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夏天,“雪糕刺客”逐渐退位,“酸奶刺客”瞄上消费者的钱包。酸奶越来越贵?不是错觉。
近期,现制酸奶品牌茉酸奶频繁登上热搜,从定价到用料、食品安全等话题的讨论不断。今年,现制酸奶品牌王子森林、丽茉酸奶接连获得融资,茉酸奶、Blueglass不断开出新店。喝惯奶茶、咖啡的年轻人,如何爱上了酸奶?现制酸奶为什么这么贵?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盘点108款现制酸奶和超市在售141款酸奶,透过数据揭秘酸奶的“网红之路”。
1. 现制酸奶均价超过奶茶 我们喝到了什么?
奶茶品牌喜茶、奈雪纷纷降价“接地气”,酸奶饮品却越来越贵了。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发现,几番调价之后,现制茶饮产品售价均低于30元,绝大部分价格位于20元以下,其中少部分产品价格低于10元。而现制酸奶品牌产品均价已超过茶饮品牌,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统计市面上常见酸奶品牌产品价格,发现多数品牌产品价格集中在20元至30元区间。
有“酸奶界爱马仕”之称的Blueglass整体价格最高,产品均价高达37元,最贵单品45元,最便宜单品为210g原味冷萃酸奶售价25元。一只酸奶牛和王子森林,超半数产品定价在20元以下,大部分均在16元/杯以上,茉酸奶和兰熊鲜奶超六成产品定价在20-30元区间。
20多元一杯的酸奶,里面卖了什么?新京报贝壳财经梳理6家现制酸奶品牌的108种产品发现,在基础原料——酸奶之上,各家做足了文章。
以Blueglass为例,在每件酸奶产品页面标明“每杯1000亿活性益生菌”,而茉酸奶表示奶源选取北纬43°黄金奶源,王子森林称采用每日鲜酿活酸奶……
高品质奶源打底,酸奶品牌不断“加料”,除新鲜水果外,红参、燕窝、胶原蛋白肽等也出现在酸奶中,而这些昂贵配料也成为酸奶的“流量密码”。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数据梳理部分品牌酸奶产品配料情况,牛油果成为酸奶中的热门配料,产品价格都在24元及以上。含有榴莲的产品价格相对较高,茉酸奶中巴马糯米榴莲酸奶奶昔价格最高,为43元,王子森林中黑刺榴莲酸奶奶昔售价为57元起。除了水果配料,Blueglass将胶原益生菌、大麦若叶等作为产品卖点,售价均在40元左右。
值得注意是的,Blueglass曾因在产品中使用“美容养颜”等宣传用语,构成虚构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效果的虚假广告的行为,遭到行政处罚。
2.超市酸奶“5元以下”仅二成
新酸奶品牌更有可能是“刺客”
酸奶不仅在现制饮品领域走“高价”路线,在超市冷藏柜中也成为“刺客”。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天猫超市在售的141款(不包含1kg大瓶装酸奶)酸奶产品发现,仅有21.8%的酸奶产品单杯(瓶/袋)售价低于5元,超过半数酸奶单价在5元至10元区间,二成以上酸奶价格在10元以上。在统计范围内,单杯价格超过20元的产品有Oarmilk吾岛海盐酸奶720克装和兰格格八旗菌凝酪酸奶760克装。
从不同品牌酸奶价格分布来看,老牌乳业实现“高档”、“平价”两手抓,像新希望既有平均单价低于5元的产品线,也有达芬奇这样平均单价10元左右的品牌。新兴乳业企业更倾向走高端路线,成立于2020年的Oarmilk吾岛和成立于2019年的北海牧场平均单价均超过10元。
关于酸奶的讨论除了价格之外,还有健康话题。近日,茉酸奶定价过高的讨论未停,一组茉酸奶制作原料的照片在社交平台上流传。图片中显示,其酸奶产品使用名为“上野曼道牌雪糕”的原料,其中配料成分与植脂末成分相似,也被人质疑“疑似使用植脂末”。
不过,酸奶价格越贵,营养价值一定越高吗?据科普中国报道,想要看清楚一杯酸奶里到底含有什么,重点关注蛋白质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和配料表三个指标。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酵乳 》,酸乳的蛋白质含量必须不小于2.9克/100克,风味发酵乳蛋白质含量标准则为2.3克/100克。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整理141件酸奶营养成分表,获得有效数据139条,将酸奶的价格和蛋白质含量放在坐标轴上,发现酸奶价格与其蛋白质含量并无关系。统计范围内的139款酸奶中,仅有1款酸奶每100克蛋白质含量低于2.3克,部分单杯价格位于8至12元的酸奶,每100克蛋白质含量超过15元区酸奶,5元以下酸奶跟10-15元酸奶蛋白质含量没有明显差别。
对于把酸奶作为代餐的消费者来说,碳水化合物含量不能太高。139款酸奶产品中,110款碳水化合物含量在10g/100g及以上,价格分布30元至3元。在每100克碳水化合物含量低于6克的产品中,既有单倍价格低于5元的“平价选手”,也有单价超过10元的“高级玩家”。
3.酸奶整体年均复合增速达8.4%
冷链物流成为重要推力
2023年餐饮行业的“顶流”为什么是酸奶?纵看各家产品页面、宣传标语,都离不开健康叙事。茉酸奶等现制酸奶品牌属于低温酸奶,据灼识咨询发布《中国酸奶行业蓝皮书》介绍,低温酸奶保留了活性乳酸菌,增加了肠道的有益菌群,能够改善人体的肠胃功能。与此同时,各品牌也将低糖、低卡、0添加作为卖点。
2016年至2021年,中国酸奶市场年均复合增速为8.4%,低温酸奶成为主要增长动力。2016年至2021年,低温酸奶市场年均增速为14.3%,预计到2023年,市场规模增至659.1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保持两位数。
如果说国民健康意识的盛行,是酸奶行业发展的机会,那冷链运输体系的完善则是其扩张之路的一阵东风。
对于低温酸奶企业来说,酸奶生产地与消费者的地理距离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2012年,Blueglass第一家门店落户北京,直到2020年才进入阿那亚、上海市场,2014年成立的茉酸奶也是直到2022年才走出上海,进入南京、成都,进而走向全国。K22和王子森林等酸奶品牌则是在2019年之后才成立的。
在酸奶企业“蛰伏”的这几年,在市场需求和政府利好政策的催化下,冷链物流产业上下游逐步完善。2018年冷链物流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过去5年冷链市场规模增速均保持两位数增长,2022年冷链物流企业数量达2227家。据中物联冷链委数据,2022年底,冷藏车保有量为38万辆,相比2018年增长10万辆。此外,多家酸奶品牌建立自家的仓储配送中心,提高配送效率,进一步扩大酸奶产品的销售半径。
市场越来越火爆,吸引资本下注酸奶市场。2020年Blueglass、兰熊鲜奶完成自己的A轮融资,次年Blueglass完成B轮融资,交易金额超过2亿元。今年,丽茉酸奶、王子森林获得融资,据天眼查数据,融资金额超过千亿元。酸奶赛道不断扩容,多家新式茶饮品牌也纷纷推出酸奶产品,抢占市场。
目前,消费者已经对高价呈现负面情绪,对于酸奶企业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近朋友圈里突然开始流传这样一幅图
有些人表示全身症状明显,浑身酸疼,喉咙疼得犹如吞刀片,除了勉强吃药,什么都吃不下。在这里疾控君整理了几条实用的合理膳食小tips,帮助你增强抵抗力,战胜病毒。
1、蛋白质最重要,喝粥不如喝牛奶
白粥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含量很少,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更是人体免疫力构成和发挥作用必不可少的物质。所以生病了,更应该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禽、肉、蛋、牛奶和大豆及其制品等。尤其是鸡蛋和牛奶,在常见食物中其蛋白质营养价值位居冠亚军,含量和生物利用率都很高,用它们补充蛋白质是最有效的。
对于喉咙疼的犹如吞刀片的人,吃饭基本变成了一种奢望,这时候可以选择牛奶或酸奶来补充蛋白质,特别是酸奶,市面上的酸奶一般都添加了糖,能量密度较牛奶高,还扛饿,对于乳糖不耐受的人也更友好。对于实在吃不下饭的人,每天牛奶或酸奶的量可以超过500ml,达到1000ml也是可以的。
2、碳水化合物不可少,含糖饮料也很好
俗话说得好,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同样的,感染了新冠病毒,吃饱了才有力气对抗病毒。这里的饱主要是指有充足的能量,碳水化合物是最廉价也是最高效的能量来源。碳水化合物不足时,机体不得不动用吃进去的蛋白质来供给能量,这将影响蛋白质参与机体免疫,这就好比拿金丝楠木当柴烧,浪费啊。好的碳水化合物来源包含主食、水果。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含糖饮料喝多了不利于身体健康,但对于胃口欠佳、吞咽困难的人,临时把饮料作为能量来源的替代品,也是不错的选择。含糖饮料当中优选奶茶和运动饮料,奶茶能量密度较高,营养素较一般饮料丰富,运动饮料富含矿物质,可有效补充因发烧流汗引起的电解质损失。
3、维生素和矿物质少不了,黄桃罐头来一勺
除了蛋白质,很多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提高免疫也非常重要,如VC、VD、VA、锌、铁、硒等,这也是最近网上刮起电解质水风潮的重要原因。不过,电解质水并不是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最优的来源,最好的当然是吃蔬菜和水果。对于胃口差的人,也可以将蔬菜水果榨汁。榨汁虽然可能会损失部分营养素如VC,但并不会100%都损失,且还含有其他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植物化学素、膳食纤维,比吃不下蔬菜水果强千百倍。
在这个时候又不得不提最近大火的黄桃罐头,吃黄桃罐头不能防治新冠,但它对于新冠感染后的康复确实是有不少好处的,当然除了黄桃罐头,其他水果罐头也同样推荐。水果罐头冰冰凉凉的,有助于让红肿的咽部“凉爽”一下,且罐头果肉软滑,可很大程度减少吞咽过程中的不适,大大提高进食舒适度。同时水果罐头往往添加了糖,这在平时是缺点,但添加糖可快速补充能量,同时还能给大脑奖励中枢愉悦感信号,安抚情绪,在对抗病毒难受的时候显得很重要。
4、适量多饮水,每天≥1500ml,淡盐水最佳
水是一切生命必需的物质,也是营养输送、促进食物消化吸收代谢的重要载体,更是自身免疫系统战胜病毒的重要参与者。感染后的高热一般会伴随着大量的体液丢失,服用退烧药以后也会大量出汗,这时候一定要注意适当补水,防止脱水或者虚脱,多喝水还可以缓解发热的症状,有利于退烧。淡盐水最佳,运动饮料也是不错的选择。
5、吃得少可选择营养素补充剂
大家都知道VC可以增强抵抗力,这时候就有很多人说VC可以防治新冠,在这里必须要申明,目前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大量补充VC可以对抗新冠感染。人体的免疫力是多种营养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单靠VC,再多也是孤军奋战,孤掌难鸣,支撑不起强大的免疫系统。所以补VC不如补复合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小小一片富含多种对身体有益的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摄入不足的还可以补充蛋白粉。叶黄素、DHA、护肝片等这时候不是刚需,可以先不补。
6、吃不下饭可补充特医食品
饮食不足会直接导致营养摄入缺乏,出现免疫力低下、降低抗感染能力的情况。这时可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选择特殊医学用途全营养配方食品或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一般是粉状,像奶粉一样,冲泡后可直接食用,外包装上都会标注“特殊医学用途”字样,选购时请认准。这类产品可作为单一营养来源满足目标人群营养需求,更适合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或体弱多病的老人,或者整个感染病程比较长、一直吃不下东西的人,医院也会把它作为常用的营养支持方法。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程沛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笪曦
来源:作者:“上海疾控”微信公号
023年,饮品界依然热闹非凡,茶咖之争尚未停歇,一股新势力已然加入战斗。近日,现制酸奶赛道肉眼可见地火了起来,酸奶界的融资热与开店潮此起彼伏。
最先感知到风声的自然是资本市场,早在2021年,Blueglass 获得超2亿元B轮融资,新希望乳业以2.31亿元的价格收购一只酸奶牛。 今年三月,新品牌王子森林完成了千万级战略融资,茉酸奶宣告全国门店超500家,一只酸奶牛全国门店破千家。
小红书上,酸奶相关话题超过400万,抖音上多家酸奶品牌话题播放量过亿,酸奶俨然成为白领们的下午茶新宠。 然而,现制酸奶并非新品类,2016年,一只酸奶牛就曾凭借酸奶紫米露这一单品走红网络,成为川渝版“茶颜悦色”,但并未引起更大范围的震动。
现制酸奶是以酸奶为主要原料,放入水果、坚果、谷物等进行搭配,使用“看得见的原料”进行组合,能够搭配出数种不同风味。
时至今日,现制酸奶渐渐展现出取代奶茶之势,酸奶新势力的崛起与健康消费等大趋势相合,它暗自调整了新潮饮的经纬度,内部一场爆炸势在必行,只是这场爆炸的波及范围尚未可知。
酸奶出圈,各显神通
不久前,新晋网红酸奶品牌茉酸奶入驻北京西直门凯德茂商场,正巧在K22酸奶的隔壁。
一直以来,牛油果奶昔都是茉酸奶爆款单品,其门店的宣传语也直截了当——“一杯奶昔,一颗牛油果”。然而,隔壁K22酸奶杯子上赫然印着“一杯大约两个墨西哥牛油果”。
对此,前互联网大厂员工王中叶笑称为“酸奶界的牛油果之争”,那是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酸奶赛道“卷”起来了。
不止于此,仅北京合生汇一家商场B1、B2两层楼就吸纳了5家酸奶门店,分别是K22酸奶草莓、Blueglass、蓝熊鲜奶、撒露欧洲冻酸奶以及去山野鲜果酸奶。
据刺猬公社走访观察,尽管在工作日上午,K22仍有10人左右排队,在Blueglass办公或自习的顾客有6-8人,另外几家则是从午饭时间开始客流量与外卖订单逐渐增多。
从合生汇一家商场中入驻的酸奶品牌也能看出,现制酸奶领域低端、中端、高端的细分市场已经形成,不同价位的品牌有各自的打法与商业模式,本文主要以K22、茉酸奶、Blueglass三家酸奶品牌为例,对其各自的创新点与优势进行对比分析。
在一众现制酸奶品牌当中,K22相对来说算得上平价,也是最讲究效率的。
从产品SKU来说,K22凭借一款单品闯天下,尽管有四种不同口味,但产品均为冰沙质地的酸奶,而这四种口味不仅定价一样,且杯量、糖度、冰度都是固定的,不能定制。
如此一来,不仅大大简化了产品采购、制作流程,也压缩了消费者挑选的时间,相较于动辄等待40分钟的喜茶来说,最大限度提高了出单效率。
从门店设计来说,K22没有提供座位,但其装修风格统一采用电光芭比粉,兼具潮酷与粉嫩,可供打卡拍照,考虑到“出片”也就等同于考虑到了社交媒体的传播性,这一点也赚到了不少年轻人的好感。
除此之外,K22的营销也是极为简单直接,有记忆点。从包材来看,K22的斜方瓶颜色与整体UI设计是一致的,瓶子的标语与店内随处可见的slogan都在向消费者传递“一杯有料的15颗草莓”,没有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宣传,所见即所得。
这种方式与肯德基、麦当劳等标准化快餐的餐饮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此,品牌整合营销公司时趣的SVP毕凌云表示,K22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最大强度加强质量与流程把控,管理好品控,这与其选择一站式平台设备与供应链模式相关,是他们战略方针的体现。
毕凌云从事广告营销行业多年,服务过多位饮品、乳制品品牌客户,面对现制酸奶来势汹汹,他认为,从原料到技术的一站式平台建设是乳制品行业最大的壁垒。
他解释道:“乳制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奶源、原奶加工、检测、质量管控、运输供应等全链条服务。”
相较于K22,茉酸奶的营销打法则更加偏向传统,更像是复刻了茶颜悦色的成名之路。
有业内人士认为,茉酸奶在社交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疑似雇黄牛排队,营造出盛大的人流量与气势,打造爆品,加深饥饿营销,这种方式更偏向于初期新茶饮创业者的玩法。
毕凌云也表示:“一个正常的品牌周期,在这个周期之内它需要做到多少营业增长,去满足品牌获利的要求,包括它的扩店速度与开放加盟也印证了这一点,这是比较常规的思路跟模式。”
小红书知识博主@知行官 告诉刺猬公社:“茉酸奶配料表相关负面舆论对品牌的伤害不小,在小红书,吐槽茉酸奶价格、服务、品控的消费者大有人在,但在口味上,茉酸奶的好评遥遥领先于其他品牌。”
零售战略公司合伙人老雷表示,茉酸奶目前80%的加盟商均由消费者转化而来,明显区别于市场上的加盟获客逻辑,其本质区别在于,消费者会基于对品牌的热爱与认同,在加盟店的运营及管理中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热情。
Blueglass凭什么“贵且难喝”?
与K22和茉酸奶相比,Blueglass面临的争议更大。据王中叶回忆,喜茶曾一度是大厂员工下午茶的标配,不知从何时起,Blueglass一跃成为都市丽人的新社交货币,在他的印象中Blueglass似乎“又贵又难喝”。
Blueglass是地道的中国品牌,2012年5月,第一家门店在北京华贸购物中心亮相,此时,Blueglass还未产生,门店的招牌上还写着“阿秋拉尕青藏酸奶”。
2018年,阿秋拉尕酸奶完成了品牌升级,次年开始添加胶原蛋白肽,从此走上了功能性酸奶的道路。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讲,相较于K22和茉酸奶,Blueglass拥有自己的牧场与冷链系统,它与中地乳业设立了5万亩合资牧场,拥有10000头荷斯坦奶牛。同时,Blueglass建立了全产业链疫苗级冷链配送,GPS定位、温差精确到2摄氏度。
Blueglass产业链相对完整,从原料到技术有诸多卖点,也是其受到资本市场青睐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也与它高昂的客单价与高净值消费者相关。
一直以来,Blueglass凭借45元的客单价被称为“酸奶界的爱马仕”,其瞄准的客户群体就是一批具有一定的消费实力且对价格低敏感的白领女性。清新脱俗的取餐口令、油画般的杯壁设计、美容养颜的小料搭配、倒杯不洒的特点等一系列巧思牢牢抓住了用户审美与心理,也成为在小红书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
“健康” “代餐”一度成为Blueglass的标签,甚至成为健身、减脂人士的首选,由于酸感明显,很多人猜测Blueglass使用的酸奶应是无糖酸奶,结果却出人意料。
继扒出茉酸奶配料中含植脂末成分外,小红书用户又扒出了Blueglass配料中含有白砂糖,且排在了配料表的第二位。
刺猬公社浏览公开资料后发现,Blueglass并未主动营销过自己为无糖酸奶,2018年,Blueglass产品升级负责人包文忠在公开采访中表示,Blueglass的配方为“牛奶+菌+糖”。
他解释称,市面上的酸奶所用乳酪一般为室温菌(47度左右),而Blueglass的ZD495B菌种的发酵时间为43度,因此,香气和口感与普通酸奶都不一样。Blueglass酸奶的粘性和酸度都有提升,尤其是酸度,与传统酸奶相比,有着近30度的酸度差,属于‘高酸型’酸奶。
习惯高酸性希腊酸奶的Kitty认为,Blueglass本身添加了糖,由于和甜度更高的小料对比,因此变得更酸。她表示自己更愿意买原汁原味的裸酸奶,十分警惕“酸奶奶茶化”的现象。
从门店大小以及坪效的角度来讲,Blueglass与K22和茉酸奶不同,这点也或多或少影响了Blueglass的成本与定价。
Blueglass对第三空间的理解与星巴克、奈雪的茶类似,走“大店模式”的路径,不仅如此,其现有门店都进行了美学设计与“主题性”的包装,摩洛哥主题、阿那亚主题、比利时黑巧等等。
鉴于奈雪的前车之鉴,Blueglass要不要做第三空间,怎样做第三空间,毕凌云认为:”选址、布局以及开店的面积整体都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不是盲目要大店还是要小店的选择。怎样把第三空间与其他服务整体对应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奶茶界打响攻防战
食品饮料行业很难建立起壁垒,茉酸奶的牛油果奶昔走红之后,古茗、书亦、7分甜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复刻。
其中,古茗由于用料较为扎实,能嚼到坚果颗粒,被称为茉酸奶指定唯一平替,但便宜9块钱的古茗,在牛油果的用量上远远达不到茉酸奶的标准。
茶百道与沪上阿姨也相继推出了酸奶饮品,但都不是新物种,茶百道主推的酸奶牛油果、酸奶紫米露与一只酸奶牛曾经的爆品类似;而沪上阿姨的新品活力莓莓酸奶与活力绝绝紫酸奶(桑葚)被小红书上多名消费者诟病,上层果酱稀薄得像水一样。
尽管稳坐新茶饮第一把交椅的喜茶并未上线任何酸奶饮品,但喜茶以另一种方式“不战而胜”了。
喜茶与Fendi跨界营销的案例开启了新茶饮和奢侈品品牌牵手的新纪元,成为最热话题喜提微博热搜前十,朋友圈被“喜悦黄”刷屏,甚至还使得喜茶的点单小程序直接瘫痪半个小时。
种种迹象表明,在这场合作之中,喜茶“赢麻了”。据喜茶官方推送,这一次的联名契机是FENDI在北京办了一个匠心艺术展「hand in hand」,意为中国和意大利手工匠人的文化碰撞与交流,而喜茶在其中提供了具有中式风格的茶室体验。
对于FENDI来说,喜茶的加入为其拓宽了在年轻人中的辨识度与影响力,为略显厚重的活动增添了几分轻盈感,和喜茶合作所产生的噱头,也成功掀起了巨大的传播声浪,在各类社交媒体上掀起讨论热潮,也大大提升了活动的关注度、参与度。
对于喜茶来说,无论是“平等”的跨界联名还是“单向奔赴”的授权合作,喜茶都赚足了流量与声量,补全了“联名版图”,并且还借势FENDI的文化交流,弘扬彝族饮食文化,为品牌做起了在地化传播,加深了品牌的文化内涵。
上个月,Blueglass与雅诗兰黛胶原霜也进行了一场创意联动,推出了“反重力”胶原酸奶系列,产品中添加了胶原益生菌分子爆珠和植物桃胶雪燕,持续强化关键元素“胶原”,传递品牌价值。
Blueglass与雅诗兰黛的目标用户群体较为吻合,借助雅诗兰黛的名气,打响自己在更大圈层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激活消费者心智资源。
这两场出色的跨界营销,不仅仅是“把名字放在一起”,双方基于契合的精神内核与消费需求,进而通过跨界合作为消费者带来精神共鸣和价值认同。
酸奶与奶茶的明争暗斗在即将到来的夏天或许会愈演愈烈,但酸奶受到温度限制,不宜做热饮是其最大的痛点,酸奶品牌只有拓宽思路,突破季节性生意的局限,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夏天。
(应受访者要求,王中叶为化名)
本文源自刺猬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