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螃蟹季
杭州人餐桌上的热门菜
就要数螃蟹了
很多人都知道
螃蟹和柿子不能同食
但你是否知道
螃蟹也不能和奶茶同食吗
最近就有人因此进了医院
奶茶和螃蟹同食引发腹胀
近日,黄女士(化姓)约好友在家旁边的饭店共进午饭,两人一边品尝鲜美的螃蟹,一边喝奶茶,享受着轻松愉悦的聊天时光。然而吃完饭回家准备午休时,她感到上腹胀痛以及一阵阵恶心。家人赶紧将其送到宁波市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就诊。
接诊的医生为黄女士进行了胃镜检查,结果显示为急性胃炎。结合其他血液检查和她的饮食史,医生诊断黄女士为消化不良。
医生向黄女士解释,此次不适的主要原因是将奶茶与螃蟹一同食用。奶茶中的绿茶含有鞣酸,当鞣酸与蛋白质相遇时,会形成鞣酸蛋白,这可能导致腹胀、便秘,甚至胃石的形成。因此,不宜将茶水与高蛋白食物,如螃蟹同时食用。
怎么安全健康地吃螃蟹?
医生提醒,螃蟹肥美,但不可以贪吃,建议市民在食用时注意以下几点:
1.蒸熟煮透:确保螃蟹完全熟透,避免生食带来的健康风险,如病菌或寄生虫感染。
2.现蒸现吃:不要存放。一次吃不完,剩下的一定要保存在干净、阴凉通风的地方,再次食用前必须回锅再煮熟蒸透。
3.剔除不宜食用部位:蟹腮、蟹心、蟹胃、蟹肠含有较多杂质和有害物质,应予以剔除。
4.合理搭配饮品:吃蟹时可选白酒或黄酒以驱寒,避免与啤酒同饮,以免加重胃寒症状。
螃蟹虽美味
这些人群须慎食
医生提醒,这4类人群须慎食螃蟹:
1.过敏体质者:螃蟹是引起食源性过敏反应的主要食品,如果是过敏体质,吃后有可能出现皮疹、瘙痒、咳嗽、哮喘等症状。
2.心脑血管病人:因蟹黄的胆固醇较高,故建议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吃螃蟹时适量食用蟹肉,尽量不吃蟹黄。
3.高尿酸患者:蟹黄的嘌呤含量高,属于中嘌呤食物,高尿酸血症者,尤其是痛风患者少食用螃蟹。
4.脾胃虚寒体质者:螃蟹性寒,脾胃虚寒者吃必然损伤脾胃阳气,易引起腹痛、腹泻等消化不良等症状。
综合:健康宁波、现代金报
来源: 杭州日报
品提醒
经常点奶茶的消费者或许接受过“请于2小时内饮用”“尽快饮用”等提醒。那么现制饮品真的是2小时内饮用最佳吗?如果超过2小时,还能不能喝?
为解除消费者疑虑,宁海县市场监管局通过实验,揭开现制饮品在不同时间和温度下的变化。
样品
实验在宁海县食品检测中心展开。工作人员从宁海城区现制饮品店随机购买了经典奶茶、杨枝甘露、时令果茶、咖啡饮品等8种饮品,在4℃下30分钟内送至实验室分别检测样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检测结果显示,随机购买的样品中均有一定数值菌落检出,大肠菌群均未检出。其中一款奶茶和一款咖啡的热饮检出菌落总数最少,仅2位数。
现制饮品归为现制现售的餐饮食品,目前尚未有此类产品的国家标准。为了评估安全性,考虑到现制饮品的产品属性接近饮料,检验人员于是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的卫生指标评估。该国家标准规定饮料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阈值不高于10000CFU/g和100CFU/g,所以以上8份现制饮品的食品安全风险都是较低的。
但如果消费者较长时间才喝上以上现制饮品,这时还安全吗?工作人员接着开展第二个实验,进一步探究温度与时间对现制饮品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品
工作人员再次随机购买茉莉奶茶、经典奶茶、蜜桃果茶、拿铁咖啡,于4℃下15分钟内送至实验室。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和代表性,工作人员从每种饮品中取出多杯样本,经充分混匀后再无菌分装到无菌袋中,置于4℃与25℃恒温箱中,观察其在不同时间点(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5小时)的菌落总数含量(CFU/g)。
实验结果显示:
在4℃的冷藏环境下,四种现制饮料在5小时内菌落总数增长缓慢,所有样品的菌落数均保持在安全食用的界限内。
而在25℃的室温下,四种饮品在1小时内仍处于安全食用状态,1小时后急速增长,接近2小时,除带冰拿铁咖啡外其余样品的菌落总数迅速超出安全阈值,食用安全风险大大增加。
检验人员指出,以上结果为饮品未被食用的实验结果。现实生活中,情况更为复杂:饮品已开封食用、加工环境不尽如人意、存放温度偏高等,都会显著缩短饮品的保存时间。因此,消费者需要提高判断力,合理掌控饮用时间,确保食用安全。
消费提醒:
1.所购现制饮品如果暂时不喝,应4℃冷藏存放,以保持其安全性和口感;
2.常温饮品最好能在1小时内喝完,带冰饮品可适当延长。
3.选择加工环境好、证件齐全的商店购买,食用过程中如有异味应弃食。
中国宁波网记者 王岚 通讯员 石守江
来源: 中国宁波网
源:宁波晚报生活号
何以解忧?唯有奶茶。对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一杯奶茶解决不了的烦恼,两杯奶茶应该就能化解。宁波80岁的施大爷近日却因为赶时髦喝了人生中的第一杯奶茶被送宁波市第一医院急诊室,差点住进ICU。
大爷呼之不应,意识不清12个小时
“医生,你快看看,他情况不对啊,双眼上翻,叫他名字也没反应。”家属说,老人平时神智清爽,人也健朗,但这天早上好像突然变迟钝了。喊他名字,要么没反应,要么很久再应答,而且两只眼睛经常往上翻,毫无神采。算算时间,大概有12个小时了。
急诊医生通过测量血压、急诊心电图及心超基本排除了心源性原因,头颅CT检查也暂时排除脑出血,测随机血糖时却发现测不出。
胸部CT提示患者存在两侧肺部感染,腹部CT提示胰尾与降结肠间软组织影,炎性渗出可能,这很可能是胰腺炎的影像学表现,后续血尿淀粉酶进一步的检测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
急诊生化结果也出来了,提示患者发生了急性胰腺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进一步引起了严重的内环境紊乱,同时伴发了肺部感染以及严重的低钾血症。
施大爷住院后的一张检测单,可以反映当时病情。
“学医的人都知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急性胰腺炎是内科两大重病,严重时会有生命危险。患者还伴有严重的低钾血症,随时有呼吸停止及发生室颤的风险。现在,这‘三座大山’同时压在一个80岁老大爷身上,可想而知情况有多重。”该院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李学毓医生介绍。
经过多科室医生的紧急治疗,施大爷终于转危为安,意识逐渐清醒,避免了住进ICU(重症监护室)。
前几天赶时髦喝了杯奶茶
一开始,家属表示施大爷没有糖尿病。但后续检查数据提示,施大爷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为11.1%。
李学毓说:“一般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数值超过6.5%就要考虑糖尿病了。我们后来发现,2021年夏天的一次体检中,大爷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为9%。但是他没有重视,没有就医用药,也没有控制饮食。”
是什么导致这次大爷这次出现了急性并发症呢?
医生通过进一步向家属仔细询问后了解到,发病前几天,施大爷独自坐公交车来市区,追随年轻人的“时髦”,买了人生中的第一杯奶茶。当时觉得味道很不错,一饮而尽。
喝下这杯奶茶的当晚及第二天,施大爷并没有不适。第3天凌晨开始,突然出现了腹痛,症状逐渐加重。到当天早晨,开始出现了意识不清。
“这杯奶茶,相当于导火线,提前引爆了老人的病情,还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李学毓说,老人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下,喝下这杯高糖高脂肪的奶茶,直接诱发了急性胰腺炎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小小一杯奶茶的威力真有这么大吗?
李学毓引用了一组之前收藏的数据:市面上的奶茶中“奶”主要为植脂末,每300毫升就有0.5-2.7g的反式脂肪酸。奶茶中糖分超标更是常事。上海消保委曾对各大“网红”奶茶店进行过测评,一杯正常甜度的奶茶,平均含糖量为每杯34g,含糖量最高一杯相当于有14块方糖。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喝奶茶喝出糖尿病的年轻人真不少
李学毓说,她和同事在门诊中接诊的长期喝奶茶或者甜饮料的新发糖尿病患者其实不在少数。
“20岁出头的年轻人就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非常可惜。他们往往有一些共同特点——喜欢喝甜饮料,这类病患中,每天一杯奶茶的不在少数。而且,往往都属于超重甚至肥胖体型。”据介绍,这些肥胖患者往往存在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属于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
医生点奶茶:三分糖,不要奶盖
医生们自己平时爱喝奶茶吗?
“所学的专业和平时对病患的接触,会让我们自动地离奶茶远一些,会用一般的茶水来代替奶茶。”李学毓说,她喝奶茶会注意三件事:一是尽量不喝;二是叮嘱店家只放三分糖;三是不喝流行的奶盖茶。
她解释:“很多人觉得奶茶口感不甜腻,就以为含糖量不高,这往往是一种错觉。比如,奶茶中有水果成分的话,水果的酸味会掩盖奶茶的甜味,即便喝起来很爽口,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摄入了大量糖分。而奶盖主要成分是动物奶油或植物奶油,无论哪种都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还是少喝为妙。”
口干多饮,忍不住想吃甜的要注意
“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患了糖尿病 ,自己也没有觉察。”李学毓建议,市民要做到定期体检,如果发现血糖等数值有异常,要及时诊治,以免病情拖延、加重。
另外,她也提醒市民朋友如果出现以下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耐不住的口干,变得特别喜欢喝水尤其喜欢甜饮料;开始频繁小便;短时间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视物模糊;手脚麻木。“如果有以上症状中的几条或全部,很可能已经出现糖尿病了,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酿成大祸。”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陈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