵了。所以,有人嫌贵,那属于正常,但如果你的主流消费人群嫌贵,那就是个问题了。
5、店家给顾客的心理预期是价格很低,结果却并不是那么回事,很容易超出顾客的心理预期。你发的宣传单上标明开业酬宾一折优惠,结果到店里一看,只有寥寥几个产品打一折,其他产品价格都是打七折、八折,顾客不但嫌贵,还会觉得上当。
6、商品附加值太低。商品的价格主要决定于附加值,而不是成本价值。如果附加值低了,价格就会显得高。单纯卖产品的成本价值,却没有卖出附加价值,顾客很容易会觉得贵。比如,一串佛珠也就是几十个小木珠,如果标价一万元,顾客当然会觉得贵。但如果商家让顾客相信这串佛珠曾和佛骨舍利放在一起一天一夜,接受佛光加持,而且总量只有十串,顾客就会觉得一万一点都不贵了。
< class="pgc-img">>二、怎么让顾客不嫌贵,或者怎么让顾客觉得就应该这样贵?
顾客不嫌贵,那是一种被动接受的态度。而顾客认为就应该这样贵,那是一种积极接受的态度。两者虽然都是不嫌贵,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1、多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品牌、名气、口碑、背书、功能、网红、明星、营养、故事等等,这些都会提升商品的附加值。商家能把其中一项做起来,并且让顾客深信不疑,价格就会水涨船高。
比如海底捞,凭借超级服务这一项附加值,就让品牌名声远扬,标高价,上市。
比如,某位创业者开了家面条店,这种店,如果只卖面条,那根本就卖不出什么价。价格稍高一点,顾客就会嫌贵。但如果这个店借用某网红的名头,主打越南特色面条、米粉,就会产生明星效应和地方特产的吸引力,这就是附加值。这时,就算价格比周边的竞争者贵一些,顾客也会买账。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现在大多数店家都是随波逐流,不得不走薄利多销、拼价格的路,却不敢走增加附加值提价的路。走薄利多销、拼价格的路,顾客嫌贵的心理并不一定随之减弱。因为顾客对店家的心理预期降低,价格就算是降下来,但与更便宜的相比,仍然显得贵。
2、多注意培养中高端客户群。如果你的经营方向主要面向中高端,并且提升对他们的服务,增强用户粘性,让他们成为忠实的顾客,嫌贵的顾客就会大幅减少。而如果你的顾客面向低端人群,他们每月收入两三千,交了房租和话费,基本上就是月月光。这样的顾客,能省一两块都是好的。你的商品价格稍涨一两块,他们也会敏锐地发现,大喊太贵。
不要想着服务所有的人,你只要服务好那些你涨价也不嫌贵的用户就行了,那些人才是你最忠实的顾客。
< class="pgc-img">>3、强调价值,不要强调价格。有的商家虽然产品的价值不错,附加值也比较高,但是却羞羞答答,闷在葫芦里面摇,不敢大张旗鼓地宣传。却不停地在价格上做文章,今天一个特价,明天一个优惠。当然,做价格优惠活动是应该的,但这里面有个强调“价值”,还是强调“价格”的问题。过于强调价格,必然淡化价值。强调价值,才能淡化价格。嫌贵的人,都把目光集中到价格上,而不是价值上。所以,要想让顾客不嫌贵,除了要有高价值,还要宣传、强调高价值,引导顾客注意力。比如,强调店铺活动的有趣性,营造神秘感,强调产品的品牌、背书和明星效应,强调产品针对痛点的功能性,养生、营养、治疗等等。
三,顾客嫌贵的话术
1、对于看起来有身份的顾客,抬高其身份。“一分价钱一分货,您这样身份的人,东西不能将就用差的,这个产品质量好、功能强,价格并不算贵。”
2、对于看起来生活拮据的人,要强调价格的弹性小和优惠。“我们的产品价格成本比较高,定这个价位是为了走量,刚刚超过成本价。”“如果您实在想要的话,我再跟店长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再给您点优惠。”
3、多强调附加值,引导顾客多看价值。“我们的产品运用了黑科技,行业内领先”、“我们的产品是某大明星代言的,大品牌”、“价格是您唯一考虑的因素吗?”“您对价格很关注,那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要定这个价(介绍产品的功能、品牌、原料等等)。”
4、与更高价格的产品进行对比。“您觉得这款产品很贵吗?这是同类产品里最便宜的,你看这一款,同样的功能,价格要高两成。”“这个产品,您可能已经考察比价过了,这个价格并不算高,而且我们还有礼品赠送。”
5、 如果顾客要求降价,就要同时改变其他附加条件。让顾客觉得损失那些重要的东西,不如保持原价。比如说延长交货时间、减少某些服务、增加单批订货量而适当调整价格,从而让客户感觉到自己的价格体系是很严格、很科学的,以便促成成交。
< class="pgc-img">>6、多强调时间的紧迫性。“今天我们做活动,六折优惠,明天回复原价,您正好赶上了。”“我们这家店刚开业,作为开业酬宾活动才搞这个活动,其他店没有这样大的优惠。”
7、消灭顾客调价还价的念头。“对不起,我们这个店一律不还价。不过,如果您真心想要,我可以做主给您一点赠品。”
8、强调价格和价值的对应性。“一分价钱一分货,便宜无好货,您选的这款产品是新上市的产品,功能齐全,市面上卖得很火,货好价格就高一点,您说是吧?”
9、与顾客保持同理心。“这个价格,您说贵了,我也能理解,谁都想买对的,不想买贵的。不过,如果您了解了这个产品的性能,就不会嫌贵了。”
>小新闻客户端10月17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何晓波 摄影报道)日前,“烟台民意通”热线6601234接到市民郭先生反映,称他在黄渤海新区一家海鲜饭店就餐后,结账时发现5人竟然消费了1500元,怀疑该饭店有欺诈顾客的嫌疑。
10月13日,记者联系上郭先生。据其介绍,事情发生在10月7日中午,他和朋友一行5人来到位于黄渤海新区秦山路的一家海鲜饭店,点了螃蟹、黄鱼、蛏子、海肠等8种时令海鲜菜品及面食,待吃完饭结账时发现共消费了1568元,打折后付了1500元。
5个人吃一顿饭怎么收费这么贵?郭先生仔细查看结账的小票时被告知,螃蟹、黄鱼、海肠都是相对价高的海鲜,其价格依据“双节”市场价格进行调整。对此,郭先生认为店家在他点菜前没有明确告知,怀疑其存在欺诈顾客的嫌疑。
是欺诈,还是有误会?记者随后来到这家海鲜饭店进行了采访。该店主营海鲜,在海鲜点菜区摆放有价格不等的螃蟹、帝王蟹及其他时令海鲜等,每个菜品上标明了单价。对于发生的这起消费纠纷,饭店前台服务员承认确有此事。但是她解释,该店所有的菜品都是明码标价的,客人点什么菜,饭店就提供什么,不存在欺诈一说。该服务员说,当时小票显示应收1568元,最后还是给客人打了折,只收了1500元。
市市场监管局黄渤海新区分局市场监管执法人员介入调查后,郭先生承认该店确实是明码标价,这些菜品也是他们消费的,主要是因结账时抱怨一声“消费有点贵”,引起服务员的反感,加上第二天去饭店附近取车时被收了停车费,所以心里就积了些怨气,便怀疑店家在个别高档海鲜菜品上秤称重时做了“手脚”,让自己“花了冤枉钱”。
对此,该饭店负责人滕先生表示,作为饭店经营者,必须诚信为本,所有菜品都实行明码标价,不存在欺骗顾客一说。海鲜在上秤时,他要求点菜员“如果客人怀疑称重有问题,可以当场查验,或者由客人取消该菜品”。
在市场监管执法人员的协调下,滕先生为服务员的说话态度等问题,诚恳地向郭先生表达了歉意,双方最后握手言和。市场监管执法人员表示,本起纠纷就是双方信息沟通不畅引发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怀疑有问题时,应该做到理性沟通,而商家只有做到诚信无欺、热情待客,才能顾客盈门。
责任编辑:赵璇
审校:高涵
关注本公众号后回复数字1—6:即可获得“行业趋势、门店管理、员工激励、岗位职责、逼单技巧、电话邀约...”等内容,已覆盖99%的家居建材干货内容。
做销售,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什么?
——“太贵了。”
像条件反射一样,客户问:“这个多少钱?”
无论销售人员报出什么样的价格,客户都会说上一句“太贵了。”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太贵了”的错误解法 ?
每当听到“太贵了”三个字,销售人员就会紧张起来,反复想我该怎么办。
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销售人员的回答都是错误的。
经典错误有三种:
1.“这是老板定的价格,我也没办法!”?
这个回答,只会丧失让人谈下去的欲望。不要觉得把老板拿出来做挡箭牌就会有用,相反,客户会觉得你不仅不专业,也没有诚意要把生意谈成。
2.“这已经是打过折的价格了,很便宜了。”?
这个回答更是让人反感,敏感一点的客户甚至都在想你的意思是“打过折你都还嫌贵,买不起算了”,客户当然会选择放弃。
3.“先生,我给你便宜点吧。”?
就像中国人每天见面都说“吃了吗?”一样,客户说“太贵了”,是一种下意识的习惯。也不是真的要你就价格问题长篇大论。客户嫌贵,还没有流露出非常强烈的购买欲望,你就说便宜点,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客户咬住了不放,一而再,再而三的压价;二是客户会产生对销售的不信任感,随口一问就便宜点,他觉得产品价格好像非常不稳定,也会对产品本身的品质产生怀疑。
顾客抱怨产品价格太高的时候,你并不需要就价格高低和客户纠缠,你要做的是告诉他为什么是这个价格,这个价格设置的原因是什么。客户本身想要的也不是便宜,而是觉得便宜。
“太贵了”的正确解法 ?
客户说“太贵了”,正确的解答方式有2种,核心都是“对比”二字。
1. 同类产品对比法
同类产品对比的常见话术有:“xx牌子现在的价格是xx,我们的产品已经比他们要便宜了。并且在xx方面我们更加……”;“我们的价格比xx要贵一点,但是,我们跟他们相比……”等等。
比较是个非常好的办法,但是做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比要保证合理性,双方要基本在同一个层次,如果不是的话,对比不仅没有什么说服力,还会让人觉得反感。
我曾经见过一个销售,顾客问了一款手包的价格,要三百块。客户说了句“太贵了”,销售当时回答她“LV的包有的还十几万呢,这包很便宜了好吧。”顾客二话没说就走了。
这显然是把顾客气走了,十几万和三百相比确实很便宜,但是二者根本不在一个档次,这样对比,难怪顾客要生气了。
2. 平均对比法
这一种对比方法是放弃同类产品的对比,是用使用时间和效果来对比。比如说“xx产品假如你使用一年,你每天都用,每天才几块钱。xx虽然要便宜一些,但平均到每天也不过是几分钱的差别,但是,我们的使用效果比那个好很多,使用寿命也更长,比较下来,这一款才是最省钱,使用起来也是最舒服的。”
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的时候,考虑的点最重要的不是价格,而是产品的品质,产品的售后服务,最后才是价格。
创意家居生活通(cyjjsht)
?关注后回复:“卧室、餐厅、客厅、卫生间、厨房、衣柜、阳台、玄关、背景墙、儿童房...”等相关内容,已覆盖99%家居装修的内容。
随机应变,抓到痛点
产品品质足够胜过同类产品,售后服务也没有问题,话术更没有问题,但为什么有时候还是不能成交?这是因为,还缺乏了随机应变和没有找到用户的痛点。
举个例子:
张太太想买个电饭煲,来到商场,销售人员热情的招待了她。一眼看中一款,但一看价格,她就说:“太贵了,能不能便宜点?”
销售人员按照标准话术说:“我们的产品不贵呀,采用的是最新的技术,和同类产品相比有六大优势,非常的节能,每个月电费都能比普通电饭煲省下不少,并且这个价格在同类产品中已经是最便宜的了。”
张太太摇摇头,不就是一个电饭煲吗?800多还不贵?我还是到其他家去看看吧。
可是正如那位销售人员所说,张太太逛了好几家,不是看不中就是价格不满意。她几乎要打消购买电饭煲的念头了,决定去最后一家看看。
这一家的销售热情招待了张太太,在张太太表示“太贵了“之后,没有继续强调自己产品的优势,而是问道:“您家里平时几个人用餐呀?”
张太太:“也就四五个人吧,所以我想买个大点的。”
销售人员:“那您一天做几次饭呢?”
张太太:“平时上班离家远,晚上做一顿吧。”
销售人员:“我建议您可以购买以这一款电饭煲,这款电饭煲可以连接移动终端,您早上出门的时候将米放好,下班前,在单位打开手机就可以遥控蒸饭,回到家就能吃上了。平时上班累了一天,离家远肯定也饿了,还得等饭熟,挺辛苦的。与同类产品相比,这也就贵个一两百块钱,但省多少事儿呀。”
张太太一听这个,有点动心,但还是觉得太贵了,就问:“价格方面还是太高了,能优惠点吗?毕竟只是个电饭煲。”
销售人员:“优惠肯定有,但这款产品已经是我们的促销产品,卖的非常火,已经是折扣价格了,要不然这样,我店里的其他产品您看看有需要的吗?我也给你个同样折扣优惠。”
结果,张太太不仅买下了这款1000块的电饭煲,还购买了计划外的另一款产品。
张太太去的第一家店,销售人员的话术和解法没有问题,但错就错在,没有搞清楚张太太的痛点在哪里。那一款电饭煲确实功能强大,但节能其实并不是张太太最想要的。一味的强调自身产品的优势,和同类产品作对比,但依然没能让张太太感受到“划算”和“舒适”,当然也就没能成交。
技巧是死的,但人是活的。话术要学起来,但是照本宣科的话术,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要想成为优秀的销售还需要学会活学活用,随机应变。
点击“阅读原文”领取《导购话术86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