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镇美丽整齐的村落。资料图片
麦尔乐的蛋糕、德克士的炸鸡、贺兰神的葡萄酒;闽宁镇的服装厂、同心县的盘香厂、西吉县的艾草加工厂……这些熟悉的品牌、落地的产业背后,都有闽商扎根宁夏、为之奋斗的身影。
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和客商,闽商带来的民间资本,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注入了市场活力。据不完全统计,闽商在宁企业(商户)达5700家,有8万多福建人在宁夏创业置业,涉及20多个行业百余个专业,在宁闽企年产值350亿元,为培育发展地方产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闽宁协作,激起闽商入宁浪潮
“上世纪80年代,闽商来宁夏创业,以水暖、建材、机电为主。90年代后,来宁做服装鞋帽生意的福建人也逐渐多了起来。”近日,宁夏福建总商会会长、宁夏麦尔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添进告诉记者。
1988年,黄添进从福建到宁夏创业,几经考察,决定进军食品行业,专门生产银川市场上缺少的绿豆糕和驴打滚等糕点。当时,银川市场副食糕点均由国营企业生产,黄添进的公司成为最早一批在银川生产副食糕点的个体企业。
“1997年是个拐点。”黄添进说。当年4月召开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提出,“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协作,促进闽宁双方共同发展”“动员企业家到宁夏投资办厂”“开展经贸合作”等具体措施。这些思路,为“闽宁模式”注入了市场因子,明确全方位协作、互融式发展。
福建企业家在西吉建立了现代化的土豆基地。资料图片
同年,宁夏福建总商会(原宁夏福建企业家协会)成立,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在宁闽商、闽企的桥梁和纽带,闽宁合作的重要载体,也是在宁闽商、闽企获得信息和服务的重要平台。
此后,一批又一批的闽商接踵而来。作为商会的“掌舵”人,黄添进经常接待来宁参观考察投资创业的福建人。对于每一个福建老乡,黄添进都详细介绍宁夏的产业发展和投资环境,讲述自己的创业历程,诚邀老乡留下来。
“商会刚成立时,理事会成员才30多个,会员也就200人左右,现在有1800多位会员。”黄添进说。8万多在宁夏的福建人,涉足房地产开发、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煤炭化工、电子通讯、医院医药、农林开发、教育文化等领域,覆盖了方方面面。
闽商入宁,带来新理念和市场活力
福建福清人李桂华2000年来到宁夏。彼时,他还没有入资成立宁夏中牧亿林畜产股份有限公司,而是引入并经营了宁夏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西式快餐——德克士。
“那时是餐饮业的红利时期,开始流行连锁加盟创业,这是一种先进的经营模式,在银川,还没有开始流行连锁加盟,而且西式快餐市场也是空白,我觉得应该把这种经营模式引进来,带来一种新的经营理念,也给银川市民提供多一种选择。”李桂华说。
随着事业蒸蒸日上,李桂华对“好食材”格外上心。能不能从这个角度出发,为宁夏特色产业发展增添后劲?他联合央企力量与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合作,入资宁夏中牧亿林畜产股份有限公司,在良种繁育和生态养殖领域,开展新一轮闽宁技术产业合作。
在宁夏中牧亿林的羊场里,从澳洲搭乘包机来到宁夏的杜泊、萨福克、美利奴等原种种羊经过多年纯繁精选优育,目前存栏量已达1万只左右,中牧亿林也被遴选为国家肉羊核心育种场,成为宁夏第一家国家级的肉羊育种场。
在宁夏,像黄添进、李桂华一样,走在思维和市场“前沿”的闽商不胜枚举。
洪凤鸣,泉州人,他成立的宁夏新中川陶瓷建材有限公司,是宁夏陶瓷建材行业的龙头企业;
柯允君,泉州人,他的宁夏日盛高新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发泡剂和水合肼生产企业;
陈德启,晋江人,他的贺兰神(宁夏)国际葡萄酒庄有限公司,将10万亩荒漠戈壁打造成了有机葡萄生态产业园;
潘文贤,南安人,他的宁夏隆德人造花工艺有限公司,用“人造花”为当地村民育出“幸福花”……
多种形式参与扶贫,闽商始终在线
无人机航拍闽宁镇光伏蔬菜大棚。新华网图片
走进闽宁镇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成衣车间,近百名工人忙着车衣。富贵兰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23次联席会议期间招商引资来的福建企业,从签约到正式投产仅用了2个多月。
企业负责人许上等来自福建晋江,那里汇聚着福建人引以为傲的纺织服装产业。响应闽宁协作的号召,许上等投资宁夏。家门口建厂的扶贫方式,让闽宁镇福宁村、原隆村等村子的上百名村民实现了就近就业。
当许上等走进宁夏时,林锦云正在谋划如何帮助宁夏特产拓展市场。
从福建来到宁夏,林锦云的发展方向“一转再转”。从填补固原市化肥生产企业的空白,到“跨界”建材行业助力城市基础建设,再到发展油用牡丹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入融合,林锦云的每一步都没有脱离宁夏。唯一一次“离开”,是在福州建立了宁夏六盘山特产馆。
这是闽宁协作的产物,是东西部协作消费扶贫政策的落地。这家宁夏六盘山特产馆,主要销售滩羊肉、黄牛肉、枸杞、五谷杂粮、葡萄酒、固原红土鸡、金糜子系列酒、马铃薯水晶粉等近300余种宁夏特色原生态农产品。通过“以品代购”“以购代捐”“以买代帮”,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带动38家宁夏本土企业接通福建市场。
“有了销路,就可以带动周边村民种养特色农产品,帮助当地农户增加收入,助力脱贫致富。”林锦云说,特产馆自2019年1月开业以来,营业额已达3800余万元,带动就业10101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122人次。截至今年1月,特产馆已经在福建开设11家分馆。
助力经济发展的同时,闽商也在践行着社会责任。宁夏福建总商会数据显示,开展闽宁协作以来,会员企业助学、扶贫帮困、抗震救灾、修路建桥等捐助金额达1.3亿元,安置就业10万余人。
(来源:宁夏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新网银川5月21日电 (记者 杨迪)记者21日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厅际联席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获悉,截至今年4月底,宁夏个体工商户累计总量达58.3万户,同比增长5.65%,其中九成以上聚集在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和居民服务等第三产业。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个体工商户占到宁夏经营主体总量的70.7%,是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以来,宁夏市场监管厅整合优化“一网通办”平台,全面开展“个转企”变更登记,目前已有192家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28544家个体工商户通过变更经营者盘活了经营资本;宁夏党委金融办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税贷通、个体工商户经营快贷等产品,解决个体工商户贷款需求165.16亿元;宁夏发改委上线宁夏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累计发放贷款6.2亿元;宁夏财政厅设立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引导担保机构在可持续经营的前提下降低个体工商户的贷款担保费率;宁夏人社厅加大个体工商户创业贷款担保,去年为个体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16亿元,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586.97万元;宁夏交通运输厅建立货运“白名单”管理机制,为3万多户个体工商户提供运输需求保障;宁夏商务厅安排2.1亿多元消费促进专项资金,统筹开展700余场促销活动;宁夏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22部门出台《进一步加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若干措施》,鼓励退役军人创办小微企业、从事个体经营;宁夏税务局“五措并举”保障税费优惠政策落实落地,去年宁夏有24万户个体工商户享受优惠政策减免税费33亿元;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宁夏监管局和人民银行宁夏分行持续扩大个体工商户贷款规模,截至今年3月末,宁夏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余额367.68亿元,同比增长20.9%;宁夏司法厅开展律企协同专项行动,为95户个体工商户提供法律与咨询服务186件,挽回经济损失1393.4万元。(完)
我区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积极采取告知、核查、帮扶等措施,助力餐饮单位恢复经营。截至3月11日,全区共有8950家餐饮单位复工。
近日,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安排人员对银川市金凤区餐饮单位恢复经营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人员在新昌路富安东巷知味斋泡馍馆、一碗炒饭等12家餐饮单位,看到在进门处都设有登记本,配备了测温仪和消毒液,对进店就餐顾客进行测温登记,就餐人员保持一定距离,餐厅从业人员着工作服戴口罩。有一家餐厅正在对后厨卫生彻底清理消毒,该餐厅老板表示,做好环境卫生大扫除、清洗消毒和人员管理,尽快恢复经营。
自治区市场监管厅积极采取促进餐饮单位恢复经营的有效举措,鼓励餐饮单位在做好防控的前提下尽快恢复经营,并抓好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扩大餐饮单位恢复经营的覆盖面。我区市场监管部门指导申请复工经营的餐饮单位做好进店顾客的测温登记,监督落实店内清洁消毒、人员健康管理、经营场所环境卫生、从业人员穿戴工作服、口罩等防控措施。对申请恢复经营的餐饮单位餐饮具的清洗消毒以及操作过程等严格管控。针对餐饮单位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帮扶指导,督促餐厅进行整改。(宁夏日报记者 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