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7日上午,隆安县那之乡火龙果产业示范区龙穗基地里,占地3500多亩的核心区内一派丰收景象。一枚枚红彤彤的火龙果被摘下,送往低温车间,去蒂、清洗、入库、装箱。数十小时后,这些才下枝头的火龙果现身乌鲁木齐、沈阳等地水果市场时,仍饱满红艳、鲜甜多汁,令人食指大动。
< class="pgc-img">>近年来,隆安县以火龙果产业作为扶贫优势产业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扶持引导龙头企业联盟闯市场,隆安“那之乡”火龙果品牌因此日益红火。
今年7月,第三届中国火龙果产业发展大会暨南宁火龙果品牌推介会召开。数据显示,自治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火龙果生产区。其中,南宁市火龙果种植面积达11万亩,年产量2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5。作为首府重要的“果篮子”,隆安火龙果种植面积达5万亩,年产量10万吨,年产值5亿元以上。2017年,隆安县正式创建那之乡火龙果产业示范区。今年7月,隆安火龙果获第二批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项目。
扶持给力 夯实产业基础
“隆安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孕育出香蕉之乡,同样也适宜火龙果的生长。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方式和党委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的有力扶持,使火龙果产业生根发芽,农业企业得以大展拳脚。”广西龙穗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修华道出众多农业强企落户隆安的原因。
< class="pgc-img">龙穗公司火龙果基地
>隆安县农业局副局长农有鹏介绍,隆安县从1998年起零星发展火龙果种植。2014年起,隆安县创建那之乡火龙果产业示范区,引领产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发展。去年,南宁市评选的十大火龙果标准基地里,就有一半出自隆安。根据产业规划,至2020年,隆安县火龙果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0万亩。
< class="pgc-img">隆安县火龙果种植基地(图/新华网 何宏生 摄)
>建设标准化火龙果生产基地,不仅需要流转连片耕地,还要配套低温车间、分拣中心、冷库等采后处理场所。为夯实产业基础,隆安县对火龙果产业发展建设用地优先调配,企业进驻前做好“三通一平”。2017年至今,财政累计投入1500万元用于火龙果产业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新品种开发等相关工作。
筑得好巢引凤来。目前,隆安县种植面积超500亩的火龙果生产基地约30个,其中,龙穗、金福、金穗等龙头企业基地种植规模超4000亩,企业累计投资超4亿元。
产业扶贫 “造血”增收富民
8月1日上午8时,位于丁当镇的那之乡火龙果产业示范区金福基地分拣车间已经忙碌起来。车间班长卢桂荣是丁当镇保安村村民,她乐呵呵地说,以前自己种地看天吃饭,在家门口做产业工人后,每月稳定收入4000多元,还能照顾2个孩子,加上土地流转和村集体经济分红,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 class="pgc-img">工人在隆安那之乡火龙果产业示范区龙穗基地采摘火龙果(图/广西日报 黄初艺/摄)
>火龙果生产种植基本实现自动化,但在采摘、护理等细节上,需要大量人工,这为当地群众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在示范区里,每25亩农田雇请2人日常管护,采收旺季平均每天需要四五百名工人同时开工。
“火龙果是隆安的扶贫优势产业。”农有鹏说,隆安县大型火龙果种植基地均建立扶贫带富机制,优先聘请贫困户务工,鼓励贫困村以村集体经济入股和贫困户以土地、扶贫贷款资金、技术、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以产业“造血”助力脱贫增收。去年,广西金福农业有限公司获得了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奖。
< class="pgc-img">果农正把采摘的火龙果装车(丁灏 摄)
>蓬勃发展的火龙果产业,也带旺了村集体经济。那桐镇那门村流转1.21万亩土地,引入10多家农业企业,其中3000亩流转到那之乡火龙果示范区。去年,那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8万元,除20多万元用于村活动经费,其余收入都分配到2605户群众手中。
企业联盟 抱团打响“那”品牌
隆安火龙果产量约占南宁产量的1/3,但区内市场上,隆安火龙果却并不多见。
“隆安的精品火龙果,出门都要‘坐飞机’。”农有鹏自豪地说,隆安火龙果70%销往北上广,也有不少销往港澳等地,这得益于龙头企业强强联合,组团创品牌的发展思路。
< class="pgc-img">>2015年,金福、龙穗等隆安县7家火龙果龙头企业以各自创建的火龙果种植基地为资产纽带,采取联盟方式组建广西桂族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隆安打响“那之乡”火龙果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成立合作社之前,由于各企业之间信息交流不畅,我们都遭遇过采购商任意压价,形成内耗。合作社成立后,实现信息集中、价格统一、管理统一,不仅保持了较高的价格水平,各基地的标准化、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陈修华说,去年以来,合作社成员基地生产的半公斤以上大果,地头收购价平均每公斤17元,到了年底,还能涨至30元。目前,桂族火龙果合作社的成员企业还加入了南宁火龙果企业联盟,组团迈向更大的市场。(文/广西日报 记者 杨 波 通讯员 黄初艺 图/网络综合)
>期,经批准,市纪委监委会同江阴、锡山、新吴纪委监委对以下4名公职人员进行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江阴市利港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科科长卢飞冰;
江阴市原利港镇拆迁办工作人员巢智胜;锡山区锡山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吕巍;无锡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财统部原部长程莹周。
此外,市监委会同宜兴、梁溪、滨湖监委对以下4名涉嫌行贿犯罪人员进行监察调查:
无锡市天宇置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饶文浩;
北京市隆安(南京)律师事务所负责人苏德军;
南京华佛康科贸有限公司股东易利宁;
无锡雅美尔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阙长征。
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罗宁 通讯员 陈惠 卢明发 实习生 曹湘烨)近日,南宁市隆安县乔建镇龙尧村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冠斑犀鸟,吸引了数百名观鸟爱好者前来拍摄,进一步促进当地生态观鸟产业发展。
在南宁市隆安县乔建镇龙尧村拍摄冠斑犀鸟的拍摄爱好者。南宁市水利局供图
4月初的一天,龙尧村村民在山林间偶然看到一只羽毛黑白相间、头顶蜡黄色凸起物的大鸟来回穿梭,立即告诉村里的“鸟导”黄旭刚。听到这个消息,黄旭刚立即带上望远镜朝山上走去,认出这只就是冠斑犀鸟。“当时是既紧张又兴奋,冠斑犀鸟上次出现在龙尧村是几十年前的事了,这说明咱们龙尧村自然生态环境逐渐变好,鸟儿都愿意在这里安家落户,南宁市水利局派出的驻村第一书记指导我们发展‘观鸟经济’是对的。”黄旭刚开心地说道。
在南宁市隆安县乔建镇龙尧村出现的冠斑犀鸟。南宁市水利局供图
据广西大学林学院生态学副教授、鸟类学博士蒋爱伍介绍:“冠斑犀鸟在我国仅分布广西、云南和西藏等地。在广西西南部,冠斑犀鸟曾经较为常见,但在上个世纪末的时候,广西仅分布有142-184只。由于种群数量极为稀少,对栖息地要求较为苛刻,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其提升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发现冠斑犀鸟踪迹后,龙尧村迎来一波“观鸟经济”热潮,来自全国各地的鸟友们不远千里来到村里一睹冠斑犀鸟真容,鸟棚机位经常爆满。“6月初,我们找到了冠斑犀鸟的洞巢,雄鸟每天来回十几次,把食物喂到雌鸟和幼鸟嘴里。目前,冠斑犀鸟已成功繁殖出2只幼鸟并和雌鸟一起离开了洞巢。下一步,我们计划继续发展好观鸟经济,吸引更多的爱好者来到龙尧村参与生态观鸟”。黄旭刚介绍,“冠斑犀鸟的观鸟机位,已经给家里增加了1万多元收入。”
据了解,龙尧村地处大石山区,全村共有600多人,是南宁市水利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定点帮扶村。2018年7月,南宁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伟进带队到村里调研时发现,龙尧村位于龙虎山背面,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不仅有猴群等动物出没,还经常能看到一些珍稀的鸟类,“可以探索发展观鸟产业,在绿水青山间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双赢’路。”为此,南宁市水利局先后组织村民到广西崇左、云南省保山等较成功的观鸟点学习取经。并从2019年11月起,陆续建设12个观鸟塘。三年来,观鸟塘已吸引了白鹇、冠斑犀鸟、绿翅金鸠、白喉斑秧鸡、褐胸山鹧鸪、黑冠黄鹎、蓝须夜蜂虎、冕雀、寿带等50多种鸟类到鸟塘来饮水进食。每到观鸟季,全国各地的观鸟爱好者都会提前预约机位,到龙尧村拍摄这些鸟类。
目前,龙尧村已监测到4只冠斑犀鸟。“这次冠斑犀鸟在龙尧村的成功繁殖,充分体现当地村民对鸟类保护的重视。”日前到龙尧村采风的广西大学林学院生态学副教授、鸟类学博士蒋爱伍介绍道。
“为保护这些珍稀鸟类,目前村民自发成立了护鸟护林队,首批4名队员每天巡山护鸟护林,共同保护好村里的绿水青山,让更多的鸟在村边落户,实现人鸟和谐。”南宁市水利局派驻龙尧村第一书记谭东成说。下一步,龙尧村将继续拓宽观鸟产业的体验与科普功能,延长旅游服务的产业链条, 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振兴路,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编辑:梁丽玲
值班编审:卢超
(作者:罗宁 陈惠 卢明发 曹湘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