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之名#
对联,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在文人墨客间流传甚广,成为了他们茶余饭后的雅谈,更在民间百姓中深受欢迎。无论是店铺开张、喜结连理,还是庆祝新生、祝寿延年,人们皆以对联的形式来表达喜悦与期盼,寄托着对生活的美好愿景。甚至在古时的征婚之事上,对联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以宋朝年间的一段佳话为例,张员外家财万贯,朝中为官,人脉广泛,堪称一方名门。家中独女,自小便被视作掌上明珠,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精。待到年方二八,已是出落得亭亭玉立,风华绝代。古语有云:“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张小姐的婚事自然成为了家中的头等大事。
< class="pgc-img">>然而,张员外虽家境殷实,上门提亲者众多,却难寻佳婿。那些纨绔子弟,在张小姐眼中不过是些不学无术的浮夸之徒。于是,她灵机一动,决定以对联征婚,期望能觅得一位才貌双全的如意郎君。上联一出:“白头翁,牵牛耕熟地。”这看似普通的句子,实则暗藏玄机。其中“白头翁”、“牵牛”和“熟地”皆是中药之名,且连读之下,仿佛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牵牛耕地,意境深远。
众人苦思冥想,无人能对出下联。就在众人以为这场文雅的征婚即将告吹之际,一位穷秀才挺身而出。此人才华横溢,却因家道中落而生活拮据。他略一思索,下联脱口而出:“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下联中的“天仙子”、“相思豆”和“红娘”同样是中药名称,且与上联相映成趣,读来韵味无穷。张小姐对这位穷秀才的才情大为赞赏,遂与父亲商议,决定下嫁于他。最终,二人择吉日良辰,喜结连理,成就了一段佳话。
< class="pgc-img">>明朝时期,有一位守寡的妇人,因丈夫早逝而孤身一人,形单影只。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女子的生活往往与男子的存在紧密相连,一旦失去了依靠,她们便如同落叶般飘摇不定。随着年关的临近,家中贫困如洗,她站在空旷的庭院中,随口吟出了一个上联:“一人一碗一口锅”。这副数字联以“一”字三次重复,巧妙地展现了她的孤独与贫困。
对联的魅力在于对仗工整,而这位妇人的上联无疑为对出下联增加了难度。就在这时,一位才子恰巧路过,他听闻了上联,心中一动,随即以同样的重字手法对出了下联:“缺吃缺喝缺老婆”。下联的“缺”字三次出现,不仅与上联的“一”字相映成趣,更巧妙地表达了才子自身的单身境遇,引人深思。
< class="pgc-img">>这对对联的巧妙之处,不仅在于语言的优美和工整的对仗,更在于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才子与寡妇因对联而结缘,最终喜结连理,成就了一段佳话。这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故事,更是对联文化魅力的体现。
对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能陶冶性情,还能在不经意间为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在这对才子佳人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对联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事还得从去年说起,那天家里的炒锅漏了,我老公就去市场上买了一口新的炒锅,我一看这锅可真好,铮亮铮亮的,再看看那口旧锅不仅漏了,锅底还黑乎乎的清也清不干净,直接扔垃圾去了。我由衷的夸奖了老公几句,说才花五十块钱买这么好的锅,老公也挺得意。
从此以后我每天就要用这口锅炒菜了,我的苦日子也来了。不用不知道,一用才知道这锅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重,每次炒完菜往盘子里盛菜的时候都很费劲,一个胳膊几乎举不动,只能咬着牙硬撑那几秒钟,快速的把菜扒拉出来。从灶上放水槽里刷锅,我就得用两只手举过来举过去,很是费劲。本来想着,可能是我缺乏锻炼,总不能连口锅都端不动吧,也许时间长了,练着练着就能端动了。
就这样将就着用了大半年了,在这期间我也总抱怨,说这口锅哪儿都好就是太重了,老公也说过好几次把它换了,再买个轻点的,闺女也说让我换个轻的。看着这么好的一口锅,我就是不舍得换了它。
终于有一天,我的手腕开始疼了,难道是天天端这锅累的?我又开始唠叨这锅太重了,那天给闺女打电话说手腕疼,可能是端这锅累的,闺女接着就数落我说:“早跟你说换个锅你就是不听,你不是舍不得那个锅,你就是心疼那几十块钱。你说你,本来几十块钱就能解决的事,你非要让自己受大半年的罪,手腕都废了,还不快点换了它”。我当时一下子被闺女的话惊醒了,是呀,几十块钱就能解决的事,我为什么非要让自己受罪呢。于是挂了电话,我立马去市场买了一口轻巧的炒锅,到现在用了一个多月了,我的手腕也不疼了,做饭也不唠叨了。
人啊,有时候就是脑子不开窍,遇到问题不知道变通,让自己受罪。看来以后还得多向年轻人学习。
月7日,西藏代表团举行的开放团组会议上,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巴青县江绵乡坡荣塘村党支部书记其德代表讲述了一口“高原锅”的故事。
其德所在的村海拔4500米左右,做饭离不开高压锅。但由于西藏普遍使用的压力锅压力标准都是针对平原地区的,难以满足高原群众的烹饪需求。
“在我的家乡,水的沸点仅仅85度,煮饭做菜不易熟、熟得慢、不新鲜一直是困扰牧民群众的生活难题。”其德说。
小小高压锅,牵动百姓民生。
2022年春节刚过,西藏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在基层调研发现,高原群众普遍面临“一口锅”的烦恼,普通高压锅存在操作程序复杂、烹饪压力不足、功能较为单一、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吃饭是群众的头等大事。雪域高原掀起了一场“炊具革命”。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好看、好用、价廉物美”——西藏自治区党委要求经信部门按照这样的原则,紧扣群众需求,抓紧研发推广高原型压力锅产品。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方红代表,2022年曾任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他回忆说,当时接到任务后,经信厅迅速成立工作专班,组织行业协会、龙头炊具企业联合研发攻关。2022年3月份立项,3个月后便拿出研发产品。
“大家争分夺秒研发测试,这口高原型压力锅,可以说是汇聚了整个行业的智慧,获得了18项技术专利。”王方红说。
2022年11月20日,年产100万只高原专用压力炊具项目在西藏顺利建成投产,随后在全区逐渐推广。
2023年秋天,其德家里用上了这款新型高原高压锅。“我很喜欢这个高压锅,功能多、操作简单,做出来的菜味道更好。政府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我们感到非常幸福。”
如今,其德所在的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新式高压锅,有的还用上了高原蒸箱、高原烧水壶等。
西藏经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近50万个西藏家庭用上了本地生产的高原炊具,近百万人从中受益。
一口小小的锅,从研发、生产到群众用上新产品,不到一年时间。如此高效,正是因为党和政府站在老百姓角度看问题办事情,把小小高压锅当成大事来办。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注重以发展思维看待补民生短板问题,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里面蕴含着民生发展智慧。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好民生,考验政府的能力和水平。
西藏“一口锅”的故事启示我们,从群众期盼中寻找切入点,做好民生小事不仅能为百姓纾解“痛点”,还能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比如,目前新型高原炊具在西藏供不应求。去年西藏自治区专门发文指导高原炊具产业发展,让“小”炊具“烹”出大产业。不仅如此,针对百姓反映较多的供暖、供氧到高原型日用小家电需求,西藏正在因地制宜谋划发展更多高原轻工产业。
在拉萨市一家工厂内,工人在电器装配生产线上作业(2022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荻潇 摄
市场有需求,经济增长就有空间。
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截至2022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7.7%,意味着还有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尚未市民化;这些都将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带来巨大需求。
翻开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用了较长的篇幅来部署“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培育发展县域经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完善地下管网……这些新举措瞄准百姓身边事,蕴藏发展新机遇。
更好运用发展思维解决问题,从满足百姓美好生活需要出发,从企业和百姓的期盼中找准着眼点、发力点,就可以更大汇聚各方面合力,最大程度上释放经济增长潜力。(记者韩洁、陈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