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汪小菲和大S的热搜闹得满天飞,在直播间战斗不息带货不停的张兰成功地引起了我的好奇。
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这样一个前一秒还在手撕前儿媳一家,后一秒就能面不改色、无缝对接上酸辣粉链接的“妙人”?牛仔裤改包,再装上绿茶、卤蛋来个“具划算”专场……亏她想得出!流量密码竟然被这个60多岁已过退休年龄的老年人掌握了。
不得不说,张兰的有些话虽然土味、浮夸,做派虽然抓马,但在这样一个普遍“躺平”的年代,真的自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而在读过她的自传——《我的九条命》之后,我更肯定了这一点。
01
读完这本书,我对张兰的第一印象就是——又“虎”又能干。
她的人生际遇也可以总结成一句话——遇事儿,扛事儿。
65岁还在带货养全家的张兰,其实从小就是家里的主心骨、顶梁柱。
张兰生于1958年,父亲是清华教授,但从小父亲被打成“右派”,父母被迫离婚,自己和大两岁的哥哥也变成了“狗崽子“,留在姥姥家生活。
亲奶奶重男轻女,只惦记自己的大孙子,常派叔叔给哥哥送好吃的,却从没有张兰的份儿,还把家族没落的原因全算到张兰这个不吉利的丫头头上。
自打张兰会爬了,就知道从躲着偷偷吃好吃的哥哥嘴里扣食儿,可能最初求生的本领就是从这时养成的。
很快,奶奶接走了哥哥,而“严苛”的继父的出现,进一步把张兰训练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父母的再婚大概是另一段“悲惨”生活的开始,可是在张兰这里,她火速接受了继父的出现。
为啥呢?因为她从小就对“爸爸”没什么概念,她只在妈妈哼唱的哄睡歌曲里听到爸爸两个字:“宝贝,你爸爸正在过着动荡的生活,他参加游击队打击敌人啊我的宝贝……”
在她的印象里,爸爸始终在她不知道的某个地方过着“动荡的生活”。所以当眼前的继父出现,她就想着:我参加游击队打击敌人的爸爸回来了!
因为继父在张兰母亲那里感情受挫,就把所有的精力转移到张兰的“量化教育”上。
从起床到睡觉,时间安排精确到分钟,掐着秒表执行:五岁起就要学打毛衣给他织背心,每天早上必须把他的28自行车擦得簇新锃亮,还要描红字、背小九九,哪怕停课的年代也不能停学,到了中学还要每天中午百米冲刺回家给继父擀面做面条再百米冲刺回学校……
听起来像童话里的“标准后爹”,但张兰却对继父的教育充满感激,感谢他训练出自己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和专注的习惯。
这也是张兰身上很值得学习的一种行为习惯:只复盘生活,但不让自己陷于抱怨委屈的负面情绪。
对于从没对自己尽到养育之职的生父,她感激他遗传给自己的热情奔放能说会道的“孩子王”特质;对于严苛到不近情理的继父,她也感谢他的后天培养塑造了自己的“优等生”行为准则。
02
张兰十岁那年,妈妈生了同母异父的弟弟,同时也是这一年,妈妈因为不小心拿反了领袖塑像被“扣了帽子”,下放湖北“五七干校”。
此时,继父又表现出他深情仗义的一面,果断决定为了母亲辞去公职,带着两个孩子一起下放。
大人们失去工作,改变了人生轨迹,自然满怀愁绪,躲在被窝里偷听的张兰,却是兴奋地不得了。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鱼米之乡”啊,听说还有狼!妈呀,感觉比小说还浪漫。
很喜欢张兰书中展现出来的这种大喇喇的性格,再大的苦难在她这里都像是好玩的冒险。
到了走的时候,继父想方设法把妈妈的缝纫机和一台留声机拆成一个个零件装箱带走。家中一套“中外文学名著”同样不能正大光明地带走,也被继父撕成一页一页,在不显眼的地方编好号,包在锅碗瓢盆外面带走了。
是的,哪怕是在下放的艰苦岁月,“鸡娃”不倦的继父都没有停止对张兰的文学艺术熏陶。
而“下放”的这段生活,再次展现出了张兰超强的行动力、生活能力,以及野草一般的生命力。看似很难的事被她办成了,感觉很苦的事也在她的描述下变得浪漫轻松。
初来乍到,为了找吃找喝,张兰向本地人取经。
她找来家里洗衣服的大木桶,刷上梧桐油做防水,自己就坐进桶里划到湖心去采棱角、摘藕。收获的菱角也不独享,各家各户都分点儿拿回去。
“迅速在新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获得别人的帮助,也能带给别人恰到好处的帮助。”
这就是张兰与生俱来的一种本领,也是她一直秉持的生存哲学。
妈妈的风湿病很严重,张兰挑水、插秧、收割,样样拿得起来。弟弟小,需要营养,张兰就下水田抓蛤蟆,田鼠洞口“守株待蛇”,冒着被蛇钻进嘴里的风险上房掏鸟蛋……
都是想想就冒冷汗的事儿,一个小姑娘怎么就那么大胆呢?不过看她描述得绘声绘色、巨细靡遗,没经历过也真的编不出来。
后来张兰考上了安陆县一中,不仅学习成绩好,篮球方面也出类拔萃,经常代表孝感地区打比赛。
可是妈妈的风湿病越来越严重,已经发展成风湿性心脏病。此时,当年下放的各路人马,开始兴起回城潮。
张兰忧心如焚,想带妈妈回北京看病,想摆脱做一辈子纺织女工的命运,更想有朝一日跟亲生父亲、哥哥一家团聚。而时间不等人,她必须赶在毕业分配之前完成回城这项使命。
可是现实的困难是,她们家一没过硬的关系,二没官职,甚至张兰连去北京的车票都买不起!
一般的初中女生,遇到这种事,只能自己犯愁或者苦苦等机会。可是张兰不是坐以待毙的人,她没跟任何人商量,自己偷偷就扒上了运煤的火车。没买车票的她,躲躲藏藏,几番折腾,终于回了北京。
久没见面的姥姥,看到这个撒腿跑来的满脸沾着鼻灰的孩子,还以为是要饭的小叫花子!
北京是回了,可是怎么才能弄到一张调令,让全家名正言顺地回北京呢?张兰能想到的唯一一个线索就是,负责人事调动的一位司长是自己小学同学的父亲。
张兰再次使出自己脸皮厚、胆子大的作风,不管认不认识,直奔司长办公室,进门就开门见山:“叔叔,我是您女儿的同学,我们全家被下放湖北好几年了,我妈身体越来越差,危在旦夕!”
这当然只换来了司长叔叔的亲切接待和口头敷衍。
张兰自然不是轻易放弃的人,之后天天往同学父亲那送红烧肉、卤蛋、狮子头,一直送到“防线”开始松动,又联合同学一起演出了一场声泪俱下的哭戏,这次终于换来了一张回城的病退证明。
03
虽然把全家人从湖北农村成功倒腾回了北京,妈妈看上了病,张兰还故技重施,为全家软磨硬泡来两间平房居住,可是家里的生活条件仍然不如意。
张兰决定再为这个家拼一把,她要出国淘金!哪怕此时的张兰已经结婚生子,走上了每个二十多岁姑娘该走的正常轨道。
借着照顾刚做完手术的舅妈的机会,张兰拿到了去加拿大的探亲签证。
签证有效期只有三个月,张兰在照顾舅妈的空余时间,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打黑工”的生涯。
后厨帮工、照顾老人……最忙碌的时候,一天要打六份工。她粗活细活都能上,一天可以切六筐土豆丝,一次搬18片大牛排,一片就几十斤。
工作的辛苦可以克服,对儿子小菲的思念却如刀割一般。可是想通一次电话都很困难,要先写航空信回家,约定半个月后的某一天到北京西单电报大楼接电话,再由家人带着小菲按时去等着……
两年后,终于攒够了两万美金,可以回国创业了,此时,命运却戏剧性地给了张兰左右摇摆的机会。
一是张兰在表姐的鼓动下参加了美加地区的华人选美大赛,没想到一举拿下了多伦多赛区的冠军。
几个表哥表姐都劝她坚持到底杀入决赛,“打入影视圈,或者嫁个富翁,后半辈子不就能享福了吗?”
此时张兰的婚姻已经出现很大问题,只差一道离婚手续,后半生寻个富翁嫁了,不失为一条可选择的路。
可是30岁的张兰已经看透:靠男人证明自己的价值,无论从自己身上还是父母身上——行不通!后半辈子都不作此打算。
二是她很幸运地用1000美元,办成了其他人要用150万港元才能办成的移民审批。
真的还要回国吗?留在加拿大,有物质的丰富,也有学习的机会,而当时的国内,还没有“创业”一说,除了进体制,只能干临时工。
已知的前途,和未知的命运,张兰最终还是在舅舅全家震惊的目光中,选择了回国。
做出这个决定,除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创业的决心,也来自于她对普通移民处境的清醒观察和认识——
最喜欢的初中老师,在多伦多做着家政的工作;国内鼎鼎有名的歌唱家,在这里只是椅子厂的普通工人;即便过上中产生活的表姐一家,也整天为房贷车贷发愁,日子过得庸庸碌碌……
有明确的目标,不被近在眼前的捷径蛊惑,不随波逐流,能主动选择的人,才能做命运的主人。
04
揣着2万美金回国后,张兰的创业计划,就从餐饮开始。可能从小到大的经历,让她对吃特别有天赋和兴趣。
为了开起第一家川菜馆“阿兰酒家”,她可以两眼一抹黑地一路奔去四川找竹子、取经、“挖人”。
一个熟人没有,那就跟列车长攀谈、跟火锅店经理套近乎,走时两手空空,转头已经押着一火车皮的竹子和十几个人浩浩荡荡地回京了。
不得不说,张兰一直是懂营销炒作的,阿兰酒家最受欢迎的菜品之一是蛇羹,只要客人点了哪条蛇,老板娘就亲自上手抓出来。
张兰的生意越做越好,可是这一路的艰难困苦也不少——
她被流氓拿枪抵头,就直接抄起啤酒瓶一磕,反手将尖锐的玻璃碴杵在那人的喉咙;
她也惹上过吃饭不给钱的黑社会,搞到生意做不下去,只好出2万块钱低头求饶摆平;
最痛的是,张兰从小把屎把尿亲手带大,当成接班人培养的弟弟,替自己“挡了灾”,被歹徒16刀捅死。而原因就是张兰赚了钱引起了别人的眼红。
弟弟走后,张兰关停店面,亲自追凶,每天往公安局跑,直到半年后破案,张兰才渐渐从失去弟弟的黑洞中走出来。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一手打造“俏江南”、“兰会所”,跻身女富豪行列,“俏江南”还成为了08年北京奥运会的唯一中餐供应商,再到与资本博弈失败,被赶出俏江南,从头开始。
05
其实对于张兰,最初我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去关注的。
她当然不是个完人,网上骂她的人和捧她的人一样多。
她身上留着很多那个时代生意人普遍的草莽气和“混不吝”,还有自诩“满清贵族”的自我包装和夸夸其谈、满嘴跑火车的风格,也让我时有不适。更别提刚一出场时,还是个霸道婆婆的“反派”人设。
但在了解之后,还是被她身上的诸多特质所感染。
第一是——强悍的执行力和极度的自信心
正像张兰书中说的:“我从小做事,就很少去想负面的因素。只要凭我的商业直觉判断,这事儿可行,把机遇和风险都考虑清楚,就一门心思往前冲,绝不会被风险吓住。说得好听点儿叫“定力”,说得不好听点儿就叫“一根筋”。”
正是靠这种说干就干的执行力,张兰数度改变了家庭的命运,凭一己之力把汪小菲从睡平房的普通家庭小孩捧成了所谓“京城四少”。
第二是——能屈能伸,超强的心理素质,超厚的脸皮
为了求人办事,拉人入伙,她可以嘴巴抹蜜,小腿跑断;遇到蛮横和不公,她又敢硬怼。
哪怕面对直播间的黑粉,张兰也能热情地喊着“黑宝宝”——“你想喷兰姐,黑兰姐,想骂兰姐都可以,但是直播间进来,干嘛要和好货过不去呢?你点点看兰姐的下面的购物车,看一看,都是很好的货……”
如果内心够强大,别人诋毁我的话,都是草船借来的箭。
第三——不委屈、不内耗,永远先前看
五六十岁的年纪,被资本坑得栽个大跟头,半生心血付之东流,这种事可以像祥林嫂一样说一辈子。
< class="pgc-img">>张兰承认自己确实不懂金融被资本坑了不冤,然后扭头就去上海交大学了四年金融。不就是粉身碎骨吗?再把它们重新接起来就好。
有网友感慨,如果地球毁灭,能活下来十分之一的人,张兰都能从废墟里扒拉出来。
第四——能扛事儿。
看了张兰的经历谁不会感叹一句,这真是别人家的女儿别人家的妈,家里的事家外的事,都给你扛了。
可是这点好,也有点不好,替儿子扛得多了,儿子就扛不起。这不,儿子的离婚闹剧还在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每每在你觉得该剧终时又开新篇章。
但这大概才是“大女主”的真实人生吧——活得很俗,但也有点理想主义,奉献时仗义厚道,算计起来老练势利,八面玲珑却也有致命弱点。
这些特质很矛盾,让你烦她骂她,也共情她心疼她,但这样活生生的角色,丰富又有激情的人生,才会被记住啊。
<>编者按:
有的餐厅装修别具一格,有的餐饮菜品摆盘创意百出,有的餐厅服务“有毒”……背后反映的是,这家店老板在关注什么。
作者|希凌
编辑|王斯婕
常常有人说,做餐饮不知道会怎么死。可能性太多,比如遭遇一次有关部门的突击检查,就挂了。
试想一个场景,如果你提前接到通知,这周将进行消防检查,那你一定会拿着检查标准对照自己是否达标,把该补齐的消防器材补齐,预留足够空间的消防通道。相比突击检查,因为有所准备,合格率一定更高。
平时可能被忽略的安全细节
——你关注什么,什么就会做得好,风险对应会降低。
经营一家餐厅,或者企业,都是如此。
吉野家创始人之一上垣清澄说,“餐厅哪些做得好,是因为你关注得多,哪些做不好,是因为你关注太少。”
关注加盟商:光有钱不行!
《大创业家》是以麦当劳创始人 Ray Kroc 为原型的传记电影,在发展麦当劳加盟时,他曾经招揽金主做加盟商,他到加盟店里考察时却发现餐厅一团糟:金主们不在店里,员工不按标准操作,一个汉堡一个样儿。这与他看重的标准化背道而驰。
失控后, Ray Kroc 果断叫停,他不再找金主,而把目标转为:能吃苦耐劳又迫切改善生活状态的人,因为他们会全身心投到店里,把餐厅经营得井井有条。
日本第二大汉堡品牌摩斯汉堡拥有 1300 多家门店时,内部做了一个“全国最佳”评比。当时就职摩斯汉堡的上垣清澄,按照 31 个区,平均每个区 50 家左右门店,由各区区域经理筛选前 5 - 10 家门店,他再从中进行评选。
参与评选的门店有 200 家,摩斯汉堡的评价标准是顾客体验,目的是提高顾客的复购率。每家店平均一个月有 5 起顾客投诉,一年就有 60 起,这是最优秀门店的数据,换而言之,其它店的投诉程度不堪设想。
餐饮是勤行,要的不光是金钱的投入,还有精力的投入。任何一个细小环节的差错都是致命的,不单是对一家店,也是对一个品牌。
一家门店 5 起投诉看起来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一个品牌有 1000 多家门店,这么来看是多么庞大的投诉事件。区域经理意识不到问题严重性,但作为品牌方一定要重视。摩斯汉堡对加盟商有苛刻的筛选流程,通过率只有 5% ,就是为了筛选出价值观一致,注重顾客体验的合作伙伴。
上垣清澄说,“加盟商对门店关注度直接决定门店能不能做好。大家再忙也要去门店看看,做的事情有没有跑偏,要激励员工,缩短与他们的距离。老板关注什么,什么就会做好。比如老板关注产品,那这家店的产品就会好。”
关注门店:眼里有顾客,心里有员工
在上垣清澄看来,很多餐饮人本末倒置,把时间、金钱投入到打广告拉新顾客中,而忽略了最基础的事:先服务好每一个到店的顾客,让他们有好的体验,愿意一直来。这才是营销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方式。
顾客体验,这也是陈斯琦一直关注的。她在餐饮行业从业 15 年,现任为之味餐饮集团 CEO 。为之味旗下有川成元、夹拣成厨麻辣烫、姑姑宴、番茄树等 8 个餐饮品牌。针对不同品类的多品牌,如何进行考核?
不同考核标准会影响员工在过程中的执行。
陈斯琦说:“如果你对店长的考核是营业额/利润,他一定会扑到这里,忽略其它。我们希望员工和店长更多的精力放在顾客身上,所以把营收和利润指标更多给到区域经理,他的层级更高,懂得如何切割和实现目标。我常常提到‘眼里有顾客,心里有员工’,员工要做的事是让顾客满意,店长要做的事是让顾客满意,同时让员工满意。”
你关注什么,就会做好什么
如果你去过喜茶,可能会注意到它的操作台有点不一样,每个员工被“固定”在一寸空间里完成特定又重复的操作。正是这种“切割模块”的流程化作业,提高了容错率,保证了出品的一致性。
一个“产品主义者”的创业
背后是创始人 Neo 对产品的重视,他每天至少喝 20 杯以上茶饮(不是整杯喝掉),他能察觉哪怕是少放了几块冰。这是抄袭者复制不了的能力。
老板关注什么,就会把资源倾斜向什么,为做好这件事创造了更好的客观条件,也会潜移默化影响员工的行为。比如一家餐厅承诺 30 分钟上齐菜,这家店的服务员相比其它餐厅服务员,一定更有时间观念,他们会催促后厨,督促这个任务的顺利达成。
沙漏对顾客是承诺,对员工是提醒
可能有人会说——我很关注产品口味,但依然做不出好吃的产品。
背后有很多可能性,比如食材不够好、设备不够好、厨师不够好........“做好”是一个相对值,不是绝对值,是指在你现有能力范围内的提升。
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刘润在《刘润· 5 分钟商学院》中讲过情境管理,每个工作者都有两个维度、四种不同象限状态,这两个维度分别是:意愿和能力。
做好一件事:必须具备意愿+能力
“关注”是种意愿,对应需要匹配投入。
“一家店行不行肯定和内部有关,对公司来说从上到下,对门店来说也一样。”一位朋友和我聊到,他们公司收了一家韩系咖啡的门店,店长已经辞职,他们和主管交接进行盘点时发现,好多东西都被拿走了。试想,当老板准备撤资、谋划新出路,店长还有冲劲把店管好?这是一个反面例子。
当你发现自家餐厅有什么问题时,先想想,你的关注、投入够吗?
【本文为掌柜攻略(ID:zggonglue)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掌柜话题
你对于餐饮关注最多的是在哪个方面?
来文章下方留言,我们希望看到你的观点!
>饭店曾见证了许多重大事件,比如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就是在这里发表的。它还接待过许多著名人物,仅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就有500多位。本书就是它的创始人董竹君的自传,展现了她的传奇一生,以及女性对改变命运的努力。
一、董竹君的早年
董竹君出生在贫民家庭,13岁被卖去当雏妓。虽然很受到客人欢迎,但为了避免在成年后被迫卖身,她开始寻找值得托付终生的人,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督军夫人
董竹君结识了革命党人夏之时,双方都被彼此的不凡之处吸引。最终,董竹君逃出妓院,与夏之时结婚,并一起前往日本。
但夏之时只把董竹君当成自己的私人物品,与希望追求独立人格的董竹君产生冲突,并越来越激烈。在子女教育等方面,二人也有巨大分歧,在经过了多年的纠葛后,董竹君最终与夏之时离婚,开始踏上了独立求生存的道路。
三、创办实业的最初尝试
在尚未与夏之时离婚时,董竹君便开始尝试创办实业。如织袜厂、黄包车公司、纱管厂等。这让她积累了初步的创业经验,也开始实践她的思想和理念。同时,这也是为了使自己能够自食其力。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尝试最终都失败了,董竹君在经济上陷入绝境。
四、创办及发展锦江
就在董竹君濒临绝境时,有人为董竹君送来一笔救命钱。她用这笔钱创办了一个菜馆,也就是锦江饭店的前身——锦江小餐。依靠在店名、选址、菜品等方面的精心谋划,锦江小餐迅速爆红。在帮会大佬杜月笙的帮助下,锦江又进一步提档升级,正式发展为锦江川菜馆;又进一步开办了锦江茶室。在此基础上,又继续在产品、环境、服务等方面精益求精,使锦江持续壮大。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上海很快沦陷。因为不愿替日本人服务,董竹君前往菲律宾躲避。锦江川菜馆与锦江茶室交给别人代管。1945年,董竹君辗转回到上海,及时解救了即将被代管人出售的锦江。此后,董竹君努力维持着锦江的经营,直到上海解放。
五、退居二线
1951年,上海市委提出把锦江改为招待重要领导和外宾的场所。董竹君毅然将锦江两店交给国家。同年6月,锦江饭店正式挂牌。董竹君任董事长兼经理。1953年,她改任董事长兼顾问,退居二线。
后来,董竹君多次当选上海市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文革期间,曾受到冲击, 受过6年牢狱之苦。1979年,公安部正式对她予以平反。此后,除了参加政协的活动外,董竹君一直过着平淡的日子。并于97岁高龄时辞世,结束了传奇一生。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可以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