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餐饮网 程三月
淘金先富卖铲人!
这不,新茶饮品牌拼得“死去活来”,才出了奈雪一家上市企业,而后端的供应商们却正在排队上市。
近日,给“喜茶们”卖杯子的、卖果汁的、卖小料的供应商纷纷都被曝出准备上市,还有一批供应商已经敲钟。
值得关注的是,“卖铲子”的供应商们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淘金者们也不甘落后——餐企们开始布局后端挣“供应链”的钱。
一场餐饮上下游的暗战已然打响,餐饮产业化正在拉开帷幕!
“卖铲人”的狂欢:
排队上市,新茶饮供应商们在闷声发财!
当一个风口来临,风口上游的确定性红利可能要大于风口本身。
在19世纪美国西部的淘金热中,大部分淘金子的人没赚到什么钱,但卖铲子的人实实在在发了大财。
同样,“淘金”新茶饮倒是给“卖铲子”的供应商制造了赚钱的风口。
1、油柑热背后,“卖果汁”的净利暴涨210%
去年,奈雪推出的“霸气玉油柑”,一经上架就成爆品,并在行业里掀起“油柑热”,直接带动上游油柑价格上涨近10倍。
而这一爆款的诞生,离不开背后的供应商田野股份。
成立于2007年的田野股份一直以来专注热带果蔬原料制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此前的头部客户是农夫山泉、可口可乐和娃哈哈,营收增长较为乏力。
但新茶饮火了让它改变了命运。
2020年起,奈雪、茶百道、一点点、沪上阿姨等逐渐开始成为其头部客户,到了2021年,它的整体营收达到4.59亿元,增幅达到了72.57%;净利润6517.76万元,增幅更是达到了210.34%!
其中新茶饮客户的营收占比高达61.82%,奈雪与茶百道更是以20.04%和14.38%贡献率位居前两名。
业绩的暴涨,让田野股份于今年6月中旬,在北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2、限塑令背后,“卖杯子”的一年卖出21亿只
给新茶饮卖果汁的一路走来一路赚,卖杯子的也毫不示弱。
给瑞幸、喜茶等提供餐具的恒鑫生活,靠着卖纸杯,撑起了33亿元的市场估值,在今年5月,向深交所递交了招股书,申请创业板上市。
恒鑫生活成立了25年,它起初是夫妻创业靠印刷起家,2001年转型卖纸杯,也成为国内较早将柔版印刷应用到纸制餐饮具的企业。2008年,国家推出“限塑令”后,夫妻两人又推出了以PLA等可降解塑料为主的纸制和塑料餐饮具。
目前它是瑞幸咖啡、喜茶、星巴克、益禾堂、麦当劳、德克士、蜜雪冰城、汉堡王、Coco都可茶饮、Manner咖啡、古茗、DQ等一众品牌的纸制与塑料餐饮具提供商。
其2021年共卖出纸质餐具20.1亿只、塑料餐具19.5亿只,营收高达7.19亿元,净赚8123.61万元。
3、奶茶“粥化”背后,卖小料的年入超5亿
从2019年来,拼小料大战在茶饮业爆发,奶茶“粥化”成了流行趋势。
这无疑给卖小料的供应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不久前的7月15日,为喜茶、星巴克等提供“小料”的食品调味料企业宝立食品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截至目前,已连续收获了5个涨停板。
德馨食品则是下一个潜力,它主要是为现制饮品提供果风味糖浆,饼干碎、寒天晶球、果冻等系列小料,在7月5日预披露招股书,拟深市主板上市。
2019-2021年,德馨食品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93亿元、3.57亿元、5.29亿元。它的客户可都是“明星”,包括百胜中国、麦当劳、星巴克、瑞幸咖啡、7分甜、蜜雪冰城、奈雪的茶、书亦烧仙草、呷哺呷哺、华莱士、阿华田、乐乐茶、海底捞、永和大王、三只松鼠等知名品牌企业。
不仅以上品牌,此前,为元气森林提供赤藓糖醇的三元生物和为CoCo 、85°C、沪上阿姨、古茗提供原料的佳禾食品已经完成了IPO敲钟。
淘金者的“苦楚”:
餐饮规模负效应,远不如供应商好赚钱
卖调料的、卖餐具的、卖食材的餐饮供应商们赚得盆满钵满,排队上市,而餐饮品牌们却深陷疫情的泥潭,处境艰难。
这反差让不少餐饮人心酸,因为只做餐饮前端,靠门店端盘子卖菜挣钱太辛苦了,风险也太高了!
1、餐饮抗风险能力弱,仅靠门店盈利壮大很难
餐饮是个勤行,干得都是脏活累活,365天夜以继日地干,但赚得却很少。有一句话最贴切,“操着卖‘粉’的心,却赚着卖白菜的钱”。
不仅干得多挣得少,还得时时刻刻提心吊胆,就像老乡鸡创始人束从轩曾说,“我们是把脑袋栓在裤腰带上干活的人。 ”
的确,餐饮门店抗风险能力太弱了,别说疫情了,有的时候顾客的一个差评,都可能毁了一个餐饮品牌;要是一家门店没经营好亏损了,可能得用5家门店利润来补“坑”。而且未来的不确定未知风险也很大,跟不上时代就会被淘汰。
想要做大做强就更难了,因为餐饮没有规模效应,规模越大,成本和风险也越高。门店是个重资产模式,但凡开一家门店,都离不开租金、食材成本、物料设备投入、人员的投入,每多开一家店,这种固定成本就会水涨船高。
疫情下,这种困难被加倍放大,就连老大哥海底捞都关店近300家求“自保”,更别提那些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餐企了。
2、“流水的餐厅,铁打的供应商”,供应链上市潮更猛烈
而供应商就不一样了,正所谓“流水的餐厅,铁打的供应商”。
餐饮4万多亿的市场就摆在那,就算一家餐企被“打倒”了,还有千千万万的品牌站起来,再加上餐饮连锁化趋势不可阻挡,餐饮供应商们不愁客户。
而且供应链更好标准化、也更稳定,还更好赚钱,这让资本的目光纷纷从餐饮前端转向后端,餐饮供应链上市潮开始兴起:
去年9月,千味央厨成功上市,成为“速冻面点第一股”;更早的4月,立高食品成为“冷冻烘焙食品第一股”;佳禾食品同月也上市成为“奶精第一股”;同年11月,盖世食品登陆“北交所”,正式成为“预制凉菜第一股”;今年7月,宝立食品也成功上市……
资本也争相涌入供应链赛道:复合调味品品牌“川娃子”去年12月宣布完成近3亿元A轮融资;专注高端新式冷冻食品的“乐肴居”上个月刚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不胜枚举。
业内专业人士预测:未来餐饮供应链上市的企业数量,可能将远超过餐饮上市公司的数量。
产业融合大战拉开序幕:
淘金者开始“卖铲”,卖铲人开始“淘金”!
但连锁餐企们不甘于只靠炒一盘又一盘菜赚的那几个辛苦钱,而是盯上了“卖铲”的生意,挣“供应链”的钱!
餐饮供应商们也不再局限于B端,而是看上了C端的大蛋糕,拿着“铲子”,直接在广袤的餐饮市场“淘金”。
于是,淘金者开始卖铲,卖铲人开始淘金,一场餐饮产业化的融合大拉开了序幕。
1、连锁餐企们布局供应链,用“品牌+供应链”模式致富
餐饮淘金者“卖铲”主要是用“品牌+供应链”的新盈利模式,目前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万店餐企们化身“卖铲人”,靠供应链赚钱。
无论是华莱士、蜜雪冰城、正新鸡排等餐饮万店品牌,还是巴比馒头、杨国福等上市或预备上市的头部餐企,它们披着餐饮品牌的外壳,本质却是“供应链”公司。
就如不久前提交招股书的杨国福财报显示:其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11.6亿元,销售食材调味料等供应链收入占比为83.6%。
它们盈利并非依靠餐饮品牌的前端门店赚钱,而是通过后端供应链,为加盟商提供供应链服务来赚钱,靠供应链“造血”让这些餐企在疫情下活得更轻松一些。
一种是连锁餐企们布局供应链,切入B端和零售市场。
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做供应链生意,自己的前端品牌消耗不完的产能,还可以卖给其他的餐企或者直接做成预制菜零售。
就如眉州东坡成立王家渡食品,主要为餐企和家庭提供川味预制菜,覆盖BC两端,已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准备上市。
这和海底捞拆分出供应链颐海国际走的是一样的道路。
除此之外,不管是为了盈利模式多样化,还是为了品牌抗风险能力更强,越来越多的餐企在自建供应链:
蜜雪冰城斥资5000万开农业公司;喜茶在梵净山建立起了面积达500亩的自有茶园;悸动烧仙草在福建武平建立生态仙草基地……甚至如夸父和喜姐炸串等拿到资本的品牌都奉行着“供应链先行”的原则。
“得供应链者得天下”,已成为餐饮业的共识。
2、供应链大鳄们“绝地反击”,布局终端门店和卖预制菜
但餐企自建供应链,这对高度依赖单一大客户的供应商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它们随时可能面对被“踢开”和“替换”的风险。
而且,疫情对餐企打击太大,“金主们”生意不好做,传导到上游供应商们也业绩惨淡。
为此,凭借着后端强大的供应链能力,这些卖铲人就直接下场淘金了,也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供应商们把触角伸向了前端开餐饮品牌,抢食餐企生意。
就如去年2月,千味央厨在郑州开20平米人均6元的“早饭师”,主打灌蛋油条,宣称5年内在全国布局10000家门店,进军早餐赛道。
正大早在2015年,就开始布局餐饮,推出了“可喜可禾”、“面小蛮”、“鸡酱法”等多个快餐品牌。
虽然不知道现在这些品牌怎么样了,但它们的试水,意味着未来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供应链后端巨头们,杀入餐饮前端抢食。
另一种是入局预制菜,直接在零售终端分羹。
随着预制菜的爆火,不少供应链企业开始在BC两端同时发力,以安井、双汇、金锣、新希望六和、正大等为代表的知名企业都纷纷布局预制菜。
成绩还挺不错,正大猪肚鸡2022年Q1销量环比增长518%,安井酸菜鱼2022年Q1销量环比增长452%。
于是,预制菜成了餐饮品牌和供应商的“决战”之地,产业融合进程正在加速。
职业餐饮网小结:
餐饮前端生意赚钱太难了、太苦了,特别是疫情让餐企看到了自己的脆弱。
而“卖铲子”的供应商们闷声发财、排队上市,这让餐饮人羡慕中又带点心酸,但也更看到了后端生意的无限可能。
这其中也蕴含了一个启发:餐饮一定要产业化,只有“品牌+供应链”的新碰撞,让餐饮前后端,彼此相辅相成,餐企才能抵御更多的不确定性,才能扛过一次次危机,才能基业长青。
产业化,是餐企规模化必走的道路。
京今日起恢复堂食,政府颁布稳经济45条推动餐饮企业恢复发展;2022-2023年中国调味品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发布,预计2022年中国调味料市场规模达到5133亿元。详情请看红餐网《每日餐讯》。
北京恢复堂食
稳经济45条助力餐饮发展
光明网消息,自6月6日起,北京除丰台区全域及昌平区部分区域外,北京餐饮经营单位开放堂食服务。
消息一出,大大小小的餐饮企业立刻行动起来:合理调配人员、加大原料供应、营造安全用餐秩序……各环节筹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6月6日凌晨,北京簋街的餐厅外已经有不少食客在排队等待用餐。顾客自觉的提前准备好健康宝和72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同时餐馆工作人员也时刻提醒顾客在等待期间戴好口罩并保持距离。
另外,也有部分餐饮企业仍旧保留了外摆。例如,全聚德集团所属各餐饮门店都坚持外摆不放松,统筹协调做好人员补充。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据红餐网了解,自北京5月1日堂食暂停以来,已经整整过去了36天。为了促进餐饮业更快恢复元气,此前北京市人民政府还印发了《北京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实施方案》,提出6方面45条举措。
包括:联合外卖平台企业发放餐饮消费券,对平台企业2022年6月减免的暂停堂食餐饮商户相关费用予以补贴。将纳入全市生活服务业发展项目和支持范围的餐饮企业,最高给予审定实际投资额50%的资金支持等。
在各项扶持政策实施的同时,北京市餐饮业自身也通过拓展线上平台和自有小程序外卖、挖掘社区团购、开发预制菜产品等举措,缓解暂停堂食期间的部分经营压力。
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赖阳表示,恢复堂食后,消费者的热情将大幅提升,餐饮企业需在食材采购、库存备货、食品安全等方面更加用心,否则将会影响品牌形象。不过,即便堂食恢复,餐饮企业也需加强线上经营,部分企业还应提高预制产品的品质,从而提升品牌综合实力。
2022-2023年中国调味品行业发展
研究报告发布
艾媒咨询消息,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中国调味料市场规模达到5133亿元,2025年市场规模达7881亿元。疫情使餐饮消费从外食转向家庭烹饪场景,提升了C端调味品需求,多家布局家庭端调味品的企业在疫情期间的收入保持了良好增长。
数据显示,77.1%消费者表示在购买调味品时关注生产日期新鲜度因素,69.4%消费者看重调味品产品的品牌知名度。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与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在积极关注使用调味品产品的健康程度,优先选择健康、安全、无添加、营养的调味品。随着调味品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企业应积极关注行业内的消费升级现象。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中国调味品消费者的人均调味品消费金额呈现增长趋势。同时,外卖行业、预制菜模式等的发展,也为调味品市场带来新的增长可能。
餐饮店从商场“回归”街头巷尾
南方日报消息,近两年,在疫情冲击、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一批餐饮新品牌从“高大上”的商场、写字楼回归到街头巷尾中,小而美、小而专、小而精的社区餐饮在疫情下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红餐品牌研究院院长樊宁表示,社区店小而精、小而美,资产轻、经营灵活是关键。“疫情发生以来,人们的消费习惯一定程度发生了变化,社交圈、生活半径缩小,宅家时长增多,而社区、园区小店就在身边,恰好满足了人们就近出行的需求,走进社区,其实就是更贴近消费者。”
< class="pgc-img">>△物只卤鹅社区店,图片来源:物只卤鹅。
此外,社区店经营模式灵活,“堂食+外卖+外带”相结合,拓宽了营收渠道,抗风险能力也更强了。当下,外卖已经是众多餐饮店的“标配”,许多品牌店通过微信小程序以及第三方外卖平台接单,再由就近的门店配餐、送餐,而社区小店正好适配服务其周边半径约三公里的客群。
餐饮业任何时候都不缺乏机遇,但发掘机遇需要对市场趋势和自身定位的精准把握。从物只卤鹅、蛙来哒等品牌纷纷布局社区店也不难看出,社区餐饮店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未来,餐饮社区店模式能迸发出怎样的能量,值得期待!
美团一季度餐饮外卖收入同比增长17.4%
中国经济网消息,6月2日,美团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美团一季度营收达463亿元,同比增长25%;经调整净亏损收窄至36亿元。
餐饮外卖作为美团的基本盘,在一季度稳住了。财报显示,美团2022年一季度餐饮外卖分部收入 242 亿元,同比增长 17.4%;经营利润 16 亿元,同比增加 41.3%。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与此同时,美团外卖2022年第一季度交易用户数及交易频次均同比增加,餐饮外卖交易笔数33.62亿,同比增长15.8%;交易用户数目6.93亿,同比增长 21.7%;活跃商家数目900万,同比增长26.6%。
长期来看,餐饮行业未来将会朝着线上线下一体化,双主场经营常态化方向发展。从这点来看,美团外卖的增长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烹饪协会发布预制菜团体标准
新京报消息,6月2日,中国烹饪协会发布《预制菜》《轻食营养配餐设计指南》《工业化标准化中式高汤》和《工业化标准化中式浓汤》四项团体标准。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包括半成品菜、速食菜、料理包在内的预制菜成为近几年餐饮业发展的亮点。据悉,《预制菜》团体标准的制定,引用和参考了多个国家标准和规范,规定了餐饮消费场景下的预制菜定义、原辅料要求、产品标准要求、生产过程卫生要求、检验规则、标签、包装和贮存要求等,将预制菜分成即食/即热预制菜、即烹预制菜和预制净菜三大类,对规范预制菜产业发展、提升预制菜产品品质及食品安全水平起到基础支持作用。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表示,团体标准源于市场需求,旨在紧密围绕行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升行业发展亮点,从而确保团体标准在行业发展中真正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
注:本文由红餐网整合自中国新闻网、光明网、艾媒咨询、南方日报、新京报等公开信息。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也希望广大读者在评论区留言,为广大餐饮人提供更多更宝贵的建议。
< class="pgc-img">>整编 | 红餐网_朱 明
源:中国经济网
不知不觉岁末将近,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与“双旦”节日叠加背景下,餐饮行业将迎来今年的最后一个客流量高峰期,为保障每位顾客都能享受细致周到的服务,餐饮企业纷纷加大力度招兵买马。近日,58同城招聘研究院发布了餐饮行业就业大数据,从求职者画像、城市、岗位、薪资等多维度,洞察行业招聘、求职现状,为企业精准招才、求职者理想就业提供行动指南。
95后、00后占“半边天”,北京招聘求职活跃度双高
根据58同城招聘研究院数据,2021年11月,全国餐饮行业求职者中,男性从业者的人数较高,占比为60.44%;就业群体偏年轻化,95后和00后从业者占比分别为22.42%、24.15%,合计约占整体从业人员半数;教育水平上,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技校的占比分别为33.27%、23.32%、21.87%,这表明行业求职者以技能型人才为主。从工作年限上看,有1-3年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占比较高,为26.10%,这意味着,该行业求职者在拥有一定工作经验后,再次择业的可能性较高。
从城市活跃度上来看,2021年11月,北京餐饮企业招聘、求职需求最旺盛。无论是餐饮业发展规模还是速度,北京均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北京餐饮行业呈现“百家争鸣”之势,尤其是经过疫情后,餐饮企业纷纷朝着数字化转型、线上线下融合方向发展,因此餐饮企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求职者也可以在北京获得较多的选择机会。
此外,招聘端,南京招聘需求同比增长7.58%;杭州环比增幅最大,为25.03%。近年来,南京、杭州不少连锁餐饮企业已经走出本土面向全国,作为美食发源地,南京、杭州对餐饮人才具有较高的渴求度。求职端,重庆、成都、上海、南宁、长沙、西安、武汉均同比增长,其中重庆同比增幅最大,为23.97%。重庆是国内知名的美食之都、更是多家历史悠久的老字号美食所在地,餐饮业发达,因此对于求职者来说更具吸引力。
服务员、送餐员招就两旺,送餐员平均月薪10216元
58同城招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11月,餐饮行业招聘活跃度TOP10的岗位分别为:服务员、送餐员、学徒、后厨、传菜员、厨师/厨师长、配菜/打荷、洗碗工、迎宾/接待、餐饮管理。与去年同期相比,后厨岗位作为厨师的重要帮手,招聘需求增长6.82%;此外,学徒、后厨、传菜员、厨师/厨师长、餐饮管理呈环比增长趋势,其中传菜员环比增幅最大,为12.90%,可见,为备战年底堂食需求的增加,传菜员等相关岗位的招聘需求明显上升。
求职端,投递活跃度TOP10的岗位分别为:服务员、送餐员、厨师/厨师长、后厨、学徒、配菜/打荷、洗碗工、传菜员、面点师、餐饮管理。与招聘需求极为匹配的是, 2021年11月,服务员、送餐员的求职需求也尤为旺盛,反映出,11月餐饮行业线上线下消费情况良好,服务员与送餐员作为两个渠道上主要的服务性岗位,招就行情火热。此外,同比上,送餐员增幅最大,较去年同期增长22.47%;环比上,传菜员环比增长显著,为12.62%。一方面,招聘需求量的上升带动了相应岗位求职活跃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奶茶经济驱动下,送餐员配送商品种类不断丰富,消费者点单频次上升,在就业便利性与薪资的双重诱惑下,求职者对送餐员岗位的关注度明显上升。
从岗位薪资上来看,2021年11月,餐饮行业中送餐员岗位由于工作时间不固定,对体力要求较高,收入与派送量成正比,因而在多劳多得的工作模式下,该岗位的平均招聘薪酬最高,月薪为10216元。厨师/厨师长、配菜/打荷、传菜员、学徒平均招聘月薪超过8000元。环比上,洗碗工招聘薪资环比增幅最大,增长了16.47%达7874元。侧面反映出,11月餐饮行业堂食客流量明显增加,后厨洗碗任务量加大,进而增加了洗碗工岗位的劳动报酬。
时值年末餐饮行业用工旺季,58同城作为招聘行业的领导者,借助自身优势,通过大数据及时洞悉掌握时下餐饮行业的招聘求职市场趋势,以数据化形式为求职者和招聘方带来了详尽的就业参考。未来,58同城将继续为广大用户提升就业服务体验,帮助用户更精准地择业,推动整个行业向着专业化、品质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