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还须活火烹
——烹茶、沏茶经验谈
汪鹤年
古人品茶,除了注重茶叶的品质和烹茶的用水,对煎茶方法也颇多讲究。明人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就指出:即便是上等的茶叶,“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佳弗佳也。”
尽管商周时期,人们就可能已经开始了饮茶的历史。但茶究竟怎样喝,却始终是一个谜。直到两汉王褒在《僮约》中留下“烹茶尽具”的契文,人们才猛然发现,原来古时的茶是煮着喝的。
这种煮着喝的习惯一直延续下来,直到《茶经》问世的唐代,仍没有丝毫改变。只是,人们在长期的煮茶实践中,增长了许多相关的知识,摸索出许多有益的经验。经过陆羽的整理补充,也就有了种种前所未闻的经验之谈。比如,
要掌握水的温度,煎煮的时间要适当,具体来说就是以三沸为限,再多煮,则水老而不可食用了:“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其操作大体是这样的:因唐代煮茶习用铁釜(也有部分地区以瓷、石制作),故第一沸时要及时去掉浮在水面的泡沫和色如黑云母的水膜,否则,其味不正;同时,按用水量的多少适当加点食盐,以增加茶味。第二沸时,先从釜中出水一瓢备用,再以竹筴“环激汤心”,将适量的末茶从汤心倒入。再过片刻,当水“势若奔涛溅沫”,即第三沸时,便将备用的一瓢水注入汤中以止沸,“而育其华”,并开始酌茶入碗。因唐代煮茶用的是饼茶或末茶,煮沸后一般呈现出重华累沫,积雪皤然的风韵,而且具有“重浊凝其下,精华浮其上”的特点,故而陆羽以为第一碗茶最好,第二碗、第三碗稍次,至于第四碗、第五碗,则“非渴甚莫之饮”。喝茶要趁热喝,茶冷后,“则精英随气而竭”,淡而无味了。
煮茶
>从有关记载看,唐人煮茶一般用釜,宋人则用瓶,而煮茶时观察茶叶的沉浮又是掌握火候的主要方法,这在水沸的情况下是很难观察到的,故而宋人蔡襄《茶录》中有“候汤最难”的说法:“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固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足见,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度,才能烹煮出色味俱佳的茶汤。
宋人已逐渐摒弃了煮茶的习惯,代之以开水直接冲泡末茶饮用的点茶方法,但陆羽“候汤三沸”的煮水经验却一直为人们所沿用。针对候汤难这一实际,人们还逐渐摸索出以水花大小或声音高低缓急掌握火候的方法,即形辨法。人们形象地称水花小者为“蟹眼”,水花大者为“鱼目”,苏东坡《试院煎茶》诗中便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的歌咏。宋徽宗《大观茶论》说得更为明白:“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迸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一旦错过了火候,加入少量新水稍煮片刻,也不失为一种补救办法。
声辨法也成为人们掌握火候的重要方法,即根据水沸时声音的高低缓急以掌握火候。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就说,其友人李南金曾作有声辨诗一首,其诗云:“砌虫唧唧万蝉催,忽有千车捆载来。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对此,罗大经不以为然,他认为点茶与煮茶不同,煮茶是以茶入汤,而点茶则是以汤泡茶,因而应在第三沸刚沸之时,便“移瓶去火,少待其沸止而瀹之,然后汤适中而茶味甘”。他因续补一诗云:“松风桧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罗大经认为,点茶应该用“嫩”的沸水,“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因此,他主张在水沸后,将汤瓶拿离炉火,等停止沸腾后,再冲泡茶粉,这样才能使冲泡出的茶汤更加甜美。
《续茶经》引明人许次杼《茶疏》说得更直截了当:“沸速,则鲜嫩风逸;沸迟,则老熟昏钝。故水入铫,便须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息其老钝。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时老汤,决不堪用。”他还认为:“汤嫩则茶味不出,过沸则水老而茶乏。惟有花而无衣,乃得点瀹之候耳。”
明人张源还在《茶录》中总结了古人的“捷辨之说”,并与形辨、声辨一起合称为“三辨”:“汤有三大辨:一曰形辨,二曰声辨,三曰捷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捷为气辨。如虾眼、蟹眼、鱼目、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骇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缕,及缕乱不分,氤氲缭绕,皆为萌汤,直至气直冲贯,方是纯熟。”(《续茶经》引)作者认为,水烧到一定程度就会冒出丝丝热气,或一缕、二缕、三缕、悠悠而上,或丝丝缕缕,杂乱无章,这些都不过是水快开了的标志,并不是真开。只有当蒸气汇聚一起往上直冲时,水才算达到了纯熟的标准。
掌握火候是煮茶或煮水的关键,因而对煎煮茶、水时的用火,古人也是颇为讲究的,其主要主张便是强调必须用“活火”,苏东坡“活水还须活火烹”的吟咏便是此一主张的形象描述。
在所谓的“活火”中,古人最偏爱的便是有焰无烟的木炭。明高濂《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在“煎茶四要”中就特别强调:“凡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则腾波鼓浪,水气全消。谓之老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最忌柴叶烟熏煎茶,若然,即《清异录》云五贼六魔汤也。”
在所谓的“活火”中,古人最偏爱的便是有焰无烟的木炭
>对此中道理,明人屠隆《考槃余事》中讲得更为透彻:“凡木可以煮汤,不独炭也。惟调茶在汤之淑慝,而汤最恶烟,非炭不可。若暴炭膏薪,浓烟蔽室,实为茶魔。或柴中之麸火,焚余之虚炭,风干之竹篠树梢,燃鼎附瓶,颇甚快意。然体性浮薄,无中和之气,亦非汤友。”
《茶疏》的作者许次纾对用火更为讲究,他主张:“火必以坚木炭为上。然木性未尽,尚有余烟,烟气入汤,汤必无用。故先烧令红,去其烟焰,兼取性力猛炽,水乃易沸。既红之后,方授水器,乃急扇之。愈速愈妙,毋令乎停。停过之汤,宁弃而再烹。”(《续茶经》引)就是木炭火,也要待其余烟散尽后,再用以烹水,而且要一气呵成,否则宁弃不用。
明田艺蘅《煮泉小品》则主张在无炭的情况下,用枯松枝替代亦可:“余则以为山中不常得炭,且死火耳,不若枯松枝为妙。若寒月多拾松实,蓄为煮茶之具,更雅。”
清震钧《天咫偶闻》也坚持认为:“煎茶最忌烟炭,故陆羽谓之茶魔。桫木炭之去皮者最佳。入罏之后,始终不可停扇,若时扇时止,味必不全。”
连烹茶的用具,都有讲究。大体来说,用具以小为佳,便于保温;质地以瓷器和陶器为好,铜锡等金属茶具次之。明高濂《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在论及煎茶的要点时,就认为:“凡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相应。若瓶大啜存停久,味过则不佳矣。茶铫、茶瓶,磁砂为上,铜锡次之。磁壶注茶,砂铫煮水为上。”
清震钧《天咫偶闻》则对烹茶器具的质地,有着种种要求,并详细地记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使用方法:“器之要者,以铫居首,然最难得佳者。古人用石铫,今不可得,且亦不适用。盖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今人用铜铫,腥涩难耐。盖铫以洁为主,所以全其味也。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今粤东白泥铫,小口瓮腹极佳。盖口不宜宽,恐泄茶味。北方砂铫,病正坐此。故以白泥铫为茶之上佐。凡用新铫,以饭汁煮一二次,以去土气,愈久愈佳。次则风罏,京师之不灰木小罏,三角,如画上者,最佳。然不可过巨,以烧炭足供一铫之用者,为合宜。次则茗盏,以质厚为良。厚则难冷,今江西有仿郎窑及青田窑者,佳。”
随着点茶法的问世,特别是明代芽茶的出现,用开水冲泡茶叶直接饮用的沏茶法开始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并日渐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主要茶饮形式。因此,除了以上提到的候汤、用火等方法仍为人们所沿用外,新的茶艺相继出现,并呈现出与前不同的种种特点。
现存文献中,点茶的最早记载见于北宋。从蔡襄《茶录》的记载可知,这是一种用末茶作原料,并以冲泡方法调制的茶饮,每碗茶的用茶量为一钱七分,冲泡时先用少量开水将茶末“调令极匀”,然后,边冲开水,边“环回击拂”茶末,以使其受热均匀。开水注入量以“上盏”四分为宜,若汤面鲜白,不露水痕者为绝佳茶品。
北宋末期,人们点茶的技艺又进了一步,宋微宗在《大观茶论》中就系统地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他认为,点茶的要素有三点:第一个原则是“量茶受汤,调如融胶”,即根据茶的多少决定用水量,以达到水乳交融的冲泡效果。第二个原则是注意冲泡的方法,须“环注盏畔,勿使浸茶”,在冲泡时开水应沿着茶盏的边缘注入,切忌当头注入,避免因受热不均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个原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特别讲究“击拂”茶汤的技巧。为使“击拂”有力,以保证冲泡时茶末受热均匀,人们还制作出取材于老竹,形如剑脊的专用工具“筅”。“击拂”的力度要恰到好处,“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簇,上下透彻如酵糵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面根本立也。”当然,以上所说的都是指第一汤(即第一次冲泡)时的冲泡方法,在接下来的第二汤至第七汤的冲泡时,对用水量、注入点及击拂的方法都有不同的要求。但总的来说,是特别强调“击拂”茶汤的功夫,在“击拂”方式上或轻或重,或缓或急,以达到最好的冲泡效果。
宋人在点茶实践中,还总结出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点茶前,将茶盏先用火烘热。据说,这样有利于“茶面聚乳”,若用冷茶盏点茶,“则茶色不浮”,即达不到那种汤面鲜白若聚乳的效果。
唐宋时人的点茶技巧,曾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宋人陶穀《清异录》就分别记述了一些点茶高手超人的技艺:
“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成一绝句,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耳。”
“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这种点茶成象的技巧,真足以使人叹为观止。
点茶成象的技巧
>明代,茶叶的制作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须经过蒸、榨、碾、焙等工序始能制成的末茶、饼茶,开始为直接以日晒法制作的日晒茶和以鲜叶经杀青、揉捻,再置锅内焙干而成的炒青茶等芽茶所取代。与之相应的冲泡方法和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明谢肇淛《五杂俎》就叙述了这种明显的不同:“古时之茶,曰煮,曰烹,曰煎。须汤如蟹眼,茶味方中。今之茶惟用沸汤投之,稍着火即色黄而味涩,不中饮矣。乃知古今之法亦自不同也。”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人们在泡茶前增加了用热水涤洗茶叶(这对于末茶来说,是无法办到的)这道工序。明代藏书家顾元庆《茶谱》便说:“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却其尘垢冷气,烹之则美。”
在煮水的火候上,明人也有了与前人不同的观念,《续茶经》引张源《茶录》就有文武火候之说:“炉火通红,茶铫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汤有声,稍稍重疾,斯文武之火候也。若过乎文,则水性柔,柔则水为茶降;过于武,则火性烈,烈则茶为水制——皆不足于中和,非茶家之要旨。”他还提倡“投茶有序,无失其宜”。具体地说就是:“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夏宜上投,冬宜下投,春秋宜中投。”
对唐宋时人提倡的“三沸”之说,明人也认为已经过时,因为茶叶的品类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陈眉公《太平清话》就说:“蔡君谟‘汤取嫩而不取老’,盖为团饼茶发耳。今旗芽枪甲,汤不足则茶神不透,茶色不明。故茗战之捷,尤在五沸。”变“三沸”为“五沸”,正是明人不囿成规的最好说明。
根据明代已是芽茶当道这一实际,明人张源还在《茶录》中对前人一贯倡导的“用嫩而不用老”的候汤说,提出了绝然不同,但切合实际的看法:“古人制茶碾磨作饼,则见沸而茶神便发。此用嫩而不用老也。今时制茶,不假罗碾,全具元体,汤须纯熟,元神始发也。”(见《续茶经》)饼茶,冲泡用水可稍嫩一些,而直接用茶芽原体晒干或烘干的芽茶,用水必须纯熟,宁老而不求嫩,才能达到上佳的冲泡效果。
明人的沏茶经验在清代得到进一步的发扬,明末清初人冯可宾的《岕茶笺》便较详地记述了清人沏茶的全过程:“先以上品泉水涤烹器,务鲜务洁。次以热水涤茶叶,水不可太滚,滚则一涤无余味矣。以竹箸夹茶于涤器中,反复涤荡去尘土、黄叶、老梗净,以手搦干,置涤器内盖定。少刻开视,色青香烈,急取沸水泼之。夏则先贮水而后入茶,冬则先贮茶而后入水。”这种务求洁净的茶风,恐怕在今天已很少有人能够继承了;至于夏天先注开水后放茶叶的变通式沏茶方法,更很少有人去采用。
沏茶
>但古人在烹茶、沏茶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诸多经验,却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比如说,用水量的多少、水温的高低以及冲泡时间的长短,与能否沏上一杯上好的茶饮,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现代研究证明,茶叶中约有400多种化学成份,能溶于水的约占50%左右,其中,咖啡碱、茶多酚、蛋白质、果胶质、氨基酸、维生素和芳香物质等,是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而这些水溶性有效成份能否充分浸出,会不会遭到破坏,与水温、冲泡水量及冲泡时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亦步亦趋地去全盘照搬古人的经验,但取其大略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却是不难办到的。比如,在待客以茶时,我们便可以采用这种简单易行的冲泡方法:在有盖茶杯内放入茶叶一撮,先用少许沸水冲入杯内,以能浸没茶叶为度。加盖约五分钟后,再注入大半杯沸水。至此,一杯清香可口的清茶便可捧到客人面前,带给客人一份温馨、一份深情。
宴,本是朋友间以茶为宴席的一种品茗清谈之举。“以茶引言,用茶助话”,至今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时尚的聚会方式之一。
以茶为宴,始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唐代钱起写有一首茶宴诗《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这表明茶宴原本是亲朋好友间品茗清谈的聚会形式。唐代鲍君徽《东亭茶宴》诗、李嘉祐《晚秋招隐寺东峰茶宴》诗都表达了至友茶宴时的快慰和留恋不舍的心情。
茶宴参加的人数可多可少。如果说钱起和赵莒茶宴只是两人的话,那么,唐代白居易诗《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则是一次盛大的欢乐茶宴。诗中写道:“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又如唐代吕温写的《三月三日茶宴序》,文中提到:“三月三日上巳,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憩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指青霭,坐攀香枝,闲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青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座右才子南阳邹子、高阳许侯,与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不言诗矣。”自唐以后,茶宴这种友人间的聚会形式,一直延绵不断。如五代时和凝与同僚“以茶相饮”,轮流作东,相互比试茶品,把这种饮茶之乐,美称为“汤社”。
宋代开始,茶宴更盛,特别流行于上层社会和禅林僧侣之间,其中尤以宫廷茶宴为最。这种茶宴被看作是皇帝对近臣的一种恩赐,所以场面隆重,气氛肃穆,礼仪严格。蔡京的《延福宫曲宴记》详细记载了宋徽宗赵佶亲自烹茶赐群臣的情景。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描绘的茶宴场景
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手书“茶宴”
文人茶宴多在知己好友间进行,大都选择在风景秀丽、环境宜人或装饰优雅的场所举行,品茗尝点、论书吟诗。至于禅林茶宴,通常在寺院内进行,参加的多为寺院高僧及当地知名的文人学士。
茶宴开始时,众人团团围坐,主持按一定程序冲沏香茗,依次递给大家品尝。对冲茶、递接、加水、品饮等,都按教仪要求进行。在这方面最负盛名的是浙江余杭的径山寺茶宴。据载,南宋开庆元年(1259),日本南浦绍明禅师曾来径山寺求学取经,学成回国时,将径山茶宴仪式一并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为日本茶道。
各种茶宴虽然目的、要求有所不同,但茶宴的仪式大致是相同的,一般可分为迎送、庆贺、品茶、叙谊、观景等内容。整个过程,都以品茗贯穿始终。所以,与品茗有关的程序,诸如选茶、择水、配器,以及烧水、冲沏、递接,直至观色、闻香、尝味等,都须按要求进行。茶宴时,一般先由主持人亲自调茶,以示敬意。然后献茶给赴宴的宾客,宾客接茶先是闻茶香、观茶色,尔后尝味。一旦茶过两巡,便开始评论茶品,称赞主人,随后话题便可转入叙情。
南宋林庭圭、周季常《五百罗汉图》中的茶宴场景
《五百罗汉图》中的备茶图
到了近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宴又开始在较多场合出现。不过,今日茶宴大多以茶配点作宴,或以茶食、茶菜形式作为宴请客人的一种方式。与古人的茶宴相比,虽然形式大抵相同,但内容已经更为广泛。
(来源:中国茶叶,图片来自网络。文字选自《茶文化概论》,姚国坤著,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视财经(《回家吃饭》)周末到了,在家好好做顿饭犒劳一下自己吧,这里有最全的菜谱,速速学起!
巧煎三文鱼 By 娟子
食材:三文鱼 芦笋 洋葱姜 黄油 料酒 生抽 美极鲜 盐 糖
做法:
1. 将三文鱼块去皮,切成适当的大块,姜切片,芦笋斜刀切段,洋葱切丝备用;
2. 锅中倒少许油,姜片入锅,然后在放入芦笋段、洋葱丝,加入料酒、盐、糖、生抽调味炒熟后盛出;
3. 在新锅中多放些油,将三文鱼入锅煎制,在两面均变色后,撒少许盐即可出锅;
4. 最后在平底锅中化一小块黄油,淋在三文鱼上,加上适量美极鲜,再在餐盘边放一半柠檬就可以品尝西餐风味的三文鱼啦!
尖椒炒鸡蛋 By 娟子
食材:尖椒 红椒 鸡蛋 虾米皮 葱 姜 麻椒 美极鲜 盐 糖
做法:
1. 尖椒、红椒切小块,两个鸡蛋加少许盐打匀,葱姜切末备用;
2. 锅中倒油先将鸡蛋摊好后盛出来;
3. 将葱、姜末入锅,加少许麻椒烹香后将尖椒红椒块下锅翻炒;
4. 加入料酒、盐、糖调味,快炒熟时加入虾米皮、煎好的鸡蛋,再加少许美极鲜即可出锅。
葱爆芋头 By 霍青
食材:芋头 五花肉 葱 姜 料酒 美极鲜 盐 糖
做法:
1. 芋头切滚刀块上锅蒸15分钟;
2. 切大量大葱段,葱末,姜丝,五花肉片备用;
3. 五花肉片中加入姜丝、葱末,盐、料酒、美极鲜腌制;
4. 锅中倒油,先将腌好的五花肉片下锅炒熟后盛出;
5. 另起一锅,热锅凉油下入葱丝姜丝和蒸好的芋头块翻炒,随后下入炒好的肉片;
6. 加入糖、料酒、美极鲜、水调味后,放入大量的葱段再翻炒片刻即可出锅。
八珍豆腐 By 厨房达人姚麟
食材:鸡胸肉 玉兰片 虾仁 鱿鱼 蟹棒 扇贝 海参 豆腐 香菇 鸡蛋 胡椒粉 淀粉 料酒 生抽 蚝油 白糖 香油 姜 蒜 水 油
1. 鸡胸肉切丁用料酒、淀粉抓匀腌制;
2. 虾仁用淀粉、胡椒粉、料酒、蛋清抓匀腌制;
3. 鱿鱼改刀成片,再改刀花纹;
4. 扇贝、海参、蟹棒、豆腐切块备用;
5. 生抽、蚝油、白糖、胡椒粉、淀粉、水搅匀调制碗汁;
6. 豆腐裹好淀粉,宽油下锅炸制金黄捞出,油温微热再复炸一次捞出;
7. 起锅少油,放入蒜、姜煸香,再放入香菇、玉兰片、鸡肉、海参、蟹棒、扇贝、虾仁、碗汁、鱿鱼、料酒、水淀粉翻炒均匀捞出淋上香油即可。
葱蒜炒虾肉 By 小丫
食材:虾 葱 蒜 黑芝麻 花椒 辣椒 料酒 美极鲜 柠檬汁 胡椒粉 盐 糖
做法:
1. 将虾头剪下来,虾线挑出,大量蒜拍碎,大量香葱切大段,
2. 锅中倒少许油,先将蒜入锅煸香,然后放入大虾,倒入料酒烹炒;
3. 加入花椒、少许炸过的辣椒,美极鲜、清水,柠檬汁,两勺糖,胡椒粉调味;
4. 出锅前再加些开水,放入葱段,撒少许盐、黑芝麻,收汁即可出锅。
茶香鸡翅 (浴火成凤,“茶”翅飞)By 厨房达人丁立勇
食材:鸡翅 铁观音 大料 花椒 干辣椒 姜 甜面酱 料酒 生抽 老抽
做法:
1. 沏一杯茶,最好选用铁观音,鸡翅凉水入锅,加一个大料、几粒花椒、一个干辣椒焯煮,开锅后不断打沫,然后加入去皮后的姜片;
2. 鸡翅断生后盛出备用;
3. 锅中倒油,三成热时下入鸡翅炸至金黄后盛出;
4. 锅中留少量油,加两勺甜面酱炒出香味后倒入茶叶水,随后倒入鸡翅;
5. 加少量料酒、生抽、老抽调味上色后盖上锅盖;
6. 收汤汁后即可摆盘出锅。
茶香跳跳鱼柳 By 特级厨师石北平
食材:龙利鱼柳 大叶铁观音 跳跳糖 面粉 淀粉 泡打粉 色拉油 干辣椒 姜 大葱 盐 糖
做法:
1. 龙利鱼柳切片,放入碗中加盐,宽姜丝,大葱段一起用手抓匀;
2. 调脆皮糊:面粉和淀粉,比例1:1,加入凉水和匀,再加少量泡打粉和少许色拉油搅匀;
3. 大量普通大叶铁观音泡发一次后沥干水分备用;
4. 锅中倒入大量油,油温不能过高开小火慢炸茶叶,将水分炸出去,炸酥后即可盛出;
5. 锅中再倒入大量油,先点少许脆皮糊到锅中,糊立刻飘起油温即为正好;
6. 将龙利鱼片放入脆皮糊中裹匀,挨个下锅,颜色变为淡黄色就盛出来,随后等油温上升到四、五成热后再下入龙利鱼复炸至金黄色后捞出;
7. 锅中倒少许油,下入葱花、几粒干辣椒煸香后再将茶叶和龙利鱼入锅翻炒,最后加白糖再炒匀即可出锅装盘;
8. 最后将跳跳糖洒在上面,再摆上几个新鲜百里香即可。
巴掌牛肉 By 特级厨师胡辉煌
食材:牛腩 素百叶 桂皮 鸡粉 大料 料酒 草果 香叶 姜片 菜籽油 食用油 小米辣 蒜 水
1. 牛腩开锅煮至3分钟,捞出过凉水,去血水;
2. 再放入高压锅,加入桂皮、大料、草果、香叶、姜片焖至8-10分钟;
3. 另起一锅倒入食用油、菜籽油,加入姜片、蒜、桂皮、大料、草果、花椒、香叶、牛肉酱、辣椒酱、豆瓣酱煸香;
4. 放入牛腩,加入老抽、料酒、牛肉原汤、小米辣、鸡粉翻炒;
5. 素百叶摆盘垫底出锅撒上葱花即可。
来凤鱼 By 特级厨师陈波
食材:草鱼 香菜 泡椒 泡姜 花椒 鸡精 白酒 白糖 薄荷叶 菜籽油 干辣椒 豆瓣酱 泡椒酱 胡椒粉 红薯淀粉 火锅底料 醋 盐 葱 姜 蒜 水 油
1. 草鱼改刀加入葱、香菜、姜、白酒、盐、水腌制10分钟;
2. 起锅倒入菜籽油、食用油,加入干辣椒、花椒、姜、蒜、豆瓣酱、泡姜、泡椒、泡椒酱、火锅底料、白糖、醋、水开锅搅匀;
3. 将腌制好的鱼清洗干净,放入锅中,加入胡椒粉、鸡精煮至5分钟,加入葱、红薯水淀粉勾芡倒出,撒上花椒粉、小葱、薄荷叶;
4. 另起一锅倒入菜籽油(宽油),放入干辣椒、花椒、醋淋在鱼身,撒上花椒面即可。
火锅鱼 By 厨房达人蒋妮娜
食材:草鱼 豆腐 鱼丸 油菜 香菜 鱼豆腐 素百叶 剁辣椒 干辣椒 青辣椒 红辣椒 黄豆酱 酱油 啤酒 蚝油 料酒 盐 葱 姜 蒜 油
1. 草鱼切块,过油煎制,倒入啤酒;
2. 放入葱、姜、蒜、干辣椒、黄豆酱、酱油、剁辣椒、蚝油、调味;
3. 煮好之后,下入配菜豆腐、素百叶、鱼丸、鱼豆腐、油菜;
4. 再放入红辣椒、青辣椒、香菜即可出锅。
虾头冬瓜汤 By 小丫
食材: 虾头 香菇 冬瓜 盐
做法:
1. 将虾头剪下来,入油锅煸出虾油,冬瓜切片;
2. 锅中做开水,下入香菇开锅后将虾头和虾油一起倒入锅中;
3. 开锅后下入冬瓜片继续炖煮,开锅前放适量的盐即可。
冬瓜汤 By 厨房达人丁立勇
食材:冬瓜 鸡汤 香葱 香菜 鸡精 香油
做法:
1. 在焯鸡翅后的汤中下入冬瓜,煮冬瓜汤;
2. 另拿一个汤锅,小香葱、香菜切末提前放入锅中,加少许鸡精、香油后,将热腾腾的冬瓜汤倒进锅中。
今晚23:30分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回家吃饭》,一定要仔细看啊!
(本文编辑:实习 魏园园)
>