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敏文《零售的哲学:7-Eleven便利店创始人自述》 豆瓣8.0分
想着怎么挣钱的,都昙花一现;想着怎么帮助人们过上更好生活的,都成就了商业帝国
2.田口香世《零售的本质:7-Eleven便利店创始人的哲学》 豆瓣7.8分
零售的本质就是站在顾客的立场进行需求链管理
3.铃木敏文《零售心理战》 豆瓣7.5分
不要为顾客着想,而是要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
4.迈克尔·利维 《零售管理》 豆瓣9.4分
零售管理的最佳入门指南
5.巴里·伯曼 《零售管理》 豆瓣8.0分
恩,这是一本教科书……
6.孙菊剑《服装零售终端运营与管理》 豆瓣7.5分
服装开店一条龙,从市场、选址、店内布局的设计、货品的盘点,到人员的招聘。
7.昂德希尔 《顾客为什么购买》 豆瓣8.2分
要是哪个朋友去开家超市 我一定推荐读。
8.凯文·梅尼 《权衡——你的产品要的是体验,还是便利?》 豆瓣7.5分
全书200多页都在阐述标题那一个论点……
9.尼尔·雷克汉姆《销售巨人——SPIN教你如何销售大订单》 豆瓣8.7分
老是觉得销售和泡MM,似乎有不少相似……
10.布兰德斯 《只放一只羊——零售大王阿尔迪战胜沃尔玛的11大秘密》 豆瓣7.7分
一家非常克制的百货超市。
11.迈克尔·R. 所罗门 《消费者行为学 》 豆瓣8.2分
有人曾经是抱着它去考试的。
12.黄铁鹰《海底捞你学不会》 豆瓣7.2分
海底捞,你可以去日天了!好想去吃……
13.菲利普《当餐饮经营遇上了创意》 豆瓣7.4分
让自己的与众不同成为一种品牌。
14.吉田文和 《完全餐饮店》 豆瓣8.3分
桌子椅子怎么摆,都说的头头是道
15.《品类管理实战》 豆瓣7.2分
零售品类管理大纲性书籍
16.高勇 《啤酒与尿布——神奇的购物篮分析》 豆瓣7.4分
一切都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
17.绪方知行 《7-ELEVEN零售圣经》 豆瓣7.6分
我推荐给了开小超市的亲戚……
18.铃木敏文《巷口商学院》 豆瓣8.0分
真正的学院就是街头巷尾,真正的老师就是三姑六婆
19.绪方知行《经营的原点》 豆瓣8.3分
以顾客为导向的便利店战术分析
20.沃尔特斯 《库存控制与管理》 豆瓣8.0分
可以对进销存系统有个更好的了解。
21.王蓁《终端为什么缺货》 豆瓣7.5分
你不认识的那个字,读“zhen”,一声的!
22.丹尼·迈耶 《欢迎光临》 豆瓣8.2分
不仅是关于餐馆的,更是关于如何了解一个生意的。
23.铃木敏文《7-ELEVEN经商之道》 豆瓣7.8分
还挺想念湾湾小七店里的茶叶蛋的……
24.铃木敏文《我的零售人生》 豆瓣7.6分
前面好像一直没说,铃木是日本7-11创立者啊!
25.铃木敏文《想法No.1》 豆瓣7.7分
我已经不想多说什么了……
26.柳井正《一胜九败》 豆瓣7.4分
你还记得那年三里屯试衣间里的爱情吗?就是那个优衣库的发家史。
27.松下幸之助 《经营沉思录》 豆瓣8.3分
我的思想好像始终到不了这个高度……
28.大久保恒夫 《世界最赚钱零售店的经营课》 豆瓣7.0分
零售行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
29.格林 《我爱零售:美国零售连锁巨人的财富智慧》 豆瓣8.1分
零售是最体现细节的地方 什么东西做到极致就是艺术了
30.Laura Rowley 《低价不是法宝——零售骄子塔吉特如何分庭抗礼沃尔玛》 豆瓣7.5分
印象里在中国没见过他家的分店啊
31.里克·希格尔 《零售店管理》 豆瓣7.8分
零售行业的方方面面,零售行业的细枝末节
32.新川义弘 《服务的细节——新川服务圣经》 豆瓣7.2分
餐饮店员工必学的52条
33.宇野隆史 《会切西红柿,就能做餐饮》 豆瓣7.7分
一位长者爷爷在分享自己开居酒屋的心得
34.林总 《饺子馆和高级餐厅,哪个更赚钱?》 豆瓣7.6分
通过一个故事对基本面的财务知识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
35.王绍强 《餐饮中的设计》 豆瓣7.6分
80个与餐饮相关的室内设计、标志设计、菜单、包装、名片、餐具的最新项目
36.比尔·毕晓普 《怎样卖龙虾》 豆瓣8.3分
神奇的麦克大叔~
>“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开放”的餐馆与个人:
评克里斯托夫·里巴特《在餐馆里》
文/赵易安
刊于《上海文化》2024年3月号
自20世纪的文化转向以来,饮食研究一改其在西方历史和文学研究传统中的边缘地位,不再被视作“时髦的消化不良”,转而成为管窥人类文化和物质发展进程的重要切入点。对食物及其相关行为的论述相继出现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研究中,在以格奥尔格·齐美尔、玛丽·道格拉斯、西敏司、阿洛伊斯·维尔拉赫为代表的学者笔下迸发出新的生机。这些学者或以饮食的规则和程式揭示普遍进食形式的源头,或借助食物的二元分类诠释人类的思维本质,或通过特定食物解析文化建构过程中政治经济力量的作用,或从饮食功能出发考察跨文化交际的不同阶段。可以说,饮食正作为“整体性社会现象”在文化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同于以往严格遵循学术写作范式的饮食研究作品,德国帕德博恩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夫·里巴特所著的《在餐馆里:知识分子与“现代之腹”的养成》介于纪实小说与社会科学文献之间,以精心的编排和丰富的文本材料为读者系统全面地呈现了全球视野下餐馆的演变历程以及身处其中彼此联结的不同个体。里巴特的研究方法遵循了阿尔布莱希特·科朔克确立的叙事学理论,抹去了传统意义上事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将从美食评论、菜谱、传记、报道、小说等文本中截取的片段汇集在一起,借助特殊的生产力和现实构成力来反映文化的自我变迁,作者本人也在末尾处表明,自己“完全相信故事本身的力量与蒙太奇的效果”。
《在餐馆里》
克里斯托夫?里巴特 著
叶瑶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里巴特的笔下没有统一的主角和特定的发展线索,读者只能跟随纷繁复杂的历史细节和人物活动,与餐馆这一场所一同目睹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同样是遵循时间顺序组合大量碎片化事件,里巴特并未选择像弗洛里安·伊利斯那样简单以月份来划分章节而是结合餐馆发展史和饮食习惯变迁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呈现出围绕餐馆这一特殊公共空间的“四道式”文化盛宴。第一部分勾勒出1945年之前餐馆由在巴黎诞生到遍布世界的逐步壮大阶段,第二部分聚焦战后经济低迷和粮食匮乏背景下因受到阻碍而停滞不前的餐馆,第三部分描绘后工业化时代下餐馆作为多元文化交汇点的蓬勃发展。在第四部分,前文相互独立又彼此照应的碎片化叙述在作者的总结中得到进一步的阐发。厨师与招待员、评论家与研究者的感知缠绕交织,主位和客位的视角纵横交错,使得哪怕非专业的读者也能充满兴致地在畅快的阅读体验中了解现代餐馆空间的演进,本书能够从四百余部作品中脱颖而出并获得莱比锡书展大奖的提名便是最好的佐证。
里巴特所定义的餐馆极为宽泛:“一处公共场所,依据预先确定的价格,可以在其中吃饭,无论时间早晚,无论想吃什么,想吃多少。”这一定义恰好照应了欧洲餐馆的起源,即为确保能够在营业时间内随时为顾客提供滋补肉汤而在巴黎开设的汤铺。诞生于18世纪中叶的现代餐馆见证了欧洲范围内君主政体导致的社会阶级分化和资源分配不均,也因其自身具备的张力而受到贵族阶层的拥护。这种张力源于餐馆作为特殊公共空间在具备开放性的同时保证了一定私密性:一方面通过共同用餐将进食行为排他的自私性转化为集体社会经验,发生在任何人都得以进入的大型公共空间的共餐实践更有助于维系群体和巩固权力。另一方面餐馆内有意设置的隔间和包间使之区别于同样提供餐饮的酒馆和咖啡馆,极大程度减少了陌生顾客之间的相互影响,满足了政治、生意甚至是私会等多方面需求。
餐馆的“开放性”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里巴特将餐馆视作卡尔·波普尔曾经期许的“开放社会”中的一种典型领域,因时刻保持通达而成为了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在微观视角下,一家又一家餐馆接连涌现,共同描绘出餐馆是如何经历漫长时间渐渐呈现出当下的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这段由无数餐馆组成的恢弘发展脉络在宏观视角下与世界历史彼此呼应。餐馆一方面因自身的流通性不断对社会变迁作出反应,另一方面以对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乃至认知模式的影响反作用于全球历史进程。具体而言,19世纪早期出现的、以专业化为特征的新型餐馆模式帮助餐馆成为了法国文化的标志,这背后的神话体系在不断扩张的巴黎媒体的催动下不断被讲述;20世纪之交时世界化餐馆伴随着殖民主义而兴起,异国饮食依托的现代性话语和资本主义消费方式被赋予了本土意涵,使得弱势文化被迫经历冲击与改造;第二次工业革命下飞跃提升的技术水平促进了生产的批量化和饮食的统一化,快餐行业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经济分支,并反过来致使以理性为导向的标准化渗透社会各领域。21世纪逆全球化思潮的盛行与人类对传统农耕方式和传统食物获取方式的反思相连,地方性饮食重获生机。以餐馆为中心的蒙太奇一步步从复写饮食文化史走向回顾历史本身,看似由随意性、偶然性和破碎性支配的文字断片反复照应着真实的历史进程,直观地呈现出餐馆基于开放性特质紧随历史逐步演化的具体过程。
除了餐馆本身以外,本书也将目光投向了出现在餐馆内部的个体。里巴特笔下的人与诺贝特·埃利亚斯在型构社会学中提出的“开放的人”(homines aperti)相符:个人无法脱离他人、脱离社会而存在,并且随着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化而发生行为、意识乃至人格结构的变化。餐馆的员工虽然与这一场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却因备餐区和就餐区的分割而很少得到关注,“没有哪个客人会注意是谁在准备食物”,这种有意的切分有助于在就餐区内营造出家的幻象。这一群体得到了里巴特的极大关注。在客人从未看到的厨房内,如同餐馆在诞生之初就揭示的外界社会阶级差异,厨师、招待员和帮手以胡子的浓密程度彰显幕后空间的权力结构,与之密切关联的则是工作的忙碌程度。处理食材、清洗餐具、采购原料、打扫后厨……表面混乱的食物生产和供给背后蕴藏着由阶层等级决定的组织系统,迫使所有员工在已经清晰定义的后厨空间内采用相应的方式有序地呈现自己。在例证中,里巴特借让-保罗·萨特眼中通过自身服务方式模仿“某种自动机器式的无法改变的精确”的招待员证实了这一点,机械化的自我表演促使餐馆员工仅仅成为餐馆所塑造幻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通过不断反复的行为模式加强对服务理念的认知,并基于对其他员工行为的观察不断巩固自我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餐馆不再是办公之地,而是成为员工的私人寓所,到来用餐的人们不再是顾客,而是自家的客人,作为阿莉·霍克希尔德所谓的“情感无产阶级”的一员,他们的情感也被由社会结构决定的工作和商业生活压抑。
以顾客为主导的就餐区通过招待员的往返与备餐区连接,前来用餐的客人同样呈现出无法摆脱社会关系而具备的开放性,将自身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进程中,以日常角色扮演来维持地位和构成社会交流。一方面,顾客基于由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决定的阶级在餐馆得到不同的体验,由餐桌位置、餐品质量、服务态度等组成的社会互动都是社会系统和文化结构的重复反映和表达,不断提示着顾客在社会空间内占据的位置。另一方面,从入座点餐到用餐结账,顾客始终被期望以程式化的行为举止来遵守餐馆基本组织结构下的规则和秩序,并通过在文化品位和生活方式下的差异化表达以建构自身的社会意义。在里巴特的眼中,餐馆员工和顾客并无太多差异,作为无法与他人和社会分离的个体,两者均“是自我的表演者,也常常是行业身份的表演者”,都必定在开放性公共空间不断传递象征含义的过程中以特定行为来追溯和发现自我。
正如爱弥尔·左拉在《巴黎之腹》中并未局限于巴黎市民的饮食状况,而是借助对民间食物的大量描写展现法兰西第二帝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冲突和精神迷茫,将“现代之腹”纳入副标题的《在餐馆里》同样并未将视角局限于餐馆和餐馆中的人们,而是着眼于餐馆和饮食在符号表征上的细微差异,探索在现代世界体系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这一狭小的开放空间内部观念与观念、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饮食的文化负载是里巴特在本书中关注的重点。在新泽西,非裔美国人无法从名为“美国小食铺”的餐馆中购买到如汉堡和咖啡这样与美国地方文化紧密关联的食物,餐馆的名字和他们所遭受的待遇之间的反差暗示着少数族裔在种族隔离中遭受的文化错位与身份认同危机。原本以开放性为特征、以塑造家的幻象为目标的餐馆却将移民、难民、流散者等群体排斥在外,使他们成为文化和政治社会语境下无家可归的他者和边缘化的存在。因此,餐馆的开放与否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划分,同时也是文化、思维和意识形态的区分。
与之相似的是,提供异国食物的餐馆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涵,其自餐馆史的开端起就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巴黎的“伦敦大酒店”、悉尼的“普罗旺斯三兄弟”以及乌芬海姆的“卡普里海滩”等在内的餐馆都借助其不同于当地的地理和文化根源为顾客构建起文化异质空间。一方面,源自异文化的饮食、装饰和建筑都满足了当地主流文化对于其他文化的想象,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关联的新奇性成为了全球和当地饮食历史的核心部分。另一方面,源自家乡的餐馆成为了移民在异文化中追溯自身过往、重构身份认同的重要依据。这些提供异国食物的餐馆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呈现出动态性和混杂性。不同于受限的政治权利,移民带来的异国食物得以逐渐融入当地的饮食体系,与主流文化展开微妙多元的对话。与此同时,好奇心不断驱使来自主流文化和其他边缘文化的顾客来到餐馆,并推动食材选择和烹饪方式的改变,使之逐步远离最初完全符合原文化特征的状态。餐馆所构成的虚拟空间随着文化相互接触渗透而不断建构和发展,餐馆的经营者也因此成为在不同文化之间“开展沟通的创造者”。
全书以里巴特的比喻作结:“餐馆对新来的人从来保持开放,因而成了一个总是能产出丰富思考的实验室。”得益于餐馆的开放性,不同身份的知识分子得以用不同身份进入这个反映个体、历史和文化的实验室,用文字将各自的观察和感知交织成一幅幅以餐馆为中心的社会全景图。从依照社会定位不断塑造自我的个体,到随着文化互动不断改变的观念和认知,餐馆作为呈现社会进程旁观者和参与者的无限可能在里巴特笔下得到了完全的验证。本书前三章由无数文字片段构成的关于餐馆史论述并没有明确的开头和结尾,它的戛然而止似乎也暗示了这一研究的无限性:餐馆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而经历着革新,在餐馆用餐的行为依旧在人们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在欧洲餐馆出现之初的18世纪,还是如今的21世纪,餐馆都因其在社会中的多重角色而蕴藏着无限的阐释空间。
当然,《在餐馆里》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在笔者看来,作者虽然在第一章的开头就截取了对南宋时期中国餐馆的一段描绘,但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在此之前的北宋就已经存在大量餐馆,比欧洲餐馆的出现提前了七百多年,并且已经发展形成了等同于侍者的店小二、地方菜肴、精致的器皿和餐具、甚至是独立包间。其次,作者对于“餐馆”这一概念选择了较为宽泛的定义,却似乎并未在本书中呈现出餐馆紧随技术水平和时代需求而灵活变化的特征,选取的餐馆种类较单一,没有涉及餐车、汽车餐馆、自助餐馆等为人们熟知,而且在餐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餐馆形式。最后,餐馆自身的意义以及它与人类外出用餐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本书中没有得到深入阐释。事实上,餐馆的出现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使得饥饿的产生与解决不再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或周边的小范围地区。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和长时间工作的必要性促进了餐馆的诞生,使得人类得以扩大日常行动轨迹的覆盖范围,另一方面,餐馆也反过来推动了外出用餐的盛行,使得原本延续数千年携带食物上路的习惯被打破。在此基础上,新的饮食习惯塑造和改变了人类社交行为,人们不再每天只和固定的对象共同用餐,而是越来越多地和没有亲缘关系的人、甚至是陌生人坐在同一张餐桌前,通过相互交谈和进食使关系网不断扩展。外出用餐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处理事务和放松消遣的重要方式,共享在公共空间消耗食物的经验使得不同个体更紧密地相互联结。此外,除了集体社交层面上的影响,餐馆的诞生和外出用餐行为的普遍化还帮助女性获取更大的社交和工作自主权。里巴特的著作虽然在最大程度上聚焦于餐馆作为文化现象的发展史,却在其对人类整体社会影响方面论述不够充分,如果在这一方面加强,将有助于揭示把餐馆作为研究对象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
“谁若试图阐释餐馆,眼里就不应该只看到食物,只看到餐馆内的工作,还应看到空间,看到餐馆本身。”餐馆因对于当今日常生活来说过于熟悉而极易得到忽视,里巴特的著作《在餐馆里》借助不同知识分子的视角深入挖掘和再现了餐馆两百余年的发展史,揭示了餐馆对于探讨个体、文化与历史变化的重要性,这无疑为饮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注释详见《上海文化》】
赵易安
复旦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德语文学中的饮食书写。译有《创伤和创伤后遗症》《学会放手》等作品,发表有《维也纳书展与奥地利当代文学》《<拉德茨基进行曲>中的享乐主义》等论文。
资料:思南读书会
编辑:葛 斐
源:东莞时间网-i东莞
著名作家汪曾祺在《人间滋味》中写道:“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美食不仅关乎味蕾享受,亦关乎文化和记忆,关乎乡愁。而如今,小雪刚过,天气越来越冷,民间素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晒腊味、吃糍粑、腌菜……一派忙冬景象。即使快节奏如当下,人们依然不懈追求食物的美味,怀念有关食物的记忆,寻觅属于自己的人间至味。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一日三餐,一蔬一饭,平常却鲜活,充满烟火气息,饱含对生活的热爱,生机勃勃,最能抚慰人心。为此,在小雪过后,东莞图书馆便精选了一批有关美食的名家作品,推荐给读者。您可以通过“东莞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就可“一键”借还图书。
心动不如行动,快下单,让我们一起品谈饮食之道,探究美食文化,体悟生活滋味吧!
1、《随园食单》
著者: (清)袁枚著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推荐:作为一名美食家,随园食单是袁枚近四十年美食实践的总结。以文言随笔的形式,把中餐的烹饪原则、食材搭配和逐一厘清,不仅介绍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餐饮文化,还囊括了300余种南北方的各式菜肴和香茗美酒。
2、《一食一味》
著者: 汪曾祺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推荐:本书完备地收录了汪曾祺谈美食的系列散文。书中写到的一道道日常小吃,既融进了制作者的心意,还承载着千百年流传的文化风情,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令读者感受到的不只是美食的诱惑,更有着温暖的乡野人情以及俗世生活中含蕴的自然真趣。
3、《雅舍谈吃》
著者: 梁实秋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推荐:本书是梁实秋先生一生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现。文人谈吃,妙在清欢。这本书说食物,讲渊源,用典流畅自然,讲了很多与吃有关的故事。作者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和记忆的味道。
4、《风味人间:至味在身边》
著者: 陈晓卿主编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本书通过“甜蜜缥缈录”“螃蟹横行记”“酱料四海谈”“杂碎逆袭史”“颗粒苍穹传”“鸡肉风情说”“根茎春秋志”“香肠万象集”这八大江湖感和故事性十足的主题,经由食材这一窗口,全景式呈现人与食物、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带领观众理解全球不同文明饮食文化的差异。
5、《今天也要好好吃饭》
著者: 蔡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推荐:本书是蔡澜对各地美食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材的记录,字里行间透出的风土人情、世相人心和人生体味,让人不禁感慨,一辈子不长,要吃好,喝好,日子过好。好的人生,从好好吃饭开始,好好吃饭,就是好好爱自己。人生的意义就是吃吃喝喝,就这么简单和基本。
6、《饮膳札记》
著者: 林文月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推荐:作者以十九种佳肴食谱编织成一幅从容优雅的生活画卷。书中的十九篇文章都以菜名为题:水晶虾仁、葱烤鲫鱼、镶冬菇等,温润文字忆写俎上灶前的割烹经验,回味昔时师恩、友谊、亲情。
7、《暴食江湖》
著者: 焦桐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推荐:本书中,作者以严肃而庄重的态度发表见解——每篇文章的副标题都以“论”字开头:论素食、论螃蟹、论牛肉面、论红酒、论樱桃……直到论餐馆、论厨师、论养生饮膳。每一篇文章皆由作者焦桐的生活经历引出,充满生活气息。
8、《宋宴》
著者: 徐鲤 郑亚胜 卢冉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推荐:本书是一本关于宋朝时俗风物、历史文化的文集。作者爬梳唐宋元三朝的古籍,通过字画、器物以及苏轼、陆游、蔡京等历史名人的趣闻逸事,从郊游宴饮、节庆民俗、商业百工等方面再现出两宋都城开封和临安的繁盛景象和宋人的生活风貌,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宋朝文化的盛宴,带领读者重寻传统文化的魅力。
9、《时蔬小话》
著者: 阿蒙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推荐:本书是一本关于生活里的蔬菜知识的小集子。在日常生活,每天三餐都离不开的蔬菜,是人们生活中最熟悉的食物之一。正因为我们对蔬菜们太熟悉了,却早已忽略了那些关于蔬菜的身世和趣闻。本书正是采用浅显易懂的文字,风趣和温暖的故事,让大家对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有新的了解。
10、《孤独美食家》
著者: (日)村上龙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推荐:本书中作者村上龙以半自传的形式,讲述了三十二个吃遍天下美食的故事。穿插于甲鱼、牛排、毛蟹、咖喱羊脑、鱼子酱、山椒味噌之间的,是巴塞罗那、维也纳、东京等时尚之都、大小饭馆与酒店,以及各色男女的爱欲场景。每一个故事都触动你的感官神经,引发你对人生的各种况味的体验:欲望、罪恶、感伤、孤独和幸福,酸甜苦辣,百味横陈。
相关链接
“邮享阅读——东莞图书馆快递借书服务”流程
1、借书:登录“东莞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菜单“微服务”→微服务大厅“快递借书”→图书检索→加入借书架/一键借阅→填写收件信息→结算支付→完成
2、还书:登录“东莞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菜单“微服务”→微服务大厅“快递借书”→我的→预约还书—选择要还的图书→结算支付→完成
文字/沈汉炎
摄影/东莞图书馆 视频/无
编辑/钟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