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谈到河源,就会想到河源的特色美食萝卜粄、艾粄、客家豆腐花、猪脚粉、老鼠粉等。这么一座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的小城,怎么会经过这里而不驻足呢?白落梅在《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曾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在我心中,我会因为一道道美食而爱上那座城,而那座城就是河源。接下来我将带你体验河源的特色美食。
客家酿豆腐也称为肉末酿豆腐、东江酿豆腐,是客家名菜之一,据说与北方的饺子有关。通常将油炸豆腐或白豆腐切成小块,在每小块豆腐中央挖一个小洞,用香菇、碎肉、葱蒜等佐料填补进去,然后用砂锅小火长时间煮,食时再配味精、胡椒等调料即可
< class="pgc-img">>九重皮是河源连平县的著名小吃,在市区一些大排档式餐馆找得到,老城人民路的一家档口就有(兰姨小吃)。味道鲜而香,吃起来很爽,当然再配上一碗绿。制作方法:豆沙把籼米放在水里浸泡,米浸泡后然后磨成浆,往米浆里加入适量的盐、油、香料,然后把锅里的水烧开,摆上蒸笼,铺上垫布,就可以把米浆均匀地倒在垫布上蒸熟。蒸熟一层再加一层浆,再蒸,如此反复多次,直到九层,一共九层。每层的厚度都要很均匀,所以这一步很重要。而最后一层上面还要撒上香菇末、虾米和葱花。蒸好后,切成菱形小块。
< class="pgc-img">>老水粉作为河源特色小吃,可以说承载了许多河源人的儿时回忆。其做法是用米磨成粉,再搓成一条一条像老鼠尾巴大小的粉条,因而又被称为老鼠粉。滑溜溜Q弹的粉条充溢着米的清香,再配以清汤,堪称一绝。
< class="pgc-img">>八刀汤算得上是对猪的完美演绎。对着用黑麦草、番薯叶喂养的紫金蓝塘猪身上挑选出猪心、猪肝、猪肺、猪舌、猪腰、粉肠、隔山衣(猪隔膜)、前朝肉,各切一份(八刀),故名八刀汤。
< class="pgc-img">>娘酒醉河虾这道菜是客家人的经典,在做月子的时候,必然少不了娘酒醉河虾。娘酒的味道香醇,河虾的肉爽,营养丰富,两者相结合,鲜甜可口。现在的酒醉河虾不再是属于月子期间吃的食物了,而且被搬上了日常餐桌上,摆上了宴席。娘酒醉河虾,吃起来别有一番独特的风味。
< class="pgc-img">>糯米饭是河源传统的小吃之一。好吃的糯米饭,口感是介于干饭和泡饭之间的触感,那个软硬中和的口感,让人倍感饱满与幸福。它是香菇切成碎粒之后的勾人的菌菇香气,是腌制的虾米切成碎粒后的虾米香,是用灶火的水蒸气催熟的米饭的回甘。细细品味,或许会勾起你的独家记忆。
< class="pgc-img">>河源酸萝卜是广东省河源市的特产。河源酸萝卜可谓远近驰名,传统的酸萝卜一直是河源人心中的最爱,具有提神醒脑、开胃消滞、解酒毒、刮油减肥、通便等功效。河源酸萝卜可谓远近驰名,传统的酸萝卜一直是河源人心中的最爱,具有提神醒脑、开胃消滞、解酒毒、刮油减肥、通便等功效。
影视图文连载计划#
李云龙作为亮剑电视剧里公认的战神,其战术指挥超一流,往往能在生死存亡之际收获奇效,而剧中还有一个人可以说是李云龙影子一般的存在,不但能精准领会李云龙作战思维,更是耍得一手好刀法,这个人就是张大彪。
同为李云龙重视的下属,张大彪的地位显然远超魏和尚以及孙得胜,关键在于他不仅武艺高强,更是带兵打仗的好手,因此在淮海战役之时,李云龙调到华野升为二师师长,张大彪就成了参谋长,也是晋升较快的,而从鄂豫皖就和李云龙是老战友的邢志国也只是副师长,论资历,张大彪是半路加入八路军,但能和邢志国做到同级别,可想李云龙对他的器重。
不过张大彪的出身背景注定其在很多时候是不被信任的,结局也是非常壮烈,今天我们走进亮剑人物志第七集,骁将张大彪。
01凭刀法上位,半路加入八路军
电视剧中的张大彪在小说里并无其人,但张大彪的许多特点,却在小说里某些人物的身上看到,比如独立团的一营营长关大山,以及后来李云龙的二师参谋长苏公权,因此张大彪是将这些人物组合起来,在电视剧中进行描写,不过正是这些人物事迹和特点,才使得张大彪的人物形象更为丰富。
张大彪是何人士书中和电视剧都无说明,只知道在加入八路军之前,张大彪曾在宋哲元的陆军二十九军大刀队干过。
这也是个没文化的泥腿子,喜欢大口喝酒,只要酒端上桌,不喝他个痛快绝不罢休。
最开始张大彪只是个大头兵,不过并不在宋哲元手下,稀里糊涂打过几仗,也并没有什么非常突出的本领,不过每次打仗都说不痛快,他说排长是个怂包,每次带着弟兄都躲在后面,根本就没打几次像样的战斗。
直到有一次小规模战斗,张大彪那个排的排长被小鬼子机枪扫中,就在小鬼子就要冲到跟前时,张大彪捡起排长的鬼头大刀就冲了上去。
小鬼子见张大彪不使用武器,便主动退出子弹准备白刃战,哪知这小子竟是个使刀的高手,四五个小鬼子围着他竟然无法近身。
张大彪的大刀角度极为刁钻,每一招都干净利落,决没有多余动作,几乎都是格挡与劈砍同时进行,不一会就干掉了四个鬼子,剩下一个是在逃跑的过程中被张大彪追上砍死的,此时援军及时赶到,士兵们亲眼目睹了这高超的刀法。
不久张大彪的名字就在全团叫开了,在团长的推荐下张大彪被宋哲元注意到,并把他安排在大刀队,要知道二十九军大刀队可全都是武术高手,当时二十九军装备不足,军内高层决定在训练和战法上进行改进,加上西北军本就身体素质极强,许多官兵都有一定的武术底子,因此便组建了一支大刀队。
就这样张大彪进入了大刀队,发现这里才是他施展抱负的舞台,人人都是好汉,每个人都有一两招绝技,并且在大刀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军官必须有一身高超的刀法,否则就算是军长的亲舅子都不能提升,官兵们只认本事不认人。
大刀队有一套威震八方的刀法,名为破锋八刀,是专门针对日本鬼子擅刺的特点编制的。破锋八刀出自于沧州武术名家马凤图为西北军编写的《破锋八刀》和《白刃战术教程》,这八招分别是:
迎面大劈破锋刀,
掉手横挥使拦腰,
顺风势成扫秋叶,
横扫千军敌难逃,
跨步挑撩似雷奔,
连环提柳下斜削,
左右防护凭快取,
移步换型突刺刀。
而张大彪在既定的刀法训练中融入自己的实战经验,创了几招适合自己的刀法,喜峰口一战,已经是上士班长的张大彪用一把砍刀摘了四个鬼子的脑袋,被提升为排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在争夺水定河上的大铁桥时,29军何基丰旅和日军展开肉搏,张大彪用大刀砍了9个鬼子。后来29军南撤时,张大彪开了小差,打算回家探望老母亲,发现家乡的一带村庄被鬼子屠杀殆尽,埋葬好母亲后,张大彪捏紧了大刀,双眼通红,此生定要斩杀日寇为乡亲报仇。
于是已经追不上29军的张大彪,迫不及待上战场杀鬼子,干脆就投了八路军,正是李云龙的新一团,和小说里魏和尚加入八路军一样,张大彪也是看着青天白日的帽徽,以为是中央军,再加上李云龙连哄带骗,张大彪就被忽悠进了新一团,反正都是杀鬼子,在哪干都一样。
这小子本就有过几年打仗的经历,又使得一手好刀法,极受李云龙重视,先是干了一段时间警卫连长,后来李云龙觉得屈才了,便放到一个战斗排当排长,后来再一步步升到营长。
苍云岭一战打坂田时,张大彪才刚刚提的一营长,不过已经是李云龙的心腹大将,在新一团还没有政委的时候,李云龙经常会找张大彪商量作战,虽然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李云龙直接分派任务。
02最能领悟李云龙战法,离开李云龙就难以受重用,短短一年扩充十倍
在苍云岭一战中,新一团防守坂田联队的强力攻击,掩护团部和医院撤退,张大彪头一次见到这么强悍的鬼子,竟有一点发怵,张大彪主张按照旅部命令,从敌人火力较弱的瑜家岭方向突围,但李云龙却早已有了一个作战方案,打算从正面突出重围,虽然张大彪并不赞同,却还是在战斗中拼尽全力。
他依然拿着那把大刀,朝着鬼子奋力砍杀,在日军序列中以作战强悍,军事素质高超著称的坂田联队,曾在忻口会战打垮三个中央师,就连楚云飞三五八团这样的主力团也不是对手,却在这次战斗中遭遇了平生最大的劲敌。
这伙八路军不但顶住了几轮攻击,竟然还敢以几十人兵力反冲锋,朝着指挥部方向猛攻,特别是张大彪手持一刀一个鬼子,片刻之间就有好几个鬼子惨死刀下,这支素以刺杀搏斗而闻名全军的精悍部队,竟然在一支装备低劣的八路军面前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
当坂田联队发现这伙小股部队的意图时已为时已晚,两发迫击炮就彻底摧毁了坂田的指挥系统,随后李云龙突出重围,张大彪却被大队鬼子团团围住,左脚也受了点伤,在山头上和鬼子对峙,眼看就要被鬼子消灭。
本来已经突出包围的李云龙听到张大彪的一营被包围了,立刻抄起冲锋枪就冲了回去:“把机枪给我,弟兄们,咱独立团从成立那天起,就没丢下过自己的兄弟,冲回去”
那么经过这一次,张大彪对李云龙从提拔之恩转为救命之恩的情谊,对于张大彪这种性情之人,救命之恩大于天,这次算是对李云龙死心塌地了。
而苍云岭一战后李云龙因违抗军令被撤职,老战友丁伟接替新一团,临行前丁伟答应李云龙,张大彪他可以随时带走,不愧是一个战壕里打出来的兄弟。
后来孔捷的独立团被山本夜袭损失惨重,老总一怒之下撤掉了孔捷的独立团长,让李云龙去整顿士气,李云龙很快就把张大彪要了过来,在一线天之战,七七二团程瞎子担任主攻,八个小时的无数次冲锋也没能拿下山崎大队,李云龙临危受命,提出了一套避敌锋芒的战法,只有张大彪立刻心领神会。
李云龙:“从地形上看,全团1000多号人,不可能全部展开,要是一个连一个连的进行攻击,那成了添油战术,这是兵家大计,老子不干这个傻事,我要缩短这段攻击的距离。”
张大彪:“团长,你是说用土工的方式进行掘进”
李云龙:“你小子脑袋还挺好使啊,你们营有360人,我把全团的手榴弹都交给你们用,每个人十颗,那是多少啊?3600颗,部队全部运动到山坡的下边,谁也不许露头啊,鬼子的枪法可是不赖,咱可不触那个霉头,部队用土工作业的方式向前平行推进,只要我们掘进了50米,剩下那30米,就是个娘们都能把手榴弹扔进了环形工事去,我这里信号弹一响,一营所有的手榴弹在两分钟之内必须全都扔出去,3600颗手榴弹,够山崎那小子喝一壶。”
我们可以看到参加作战会议的除了政委赵刚,还有各营长以及参谋,这些手下可都是跟随李云龙时间不短了,但却只有张大彪能立刻明白李云龙的意图,足以见得张大彪是唯一能快速精准领会李云龙作战思维的人。
除了在此次战役中张大彪表现出与李云龙极为相似的战略思维,我们还可以在平安格勒之战中看出张大彪的军事素质。
在大扫荡之后八路军损失惨重,抗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八路军领导左权,就是在此次扫荡中遇难的,而晋西北铁三角也不好过,李云龙曾总结过大扫荡之后独立团的损失。
“老子从来没吃过这么大的亏,干部伤亡三分之二,战士伤亡半个团,心疼得我直哆嗦”
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大致分析一下李云龙独立团的大致兵力,大扫荡之前李云龙有三个营,大致有1000人左右,而大扫荡之后按照李云龙的描述,干部伤亡三分之二,战士伤亡半个团,那么满打满算大扫荡之后独立团不足500人。
然而在大扫荡之后,由于日军采取的铁壁合围政策,八路军大都采取分散作战的方式,以此保存实力,渐渐的竟然给了营连一级队伍自主权,到李云龙团部被山本夜袭损失惨重,于是发动著名的平安格勒之战,部队一集结,竟然兵力扩张了近十四倍,达到恐怖的7000人之众。加上县大队区小队,李云龙第一次指挥上万人作战,但这其中最让人匪夷所思的莫过于张大彪的一营。
张大彪一报数据,竟然有2000人之众,大家可以分析一下,张大彪的一营竟然扩充到2000人,这是什么概念,按照大扫荡之后仅存的兵力来看,独立团不到500人,他张大彪的一营就算再怎么神勇也不可能超过200人吧,就按200人来计算,短短一年时间从200人发展到2000人扩充了近十倍,是整个独立团大扫荡之前兵力的两倍。
相比其他营,张大彪的实力无疑是最强的,他是如何能发展如此迅速的呢?根本原因在于张大彪早就吃透了李云龙的军事思维。
在独立团分兵前,李云龙就发表过一段土匪山大王的观点,“全团干部,从我开始,要端正态度,要放下正规军的架子,只当我们是什么呢?只当我们是啸聚山林的梁山好汉,那是什么活法呀?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论秤分金银,从今往后,咱们独立团化整为零,以连排为单位,独往独来,仗怎么打我不管,你们连排长说了算,伏击摸营,挖陷阱,打闷棍、绑票,只要是对付鬼子汉奸,你们爱干什么就去干什么。是啊,凭什么他们鬼子汉奸就喝酒吃肉,我们就喝西北风啊?不过有一点我要跟你们说清楚了啊,谁要是对老百姓来这个?要枪毙。”
从这一段发言中我们看到李云龙给出了十二字真言,那就是,伏击、摸营、挖陷阱、打闷棍、绑票,当然都是对付鬼子和汉奸的招数。
作为李云龙最忠实的迷弟,张大彪当然是身体力行按照大哥的话来做,隔三差五就抢个鬼子运输队,打个伪军偷个物资。
当李云龙下达命令让部队全体集结之时,张大彪才刚刚结束一场战斗,接到命令后便毫不犹豫放弃了刚刚战斗缴获的物资和俘虏,估计这2000人的兵力大都也是从俘虏里发展来的,可见张大彪是唯一能完全领会并忠实践行李云龙作战思想的。
但即便张大彪军事思维接近李云龙,战斗素质也非常高超,却存在一个极大缺点,那就是他并不完美的履历。
比如在山本夜袭独立团之时,按照小说里的描述,政委赵刚负重伤,团部八十二人仅四人突围,小编对此前电视剧的情节进行过梳理,从未看见过独立团有一个副团长,当时受国民党对八路军编制的限制,八路军不能设立政委,所有政委只能挂副团长的职。
所以赵刚在内部是政委,但对外职务却只能是副团长,而在赵家裕一战中赵刚负重伤,逃出生天的李云龙把自己关在屋里,就突然出现了一个邢志国副团长,这里显得非常突兀。
可以大致猜测,邢志国是独立团遭到重创后才被派来临时接替赵刚工作的,一是防止独立团就此垮掉,二是怕李云龙这个混小子惹大祸,而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完全是可以让一个主力营长来暂代政委之职,最佳人选无疑就是张大彪,论资历论本事也是张大彪,但偏偏是一个空降的邢志国。
再到后来平安格勒之战消灭了山本,李云龙自知难逃罪责,主动将指挥权交给了邢志国,也是没有重用张大彪,这里原因很简单,张大彪毕竟是宋哲元的部队出来的,即便是再怎么有本事,说到底也不是根红苗正的红军或者八路军,不能委以重任也是预料之中。
03解放战争带二师一直打到福建,最后战死金门
解放战争时,张大彪升为华东野战军某纵队二师师长,原独立团副团长邢志国升为副师长,李云龙在淮海战役潘塘镇一战中受重伤住院,这两人在没有李云龙指挥的情况下,一路打到福建沿海,也打出了二师的作风。而在小说里,参谋长是苏公权,并且从这里开始,电视剧就再也没出现过张大彪的镜头。
有人说张大彪最后死在了金门岛之战,个人认为这个猜想有一定道理,因为在电视剧中,张大彪再也没有出现,作为李云龙的得力助手和左膀右臂,张大彪应该是李云龙要留在身边的,他的缺席只能说明已经不在人世。
而在原著小说里,李云龙的二师派了一个C团和兄弟师的两个团登上金门岛作战,团长是邢团长,参谋长是董大海,也就是电视剧里的张大彪。有人说张大彪早就是师参谋长,邢志国是副师长,怎么可能去当团一级的领导呢?
这里可能存在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极为重要的一次战役,副职领导是会深入到下一级指挥,邢志国去当主力团长,张大彪去当参谋长也并无不可,毕竟金门岛之战战略意义非常重要,这样的安排也是确保战役的成功。
金门战役从一开始便进入白热化,解放军分两个梯队登岛,第一梯队有8000人,率先登岛之后便勇猛作战,一路猛插猛打,向国民党军纵深穿插,但是第一梯队登岛作战很久也没有看到第二梯队,这便是问题所在。
由于不懂潮汐规律,运载第一梯队的木帆船全部搁浅在海滩上,天亮后被楚云飞炸毁。整装待发的第二梯队由于无船可渡只能望海兴叹,隔海听着对面猛烈激战的声音。
此外,金门岛敌情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岛上守军原有三万余人,战斗打响后,敌12兵团一万余人又在金门登陆,岛上守军增至四万余人,以八千对四万,况且解放军并不了解岛上的地形,形势危急不亚于以往的任何一次战斗。
就在关键时刻,C团参谋长张大彪突然接通了与指挥部的通讯:“师长,您是我的老首长了,在晋西北的独立团时我就跟着您,我请求您告诉我真实的情况,我们也好有个准备,第二梯队是不是不能来了?”
李云龙困难地说:“好兄弟,我不能骗你,船只全部被炸掉了,第二梯队无法增援,你有什么要求,只管说。”
张大彪:“我明白了。师长,C团没给您丢脸,敌人没有活着抓到我们任何一个人,我面前堆积着成山的尸体,有我们的,也有国民党军的,C团够本啦,师长,我和邢团长只有一个要求,这也是我们全团指战员的要求,我们牺牲后请上级不要撤销C团的番号,要重建C团,我们希望重建后的C团给我们报仇。师长,拜托 了……”
李云龙的眼泪流下来,他哽咽了:“好兄弟你放心,我李云龙拿脑袋担保,我一定重建C团。”
张大彪:“谢谢师长,敌人又围上来了,我向您告别啦,我们全团向您告别啦……”
是役,登陆金门的三个团无一人生还,包括李云龙从晋西北带过来的老底子独立团,也就是C团。
那么这一结局对张大彪来说或许是完美的,张大彪一生杀敌无数,自古将军百战死,按照张大彪宁折不弯的性格加上他国民党军官的出身,也难以逃脱那场浩劫,还不如战死疆场留名后世。
更多精彩下集分享!
源 | 潇湘晨报
文 | 周晟 汤屹
“脑洞大开”的鼻祖应该属于——长沙童谣!
小时候从嘴巴里脱口而出的童谣,现在仔细琢磨琢磨它的字面意思,你能理解它究竟是怎么一个跳跃模式,又在诠释什么意思吗?
先来认真体会一下:
1.卷子卷子一,卷子卷子二,卷子卷子三,卷子卷子四,卷子卷子五,上山打老虎。
小时候读这个童谣的时候,两个手要捏成拳头然后划圈圈,不知道这是不是“卷子卷”的意思。那时候喜欢在“上山打老虎”后面接“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小松鼠数一数,12345,上山打老虎……”然后就是无止境的死循环……
2.狗打屁,生牛莉,牛莉不开花,藤上结苦瓜,苦瓜不结籽,打屁伢子就会si。
如果在家里打了响屁,就会有老人家说这段话了。不过现在看来,最后一句还是蛮狠的……(奶奶,不要这样说啊奶奶!)
3.点点虫虫飞,上山捉一对。捉对花花虫,咬哒手背背。
夏天被蚊子咬了红包包,妈妈会一边说这段童谣,一边轻轻敲打红包包。
4.你你你!你是人生米!他他他!他是鼻屎嘎!我我我!我是泡泡果!
不管指向谁是“鼻屎嘎”都会引发不满,然后产生“你才是鼻屎嘎”的无休止争论。
5. XX的屁,震天地,一震震到达意大利,意大利人们拿起了武器。
到现在看到小孩放屁,都会听到“哦嚯,打起国(这么)响,打到意大利克哒咧”。至于为什么不是阿根廷,不是奥地利、匈牙利,偏偏选中意大利,真的没办法给你一个解释啊……
6.羞羞羞,刮猪油,熬白菜,放酱油。哭脸巴,油菜花,打烂罐子恶锅巴,锅巴冇熟,哭一上轴。锅巴熟哒,哭得有哒。
这段童谣也要配合手部动作,第一个“羞羞羞”要用手指去轻轻刮对方的脸颊,多用在小朋友受委屈要哭脸之际。
7.伢迹伢,钓嘎麻(青蛙),嘎麻一蹦,钓蚱蜢,蚱蜢一飞,钓乌龟,乌龟一爬,快些喊牙(爸爸)。
这种“名词+一+动词”的形式,是常见的格式。但无论是多猛的小动物,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认儿子……
8. 缺牙齿,耙猪屎,耙一箩,送外婆,耙一担,家家散,耙一桶,自噶(自己)整。
在没有化肥的时候,便便简直是走亲访友的瑰宝啊。
9.南门口,真有味,一部单车搭两位。公鸡搭母鸡,母鸡笑嘻嘻,碰达治安的,抓得密牢滴。
哈哈哈,好形象的画面。是不是当年长沙不准单车载人?还是不准公鸡骑自行车?
10.年轻哥哥你莫着急,我们中巴热烈的欢迎你。有沙发是有空调,想停就停几多逍遥。一块钱让你抖一盘撑(洋气一次),管他红灯不是红灯。
2003年,中巴正式退出长沙中心城区。当年的中巴和现在的的士一样,是随停随靠的。“走不走不,1块钱一位,最后两杂位子,上车就走喋”的吆喝声就像从没消失过。不过,中巴车上有沙发是什么情况……
11. 黑鼻子狗,跟我走,我冇挨它,它咬我一口。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到南门口。南门口,转个弯,到达峨眉山。峨眉山,起哒火,烧得你往鼻子眼里躲 。
南门口真是童谣的热门地段。峨眉山躺枪。
12.小姐小姐你莫生气,明天带你去看戏,我坐板凳你坐地,我呷面包你呷屁。
这段童谣应该造就了最早的一批屌丝吧……
13.XXX的脑壳象地球,有山有水有河流,还有两条臭水沟。
不听到最后,你永远摸不透对方是想表扬你还是要黑你。
14.虫虫虫虫飞,飞到大院里,捡杂伯伯蛋,回来呷炒饭。
见到有翅膀的虫,这段童谣就脱口而出了。虽然,念到底也不见得有炒饭吃。
15.猫几猫几来咯,跟我XX玩咯。
这个有点萌萌哒。
16.汽车来哒我不怕,我跟汽车打一架,汽车讲我好孩子,我给汽车挂牌子。
每次出去玩,老妈会走后面叫“莫被汽车撞哒来,看路来!”然后就这段童谣就会变成回复说出来。小朋友不要模仿啊,汽车不是汽车人,不会夸你好孩子的啊。
17.大脑壳,细文身,鸡把子脚,冇良心。
这是运用范围最广的童谣之一,只要符合上面任何一个特征,都可以拿来使用。
18.周扒皮,皮扒周,周瓜皮的堂客在杭州,杭州杭州起哒火,周瓜皮去救火,救火救火救哒一根泡泡果,泡泡果,冇放糖,周瓜皮堂客弹四郎。
也是不太明白,为什么长沙童谣里那么喜欢咒其它城市着火……仔细看完这段话,也是一个悲剧故事啊。(“弹四郎”是长沙葬礼时唱的仪式)
19.1995年,我学会哒开汽车,上坡、下坡,压死哒四万多。
当年私家车可不普遍,如果看到谁开私家车,小朋友就会傲娇的说出这幅血腥的画面……喂!住口啊熊孩子!
20. 洞庭湖的水,绿油油,我俩的感情才开初。你是我的心啊你是我的肝,你是我生命的四分之三。
多么感人的情话,后来被奇志大兵说成了笑话。
21.坛子罐,罐子坛,提起那岳麓山就真好玩。白鹤泉的水,真好呷,下克就是五轮塔。五轮塔,八杂角,下去就是湖南大学。湖南大学,走半天,一走走到湘江边。湘江边,搭轮渡,一搭搭到五一马路。五一马路,糖粒子多,男女老少起吆喝。婆婆子打架脚踩脚。细伢子打架揪耳朵。
那时候长沙人要坐轮渡过湘江,8分钱的票,只有河东可以买票,一边验票一边不验票,汽车都是坐轮渡过河。不要被最后那个场景误导了朋友们,长沙人没这么喜欢打架的……
22. 新河里开大会,老屁股真有味;新河里放大炮,老屁股赫(吓)一跳;新河里涨大水,老屁股碰哒鬼;新河里乱糟糟,老屁股砍八刀。
人人都恨老屁股。
23. 光脑壳光,光脑壳炼铁又炼钢。赚哒钱,进食堂,食堂里买碗豆腐汤,呷哒光脑壳见阎王。
人人更恨光脑壳……
好吧,无论上面的童谣有多么脑洞大开,但毕竟是那时我们交流和娱乐的方式,也可以说是孩子们的诗。或许当时的我们都不了解其中的意思,只是因为它独特的语言韵律所以刻在了记忆里。
我们找了十几个在长沙长大的年轻人,讲了几个他们跟童谣有关的故事。有人说,看到这些童谣,他的心像被什么东西轻轻地蛰了一下。好奇怪的感觉啊,现在的晨报君平时只有看到空空的余额才会感觉被蛰了一下……
童谣和我们的故事
童谣:小麻雀点点毛,外婆喊我呷葡萄,葡萄冇上市,外婆让我呷西红柿,西红柿冇搭台,外婆叫我去打牌,你冇钱我冇钱,大家打着过年再给钱。
@云云:八九岁的时候,非要上桌跟大人一起打麻将,我妈就答应让我玩一盘。结果我刚一上桌就糊牌了,一屋子亲戚目瞪口呆。
我好开心问我妈要钱,我妈说:“输了你又冇得钱把,所以我们这是打着玩的,不打钱的。”
我外婆就走过来跟我说了这个童谣,最后一句特别符合当时的情景。我听了一遍就记住了,以后每次打麻将都会念,特别是我妈糊了我的牌时,我就会觉得我赚了,因为我也没钱给她。
童谣:天上的星星挤密啊密,地上的麻石头挤得冇得缝,拿杂扫把打横横(金龟子),横横打不中!
@李珊珊:这个童谣是念得最多的,因为那时候还可以透过床边的窗子,隔着蚊帐隐约看到天上好多星星,就像童谣里一样“挤密啊密”。外婆念完就会问我:“珊珊你看咯,外头的星星是不是真的挤密啊密咯,外婆冇说错吧?”
有时候白天出去,她还会特地找几块麻石头回来告诉我,童谣里的石头是长什么样子,为什么会“挤得冇得缝”。
20多年前的长沙好像根本没有现在这么热,打着蒲扇听着童谣就好容易睡着。
童谣:月亮粑粑跟哒我走,走到南京打笆篓,笆篓破,吹牛角;牛角尖,吹上天;天又高,打把刀;刀又快,好切菜;菜又青,买口针;针又秃,买块肉;肉又臭,买挂油……
@肖肖:记得月亮下的乡里小路,我外婆送我回家,就跟我念这个童谣。
念完说:“月亮好喜欢肖肖的,肖肖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所以晚上不要怕,月亮看着你。”
然后我就抬头看着,月亮粑粑真的跟着我走的,那时候觉得外婆懂得真多。
童谣:磨子磨,割子割,铲子铲,蚂蚁子上树抠手板。
@小西:这个童谣是带动作的,最后一句是重点。蚂蚁子上树抠手板,就要从对方手心一直挠到手臂上,这样才能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时候成功让对方觉得痒痒。
这是我爸教给我的,他坐在一个大椅子上,把我的手臂拉直,握着我的手,说:“爸爸跟你玩个游戏好不好?”就开始一系列配合童谣的动作,我最开始沉溺于那些磨啊割啊铲啊,还跟童谣节奏那么搭的有意思的动作。没想到最后留了一手最狠得,痒痒死了。
后来爸爸再跟我玩,我就耍赖,不准他念最后一句。
现在我再跟朋友玩这个,不知道为什么怎么挠都不痒了,难道是大家皮越来越厚的原因吗?
童谣:月亮粑粑,兜里坐个嗲嗲,嗲嗲出来买菜,兜里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绣花,绣杂糍粑,糍粑跌得井里变哒蛤蟆,蛤蟆上树,变哒斑鸠,斑鸠子咕咕咕,和尚打豆腐,豆腐一吥渣,和尚呷粑粑,粑粑一吥壳,和尚呷菱角,菱角溜溜尖,和尚上哒天,天上四个字,和尚犯哒事,事又犯得恶,抓哒和尚砍脑壳。
@马豋:小时候,妈妈经常拿把蒲扇,一边给我扇风,一边念这首童谣。一直弄不懂它是什么意思,比如糍粑掉在井里怎么会变只蛤蟆出来?和尚又怎么可能上天?直到高中的时候看《百年孤独》,我才顿时醒悟:哦,这是魔幻现实主义!
童谣:牵羊卖羊,一卖卖到荷叶塘。老板哎,买羊啵?”“买头羊。”“头羊冇得角。”“买二羊。”“二羊冇得脚。”“买三羊。”“三羊四羊随你捉。”
@王昀龙:我一不听话,我妈就牵着我,在屋里转圈圈,边转边念牵羊买羊。转了一圈在我外婆面前停下来,就说“老板哎,买羊啵?”
说到头羊冇得角的时候,我妈就会拍拍我的头,说到二羊冇得脚的时候,我妈就会拍拍我的脚。然后说到三羊四羊随你捉,我妈就会把我的手递给我外婆。
我外婆就会作势要抱着我出门,每次还要回头跟我妈说一句:“我把不听话的小朋友卖掉了啊!”。
我就会疯狂地挣扎,不肯出门,天真地相信荷叶塘是个水塘,我真的会被卖到那里去。
荷叶塘这个地名还一度被我认为是世界上最远的地方,去了那里就永远都回不来了。
童谣:XX宝,宝又宝,六月间子穿棉袄,十二月间子洗冷水澡。
@何禹桓:夏天的晚上,只要看到哪个小朋友穿的多一点,我们就一堆人围观他,作死的念“六月间子穿棉袄”。
有一回有个才住进来、不太熟的小胖子,穿哒长裤子加短袖衬衫上来乘凉。我们就围着他念“胖子宝,宝又宝,六月干子穿棉袄”,他就冲气一个人下去了。
大概十多分钟上来又上来了,只剩哒一条三角裤,他嗲嗲娭毑要他下去穿件背心他都不肯。
童谣:西夏(下流)的麻将打死个人,西夏的XXX洗澡不关门。
@易彬:我六岁时,对门有个小女孩跟我一样大,但是她的名字我现在却想不太起来了。
我们天天一起玩,吃早饭都要一个桌子吃。有一回傍晚,我跑到了她屋里门口,冲进去想喊她出来玩。
她娭毑就跑出来说:“xxx在洗澡咧,等她洗完澡我喊她去找你咯。”
我不晓得怎么了,就跑出去带着我的小伙伴站在她家门口放肆喊:“西夏的麻将打死个人,西夏的xxx洗澡不关门!”
后来她也没来找我玩,过一阵子她就搬走了,我还时常自以为这是被我伤害过的初恋。
童谣:轿古记古轿(拟声),新娘子莫屙尿。记古轿古记,新娘子莫打屁。
@尧尧:在我的记忆中,这首童谣好像总伴着“咯咯咯咯”的那种小女孩儿特有的笑声。
在学校里,同学们三个人一队,最瘦的那个当新娘子。几支队伍同时起跑,哪个队伍“轿子”没散架,又最快到达终点,就赢了。
那时候旁边围观的同学会一起大声念这个童谣,最后一句“莫打屁”念出来的时候,往往是游戏胜负要分出来的时候,所以这一句大家会念的特别激动特别大声。
那个时候,就会出现满操场都回荡着“屁”的叫声。
童谣:哆来咪,就是你,多来啦,就是她,哆来咪多拉,就是你和她。
@Woody:小学上音乐课,我们班有个特别可爱的小姑娘,好多小男生都很喜欢她。音乐课座位比较随便,有一天我就抢到了坐在她旁边的位置。上课老师教那种听音辨音的游戏,正好点到了她。她答不上来,就站着一直不说话。
我也急,但是我当时也不知道,就在旁边小声说哆来咪什么的,她以为我在提示她,就跟老师说答案是哆来咪。错是错了,不过她也没生气。
这就导致很多见风就是雨的小学同学怀疑我俩有什么,还每次一上音乐课就唱“哆来咪,就是你,多来啦,就是她,哆来咪多拉,就是你和她”,然后全班就盯着我们俩。
反正最后的结局就是,哆来咪成了我整个小学阶段的绰号。
童谣:鸭婆子呱呱,回来夜哒。爸爸打哒,妈妈骂哒。
@任继甫:歌中的鸭婆子是指在外面疯玩晚归的小孩子。过去长沙家庭吃饭都要依时,在外面疯玩回来晚了的小孩,往往会被家里的大人责骂,甚至饿饭。
这时家里的哥哥姐姐或隔壁的童年伙伴,会趁大人不注意时,给他伤口撒盐地念唱起这首童谣,“爸爸打哒,妈妈骂哒”,嘲弄他的哭泣。其实,房屋檐头正探出一弯卡通形状、翘嘴微笑的月牙儿来。
童谣:花鸟鸟,背坨坨,三岁伢子会唱歌,唱的什么歌,唱的南门李大哥,大哥穿皮鞋,二哥打赤脚,三哥蛇咬了脚,四哥会寻药。
对于记忆中的幼儿园游戏,浮现最多的是这样的情景:许多小朋友围成圈坐着,中间一个小朋友双手藏颗小豆子,走到每个小朋友面前时,就在那个小朋友手中种一下,口中就唱着这个童谣。
小豆子种在谁手中,谁就站出来接班,类似于丢手绢的游戏,我们暂且叫它《种豆子》游戏吧。
这个游戏伴随了我三年的幼儿生活,并与幼儿园的早餐一起成为我每天最期待的两件事。
你的记忆里有没有这样一首童谣呢?
欢迎留言区分享你的童年故事~
更 | 多 | 新 |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